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 (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1神经调节(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1神经调节(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1神经调节含解析doc、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1神经调节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电信号则是由离子进出神经元的细胞膜产生的。神经元上与电位变化有关的主要是K+和Na+,两者在细胞膜上都有两种载体,一种是Na-K泵(主动运输载体),一种是离子通道(协助扩散载体)。考生需要搞清楚两种载体在神经元“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的离子运输方向以及耗能与否,才能理解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原因,对这类题目才能有正确的判断。
易错题【02】 对突触上的兴奋传递过程认识不到位
突触是神经元(或神经元与效应器肌肉或腺体)之间的连接点,通过递质进行单向的兴奋传递,递质的种类,受体的特点都会影响兴奋传递过程。某些药物(毒品、兴奋剂、麻醉剂、神经毒素等)可通过影响突触部位的成分或结构改变兴奋的传递,这个方面也经常作为考题呈现。
易错题【03】 对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及作用理解不到位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在反射弧中,神经兴奋传递具有方向性,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反射又分类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又有分级调节的特点,故这个内容的范围和外延都比较大,有时还与其他模块组成考题,使考题难度增大。
01 对神经纤维上的离子进出及电位变化认识不到位
(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错因】不明确K+和Na+在神经细胞膜上的载体及运输类型,就无法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
【问诊】
A、由分析可知,受一定刺激时K+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故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答案】A
【叮嘱】
本题结合听觉的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1.云南大部分地区都有食用草乌进补的习惯,但草乌中含有乌头碱,其可以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中毒。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乌头碱会导致神经元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
B.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会使胞外Na+大量内流
C.食用草乌虽有中毒风险,但其仍有直接价值
D.阻遏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中毒的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使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从而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
AB、乌头碱可以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所以胞外Na+大量内流,会导致神经元处于动作电位,但不会导致神经元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A错误、B正确;
C、虽然食用草乌有中毒风险,但草乌仍然有直接价值,如药用价值,C正确;
D、若药物能够阻遏Na+通道开放,能对抗神经的兴奋,解除平滑肌的过度紧张,抑制腺体的分泌,则中毒症状可以缓解,D正确。
故选A。
2.人体动物细胞内液K+浓度较细胞外液高,Na+反之。这种浓度差与细胞膜上的Na+-K+ ATPase (载体蛋白)有关,其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Na和K。其运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成熟红细胞在无氧条件下会影响Na+-K+的吸收速率
B.肝细胞膜上Na+-K+ ATPase的合成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C.Na+-K+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过程一般放能
D.Na+-K+ 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过程不具有专一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而Na+主要存在于要细胞外液中。这种浓度差与细胞膜上的Na+-K+ATPase (载体蛋白)有关,通过Na+-K+ATPase能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Na+和K+,将Na+运出细胞,同时将K+运进细胞,维持了Na+、K+分布的不平衡。因此通过Na+-K+ATPase运输Na+和K+的方式为主动运输,Na+-K+ATPase在该过程中起到载体蛋白的作用,同时还有催化作用,催化ATP的水解。
【详解】
A、人体成熟红细胞虽然携带氧气,但是通过无氧呼吸的方式产生ATP,为Na+−K+的吸收供能,ATP的产生速率与有无氧气无关,A错误;
B、肝细胞膜上的Na+−K+ATPase属于载体蛋白,其合成途径与分泌蛋白类似,需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参与,B正确;
C、Na+−K+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过程需要ATP水解供能,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C错误;
D、专一性是指一种载体蛋白在细胞内外物质进行运输时只能对应地运送唯一的一种或性质非常相近的一类物质,Na+−K+ATPase仅能运输Na+、K+ ,则具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B。
02 对突触上的兴奋传递过程认识不到位
(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20)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错因】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因此作用是减少乙酰胆碱,而该酶的抑制剂则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在文字逻辑上,由于名词比较长而且陌生,容易误导考生,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认为是抑制乙酰胆碱的,从而判断选项就出错。
【问诊】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
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
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
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
故选B。
【答案】B
【叮嘱】
在分析较为复杂的题干时,一定要仔细审题,捋清逻辑关系,把复杂的名词用一个代用符号或名称将其作用简单体现出来,如“乙酰胆碱酯酶”→“分解递质的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酶的抑制剂。
1.(2020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14)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________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________(增加/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________(升高/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________膜。
(3)上述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功能密切相关。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
A.谷氨酸 B.内源性大麻素 C.甘氨酸受体 D.Ca2+通道
【答案】(1)突触小泡 减少
(2)降低 丙
(3)负反馈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C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GC表面有谷氨酸受体,无长突细胞AC表面有大麻素受体;据图可知,当视锥双极细胞BC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GC表面的谷氨酸受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上的受体;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据此分析。
【详解】
(1)据图可知,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据图可知,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可抑制甲膜表面的Ca2+通道的开放,使Ca2+内流减少,进而使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
(2)据图可知,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
(3)据分析可知,上述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涉及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4)据图可知,甘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可存在于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成分;而甘氨酸受体和Ca2+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C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在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对题图的分析和理解,强化了学生对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理解。
2.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 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能为多巴胺与受体结合提供ATP
C. 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
D. 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答案】 C
【解析】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不需要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提供ATP,B错误;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正确;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故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变长,D错误。
03 对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及作用理解不到位
(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3)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错因】分析反射弧的兴奋传导时首先要分清传入和传出,还要注意不同刺激点位是否跨过了一个突触结构,若有则兴奋只能单向传递,这些细节没有考虑仔细则容易出错。
【问诊】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神经元有a、b两个,其中①②④为刺激部位,③是突触。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②④处,由于不知③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错误;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
故选A。
【答案】A
【叮嘱】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2、兴奋传导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1.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
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肌肉可作为感受器,刺激感受器,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
B、反射需有完整的反射弧,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现象,B正确;
C、兴奋在突触后膜处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D、刺激N点,兴奋不能传至M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正确。
故选C。
2.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下图甲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图乙是图甲相应部位的结构示意图。将两个微电极置于图中 b、c 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正负两极相连,刺激 e 处,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偏转。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牵张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
(2)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兴奋再由 α 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α 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同时兴奋也经 γ 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调节。
(3)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发出的冲动能作用于 α和 γ 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_________。
(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 α 传出神经的活动,使相应的肌肉__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
(5)刺激 e 处时,e 处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依据所观察到的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绘制出的电流变化情况曲线是下图中的__________。
【答案】(1)脊髓 (2)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肌肉细胞(突触后膜) 正反馈 (3)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 (4)舒张 (5)由正(电位)变负(电位)(或由正变负再变正) 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中肌梭是感受器,肌肉是效应器,还有传入神经和两种传出神经,神经中枢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
分析乙图:a表示神经-肌肉接头,b、c、d位于传出神经上,e位于传入神经上。动作电位产生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经过突触时有突触延搁,速度会变慢。
【详解】
(1)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牵张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肌肉受牵拉时肌梭产生的兴奋,通过一定路径的传递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说明这种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或反馈)调节。
(3)大脑发出的冲动通过脊髓才能作用于α和 γ传出神经,这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
(4)依题意可知,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α传出神经的活动受到抑制,导致相应肌肉舒张,以防止肌肉受到损伤。
(5)刺激e处,会产生动作电位,e处膜外电位由正电荷变为负电荷,2个微电极置于图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静息时膜电位为零,产生动作电位时,局部电流先通过右电极再通过左电极,故电流变化图形为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对所学知识综合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难度较大。
错
1.采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B.突触后膜受体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C.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
D.接受信号的神经元均产生了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
A.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突触后膜受体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B正确;
C.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
D.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而不缩手,所以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受到抑制,不会产生兴奋,D错误。
故选:D。
2.如图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A、B、C为神经纤维上的三个区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局部电流的刺激会使相邻未兴奋部位Na+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
B. 在膝跳反射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为B→A或B→C
C.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D. B为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与K+外流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B为兴奋部位,而A和C为非兴奋部分。
【详解】A、局部电流的刺激会使相邻未兴奋部位Na+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使Na+内流,产生兴奋,A正确;
B、兴奋在膝跳反射中单向传递,故兴奋传导的方向不能为B→A或B→C,B错误;
C、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C正确;
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为兴奋区,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时K+外流,所以其过程可能与K+外流有关,D正确。
故选B。
3.下图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
B.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
C.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
D.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乙表示神经中枢,则甲、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而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据此分析。
【详解】
A.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B传向A,则A为传出神经元,A错误;
B. 据A分析可知,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B正确;
C.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A传向B,因此A为传入神经元,C正确;
D.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A传向B,因此A为传出神经元,D正确。
4.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SKIPIF 1 < 0 )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下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是突触前膜
B. SKIPIF 1 < 0 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
C.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D.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 SKIPIF 1 < 0 结合后,将导致细胞 SKIPIF 1 < 0 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
【详解】
由图可知,突触小泡与①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①是突触前膜,A正确;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能分解而积累,B正确;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是胞吐,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蛋白M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突触后膜神经元细胞Y兴奋,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故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5.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1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方向是双向的。
【详解】
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a、b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2、3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如图4,A正确;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3、2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B正确;在a、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不会出现指针的偏转,如图1所示,因此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C正确;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2情况,然后b点后兴奋,电位如图中3情况,即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D错误。
6.如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
A.B.
C.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
【详解】
A、由图可以知道,左图为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图,膜电位是指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从概念中可以知道,膜电位应该是测的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的电位差值,刚开始的电位差为负值,符合题干中的膜电位变化图,A正确,
B、B项导线的两个极均在细胞外,刚开始电位差应该为零,与图示膜电位变化不符,B错误;
C、C项导线的两个极均在细胞内,刚开始电位差应该为零,与图示膜电位变化不符,C错误;
D、b处化学信号,所测也不是膜电位,与图示膜电位变化不符,D错误。
故选A。
7.某反射弧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①~⑥为基本结构,a与b为可测膜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在实验前后细胞始终保持活性,反射弧的结构保持正常状态,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刺激①后,引起⑥收缩的直接因素为神经递质
B.③处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C.分别刺激②和⑤,a、b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相同
D.④为突触,其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为突触,⑤是传出神经,⑥是效应器。
【详解】
A、刺激①(感受器)后,兴奋最终到达传出神经末梢,末梢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⑥(肌肉),引起⑥收缩,A正确;
B、③是神经中枢,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分析和综合,B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方向为①→②→③→⑤→⑥,刺激②,a、b电流计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编转,刺激⑤.a电流计不偏转,b电流计发生2次编转,C错误。
D、④为突触,兴奋在突触结构上只能单向传递,故其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等。主要考查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
8.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及温度。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2)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入2个K+。
【详解】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A错误;
B、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
C、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毛细血管及组织细胞破裂(或通透性增大),使得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C错误;
D、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故选B。
9.人的某些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与Na+和Cl-的跨膜运输有关,当CFTR蛋白结构异常时,会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肺部感染,引发囊性纤维病。下图为一个人体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囊性纤维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Na+排出成熟红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来自无氧呼吸
C.如果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将有利于兴奋(神经冲动)的形成
D.CFTR蛋白与Na+和Cl-两种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说明载体蛋白不具有特异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2、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离子跨膜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当载体蛋白结构异常时,其运输离子的功能受到影响。
【详解】
A、CFTR蛋白基因突变引起CFTR蛋白结构异常进而导致CFTR蛋白功能异常,说明基因可通过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错误;
B、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所需能量来自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无氧呼吸,所以Na+排出成熟红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来自无氧呼吸,B正确;
C、如果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会使静息电位值加大,从而使细胞不容易产生动作电位,即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不利于兴奋的形成,C错误;
D、CFTR蛋白与Na+和Cl-两种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但不能运输其它离子,说明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囊性纤维病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题意,获取相关解题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相关问题的能力。
10.(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31)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制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和另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_______这一结构来完成的。
(2)上述排乳调节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通常在哺乳动物体内,这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3)牛奶的主要成分有乳糖和蛋白质等,组成乳糖的2种单糖是_______。牛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指_______。
【答案】(1)突触
(2)有些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葡萄糖和半乳糖 人体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突触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应迅速;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反应较缓慢。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4、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合成。
【详解】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这个结构传递信息。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体液调节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组成乳糖的单糖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
11.(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22)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_____________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
(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_________。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突触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
(3)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4)实验设计思路: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预期实验结果: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解析】
【分析】
1、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动作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产生动作电位。
3、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由图1可知,T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激素之所以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因此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是因为T细胞膜上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生物膜的功能与蛋白质有关,分析图2,光敏蛋白受到光刺激后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CHR神经元产生兴奋。
(4) 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
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应该符合题目要求,即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以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体液免疫过程等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其中第(4)题,要根据实验题目找出自变量,按照单一自变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相关试卷
(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8现代生物技术专题(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8现代生物技术专题(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8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含解析doc、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8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3免疫调节(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3免疫调节(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3免疫调节含解析doc、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13免疫调节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09遗传与人类健康(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09遗传与人类健康(2份打包,含解析+原卷版,可预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09遗传与人类健康含解析doc、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09遗传与人类健康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