第20讲等腰三角形(导学案+教案+精炼)
展开第20讲 等腰三角形
一、知识梳理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
定义 | 有____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腰,第三边为底 | |
性质 | 轴对称性 |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____条对称轴 |
定理1 |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为:__________) | |
定理2 |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________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
拓展 | (1)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 |
(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 |
(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 |
(5)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平分线与底边平行 | |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 |
(7)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差等于一腰上的高 |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定理 |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___________) |
拓展 | (1)一边上的高与这边上的中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2)一边上的高与这边所对的角的平分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
(3)一边上的中线与这边所对的角的平分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
定义 | 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性质 |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______,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______ |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______条对称轴 | |
判定 |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义 | 经过线段的中点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性质 |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________ |
判定 |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____________上 |
实质构成 |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到线段两个端点________的所有点的集合 |
二、题型、技巧归纳
考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点F,点G在边BC上,且∠GDF=∠ADF.
(1)求证:△ADE≌△BFE;
(2)连接EG,判断EG与DF的位置关系,
并说明理由.
技巧归纳:
(1)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进行等线段转换,进而进行角度转换.(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进行互相转换.
考点2等腰三角形判定
例2、已知:如图锐角△ABC的两条高BD、CE相交于点O,且OB=OC.
(1)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2)判断点O是否在∠BAC的平分线上,并说明理由.
技巧归纳:要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必须得到两边相等,而得到两边相等的方法主要有(1)通过等角对等边得两边相等;(2)通过三角形全等得两边相等;(3)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两边相等.
考点3等腰三角形的多解问题
例3 已知等腰△ABC中,AD⊥BC于点D,且AD=0.5 BC,则△ABC底角的度数为( )
A.45° B.75°
C.45°或75° D.60°
技巧归纳:因为等腰三角形的边有腰与底之分,角有底角和顶角之分,等腰三角形的高线要考虑高在形内和形外两种情况.故当题中条件给出不明确时,要分类讨论进行解题,才能避免漏解情况.
考点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例4 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如下框中的题目.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ED=EC,如图试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小敏与同桌小聪讨论后,进行了如下解答:
(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
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20-4①,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
AE________DB(填“>”“<”或“=”)
(1) (2)
(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
解:题目中,AE与DB的大小关系是:AE________DB(填“>”“<”或“=”).理由如下:如图20-4②,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
(请你完成以下解答过程)
(3)拓展结论,设计新题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BC上,且ED=EC.若△ABC的边长为1,AE=2,求CD的长(请你直接写出结果).
技巧归纳:等边三角形中隐含着三边相等和三个角都等于60°的结论,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隐含条件,证明全等或者构造全等.
三、随堂检测
1.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B,C,D,E在同一直线上,且CG=CD,DF=DE,则∠E= 度.
2.如图,将等边△ABC绕顶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使边AB与AC重
合得△ACD,BC的中点E的对应点为F,则∠EAF的度数是 .
3.如图,在△ABC中,AB=AC,∠A=120°,BC=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M,交AB于点E,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N,交AC于点F,则MN的长为 ( )
A.4 cm B.3 cm C.2 cm D.1 cm
4.如图,等腰△ABC中,AB=AC,∠DBC=15°,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则∠A的度数是 .
5.如图,△ABC中,∠C=90°,∠A=30°.
(1)用尺规作图作AB边上的中垂线DE,交AC于点D,交AB于点E.(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和证明).
(2)连接BD,求证:BD平分∠CBA.
参考答案
例1、解: (1)证明:∵AD∥BC,
∴∠ADE=∠BFE,∠DAE=∠FBE.
∵E是AB的中点,
∴AE=BE.
∴△ADE≌△BFE.
(2)EG与DF的位置关系是EG⊥DF.
∵∠GDF=∠ADF,
又∵∠ADE=∠BFE,
∴∠GDF=∠BFE,
∴GD=GF.
由(1)得,DE=EF,
∴EG⊥DF.
例2、解:(1)证明:∵OB=OC,∴∠OBC=∠OCB.
∵BD、CE是两条高,∴∠BDC=∠CEB=90°.
又∵BC=CB,∴△BDC≌△CEB (AAS).
∴∠DBC=∠ECB, ∴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2)点O是在∠BAC的平分线上.
连接AO.
∵△BDC≌△CEB,∴DC=EB.
∵OB=OC,∴ OD=OE.
又∵∠BDC=∠CEB=90°,AO=AO,
∴△ADO≌△AEO(HL).
∴∠DAO=∠EAO. ∴点O是在∠BAC的平分线上.
例3、
如图(1):AB=AC,
∵AD⊥BC,∴BD=CD=BC,∠ADB=90°.
∵AD=BC,∴AD=BD,∴∠B=45°,
即此时△ABC底角的度数为45°;
如图(2),AC=BC,
∵AD⊥BC,∴∠ADC=90°.
∵AD=BC,∴AD=AC,∴∠C=30°.
∴∠CAB=∠B==75°,
即此时△ABC底角的度数为75°.
综上,△ABC底角的度数为45°或75°.
故选C.
例4、(1)=
(2)=
方法一:等边三角形ABC中,
∠ABC=∠ACB=∠BAC=60°,
AB=BC=AC.
∵EF∥BC,
∴∠AEF=∠AFE=60°=∠BAC,
∴△AEF是等边三角形,∴AE=AF=EF,
∴AB-AE=AC-AF,即BE=CF.
又∵∠ABC=∠EDB+∠BED=60°,
∠ACB=∠ECB+∠FCE=60°,
且ED=EC,
∴∠EDB=∠ECB,∴∠BED=∠FCE.
又∵∠DBE=∠EFC=120°,
∴△DBE≌△EFC,
∴DB=EF,
∴AE=BD.
方法二:在等边三角形ABC中,
∠ABC=∠ACB=60°,∠ABD=120°.
∵∠ABC=∠EDB+∠BED,∠ACB=∠ECB+∠ACE,
ED=EC,
∴∠EDB=∠ECB,
∴∠BED=∠ACE.
∵FE∥BC,
∴∠AEF=∠AFE=60°=∠BAC,
∴△AEF是正三角形,∠EFC=180°-∠ACB=120°=∠ABD.
∴△EFC≌△DBE,
∴DB=EF,
而由△AEF是正三角形可得EF=AE.
∴AE=DB.
(3)3)1或3.
随堂检测
1、【解析】∵△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
∠ACD=120°.∵CG=CD,∴∠CDG=30°,
∠FDE=150°.∵DF=DE,∴∠E=15°.
答案:15
2、【解析】∵△ABC是等边三角形,E是BC的中点,
∴∠CAE=30°.
根据旋转的性质,知∠CAE=∠DAF=30°,
∴∠CAF=30°,∴∠EAF=60°.
答案:60°
3.
【解析】选C.连接MA,NA.∵AB的垂直
平分线交BC于点M,交AB于点E,AC的
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N,交AC于点F,
∴BM=AM,CN=AN,
∴∠MAB=∠B,∠CAN=∠C.∵∠BAC=120°,AB=AC,
∴∠B=∠C=30°,∴∠BAM+∠CAN=60°,∠AMN=∠ANM=60°,
∴△AMN是等边三角形,
∴AM=AN=MN,∴BM=MN=NC,∴MN= BC=2cm.
4、【解析】∵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D=BD,∴∠A=∠ABD,
∵∠DBC=15°,
∴∠ABC=∠A+15°,
∵AB=AC,
∴∠C=∠ABC=∠A+15°,
∴∠A+∠A+15°+∠A+15°=180°,
解得∠A=50°.
答案:50°
5、【解析】(1)如图所示,DE就是要求作的AB边上的垂直平分线.
(2)∵DE是AB边上的垂直平分线,∠A=30°
∴AD=BD,
∴∠ABD=∠A=30°.
∵∠C=90°,
∴∠ABC=90°-∠A=90°-30°=60°.
∴∠CBD=∠ABC-∠ABD=60°-30°=30°.
∴∠ABD=∠CBD,
即BD平分∠CBA.
第13讲反比例函数(导学案+教案+精炼): 这是一份第13讲反比例函数(导学案+教案+精炼),文件包含第13讲反比例函数专题精练doc、第13讲反比例函数导学案doc、第13讲反比例函数教案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2讲 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教案+精炼): 这是一份第12讲 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教案+精炼),文件包含第12讲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doc、第12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doc、第12讲一次函数的应用专题精练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0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导学案+教案+精炼): 这是一份第10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导学案+教案+精炼),文件包含第10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教案doc、第10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导学案doc、第10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专题精练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