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度“名校”第一次联考八年级物理试题 (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度“名校”第一次联考八年级物理试题 (含答案)第1页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度“名校”第一次联考八年级物理试题 (含答案)第2页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度“名校”第一次联考八年级物理试题 (含答案)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度“名校”第一次联考八年级物理试题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度“名校”第一次联考八年级物理试题 (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等学校八年级(上)
    第一次联考物理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80Hz
    B.冰箱冷藏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供暖后教室里气温大约为26℃
    D.0dB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2.(2分)如图为2022年高新区某初级中学运动会火热进行,老师带领同学们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展现了团结拼搏的精神。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呐喊助威时,同学们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C.呐喊时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D.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老师和同学的声音
    3.(2分)2022年5月16日发生了本年度的第一次月全食,此次月全食南美洲大多数国家可以观测到。下列现象中与月食产生原理一致的是(  )
    A.手影的形成 B.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C.水中倒影 D.照镜子
    4.(2分)下列对谚语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5.(2分)声波能直观地反映声音的特性。如图所示的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音色相同 B.甲和丙的音调相同
    C.乙和丙的响度相同 D.乙和丁的响度相同
    6.(2分)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小孔成像实验探究的人,早牛顿2000多年就已经总结出相似的理论,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
    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C.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
    D.小孔所成像的大小只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7.(2分)频率很高的超声具有很好的方向性(即集中在一定的方向上传播),坚硬物(如石块)容易吸收超声而被粉碎,松软的物质则能让其通过。目前医学上治疗肾结石,可以不必做外科手术,只需用超声碎石的办法,无损伤地将石块击碎而自然地从人体内排出。下列关于超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可应用于验钞机
    B.超声可应用于微波
    C.超声可应用于电视遥控器
    D.超声可应用于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8.(2分)把一个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如图所示的五块,其中能够使平行光发散的有(  )

    A.只有b B.a、c、d、e
    C.a、b、c D.a、b、c、d、e均可
    9.(2分)在图中,MN为一平面镜,a、b、c、d表示一个不透明正方体的四个侧面,其中b面跟平面镜平行,e是观察者的眼睛所在位置(位于正方体的正下后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a、b、c、d四个侧面
    B.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和d面
    C.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及部分b面
    D.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不能看到b面的任何部位
    10.(2分)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二、填空与作图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画图题每题2分,共22分).
    11.(4分)疫情期间为了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某校要求体温小于37.3℃的学生正常进入校园,体温大于等于37.3℃的学生在隔离室进行体温监测。某学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他应该进入    (选填“教室”或“隔离室”),该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    ,若用此体温计,仅用酒精消毒而未甩过就去测量温度为37.0℃和38.5℃的两个人的体温,则测量结果分别为    ℃和    ℃。

    12.(5分)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着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降低温度又    的方法使气体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元宵晚会上,在空间站中的航天员王亚平用古筝演奏了一曲《茉莉花》,小明在电视机前听的如痴如醉,对小明而言该声音为    (选填“乐音”或“噪声”)。航天员王亚平通过改变拨动弦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    。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后两空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3.(3分)如图,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看到的是    色;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到    颜色的光。

    14.(2分)如图所示,图甲中,电视遥控器是用    来遥控电视机的;图乙中,验钞机是利用了紫外线能使    发光的原理工作的。光可以使周围变得明亮、温暖,说明光具有    。

    15.(4分)立冬后气温骤降,不禁让小亮想起去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后发现家里窗子玻璃上出现了冰花,冰花的形成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小亮戴着眼镜从    (选填“温暖的室内”或“寒冷的室外”)走进    (选填“温暖的室内”或“寒冷的室外”)时,眼镜片上会出现水雾,从而导致看不清东西。此过程通过    的方式使水蒸气液化。
    16.(2分)如图a所示,为玄武湖诺那塔及其倒影的美景。b图中A点表示水中“塔尖”的位置,请在b中画出人眼看见塔尖的光路图。

    17.(2分)如图,请画出图中由发光点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8.(4分)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常见的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   。
    (3)如图丙小明把伸出桌边一端钢尺的长度逐渐变长一些,用相同的力再拨动钢尺,声音的音调变    (填“高”或“低”)。
    (4)如图丁,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慢,一次快,发现塑料片划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填“高”或“低”)。
    19.(4分)如图甲是小谢同学利用光具盘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的光路,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数据:
    入射角
    α
    10°
    30°
    45°
    60°
    折射角
    β
    7.1°
    20.7°
    30°
    37.8°

    (1)实验中,光具盘除了能读出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外,还具有    的作用。
    (2)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写出一条即可):   。
    (3)当光以20.7°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是    ,依据是    。
    20.(7分)物理学习小组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装置如图1所示。

    (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在水温升高到85℃后,每隔1min读取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所得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85
    86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98
    在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观察到的沸腾现象是    (选填“图甲”“图乙”)。
    (3)撤去酒精灯后,发现在一段时间内水持续沸腾且温度不变,而后沸腾停止,其中“沸腾停止”说明水在沸腾时的主要特点是    ,其中“水持续沸腾一段时间”这是因为    ,通过此实验,小芳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沸腾后总是    (选填“保持大火”“调为小火”)的道理。
    (4)初步得出结论后,等水温降至85℃以下后,另一位同学继续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从两次实验的图像中可看出,水从85℃加热至刚沸腾时,所用时间不同,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21.(7分)如图是李扬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E、F是两块沿CD拼接在同一平面内大小不同、厚度相同的薄玻璃板,它们竖直立在水平放置的纸板上,A、B是两只等大的蜡烛。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他先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分别确定玻璃板E和F所成像的位置,发现它们所成的像在    (选填“相同”或“不同”)位置;像的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等”);用笔记下两个蜡烛及玻璃板的位置,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距离是    (选填“物的大”、“像的大”或“一样大”)。
    (3)李扬测得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现将玻璃板E向蜡烛A靠近2cm,此时玻璃板E所成的像和F所成的像相距    cm。
    (4)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拿走蜡烛B,将一块纸板放到蜡烛A像的位置,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纸板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22.(8分)国庆期间爸爸带小杜同学去秦岭游玩,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爸爸开车正匀速远离一座高山,鸣笛4s后听到回声,若当时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5m/s。(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340m/s)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了多远?
    (2)回声经过的路程是多少?
    (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多远?
    23.(8分)高新一中某分校初中物理科技小组发现一支完好的温度计示数已经不准确,在标准大气压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放入沸水中示数则为105℃。求:
    (1)此时这支温度计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
    (2)若测一个物体温度,温度计的示数为17℃,其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3)如果一杯热水的实际温度为60℃,则显示温度为多少?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等学校八年级(上)第一次联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80Hz
    B.冰箱冷藏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供暖后教室里气温大约为26℃
    D.0dB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应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解答】解:A、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Hz,故A错误;
    B、冰箱冷藏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故B错误;
    C、供暖后教室里气温大约为26℃,故C正确;
    D、0分贝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频率、温度、声音强度的估测,注重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2分)如图为2022年高新区某初级中学运动会火热进行,老师带领同学们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展现了团结拼搏的精神。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呐喊助威时,同学们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C.呐喊时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D.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老师和同学的声音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合唱时,人的声带在振动,故A正确;
    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故B错误;
    C、呐喊时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音色指的是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所以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老师和同学的声音要依据音色,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特性,属于声现象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
    3.(2分)2022年5月16日发生了本年度的第一次月全食,此次月全食南美洲大多数国家可以观测到。下列现象中与月食产生原理一致的是(  )
    A.手影的形成 B.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C.水中倒影 D.照镜子
    【分析】“月食”形成的原理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当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中间,且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遮挡,产生月食。
    【解答】解:“月食”形成的原理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A.手影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与“月食”的形成原理相同,故A符合题意;
    B.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的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桥在水中的“倒影”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相同,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照镜子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哪些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我们应该知道的主要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树荫下圆形光斑)、影子的形成、树丛中的光束等。同时也必须掌握由光的反射、折射原理所产生的现象。
    4.(2分)下列对谚语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分析】(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2)自然界中云雨霜雪的形成都是物态变化的结果。
    【解答】解: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由于高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是高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或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组成的,故B错误;
    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正确;
    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5.(2分)声波能直观地反映声音的特性。如图所示的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音色相同 B.甲和丙的音调相同
    C.乙和丙的响度相同 D.乙和丁的响度相同
    【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就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解答】解:A.甲、乙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丙振动的次数不相同,即甲、丙振动的频率不相同,所以甲、丙的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乙、丙的振幅相同,所以乙、丙的响度相同,故C正确;
    D.由图可知,乙、丁的振幅不相同,所以乙、丁的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影响音调、响度、音色因素的理解和应用,能从图上分析物体的振动幅度和振动快慢是关键。
    6.(2分)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小孔成像实验探究的人,早牛顿2000多年就已经总结出相似的理论,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
    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C.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
    D.小孔所成像的大小只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分析】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形状和小孔的形状无关,和物体的形状有关;小孔成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当像距等于物距时成等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像,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
    【解答】解:A、小孔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故A正确;
    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故C错误;
    D、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小孔成像,要熟练掌握小孔成像的原理、成像性质、像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7.(2分)频率很高的超声具有很好的方向性(即集中在一定的方向上传播),坚硬物(如石块)容易吸收超声而被粉碎,松软的物质则能让其通过。目前医学上治疗肾结石,可以不必做外科手术,只需用超声碎石的办法,无损伤地将石块击碎而自然地从人体内排出。下列关于超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可应用于验钞机
    B.超声可应用于微波
    C.超声可应用于电视遥控器
    D.超声可应用于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分析】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解答】解:A、验钞机使用的是紫外线,故A错误。
    B、微波使用的是电磁波,故B错误。
    C、电视遥控器使用的是红外线,故C错误。
    D、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声呐系统使用的是超声波,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的特点,比较简单。
    8.(2分)把一个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如图所示的五块,其中能够使平行光发散的有(  )

    A.只有b B.a、c、d、e
    C.a、b、c D.a、b、c、d、e均可
    【分析】透镜有两种: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中间比边缘厚,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比边缘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由图知,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如图所示的五块后,玻璃a、c、e、d都是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不符合题意;
    而玻璃b是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凹透镜、凸透镜的特点并能从图中辨别,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解答的关键。
    9.(2分)在图中,MN为一平面镜,a、b、c、d表示一个不透明正方体的四个侧面,其中b面跟平面镜平行,e是观察者的眼睛所在位置(位于正方体的正下后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a、b、c、d四个侧面
    B.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和d面
    C.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及部分b面
    D.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不能看到b面的任何部位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眼睛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或反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分析图中的a、b、c、d四个侧面的光线是否进入人的眼睛即可。
    【解答】解:由图可知,b、d面跟平面镜平行,d面被b面挡住不能通过平面镜成像;
    由图可知,b面成的虚像一部分可以进入观察者眼睛,c面被a、d面挡住,a面通过平面镜成像进入观察者眼睛,所以,图中看到a面及部分b面。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应用,解答此题时只要明确一点:眼睛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或反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然后即可做出选择。
    10.(2分)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分析】首先观察图象中温度的变化趋势,确定是熔化还是凝固的图象,再根据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不同加以区分。
    【解答】解:A、甲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的图象,故A错误;
    BD、乙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的图象,同时,这种物质边吸热、边升温、边熔化,是非晶体,故B正确,D错误;
    C、丙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的图象,但图象中显示,这种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是晶体,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判断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或凝固的图象时,既要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同时还要看它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这样才能准确、全面。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二、填空与作图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画图题每题2分,共22分).
    11.(4分)疫情期间为了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某校要求体温小于37.3℃的学生正常进入校园,体温大于等于37.3℃的学生在隔离室进行体温监测。某学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他应该进入  教室 (选填“教室”或“隔离室”),该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若用此体温计,仅用酒精消毒而未甩过就去测量温度为37.0℃和38.5℃的两个人的体温,则测量结果分别为  37.1 ℃和  38.5 ℃。

    【分析】(1)读数时,要先确认分度值,然后看液柱上表面所对的刻度值;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同时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
    【解答】解: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一个小格是0.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37.1℃;此时他的体温为37.1℃,因此应该在教室考试;
    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1℃,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7.1℃,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7.1℃,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7.1℃。
    所以体温是36.8℃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7.1℃,体温是38.5℃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8.5℃。
    故答案为:教室;液体的热胀冷缩;37.1;38.5。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的量程和使用注意事项,记住:使用前别忘了“甩一下”。
    12.(5分)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着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降低温度又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气体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元宵晚会上,在空间站中的航天员王亚平用古筝演奏了一曲《茉莉花》,小明在电视机前听的如痴如醉,对小明而言该声音为  乐音 (选填“乐音”或“噪声”)。航天员王亚平通过改变拨动弦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  响度 。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后两空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可以采用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2)物体无规则的振动或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大小、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物质的特征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会不同。
    【解答】解:(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为了节省空间。便于储存和运输,它们都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降温又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氢、氧液化后储存在燃料室中;
    (2)小明在电视机前听的如痴如醉,对小明而言该声音为乐音;
    (3)用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时,古筝弦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不同的乐器。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液化;乐音;响度;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和声的特征,要求学生在熟记定义的同时,更要能理解、会灵活应用,能够把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并解决实际问题。
    13.(3分)如图,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看到的是  红 色;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到  绿 颜色的光。

    【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通过的色光决定的,无色透明的物体能透过所有的色光,彩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物体相同的色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彩色物体只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
    【解答】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则白屏上只能看到红色;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绿纸只反射绿光,故在绿纸上只能看到绿光。
    故答案为:红;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色散以及物体颜色的规律,属光学基础题。
    14.(2分)如图所示,图甲中,电视遥控器是用  红外线 来遥控电视机的;图乙中,验钞机是利用了紫外线能使  荧光物质 发光的原理工作的。光可以使周围变得明亮、温暖,说明光具有  能量 。

    【分析】(1)红外线的用途:红外线的热效应强,能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等等;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制成的;
    (2)紫外线的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杀菌;能促使维生素D的合成;
    (3)光可以使周围变得明亮,亮度增加;也可以使空气变得温暖,温度升高,说明光具有能量﹣﹣光能。
    【解答】解: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的;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是紫外线,验钞器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光使周围变得明亮,是光能的转移;也可以使物体温度升高,将光能转化为内能,所以光具有能量。
    故答案为:红外线;荧光物质;能量。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用途;红外线和紫外线是看不见的光,对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要知道,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15.(4分)立冬后气温骤降,不禁让小亮想起去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后发现家里窗子玻璃上出现了冰花,冰花的形成属于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小亮戴着眼镜从  寒冷的室外 (选填“温暖的室内”或“寒冷的室外”)走进  温暖的室内 (选填“温暖的室内”或“寒冷的室外”)时,眼镜片上会出现水雾,从而导致看不清东西。此过程通过  降低温度 的方式使水蒸气液化。
    【分析】(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解答】解:(1)玻璃窗上有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出现在玻璃内表面,属于凝华现象;
    (2)寒冬,小亮戴着眼镜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镜片,降低温度,在其表面放热后液化为小水珠,所以眼镜片上会出现水雾。
    故答案为:凝华;寒冷的室外;温暖的室内;降低温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中考的热点。
    16.(2分)如图a所示,为玄武湖诺那塔及其倒影的美景。b图中A点表示水中“塔尖”的位置,请在b中画出人眼看见塔尖的光路图。

    【分析】由题可知,A的位置是塔尖通过水面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塔尖的位置,根据光的反射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解答】解:由题可知,A的位置是塔尖通过水面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据此画出塔尖的位置A',连接人的眼睛和A,则连线与水面的交点O为反射点,据此作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光的反射的光路的画法,难度不大。
    17.(2分)如图,请画出图中由发光点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分析】在画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8.(4分)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常见的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乒乓球的作用是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
    (2)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 真空不能传声 。
    (3)如图丙小明把伸出桌边一端钢尺的长度逐渐变长一些,用相同的力再拨动钢尺,声音的音调变  低 (填“高”或“低”)。
    (4)如图丁,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慢,一次快,发现塑料片划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高 (填“高”或“低”)。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4)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在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应保持发声体的振幅相同。
    【解答】解:(1)甲图中,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实验中用到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2)乙图中,玻璃钟罩中的空气越少,声音越小,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3)丙图中,小明把伸出桌边一端钢尺的长度逐渐变长一些,用相同的力再拨动钢尺,此时钢尺的振动频率变小,声音的音调变低;
    (4)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慢,一次快,发现塑料片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1)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2)真空不能传声;(3)低;(4)高。
    【点评】此题考查了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要会分析实验中的现象。
    19.(4分)如图甲是小谢同学利用光具盘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的光路,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数据:
    入射角
    α
    10°
    30°
    45°
    60°
    折射角
    β
    7.1°
    20.7°
    30°
    37.8°

    (1)实验中,光具盘除了能读出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外,还具有  显示光路 的作用。
    (2)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写出一条即可):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3)当光以20.7°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是  30° ,依据是  光路的可逆性 。
    【分析】(l)光具盘除具有知道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的作用外,还有显示光路的作用;
    (2)据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特点分析判断即可解决;
    (3)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判断即可解决。
    【解答】解:(1)利用光具盘表面的漫反射可以显示光路,同时能直接读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
    (2)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3)当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当入射角等于30°时,折射角为20.7°,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当光以20.7°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是30°。
    故答案为:(1)显示光路;(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30°;光路的可逆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路图进行分析、总结光的折射规律的能力。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0.(7分)物理学习小组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装置如图1所示。

    (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在水温升高到85℃后,每隔1min读取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所得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85
    86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98
    在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8 ℃,观察到的沸腾现象是  图甲 (选填“图甲”“图乙”)。
    (3)撤去酒精灯后,发现在一段时间内水持续沸腾且温度不变,而后沸腾停止,其中“沸腾停止”说明水在沸腾时的主要特点是  需要吸热 ,其中“水持续沸腾一段时间”这是因为  石棉网有余热,其温度高于水的沸点 ,通过此实验,小芳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沸腾后总是  调为小火 (选填“保持大火”“调为小火”)的道理。
    (4)初步得出结论后,等水温降至85℃以下后,另一位同学继续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从两次实验的图像中可看出,水从85℃加热至刚沸腾时,所用时间不同,原因可能是水的  质量 不同。
    【分析】(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实验过程中要用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外焰的位置,据此分析;
    (2)水沸腾时温度较高,大量水汽化成水蒸气,越往上气泡体积越大;
    (3)水沸腾的特点:温度不变,持续吸热;
    (4)水的初温和质量会影响水达到沸腾的时间。
    【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外焰的位置,因此要自下而上安装;
    (2)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由表格可知水的沸点是98℃;
    水沸腾时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大,因此图甲是沸腾时的现象;
    (3)撤去酒精灯后,即停止给水加热,水沸腾停止,说明水在沸腾时主要特点是需要吸热;其中“水持续沸腾一段时间”这是因为石棉网有余热,其温度高于水的沸点;
    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因此用炉火炖汤时,在沸腾后总是调为小火,保持加热状态即可保持沸腾;
    (4)影响水沸腾时间的因素有水的初温和水的质量,有图可知,两次初温都是85℃,但达到沸腾的时间不同,因此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98;图甲;(3)需要吸热;石棉网有余热,其温度高于水的沸点;(4)质量。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水沸腾的实验,熟练掌握水沸腾的条件和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1.(7分)如图是李扬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E、F是两块沿CD拼接在同一平面内大小不同、厚度相同的薄玻璃板,它们竖直立在水平放置的纸板上,A、B是两只等大的蜡烛。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他先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分别确定玻璃板E和F所成像的位置,发现它们所成的像在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位置;像的大小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等”);用笔记下两个蜡烛及玻璃板的位置,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距离是  一样大 (选填“物的大”、“像的大”或“一样大”)。
    (3)李扬测得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现将玻璃板E向蜡烛A靠近2cm,此时玻璃板E所成的像和F所成的像相距  4 cm。
    (4)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拿走蜡烛B,将一块纸板放到蜡烛A像的位置, 不透过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纸板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选填“实”或“虚”)像。

    【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定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2)因为EF在同一平面内相当于一块平面镜,像的位置重合;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相同,物体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3)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在像的位置上放一纸板,观察时一定要不通过玻璃板观察,如果透过玻璃板观察,是观察的虚像的位置;光屏上是否能承接到像是判断实像和虚像的常用方法,观察像时一定要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
    【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因为EF在同一平面内相当于一块平面镜,物体在E中和在F中的像的位置重合,所以像在相同的位置;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相同,物体不变,像的大小不变;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因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蜡烛A到玻璃板F的距离为10cm,玻璃板F到像的距离也是10cm,蜡烛A在玻璃板F中的像到蜡烛A20cm;
    现将玻璃板E向蜡烛A靠近2cm,蜡烛A到玻璃板E的距离为8cm,玻璃板E到像的距离也是8cm,蜡烛A在玻璃板E中的像到蜡烛A16cm。玻璃板E所成的像和F所成的像相距4cm;
    (4)拿走蜡烛B,将一块纸板放到蜡烛A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纸板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相同;相等;一样大;(3)4;(4)不透过;虚。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解题关键是将实验操作要求及结论熟练掌握,认真审题分析。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22.(8分)国庆期间爸爸带小杜同学去秦岭游玩,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爸爸开车正匀速远离一座高山,鸣笛4s后听到回声,若当时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5m/s。(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340m/s)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了多远?
    (2)回声经过的路程是多少?
    (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多远?
    【分析】(1)根据汽车的速度和时间计算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
    (2)根据声速和时间计算回声经过的路程;
    (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的距离是回声经过的路程与汽车行驶路程差的一半。
    【解答】解:(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的路程为:s车=v车t=25m/s×4s=100m;
    (2)回声经过的路程是:s声=v声t=340m/s×4s=1360m;
    (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的距离为:s===630m。
    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的路程为100m;
    (2)回声经过的路程是1360m;
    (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的距离为630m。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的应用,学生要熟练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
    23.(8分)高新一中某分校初中物理科技小组发现一支完好的温度计示数已经不准确,在标准大气压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放入沸水中示数则为105℃。求:
    (1)此时这支温度计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
    (2)若测一个物体温度,温度计的示数为17℃,其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3)如果一杯热水的实际温度为60℃,则显示温度为多少?
    【分析】(1)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实际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不准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分别为显示﹣5℃、105℃,对应110个小格,则每个小格对应的温度为该不准确温度计的分度值;
    (2)已知显示温度,其对应的实际格数加5,再乘以其分度值即可求解实际温度;
    (3)已知实际温度,再除以分度值即可求出实际格数,再用实际格数减5可求显示温度值。
    【解答】解:(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是100℃,这只不准温度计对应的格数为105+5=110格,所以该温度计的实际分度值为:=℃;
    (2)教室内温度对应的实际格数为:17+5=22格,故其实际温度为t=℃×22=20℃;
    (3)一杯热水的实际温度为60℃,则显示温度为:﹣5=61,
    则显示的温度为61℃。
    答:(1)这支温度计每格代表℃;
    (2)温度计的示数为17℃,其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20℃;
    (3)一杯热水的实际温度为60℃,则显示温度为61℃。
    【点评】本题考查摄氏温度及其计算的知识,解题关键是确定不准确的温度计的实质就是分度值与标准温度计的分度值不同。

    相关试卷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中考二模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中考二模物理试题,共8页。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中考二模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中考二模物理试题,共8页。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中考第一次模拟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中考第一次模拟物理试题,共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