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三)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三),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章末综合检测(三) (时间:40分钟 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0·天津高考模拟)下图为我国某水库最高控制水位及多年平均水位的海拔(单位:米)随季节变化图。最高控制水位是指综合水库灌溉、发电效益及水库运行安全等因素,允许蓄水的上限水位。死水位是指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水库消落的最低水位。读图,回答1~2题。1.该水库5-7月的最高控制水位较低是因为该时段( )A.上游灌溉需水多 B.流域内降水量少C.下游防洪压力大 D.库区内蒸发量大2.该水库可能位于( )A.浙江省西部 B.青海省东部C.甘肃省北部 D.云南省中部解析:第1题,读图,该水库多年平均水位5-7月呈上升趋势且在7月达最高,说明5-7月期间进入水库的水量不断增大,反映了此时期河流流量大;因此该水库5-7月的最高控制水位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该时期流域内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水库下游防洪压力大,水库需控制最高水位、腾出足够的库容来蓄水防洪,选C;如果这段时期上游灌溉用水多、流域内降水量少,则流入水库的水量较少,水库的多年平均水位应该下降或较低,A、B错;我国5-7 月不断升温,库区内蒸发量大,但此时水库水位高,说明来水量远大于蒸发量,水库最高控制水位较低不是因为蒸发导致水库水量减少,D错。第2题,图中水库最高控制水位的海拔均在110米以下,可以判断该地海拔较低、地形以平原为主;浙江省西部地形主要是丘陵、平原,海拔较低,A对;青海省东部为青藏高原,海拔高,B错;甘肃省北部为河西走廊,海拔多在1 000米以上,C错;云南省中部为云贵高原,海拔高、多高原山地,D错。答案:1.C 2.A读新疆伊犁河干流北山区(喀什河与伊犁河汇合点至霍尔果斯,海拔3 500~4 300 m)①②两水文站气温、降水量、径流量变化图(①水文站位于北山区中东部,②水文站位于北山区中西部),回答3~4题。3.①水文站春夏季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春季—气温,夏季—降水B.春季—降水,夏季—降水C.春季—气温,夏季—气温D.春季—降水,夏季—气温4.①②水文站7、8月份径流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①水文站气温较高B.②水文站降水较少C.①水文站有高山冰雪融水D.②水文站地下水补给量小解析:第3题,①水文站春季受气温回升的影响,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升高,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选C。第4题,据图中①②两水文站径流量变化可知,①水文站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②水文站夏季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故选C。答案:3.C 4.C(2020·甘肃天水一中高三月考)据地理工作者考察,在黄海中部海面以下20~30米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垂直方向出现突变的水层),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对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称为黄海冷水团。读图,回答5~7题。5.一年中,黄海海域上下层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6.黄海温跃层表现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7.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高度角 B.洋流C.盐度 D.海陆位置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读出,下层盐度高于上层盐度,二者差异最小的季节在冬季。故黄海海域上下层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层海水温度差异最大是在夏季,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结合材料中温跃层的概念,此季节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故B正确。第7题,据图可知,春夏两季上层水温高于下层水温,可能是因为春夏两季黄海海域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表层接收太阳辐射多,水温高,底层接收的太阳辐射少,水温低。故A正确;黄海海域上下层之间受洋流和盐度影响的差异不大,洋流和盐度不太可能是影响水温的主要原因,B、C错误;海陆位置与海水温度关系不大,D错误。答案:5.D 6.B 7.A(2020·天津重点中学联考)当印度洋某海域上升流(洋流)如下图所示时。读图回答8~9题。8.此时天津的盛行风向为( )A.东南风 B.东北风C.西南风 D.西北风9.有关甲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的上升流主要是向岸风影响形成的B.该地海洋捕捞业产量季节差异大C.此时洋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D.该地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解析:第8题,上升流一般是离岸风因素形成的。图示该地位于10°N附近、非洲东海岸,应该是受夏季的西南风作用而成。此时天津为夏季,盛行东南风。第9题,该地夏季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而渔业资源丰富,冬季东北风作用下无上升流而渔业资源较少,故海洋捕捞业产量季节差异大。上升流为寒流,对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作用。答案:8.A 9.B大洋暖池又称热库或暖堆,一般指的是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多年平均海表温度在28 ℃以上的暖海区。下图表示大洋暖池的一部分,图中曲线是海水等温线(单位:℃)。据此回答10~11题。10.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最容易形成台风(或飓风)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11.下列活动与暖池形成关系最小的是( )A.太阳辐射 B.热量交换C.海底火山活动 D.信风吹送解析:第10题,西北太平洋海域最容易形成台风(或飓风),根据图中经纬度和等温线,符合的是甲,A正确。第11题,大洋暖池是大洋中水温相对较高的海域,其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因此与暖池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太阳辐射;热量交换、信风吹送等也会对暖池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而海底火山活动和暖池形成关系不大。选C。答案:10.A 11.C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2分)地表蒸散发(ET)也称陆地表层水汽通量,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黄河源区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在-1.6 ℃左右;年内降水多集中在5-9月,年均累积降水量为407~582 mm;年累积蒸发量为484~584 mm。总体上,黄河源区海拔高、气温低,河流、湖泊、沼泽、湿地发育,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地和产流区。2000-2014年黄河源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ET分布 2000-2003年平均ET(mm)2004-2007年平均ET(mm)2008-2011年平均ET(mm)2012-2014年平均ET(mm)草地538.98533.92535.95559.35林地549.14554.56553.76583.39沼泽地557.6563.54565.05588.95裸地499.67488.51493.51506.94其他506.6510.97515.39528.66(1)结合表格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地表蒸散发(ET)分布的时空差异。(6分)(2)根据图文信息,说出黄河源区年内地表蒸散发(ET)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8分)(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沼泽地平均地表蒸散发(ET)对黄河源区的生态意义。(8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表和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注意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归纳,结合表中数据分析,时间上ET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空间上2000-2003年ET由大到小依次为沼泽地>林地>草地>其他>裸地;2004-2007年ET由大到小依次为沼泽地>林地>草地>其他>裸地;2008-2011年ET由大到小依次为沼泽地>林地>草地>其他>裸地;2012-2015年ET由大到小依次为沼泽地>林地>草地>其他>裸地。即各时间段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地表蒸散发(ET)大小排序相同,且均为沼泽地>林地>草地>其他>裸地。(2)读2000-2014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ET与气温和降水变化关系图可知,黄河源区地表蒸散发(ET)季节差异大,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次之。根据地表蒸散发(ET)的概念,并结合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夏季该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太阳辐射强,蒸发强;夏季气温高,植被的蒸腾作用强,故夏季地表蒸散发(ET)最高;冬季相反。(3)根据图表分析,2000年至2014年间,沼泽地地表蒸散发量最大,对黄河源区全年的贡献最大,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沼泽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及增加水分下渗,增加蒸发,并调节气候,活跃了黄河源区的水循环,增加了降水量。答案:(1)各时间段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地表蒸散发(ET)大小排序相同。且均为沼泽地>林地>草地>其他>裸地;ET总体呈上升趋势。(2)特点:黄河源区地表蒸散发(ET)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冬季最弱,夏季最强。原因:冬季气温低;降水量小;太阳辐射弱;高寒地区植被枯萎后蒸腾作用微弱;夏季相反。(3)沼泽地水分蒸发对黄河源区全年ET的贡献最大;沼泽地的发育具有水土保持和增加下渗功能;沼泽地具有水源涵养、稳定黄河源区水分和径流的功能;通过调节气候,增加黄河源区降水量。13.(2020·郑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鄂霍茨克海(位置见图Ⅰ)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冬季大部分海域的海冰南下至北海道沿岸,会形成著名的流冰景观。每年1月末到3月初是北海道流冰的最佳观赏季节,但流冰现象具有不确定性,常有游客无功而返。海域西部的黑龙江是注入鄂霍茨克海的最大河流,其水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海域东侧的堪察加半岛是虎头海雕的重要栖息地,虎头海雕常在浮冰上捕食鱼类(图Ⅱ)。每年冬季,虎头海雕伴随流冰,从堪察加半岛向北海道迁徙越冬。(1)说出鄂霍茨克海海冰边界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2)描述北海道流冰的形成过程。(8分)(3)分析流冰对虎头海雕迁徙越冬的积极作用。(8分)解析:(1)变化可从边界线走向、变化方向与快慢角度描述;注意该边界是海水结冰与不结冰的界线,则原因就是海水结冰位置及变化的原因。(2)解读“冬季大部分海域的海冰南下”“形成著名的流冰”的含义即可。(3)依据材料可知,积极作用体现在“迁徙”与“食物”两方面。可从载体、捕食场所、食物保障等方面分析。答案:(1)变化特点:海冰边界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从近岸海域向远岸海域扩展;西部海域海冰边界扩展速度快。主要原因:冬季,陆地降温速度快,近岸海域先结冰;北部海域纬度高,降温早,先结冰;受寒流影响,西部海域先结冰;黑龙江注入大量淡水,海水盐度低,(使海水表面形成了低盐分的水层,)西部海域易于结冰。(2)鄂霍茨克海海冰丰富,为流冰提供冰源;受冬季风和寒流影响,海冰南下,形成流冰。(3)虎头海雕以流冰为载体南下,节省体力;流冰为虎头海雕提供捕食场所;流冰将黑龙江输送的大量有机质携带至北海道海域,藻类和鱼类繁多,为虎头海雕提供食物保障;海洋表层的流冰对下层海水起到保温作用,利于冬季鱼类的生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十四),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十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十六),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