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1)(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803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1)(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8030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1)(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8030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1)(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
展开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1)(考试范围第一~第三章)
附解析教师版
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
1.(2分)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枚鸡蛋质量约为5g
B.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2m/s
C.一元硬币直径约为5cm
D.镇江地区夏季最高气温约为20℃
【答案】B
【解析】【解答】A.10个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等于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左右,即1.1m/s,B符合题意;
C.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大约在2cm左右,一元硬币直径比大拇指略宽,约2.5cm左右,C不符合题意;
D.镇江地属江苏省,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0摄氏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质量、长度、速度和温度,结合数据解答
2.(2分)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精密的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C.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D.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答案】A
【解析】【解答】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A.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是减小误差有效的方法之一,A符合题意;
B.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却不能消除误差,B不符合题意;
C.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是由于操作错误产生的,C不符合题意;
D.误差可能减小,但却不能完全消除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3.(2分)小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给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他绘制了如图乙所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小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比较AB段和CD段可知,AB段的比热容是CD段比热容的2倍
C.水的沸点是98℃,由此可以判断此时的大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D.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A.由图乙得,BC段保持温度不变,表示冰的熔化过程,该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保持熔点不变,物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A符合题意;
B.AB段和CD段,物体的状态不同,质量相等,比较AB段和CD段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CD段加热的时间是AB段加热时间的2倍,说明升高相同的温度,CD段吸收的热量是AB段吸收的热量的2倍,由Q吸=cmΔt得,CD段的比热容是AB段比热容的2倍,B不符合题意;
C.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水的沸点是98℃,说明此时的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C不符合题意;
D.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放热形成的水珠,属于液化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熔化时固液共存;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的降低而降低;“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4.(2分)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并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太空驻留。这也意味着,他们还将在太空度过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对接成功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飞船是静止的
B.若以神舟十三号飞船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
C.若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飞船是静止的
D.若以月球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解答】A.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并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成功,若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神舟十三号飞船是静止的,A符合题意;
B.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并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成功,若以神舟十三号飞船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三号飞船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B不符合题意;
C.若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太阳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神舟十三号飞船是运动的,C不符合题意;
D.若以月球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与月球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
5.(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音调越高
C.图丙中小白兔通过声音的音调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
D.图丁中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解答】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则音叉发声时同时也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A符合题意;
B.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频率越低,则音调越低,B不符合题意;
C.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小白兔是通过音色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C不符合题意;
D.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来传递信息,从而可以确定鱼群的位置,不是传递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6.(2分)如图所示,将装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烧杯里的水中间。把烧杯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烧杯,发现烧杯中已经有一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
A.上部一半的水结冰 B.下部一半的水结冰
C.都已结冰 D.都不结冰
【答案】D
【解析】【解答】烧杯中有一半的水结了冰,烧杯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小瓶中的水温度只能降到0℃, 此时小瓶中的水与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相等,由于没有温度差,小瓶中0℃的水不能再向烧杯中放热,不会凝固。故水全部没有结冰。
故答案为:D。
【分析】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7.(2分)物体沿直线以15m/s的速度运动,通过了全程的13,又以同向20m/s的速度运动通过了剩余的全部路程,则它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17.5m/s B.18m/s C.18.33m/s D.18.66m/s
【答案】B
【解析】【解答】设全程为s,物体沿直线以15m/s的速度运动,通过了全程的 13 ,所用时间为 t1=13sv1=s3×15m/s ,又以同向20m/s的速度运动通过了剩余的全部路程,所用时间 t2=23sv2=2s3×20m/s ,它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平均= st1+t2=ss3×15m/s+2s3×20m/s =18m/s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8.(2分)生活处处皆物理,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通过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明手拿着冰,冰减少,手感到凉,属于熔化吸热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非晶体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属于液化吸热
【答案】B
【解析】【解答】A.小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加快蒸发,A不符合题意;
B.冰块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手会感到凉,B符合题意;
C.霜有固定的熔点,所以霜是晶体,C不符合题意;
D.冬季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液化放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提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可以加快蒸发;冰块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霜有固定的熔点,所以霜是晶体;镜片模糊不清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液化放热。
二、多选题(共4题;共12分)
9.(3分)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吹笛时,按压不同气孔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D.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将听到闹钟铃声逐渐减弱,这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A,B,D
【解析】【解答】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A符合题意;
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声源处处理,故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符合题意;
C.吹笛时,按压不同气孔,改变空气柱的长短,从而是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改变声音的音调,C不符合题意;
D.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将听到闹钟铃声逐渐减弱,介质慢慢变少,直至罩内接近真空,接近真空时,听不到铃声,故表明真空不能传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消声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改变发声体的长度,可以改变音调;真空不能传声。
10.(3分)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对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露”和“霜”的形成都是液化现象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是以河岸作为参照物
D.“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答案】B,D
【解析】【解答】A.“霜”的形成凝华现象,A不符合题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大声说话,指的声音的响度,B符合题意;
C.“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是以流水作为参照物,因为以流水为参照物,桥的位置发发生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气体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声音的大小指响度;空气可以传递声音。
11.(3分)2021年10月16日凌晨,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径向交会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箭升空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B.火箭升空过程中,以长征二号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是静止的
C.与空间站完成对接后,以太阳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
D.地面与飞船间的遥感信号是通过超声波传递的
【答案】B,C
【解析】【解答】A.火箭升空过程中,做加速运动,A不符合题意;
B.火箭升空过程中,以长征二号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B符合题意;
C.与空间站完成对接后,以太阳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C符合题意;
D.地面与飞船间的遥感信号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地面与飞船间的遥感信号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的。
12.(3分)甲、乙二人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0~10min,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
B.0~30min,甲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的平均速度
C.10~20min,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
D.20~30min,甲、乙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C,D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甲、乙二人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甲、乙两人同时出发,在图像上第10min时,乙位于甲的上方,这说明0~10min,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通过的路程,A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甲、乙二人在0~30min都移动了1.8km,根据 v=st 可得,甲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的平均速度,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10~20min,乙处于静止状态,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相对于乙的位置发生改变,若以乙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C错误,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图像上20~30min内,甲、乙两人的直线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近,这说明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分析】在路程-时间图像中,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速度越大;当物体间有位置变化时,是相对运动的。
三、填空题(共9题;共25分)
13.(2分)学完测量知识后,炎炎进行读数练习。炎炎读出图甲中木块长度是4.00cm,可知他是利用了 (填“A”或“B”)刻度尺读数;如图乙所示是炎炎用停表记录自己绕操场慢跑一圈的时间,此时停表示数为 s。
【答案】B;217.5
【解析】【解答】由图甲可知,A刻度尺,1cm之间有 2 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cm;B刻度尺,1cm之间有 10 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1cm=1mm,使用B刻度尺分度值较小,用B刻度尺测量较准确,B刻度尺读数是以cm做单位要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即木块长度是3.00cm,而A刻度尺的读数是3.0cm,所以炎炎利用了B刻度尺读数。
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读作3min,指针超过中线,靠近“4”;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t=3min37.5s=217.5s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测量的精确程度不同;根据停表的分针和秒钟的位置,测量时间。
14.(2分)勤劳的蜜蜂飞出去采蜜时翅膀每秒振动为440次,但它们满载而归的时候,翅膀每分钟振动1.8×104次,则蜜蜂采蜜归来时翅膀的振动频率为 Hz,它比蜜蜂出巢时双翅振动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有丰富经验的养蜂人据此判断出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归来。
【答案】300;低
【解析】【解答】满载而归的时候,翅膀每分钟振动1.8×104次,则每秒振动300次,则蜜蜂采蜜归来时翅膀的振动频率为300 Hz。
蜜蜂飞出去采蜜时翅膀每秒振动为440次,即振动频率为400 Hz,采蜜归来时翅膀的振动频率为300 Hz,则采蜜归来时比蜜蜂出巢时双翅振动频率小,所以采蜜归来时比蜜蜂出巢时双翅振动的音调低。
【分析】根据物体振动的次数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5.(3分)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个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如果直接在月球表面进行这项实验, (能/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 (能/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答案】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能;不能
【解析】【解答】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在实验中可以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便于观察。
在月球上,敲击音叉时仍会振动,这种振动会使小球弹开;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无法传声,所以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分析】发声的音叉将靠近的小球弹开,利用小球将微小的振动放大;真空不能传。
16.(3分)利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到沸腾,但纸锅没有燃烧。已知纸的着火点为180℃,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是800℃。其原因是: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选填“高于”或“低于”)纸的着火点,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 ;撤去酒精灯后一段时间,水将 (选填“停止”或“继续”)沸腾。
【答案】低于;不变;停止
【解析】【解答】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纸的着火点为180℃,所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纸不能被点燃。
用纸锅烧水,水在沸腾时,持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由于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
当移走酒精灯后一段时间,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则水将停止沸腾。
【分析】当温度低于着火点时,不能燃烧;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要持续吸热。
17.(5分)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造成的;而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金属盘的温度较 ,使水蒸气发生 而形成的。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显著:①可以在金属盘内放入 ;②也可以将金属盘适当 (选填“远离”或“靠近”)烧瓶口。
【答案】汽化;低;液化;冰块;远离
【解析】【解答】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升高,瓶中水量减少,液态水变成了气态水蒸气,这是汽化,这是由于水汽化造成的。
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水蒸气遇上温度较低的金属盘,水蒸气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液化成水滴。
这种液化的方式是使水蒸气降低温度,要使金属盘底部更容易出现水滴,所以必须让金属盘保持低温,可在金属盘中放入冰块,并且把金属盘适当远离烧瓶口。
【分析】液体在汽化时,质量减少;气体遇冷发声液化现象。
18.(2分)用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来测量某物体的温度时,测量值偏低2℃,当该物体的温度升高10℃后,再用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时,测量值却偏高了0.5℃,将该物体的温度继续升高10℃,此时用温度计来测量时,测量值将 ℃(填偏高或偏低多少℃),用这个温度计分别来测量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两者的示数差为 ℃。
【答案】偏高3;125
【解析】【解答】由题意知,实际温度变化10℃,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比原来偏多0.5℃+2℃=2.5℃,此时为10℃+2.5℃=12.5℃,所以温度再升高10℃,温度计的变化仍为12.5℃,比原来多变化2.5℃,所以测量值比原来偏高0.5℃+2.5℃=3℃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之间为100℃,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之差为 12.510×100℃=125℃
【分析】根据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和实际温度的差值,计算偏差大小。
19.(3分)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冰冻的矿泉水放置一段时间,发现冰熔化了一部分,测得冰和水的温度是0℃,又过了一会儿冰更少了,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这一现象还说明了熔化要 (选填“吸收”“放出”)热量;瓶子外壁还有一些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的。
【答案】不变;吸收;液化
【解析】【解答】冰熔化了一部分,测得冰和水的温度是0℃,又过了一会儿冰更少了,说明冰没有全部化完,处于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说明熔化吸热。瓶子外壁还有一些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瓶子液化产生的。
【分析】晶体处于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熔化吸热;物质动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0.(3分)如图所示的四个物体发声在相同时间内的波形示意图,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图中信息可知: (选填A、B、C、D)波形属于噪声,判断依据是 ,图像中,音调和响度都较大的波形是 (选填A、B、C、D)。
【答案】D;D图像反映的声音振动杂乱无章;B
【解析】【解答】从物理学角度,声源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属于噪声,分析A、B、C、D图中信息可知,D图像反映的声音振动的无规则,属于噪声。波形越密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波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由图像知,音调和响度都较大的波形是B。
【分析】从物理学角度,声源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属于噪声;波形越密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波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1.(2分)夏天,人站在电扇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若将一干燥的温度计放在电扇下吹,则温度计的示数将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汗水蒸发(汽化)吸热;不变
【解析】【解答】夏天,人站在电风扇下时,风速带动空气流动,空气流速加快,促使皮肤表面汗水蒸发加快,蒸发吸热,所以人会感到凉爽。
若将一干燥的温度计放在电扇下吹,虽然空气流速加快了,但是干燥的温度计没有液体蒸发,不会有热量的散失,因此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分析】空气流速加快,促使皮肤表面汗水蒸发加快,蒸发吸热;干燥的温度计没有液体蒸发,不会有热量的散失。
四、简答题(共1题;共3分)
22.(3分)周末,小明与同学约好去爬山,出发前,小明往如图所示的不透明的水壶里灌开水。一会儿后,旁边的妈妈听到灌水声对小明说:“水快灌满了!”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妈妈根据灌水声判断出水快灌满了的原因。
【答案】当往水壶中倒水时,水面上方的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妈妈是根据音调判断出水的高度进而知道水满了。
【解析】【解答】当往水壶中倒水时,水面上方的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妈妈是根据音调判断出水的高度进而知道水满了。
【分析】发声体的长度影响音调的高低。
五、计算题(共2题;共15分)
23.(6分)汽车在出厂前要做多项测试,制动测试就是其中一项,已知汽车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某品牌汽车在做制动测试时汽车以4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20m,制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2s,两个过程通过的总距离为30m,如图所示。求:
(1)(3分)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
(2)(3分)两个过程总的平均速度。
【答案】(1)解:已知制动前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20m,汽车行驶的速度v=40m/s,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为t反应=sv=20m40m/s=0.5s
答: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为0.5s;
(2)解:已知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s总=30m,汽车行驶的总时间为
t总=t反应+t制动=0.5s+2s=2.5s
两个过程总的平均速度为v=s总t总=30m2.5s=12m/s
答:两个过程总的平均速度为12m/s。
【解析】【分析】(1)利用路程和速度的比值, 计算时间;
(2)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计算平均速度。
24.(9分)一快艇以20m/s的速度在湖面上朝着对面高山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在A处鸣笛后,经过4s后在B处听到对面处的高山传来的回声(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
(1)(3分)A处到B处的距离
(2)(3分)4s内声波在空气中所传播的路程
(3)(3分)A处离高山有多远?
【答案】(1)解:A处到B处的距离:s1=v1t=20m/s×4s=80m;
答:A处到B处的距离是80m;
(2)解:4s内声波在空气中所传播的路程:s2=v2t=340m/s×4s=1360m;
答:4s内声波在空气中所传播的路程是1360m;
(3)解:A处离高山的距离:s=s1+s22=80m+1360m2=720m。
答:A处离高山720m。
【解析】【分析】(1)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快艇4s行驶的路程。
(2)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4s内声波在空气中所传播的路程。
(3)A处离高山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路程与快艇行驶的路程和的一半。
六、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29分)
25.(11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1分)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1分)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1分)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4)(1分)实验中斜面的坡度是大点好还是小点好? ,理由是: ;
(5)(1分)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下滑过程中小车由于与斜面发生摩擦会变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
(6)(1分)小车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排序是 (用v上、v下、v全表示);
(7)(1分)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路程中点的速度为v1,时间中点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大小关系是 。
【答案】(1)40.0;25
(2)小
(3)不正确;由静止释放会导致测得下半程平均速度偏小
(4)小些好;便于测量时间,减小实验误差
(5)变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6)v上
【解析】【解答】(1)根据刻度尺的示数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位置示数为80.0cm,B位置的示数为40.0cm,AB间的距离为 sAB=80.0cm−40.0cm=40.0cm
AB间经历的时间为 tAB=1.6s ,AB段的平均速度为 v=sABtAB=40.0cm1.6s=25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将使测得的时间比真实值偏大,故测得的速度将比真实值偏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车到达B点时已经具有一定速度),但是如果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此时B点速度为0),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将变小,故无法达到目的。
(4)本实验要尽量控制让斜面的坡度小一些,因为如果坡度过大将导致测得的时间误差太大。
(5)小车在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慢慢加速运动,故运动状态为变速直线运动。
[9]小车下滑过程中小车由于与斜面发生摩擦会变热,这里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这里能量的变化是通过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6)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果比较上半段 v上 、下半段 v下 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v全 ,因为小车的速度是越来越快,所以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v上
【分析】(1)根据物体对应的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2)停止计时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
(3)测量物体后半程的速度时,需要使物体处于运动状态中开始;
(4)利用斜面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
(5)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加速运动;物体间摩擦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6)加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小于下半程的速度,大于上半程的速度;
(7)根据加速运动,时间一半时的速度小于路程一半时的速度。
26.(7分)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1)(1分)该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和 ;
(2)(1分)实验时应该选择颗粒 的冰块进行实验(选填“较大”或“较小”);
(3)(1分)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用了 分钟;
(4)(1分)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答案】(1)秒表
(2)较小
(3)0℃;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态;6
(4)不正确
【解析】【解答】(1) “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需要记录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故该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和秒表。
(2)实验时为了减少实验时间,应该选择颗粒较小的冰块进行实验。
(3)如图乙所示,在实验的第4分钟到第10分钟内,冰块的温度保持不变,根据晶体温度达到熔点开始熔化,且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可知,冰的熔点是0℃,且熔化过程持续6分钟,且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烧杯中,虽然并未用酒精灯加热,但是由于冰块的温度不高于0℃,但只要室温高于0℃,冰块依然可以吸收空气中热量,冰依然会熔化,故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分析】(1)该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和秒表;
(2)实验时为了减少实验时间,应该选择颗粒较小的冰块进行实验;
(3)晶体温度达到熔点开始熔化,且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4)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持续吸热。
27.(11分)小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1)(1分)如图甲,安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节 (选填“A”或“B”)的高度,请你帮小华指出图中的一处操作错误 ;
(2)(1分)改正操作错误后,小华继续进行实验,当水温升高到90℃时,她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几分钟后停止读数,图乙为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请你帮她读出示数 ℃,此时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是如图丙中 所示(选填“A”或“B”);
(3)(1分)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小华实验时,水的沸点是 ;
(4)(1分)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种原因);小明所在小组的水沸腾后将火焰调小,发现虽还在加热却不再沸腾,请帮助他们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可能是 ;
(5)(1分)其他三位同学分别采用图丁所示的三幅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根据各自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戊所示,则用图①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 ;用图②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 ;用图③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 。(以上均选填“a”、“b”、“c”、“d”)
【答案】(1)B;温度计接触杯底
(2)96;B
(3)98℃
(4)水的质量太大;烧杯里的水放热大于吸热;陶土网有余热继续给水加热
(5)a;c;d
【解析】【解答】(1)安装实验装置时,为确保用酒精灯外焰给烧杯加热,应先调整烧杯的高度,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所以应先调节B位置。温度计在测量物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物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图中温度计碰到容器底是错误的。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中液柱在90℃以上3格,所以温度计示数为96℃。此时水没到达沸点,水在沸腾前,烧杯底温度高,烧杯上部水的温度较低,所以气泡在烧杯底遇热膨胀,在上部遇冷水收缩,所以图中B符合题意。
(3)观察表格中数据发现,水温长时间保持在98℃,由于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
(4)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导致对水加热时间太长。还在对水加热却不再沸腾,说明水散出的热量比水吸收的热量多,导致不能出现沸腾现象。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说明水能够继续吸热,即陶土网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水能从陶土网继续吸收热量。
(5)由于图③中的水温度低,水的质量最多,所以对水加热时间最长,D表示图③中水吸热图像;由于图②中的水温度最高,水的质量少,所以对水加热时间最短,C表示图②中水吸热图像;由于图①中与图②、图③中都是水,所以沸点相同,A表示图①中水吸热图像。
【分析】(1)实验中,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温度计在测量物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物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结合对应刻度读数;水在沸腾前,自下而上气泡逐渐变小;
(3)沸腾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温度为液体的沸点;
(4)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导致对水加热时间太长;还在对水加热却不再沸腾,说明水散出的热量比水吸收的热量多,导致不能出现沸腾现象;。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说明水能够继续吸热,即陶土网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
(5)水的质量小加热时间短;沸点随气压的变低而减小。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4)(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4)(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2)(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2)(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5)(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5)(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