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2月阶段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度高三级第一学期阶段性考试三
地理科试题
一、选择题
根据关键区域(虚线框内)风场辐合情况,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可分为三类。下图示意三类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及其850百帕等压面上≥4m/s的风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关键区域降水更多。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雨区范围更大 B. 冷空气势力更强
C. 水汽量更充足 D. 地形阻挡更明显
2. 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 )
A. 低温雨雪频发 B. 土壤侵蚀加剧 C. 河流入汛提前 D. 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北风辐合型气流来自陆地,而南风辐合型气流主要来自海洋,因此气流带来的水汽差异明显,后者带来的水汽更充足,因此关键区域降水更多,C符合题意;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 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与雨区范围大小无关,排除A;图中可以看出,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在关键区域以偏南风为主,冷空气势力并不强,排除B;当地地形并不会有短时间的变化,因此排除D。故选C。
【2题详解】
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降雨天气,雨水到达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对土壤具有明显侵蚀作用,因此土壤侵蚀加剧,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类型锋面在广东北部以偏南风为主,相对比较温暖,因此当地出现低温雨雪的频率并不高,排除A;当地河流一般在春末夏初入汛,而此类锋面出现在冬季,降水强度和持续时期有限,因此使河流入汛提前的可能性不大,排除C;受锋面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阴雨天气,云层加厚,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增强,因此昼夜温差会减小,排除D。故选B。
【点睛】华南准静止锋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和秋末。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大,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黑枸杞属于典型的盐生植物,当外界盐浓度高于或低于其最适浓度时会影响其生长。某科研团队选择在年降水量约260mm,多夏雨的宁夏某低洼地开展黑枸杞种植实验。记录不同时期(8月和10月)当地地下水位的变化及不起垄和起垄两种栽培方式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记录数据如图所示。研究发现,起垄黑枸杞生长更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影响当地8月和10月地下水埋深差异的因素是( )
A. 蒸发 B. 下渗 C. 降水 D. 灌溉
4. 起垄种植表层土壤盐含量明显增加是因为土壤起垄后( )
A. 蒸发增强 B. 地下水位变深 C. 降水量增多 D. 光照面积变小
【答案】3. C 4. A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8月地下水埋深较浅,10月地下水埋深较深;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量少,多夏雨;因此影响两月份地下水埋深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的差异,8月份降水多,地下水补给量大,埋深较浅,C正确;8月份气温高于10月份,气温高,蒸发旺盛,如果是蒸发因素,地下水应该是温度高的时候埋藏深,因此A错误;水份的下渗条件由土壤孔隙,坡度等因素影响,季节变化小,一个地区地下水埋藏深浅的季节差异与下渗关系不大,B错误;没有材料体现灌溉的影响,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土壤起垄后获得的光照面积增大,蒸发力增强,加重了表层盐分的积累,A正确,D错误;地下水位变深不利于发生土壤盐碱化,B错误;土壤起垄对降水不会产生影响,C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气候干旱,蒸发强烈,灌溉不当引起地下水位上升。
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 强烈的地震 B. 剧烈的海啸
C. 频发的飓风 D. 汹涌的洪水
6. 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5 C 6. A
【解析】
【5题详解】
据图和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更大,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A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B错误;结合经纬度,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除导致狂风、暴雨的危害以外,还会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C正确;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漠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漠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池(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飓风是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地区将强大而深厚(最大风速达32.7米/秒,风力为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也泛指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台风和飓风最大的区别就是出生地和活动区域不同。台风主要是指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生成及活动的热带气旋,而飓风是指在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生成及活动热带气旋。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冰湖是与冰川或冰川作用相关的湖泊,包括冰蚀湖、冰碛湖等。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山脉冰湖垂向分布(粗虚线为冰湖分布的平均海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示山脉中,冰湖分布的相对高差最大的是( )
A. 念青唐古拉山 B. 横断山 C. 喀喇昆仑山 D. 祁连山
8. 祁连山冰湖分布的平均海拔处冰湖面积很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冰川覆盖,难以成湖 B. 土层较薄,植被稀少
C. 降水少,地势陡峻 D. 雪线以下,高寒荒漠
【答案】7. C 8. C
【解析】
【7题详解】
图示山脉冰湖分布的海拔范围:念青唐古拉山约为2 500~5 800米,横断山约为2 600~5 600米,喀喇昆仑山约为2 500~6 000米,祁连山约为2 700—5 000米。故喀喇昆仑山冰湖分布的相对高差最大,C选项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C。
【8题详解】
读图可知,祁连山海拔约4 100米和4 600米处有两个冰湖面积峰值,如果是因为冰川覆盖难以成湖,那海拔更高的4 600米处不可能有一个冰湖面积峰值,排除A选项;冰湖与土层和植被没有关系,B选项错误;冰湖分布的平均海拔约在4 400米处,冰湖面积很小,最可能是因为此处降水少,地势陡峻,难以成湖,C选项正确;冰湖的形成与现代雪线关系不大,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冰湖是由冰川挖蚀成的洼地(即冰斗)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冰川湖分布的海拔一般较高,而湖体较小,多数是有出口的小湖。
塔里木河下游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读塔里木河(英巴扎断面)2003~2012年断流情况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塔里木河( )
A. 以冰川、积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 B. 沿途水量逐渐增多,地下水位下降
C. 受雨水的影响,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D.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年径流量逐渐增大
10. 导致2010年开始塔里木河下游径流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上游无序截流 B. 跨流域调水补水
C. 流域内绿洲水稻种植的推广 D. 流域内推广了喷灌、滴灌技术
【答案】9. A 10. B
【解析】
【9题详解】
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但流域内高山上有冰川、积雪,故其以冰川、积雪融水及地下水补给为主,A正确;塔里木河从上游到下游流经高山、绿洲、沙漠区域,沿途灌溉、下渗、蒸发消耗大,因此水量逐渐减少,地下水位逐渐下降,B错误;塔里木河处于我国西部内陆的非季风区,降水稀少,雨水对汛期几乎没有影响,C错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冰川融水先是增多,然后逐渐减少,因此塔里木河的年径流量是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所以选A。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2010年开始,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消失。2009年到2010年断流天数和断流长度迅速下降至0,应是采取了工程措施的结果,例如跨流域调水等,B正确;推广节水灌溉方式可以减少断流天数和断流长度,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错误;上游无序截留水源和绿洲发展水稻种植业,都会增加下游断流天数和断流长度,AC错误。所以选B。
【点睛】河流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研究河流补给有助于了解河流水情及其变化规律,也是河水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河流补给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 苔原带 B. 温带草原带 C. 冰原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12. 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 收集大气降水 B. 获取更多光照 C. 抵抗冬季寒冷 D. 吸收地下水分
13. 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 人工播种 B. 降水减少 C. 气候变暖 D. 冻土增厚
【答案】11. A 12. B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该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植被类型为苔原,自然带为苔原带,A正确;温带草原带下的典型植被是草本植物占据优势,B错误;冰原带下的植物稀少,以冰雪覆盖为主,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带下的典型植被是高大的针叶林占据优势,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苔原植被在夏季生长、开花,花型呈杯型,应该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光照,B正确,C错误;植物吸收水分主要通过根系,而不是花,A、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说明影响因素是纬度(热量),而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说明这是热量条件变好所致,即全球气候变暖所致,C正确;生物群落的自然演变,不是人工播种所致,A错误;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降水是逐渐增多的,冻土层是变薄的,BD错误。故选C。
【点睛】植被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在光伏电站工程中,绝大多数支架为固定支架。我国湖北省某地(31.5°N,113.5°E)海拔65米,固定支架光伏组件的倾角一般为14°,且朝向正南方向。目前该地将部分光伏组件改成可转动支架(如下图所示)以提高对太阳辐射的利用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sin14°≈0.24、cos14°≈0.97、sin35°≈0.57、cos35°≈0.82)
14. 若不考虑天气变化,该地固定支架光伏组件获得太阳辐射能最多月份是( )
A. 3月 B. 5月 C. 9月 D. 1月
15. 若将支架改为可转动型,则北京时间12点时光伏组件应朝向( )
A. 西北 B. 西南 C. 东北 D. 东南
【答案】14. B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固定支架光伏组件的倾角一般为14°,且朝向正南方向。若不考虑天气变化,该地固定支架光伏组件获得太阳辐射能最多的月份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76°。当地位于为31. 5°N,由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计算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约为17.5°N。结合选项判断,5月份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最为接近17.5°N,ACD错误,B正确。所以选B。
【15题详解】
当地为(31.5°N,113.5°E),当北京时间为12点时,该地地方时在12点之前,为上午,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上午太阳方位为东南,为获得最好的发电效果,光伏组件应朝向东南,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方位都是位于正南,一天中的太阳方位变化是从日出在东,然后向南移动,最后到达日落的西方位。根据时间更靠近日出日落还是正午判断,刚日出没多久就接近日出方位,日出有一段时间了就在东南方位,正午之后在西南方位,准备日落就接近日落方位。
16. 冰崩指冰川上大块冰体甚至整条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冰川内部的某一剪切破裂面或脆弱面,脱离母体而迅速倾倒或滑塌、坠落的现象,是最激烈的冰川灾害形式。2016年7月17日,阿里地区的阿汝错流域的53号冰川发生大规模冰崩,形成7×107m3的冰崩堆积体,部分冰崩物质甚至冲进了阿汝错。下图为冰崩前后该区域的图像。据此完成可用于监测预警冰崩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 RS B. GPS C. GIS D. 数字地球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遥感卫星图像,可以分析得出冰川移动和分布状态,进而对冰崩进行预警,A正确。GPS主要用于定位、导航等,B错误。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C错误。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D错误。所以选A。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太平洋西南部群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多集中在沿海平原。主陆(巴布新几内亚岛)多山,西南部和沿海有平原和沼泽低地,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森林覆盖率超过80%。目前,该国经济较为落后,以初级产品(矿石、椰油、椰干等)输出为主。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希望与中国开展多方面合作。
材料二:下图示意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岛屿。
(1)描述图中主陆(巴布亚新几内亚岛屿)的地形特征,说明理由。
(2)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推测甲乙两地降水季节差异并分析成因。
(3)判断甲地和乙地哪一个更适合种植水稻,并说明理由。
(4)海南某企业计划到该国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你是否赞同?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岛屿河流呈放射状,岛地形以山地为主,中间高四周低;多座高大山脉分布,四面环海且河流短小,流速快,地势大。;海湾、海峡多,海岸线曲折
(2)甲、乙两地都位于0°至10°S之间,甲乙两地地夏半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多,冬半年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在甲地受地形阻挡抬升(迎风坡)降水多,乙位于平原,抬升作用弱,降水较少
(3)乙地;理由:乙地位于西南部沿海,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
(4)赞同。理由:原料丰富;土地资源丰富,地租低;劳动力丰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政策支持。
不赞同。理由:当地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当地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没有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的必要;发展椰子种植和加工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影响小。
【解析】
【分析】本题组主要以巴布亚新几内亚为材料,考查当地地形、气候、农业和工业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地形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到,岛屿河流呈放射状从中间流向四周,说明岛屿地形以山地为主,中间高四周低;读图可知,河流短小,流速快,岛屿中间有多座高大山脉,四面环海,说明地势落差大,岛屿周围多海湾、海峡,海岸线曲折。
【小问2详解】
甲、乙两地纬度相差不大,都位于0°至10°S之间,夏半年,甲乙两地均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两地降水量差别不大;冬半年,当地吹东南信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在甲地受地形阻挡抬升,降水丰富;而乙地地势较平坦,抬升作用弱,降水较少,甲地降水比乙地丰富。
小问3详解】
适合的地方是乙地。理由:乙地位于西南部沿海,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稻需要精耕细作,乙地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甲地地势较高,地形不平坦,人口较稀疏。
【小问4详解】
这种题目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必须先表面态度,在阐述理由,选择一个作答就可以。赞同。理由:当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盛产椰子,原料丰富;当地地租较低,土地资源丰富;当地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而且廉价;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政策支持和保障。不赞同。理由:该地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较差,交通、用水、用电等保障较差;当地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没有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的必要,发展椰子种植和加工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影响小,当地政府支持力度有限;距离我国较远,运输成本较高等。
【点睛】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质历史时期,四川盆地曾为古海盆。距今1.9亿年前,板块运动使四川盆地边缘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区域逐渐上升成陆,形成湖泊,称“巴蜀湖”。此后气候趋于炎热干燥,盆地内形成了大量盐卤,并保存于地层当中,至今仍被开采利用。2000多万年前,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巫山东西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山体主要为石灰岩),产生河流袭夺现象,湖水外泄,古长江进而向西南继续袭夺金沙江河道,使金沙江成为长江正源。下左图示意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形和现代水系分布。下右图示意河流袭夺过程及袭夺地貌形态。
(1)说明巫山东侧河流袭夺西侧河流的条件。
(2)简述河流袭夺后古湖盆自然环境的演变。
(3)四川盆地盐矿资源极其丰富,简述盐矿形成过程。
【答案】(1)巫山(分水岭)以石灰岩为主,抗侵蚀能力较弱,易被流水侵蚀;巫山西侧河流河床(水位)高于东侧;东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更强。
(2)水域面积减少,大部分区域由水生环境演变为陆生环境;水生生物减少(分布范围减小),陆生生物增多(分布范围变大);土壤逐渐形成、增厚。
(3)“巴蜀湖”形成后地形封闭,气候趋干,湖水不断蒸发,盐度增大到饱和并不断析出、堆积,形成盐卤;盆地封闭性好,沉积环境稳定,盐层被覆盖而保存于地层之中,形成盐矿。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四川盆地为材料,涉及河流袭夺、整体性以及盐矿成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巫山山脉以石灰岩为主,岩性较松软,抗侵蚀能力较差,山脉隆起受张力影响,山体岩石易破碎被侵蚀;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侧河流为袭夺河,西侧河流为被袭夺河,东河河流的河床低于西侧河流,能够袭夺西侧河流;山脉隆起加大东侧河流落差,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成功袭夺西侧河流。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四川盆地曾为古海盆,板块运动使四川盆地边缘隆起,被海水淹没的区域逐渐上升为陆地形成内流湖泊,后来巫山被切穿,湖水外泄,水生环境逐渐转化成陆生环境,气候趋于干燥;水域面积不断减小,水生生物的数量减少,陆生生物的数量增多;适合土壤发育的面积增大,土壤逐渐形成并增厚。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四川盆地曾经是古海盆,边缘隆起抬升,被海水淹没的区域逐渐上升成湖泊,后气候炎热干燥,湖水不断蒸发,盐分不断析出、积累,四川古海盆形成了大量盐卤;四川盆地地形相对封闭,沉积环境稳定,有利于沉积物的沉积,盐层被沉积物覆盖,保存于地层中,形成盐矿。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南极磷虾,以浮游植物为食,集中分布在南极海域。海冰、盐度、水温及环流方式等都会影响磷虾的分布,其中洋流及海水的垂直交换为南极磷虾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对南极磷虾资源分布及渔场形成具有明显的作用。
南极磷虾因其体量大、繁殖能力强、营养丰富,被称为人类未来的“粮食”,世界各国专门派出船只赴南极海域竞相捕捞。2013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磷虾的捕捞行列。下左图为南极磷虾分布示意图;下右图为南极生物链示意图。
(1)说明南极海域过度捕捞磷虾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分析我国远赴南极海域捕捞磷虾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
【答案】(1)无序捕捞会导致磷虾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磷虾资源减少,会影响以磷虾为食物的其他生物生存,南极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过多的捕捞船只和人类活动会造成南极海域的环境污染。
(2)磷虾可以作为食品和饲料的来源,减小我国的耕地压力,缓解粮食安全问题;改善我国国民饮食结构,促进国民身体健康发展;缓解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有利于提高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水平;维护我国在公海(南极海域)的海洋权益。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南极磷虾为背景材料,涉及海洋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维护国家安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南极海域过度捕捞磷虾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资源枯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三方面来谈。南极海域无序捕捞会导致磷虾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磷虾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磷虾资源减少,许多处于上层食物链的大型生物都会遭到饥饿威胁,一旦它的数量锐减,会影响以磷虾为食物的其他生物生存,将会引起大量物种灭绝的可怕灾难,南极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过多的捕捞船只可能会有燃油泄漏,人类活动会向海洋排放各种废弃物,造成南极海域的环境污染。
【小问2详解】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可耕地有限,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路问题。南极磷虾因其体量大、繁殖能力强、营养丰富,被称为人类未来的“粮食”,磷虾可以作为食品和饲料的来源,减小我国的耕地压力,缓解粮食安全问题;南极磷虾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它也是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蛋白质含量最为丰富的生物,磷虾作为食品可以改善我国国民饮食结构,促进国民身体健康发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捕捞压力不断加大,致使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方向演变,资源基础越来越不稳定。捕捞磷虾能缓解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有利于提高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水平;海洋中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极地应是我国未来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拓展的重要空间。远赴南极海域捕捞磷虾能维护我国在公海的海洋权益。
广东省梅州市2023届高三地理下学期2月总复习质检试卷(一模)(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梅州市2023届高三地理下学期2月总复习质检试卷(一模)(Word版附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深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卷(A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卷(A卷)(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孟加拉湾北部海水盐度低主要因为,夏季孟加拉湾,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