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解析学生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解析学生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翻译,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解析学生版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停顿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B.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C.宋人/有耕者。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二、翻译
2.写出下列文言文句子的意思。
(1)因释其耒而守株。
(2)冀复得兔。
三、文言文阅读
3.阅读理解(一)。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③钟大不可负④。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恶⑧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⑨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恶人闻其过尚犹可。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到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则:但是。④负:用背驮东西。⑤椎:槌子或棒子。⑥况(huàng)然:形容钟声。⑦遽(jù):立刻。⑧恶:害怕。⑨悖(bèi):荒谬。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的意思是“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根据意思判断,朗读这句话正确的停顿是( )。
A.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B.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C.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D.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2)下列词语中的“亡”与“范氏之亡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是( )。
A.亡羊补牢 B.家破人亡 C.亡命天涯 D.亡魂丧胆
(3)联系文意说一说,“得钟者”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4.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③,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⑤。
【注释】①逐走:追赶,赛跑。②入日: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③饮:喝。④河、渭:黄河与渭河。⑤邓林:桃林。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与日逐走 ②河、渭不足
③北饮大泽 ④弃其杖
(2)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泽:大湖 B.道:路上 C.足:脚 D.化:化成
(3)“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正确解释是( )
A.他丢下他的手杖,手杖化为一片桃林。
B.他丢下他的手杖,把大地化成一片桃林。
C.他丢下他的手杖,自己化成一片桃林。
D.他丢下他的手杖,进入邓家的桃林。
(4)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神话讲的是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B.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执着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C.夸父这一神话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D.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人不自量力。
5.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这则寓言选自( )
A.《孟子》 B.《韩非子》 C.《战国策》 D.《论语》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填序号)
(起因) (经过) (结果)
A.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B.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C.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下列不是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是( )
A.得到了偶尔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B.对于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
C.把偶然发生的事当必然来看待。
D.幻想不劳而获,结果一无所获。
(4)我想对农夫说: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 》。
(2)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惠:①受到的好处。②智慧。③敬词。
甚聪惠
(3)读下面的句子,停顿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为设果,果有杨梅。”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为孩子带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B.孩子给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7.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本文选自( )
A.《战国策》。 B.《韩非子》。 C.《山海经》。
(2)成语 出自这则文言文。
(3)下列成语中的“释”字与例句中的“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因释其耒而守株
A.解疑释惑。 B.冰释前嫌。 C.手不释卷。
(4)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画上“ ”。
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5)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为每天守在树桩旁边就能捡到撞死的兔子。
B.光顾着捡兔子而荒废了田地,顾此失彼。
C.对于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
D.错误地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来看待。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①方出②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③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④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⑤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①方:刚刚。②曝:晒。③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④禽:同“擒”,捕捉,抓住。⑤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1)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苏代把 国和 国比成了故事中的鹬和蚌,把 国比成了渔者。
(3)苏代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9.课内阅读。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1分)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兔走触株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③冀复得兔 冀:
④因释其耒而守株 耒:
(2)写出句子意思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4)翻译下面句子:
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5)回答下面问题.
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於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下面划线词。
①将援弓射之
②竟斗而讼於社伯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哥哥的意见是 ;弟弟的意见是 ;社伯的意见是 。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①出曝②,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③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④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⑤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①方:刚刚。②曝:晒。③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④禽:同“擒”,捕捉,抓住。⑤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1)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苏代把 国和 国比成了故事中的鹬和蚌,把 国比成了渔者。
(3)苏代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课内阅读我最棒。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________。兔走触株,________因释其耒而守株,冀负得兔。兔________,而________。
12.把文言文补充完整。
13.找出文中的议论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1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5.你还读过的中国寓言故事有《 》《 》等。
课内阅读(一)。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 ) 。兔( ) 触株,折颈而死。( ) 释其耒而守株,( ) 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6.将文言文补充完整,并在横线上写出所填汉字的解释。
17.用“ ”画出你最喜欢句子,再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句子的含义。
18.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滥竿充数①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①选自《韩非子》。滥:虚妄不实。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②南郭:复姓。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说(yuè):同“悦”,高兴。④廪(I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Ⅰ齐宣王使人吹竽 ①用。②派。③让。
Ⅱ请为王吹竽 ①请求。②敬辞。③邀约。
Ⅲ好一一听之 ①喜好。②常常。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 ”的句子。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
19.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路遇先生
余儿①行路中,遏先生,鞠躬行礼,正立路旁。先生有命②,儿敬听之;先生有问,又敬答之。俟③先生去,然后行。人皆称为知礼④。
【注】①余儿:我的孩子。②命:命令,吩咐。③俟:等到。④人皆称为知礼:人们都说(我的儿子)懂得礼数。皆,都。礼,礼节、礼数。
(1)(1分)说说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鞠躬行礼 鞠躬:
②人皆称为知礼 知礼:
(2)在路上遇到老师时,该怎么做?请把文中相应的句子画上横线。
(3)读了这则小古文,你懂得了什么?
20.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一)曲突①徙xǐ②薪xīn
客有过③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④。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mò,同“默”)然不应。俄而⑤,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注】①曲突:使烟囱弯。②徙:迁移,移走。③过:拜访。④积薪:堆积的柴草。⑤俄而:不久。
(二)
有一个人到别人家里做客,看到主人家灶上的烟囱砌得很直,旁边还堆着许多柴苹。客人劝告主人:“你要把那个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移到远处,不然会失火的!”主人装作没有听见。
过了几天,这家果然失火了,街坊邻居一起帮忙,终于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设宴,答谢街坊邻居,唯独没有邀请那位曾经提醒过他的客人。假如这个主人早听了那位客人的建议,他家的房子根本不会失火,也就不必破费请客了。
(根据《汉书·霍光传》改写)
(1)读文段(一),结合注释,解释成语“曲突徙薪”的意思。
(2)下列成语与“曲突徙薪”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亡羊补牢 B.防患未然 C.未雨绸缪
(3)请在文段(一)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句子,并画上横线。
(你)要把那个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你家将有发生火灾的隐患。
(4)主人家“失火”的直接原因是 ;火“幸而得息”的原因是 。(用文段(一)中的词句回答)
(5)读文段(二)中画线的句子,我们从中悟出什么道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忘记感激给你忠告和帮助的人。
B.事发后帮忙救火的人才是恩人,而事前发出警告的人就算不得恩人。
C.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D.要接受不听忠告的教训,勇于承认错误。
2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ì shì)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②钩:衣带上的钩。③写:摹画。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⑤闻:听说。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⑦牖(yǒu):窗户。⑧施(yì):延伸。⑨还(xuán)走:转身就跑。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好 (hǎo hào) 似 (sì shì)
(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 ,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 ,他喜欢的只不过是 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请你结合着译文,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吧!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於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下面划线词。
①将援弓射之
②竟斗而讼於社伯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哥哥的意见是 ;弟弟的意见是 ;社伯的意见是 。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①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音luǒ)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②;三围四围,求高明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絜之百围 絜:丈量
B.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到 辍:中止
C.奈何哉其相物也 相:看待
D.不可以适河 适:适合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_
A.匠石之齐,至于曲辕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以至于此其大也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使予也而有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几死,乃今得之 而后乃今将图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石匠人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木匠师徒对此却不屑一顾。
B.木匠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无用而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
C.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说理。宋国荆氏生产楸树、柏树和桑树,这些树常为人所用而被砍伐,相反,在祭祀时许多有缺陷的牛、猪和人却得以保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出自课文《守株待兔》, 全文为: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意思是: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所以,全文朗读节奏为: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由此可见,B项错误,AC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划分。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2.【答案】(1)因此,种田人就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
(2)种田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再有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自己白捡个大兔子。
【解析】【分析】本题出自课文《守株待兔》, 全文为: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意思是: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由此可见,(1)“因释其耒而守株”“因”因此, “耒”农具,句子意思是因此,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2)“冀”希望,“复”再,句子意思是种田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再有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自己白捡个大兔子。
故答案为:(1)因此,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2)种田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再有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自己白捡个大兔子。
【点评】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3.【答案】(1)A
(2)C
(3)不合理。因为不管“得钟者”掩不掩耳朵,只要“得钟者”去敲它,它就会响,掩住了耳朵,自己是听不到了,别人还能听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范氏之亡也”意思相同的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亡:逃亡。A:亡:丢失。B:亡: 死亡或逃亡。C:亡:逃亡 D:亡:死亡。(3)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1)A(2)C(3)不合理。因为不管“得钟者”掩不掩耳朵,只要“得钟者”去敲它,它就会响,掩住了耳朵,自己是听不到了,别人还能听到。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答案】(1)跑;黄河;向北;他的
(2)C
(3)A
(4)D
【解析】【分析】(1)、(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A、B、C正确;C:“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故答案为:(1)跑、黄河、向北、他的 (2) C (3)A (4)D
【点评】(1)、(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答案】(1)B
(2)B;C;A
(3)A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要心存侥幸,幻想不劳而获。
【解析】【分析】(1)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2)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结果是交代好结局。此题较容易,带着问题细读短文再结合选项找到答案。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 B(2)BCA(3)A(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要心存侥幸,幻想不劳而获。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要素的把握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答案】(1)世说新语
(2)②
(3)B
(4)B
【解析】【分析】(1)根据常识可知,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
(2)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据此作答即可。
(3)句意是: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应该将省略的主语和“未闻”断在一起。
(4)句意大意是: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世说新语;(2) ② ;(3) B ;(4) B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在理解拘役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情况。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划分出句子成分,分析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朗读技巧和规则进行断句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抓住关键词,看句子表达了什么意义,然后逐字进行翻译理解,省略的成分也要翻译出来。
7.【答案】(1)B
(2)守株待兔
(3)C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5)B
【解析】【分析】(1)、(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考查对课文内容及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这是对文言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例句“因释其耒而守株”“释”字意思舍弃,扔掉。A:解疑释惑;释:消除。。B:冰释前嫌;释:放下;重负:重担子。。C:手不释卷;“释”字意思舍弃,扔掉。
(4)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句字。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句子及意思。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
故答案为:(1)B(2)守株待兔(3)C(4)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5)B
【点评】(1)、(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4)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8.【答案】(1)鹬和蚌都不肯相让,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2)燕;赵;秦
(3)劝赵国不要攻打燕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鹬和蚌都不肯相让,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2)燕;赵;秦; (3)劝赵国不要攻打燕国。
【点评】(1)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答案】(1)树桩子;放下;希望;种田用的农具
(2)(宋人)没有再得到兔子,他反而被整个宋国的人所耻笑.
(3)A
(4)①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②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5)略,言之有理即可。(要劳动才有收获等。)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2)、(4)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古文字词一字多义是常见的,也是考试中必考的。解答此类题,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①树桩子;②放下;③希望;④种田用的农具(2)(宋人)没有再得到兔子,他反而被整个宋国的人所耻笑。(3)A;(4)①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②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5)略,言之有理即可。(要劳动才有收获等。)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4)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10.【答案】(1)拉;争吵
(2)把大雁煮着吃;把大雁烤着吃;把大雁分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
(3)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将一事无成。
【解析】【分析】⑴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⑵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⑶本题考查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拉;争吵;⑵把大雁煮着吃;把大雁烤着吃;把大雁分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⑶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将一事无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⑵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⑶只要切合文章内容,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答案】(1)鹬和蚌都不肯相让,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2)燕;赵;秦
(3)劝赵国不要攻打燕国。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⑵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来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鹬和蚌都不肯相让,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⑵燕;赵;秦;⑶劝赵国不要攻打燕国。
【点评】⑴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文疏通句子。
⑵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⑶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答案】12.田中有株,折颈而死,不可复得,身为宋国笑
1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意思: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耻笑。
14.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有侥幸心理,总想着不劳而获。
15.《刻舟求剑》;《亡羊补牢》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2)①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②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了解什么是寓言,平时会分辨,要多读多记,丰富知识。
12.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如:株、折、颈。
13.①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文中的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②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复得、为”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复得:再次得到。为:被。句子的意思: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耻笑。
1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有侥幸心理,总想着不劳而获。
15.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
【答案】16.株;树桩;走;跑;因;于是;冀;希望
17.示例: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子没有再得到,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熟记以及实词意义。试题中实词考查的是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以把握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在的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就可以推断实词的意义。同时也要熟记实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两者相结合。
【参考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熟记程度及字词释义的掌握。原文如下: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韩非子《守株待兔》
耕——耕田种地。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走——跑的意思。 颈——音井,脖颈,就是脖子。 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冀——音计,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用自己的话写句子的含义,也就是要在语句翻译正确的情况下,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守株待兔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农夫不干活,整天守在一棵大树旁等兔子跑过来撞死;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在也用来形容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
18.【答案】(1)③;①;①
(2)齐宣王去世了,齐滑王即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3)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
【解析】【分析】⑴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③;①;①;⑵齐宣王去世了,齐滑王即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⑶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⑵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⑶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9.【答案】(1)弯腰行礼;懂礼节
(2)鞠躬行礼,正立路旁。
(3)要尊敬师长,懂礼貌。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①鞠躬:弯腰行礼 ②知礼:懂礼节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①弯腰行礼、②懂礼节 (2)鞠躬行礼,正立路旁(3)要尊敬师长,懂礼貌。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0.【答案】(1)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2)A
(3)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4)灶直突,傍有积薪;邻里共救之
(5)B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及注释,正确理解词义。
(2)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A: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B: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C: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句意。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2)A(3)(你)要把那个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你家将有发生火灾的隐患。(4)1、灶直突,傍有积薪。2、邻里共救之。(5)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词,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3)要求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21.【答案】(1)hào;sì
(2)叶公喜欢龙;喜欢龙;那些像龙的东西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五色无主。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口是心非,待人接物要真诚。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5)略
故答案为:(1)hào、sì (2)叶公喜欢龙、喜欢龙、那些像龙的东西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五色无主。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口是心非,待人接物要真诚。 (5)略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略
22.【答案】(1)拉;争吵
(2)把大雁煮着吃;把大雁烤着吃;把大雁分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
(3)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将一事无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①将援弓射之:意思是他拿起弓箭准备射下来。援:拉。②竟斗而讼於社伯:意思是争斗(不果)找社伯(族长,小头目)评理。竟斗:争吵。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①拉;②争吵;(2)把大雁煮着吃;把大雁烤着吃;把大雁分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3)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将一事无成。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译文】
从前,有个看到大雁飞翔的人,拿起弓箭打算把它射下来,说:“射下来后就煮着吃。”他的弟弟说:“行动舒缓的雁应该煮着吃,善于飞翔的雁应该烤着吃。”兄弟俩争吵不休,就一同到社伯那里去分辨是非曲直。社伯要他们将雁一分为二:一半煮,一半烤。等到他们再去找雁,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23.【答案】(1)D
(2)B
(3)A
【解析】适:解释为“到”“往”。前为语气词,表强调;后为代词,他的。A项为动词,到。C项语气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D项为副词,才。文中师父不屑一顾,但徒弟看了个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学生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段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句子附解析学生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填空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字音字形字义附解析学生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