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是大熊猫。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有一个较大的大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即使环境条件相对稳定,A和a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
B. 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C. 大熊猫种群中全部A和a的总和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
D.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25%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迁入与迁出、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等。3、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即使环境条件相对稳定,A和a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因基因突变等原因发生改变,A正确;
B、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这个种群不仅只含有A和a这对等位基因,C正确;
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AA=49%,Aa=2×70%×30%=42%,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42%÷(49%+42%)×1/2≈23.1%,D错误。
故选D。
2. 抗生素对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其本质
B.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
C. 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
D. 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强的个体能产生更多的后代,杀菌效果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就出现了现在所谓的“超级细菌”。
【详解】A、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没有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A正确;
B、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有抗药性弱的变异,有抗药性强的变异,B正确;
C、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或抗药性弱,并不影响细菌的生存,因此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也没有生存优势,C正确;
D、抗生素的作用是选择出细菌种群中已经具有的抗药性的个体,抗药性的个体在抗生素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D错误。
故选D。
3. 有关生物进化证据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这一事实中,得到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B.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古生物的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化石为研究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C. 蝙蝠、鲸、猫等动物的前肢骨骼具有许多共同点,支持现有的脊椎动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
D. 比较真核细胞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可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A、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是胚胎学证据,而不是比较解剖学证据,A错误;
B、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生物化石是进化过程中最直接的证据,B正确;
C、从蝙蝠、鲸、猫等动物的前肢骨骼的适应性分化中,依稀可见同源器官的存在,支持现有的脊椎动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C正确;
D、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差异越小,因此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D正确。
故选A。
4. 某校学生男女比例均等。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发现,全校学生中,红绿色盲患者占5%且全为男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占7%。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是( )
A. 4% B. 16% C. 8% D. 6%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学校中患者都为男性,即所有患者基因型为XaY,占总人数5%,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占总人数7%,假设男女各有100人,则各基因型人数为:XaY有10人,XAY有90人,XAXa有14人,XAXA有86人。
【详解】根据分析,色盲基因频率=色盲基因个数÷(色盲基因个数+其等位基因个数)×100%=(10+14)÷(100+100×2)×100%=8%,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 某同学在一次远足之后,发现脚掌上磨出了一些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泡可自行消失。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泡主要是由淋巴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B. 水泡中的液体的成分含量和血浆是相近的
C. 水泡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水泡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泡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A错误;
B、水泡主要是由于组织液渗出造成的,与血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B正确;
C、水泡中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C正确;
D、水泡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可以相互转化的,D正确。
故选A。
6. 为验证家兔血浆维持pH稳定的机制,设计实验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步骤
甲组
乙组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①
?
25mL缓冲溶液
25mL血浆
?
25mL缓冲溶液
25mL血浆
②
滴加5mL的Na2CO3溶液
?
A. 甲组作为对照组,作用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B. 本实验不能证明家兔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
C. 步骤①应向1号试管中加入25mL蒸馏水,步骤②乙组应加入5mLNaOH
D. 三种实验材料的初始pH不必测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1号试管中加入25mL蒸馏水,作为对照组,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A错误;
B、本实验可证明家兔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但不能证明具体成分,B正确;
C、步骤①应向1号试管中加入25mL蒸馏水,步骤②乙组应加入5mL乳酸溶液,C错误;
D、应测定三种实验材料的初始pH,以便与实验后的pH做比较,D错误。
故选B。
7. 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A.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性腺激素
C. 促甲状腺激素 D. 雌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干所给的具体情景时在体外构建了"垂体-卵巢"调节系统,很显然,蛙脑垂体提取液中含有特定的激素作用于卵巢,促使其合成并分泌了某种激素,而垂体合成的激素中,主要包括各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其中,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可以刺激雌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能够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性腺激素,A错误;
B、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能分别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错误;
D、雌激素是由卵巢分泌的,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某种激素”是在垂体提取液的作用下增加的,D正确。
故选D。
8. 小李看到恐怖画面后,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表现为心跳加快、脸色发白、大汗淋漓、全身不自主颤抖等。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产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
B. 心血管中枢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C. 皮肤血管舒张,脸色发白
D. 看到恐怖画面后全身不自主颤抖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
【详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产热增加,同时散热也增加,则汗腺分泌增加,A正确;
B、看到恐怖画面后,心跳加快、这是由于心血管中枢兴奋,会引起血压升高,B正确;
C、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脸色会苍白,C错误;
D、看到恐怖画面后全身不自主颤抖不属于生来就有,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C。
9. 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度刺激后,电表I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适当刺激S点右侧时,Q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
B. ①→②电位变化可表示Q点兴奋产生过程
C. 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 由于Q处的Na+内流,电表I记录到②→③的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适当刺激S点右侧时,兴奋可通过突触传到左侧,Q处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
B、①→②表示静息电位变化为动作电位的过程,可表示Q点兴奋产生过程,B正确;
C、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电表I记录到②→③的电位变化,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导致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
10. 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
B. 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C. 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 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自主神经系统是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神经纤维所构成,主要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故又叫内脏神经。同时这种神经所控制的心跳、呼吸等活动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的支配。
3、交感神经通常在个体应付紧急情况时发挥作用,副交感神经则在个体处于松弛状态时发挥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它们获得必要的休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拮抗性质,使个体有张有驰,维持体内生理变化的均衡,保证个体活动的正常进行。
【详解】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A正确;
B、神经系统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由于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所以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B正确;
C、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C错误;
D、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D正确。
故选C。
11.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空调屋中温度适宜,细菌繁殖更快,人的免疫系统面临更大的压力
B. 空调屋定期关闭空调,开窗换气,这样能有效减少空调病的发生
C. 过冷的刺激,使四肢的温度低于躯干的温度,而人体调节温度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D. 由于空调的存在,房间内湿度太低,易引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属于自身免疫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详解】A、空调屋中温度一般在20℃左右,温度适宜,细菌繁殖更快,人的免疫系统面临更大的压力,A正确;
B、空调屋中空气不流通,氧气含量偏低,久居会感到气闷,定期关闭空调,开窗换气,这样能有效减少空调病的发生,B正确;
C、过冷的刺激,能够使四肢的温度低于躯干的温度,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正确;
D、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D。
12. 2020年3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增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作为血清学诊断标准。如图曲线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丧失
B. 某人核酸检测为阴性,但是血清中存在IgG抗体,最可能是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过少
C. 在阻断病毒传染上,核酸检测比血清学检测更有优势
D. IgM抗体由B细胞合成、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形:人体感染病毒后一周左右即可检测出核酸阳性,两周潜伏期之后才能检测出抗体,在病毒被清除后的一段时间内,IgG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
【详解】A、新冠肺炎通常被认为是呼吸道传染病,当载有病毒的飞沫被吸入后,新型冠状病毒就会进入鼻腔和咽喉,进而感染人体的肺脏,并引起重病甚至致死性新冠肺炎,A错误;
B、由图分析可知,人体在感染病毒后经过两周潜伏期,IgG和IgM含量逐渐上升,在病毒被清除后的一段时间内,IgG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此时核酸检测为阴性,所以出现题述情况最大可能是新冠患者被治愈后,B错误;
C、由图可知,人体感染病毒后一周左右即可检测出核酸阳性,两周潜伏期之后才能检测出抗体,所以在阻断病毒传染上,核酸检测比血清学检测更有优势,C正确;
D、IgM是是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D错误。
故选C。
13. 根据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淋巴细胞分为若干亚群,其中常见的有具有呈递抗原功能的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具有杀伤靶细胞功能的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某科研小组做了用HIV病毒感染上述两类T细胞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HIV病毒通过识别并结合Th细胞表面上的受体从而侵入细胞
B. Tc细胞数量的减少可能是由于Tc细胞自身凋亡的缘故
C. HIV病毒破坏Th细胞将导致艾滋病患者患癌几率增大
D. Th细胞和Tc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示是用HIV病毒感染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的实验结果.用HIV病毒感染这两类细胞后,Tc细胞数量略微有所减少,而Th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说明HIV主要攻击的是Th细胞。
【详解】A、HIV能通过细胞膜表面上受体蛋白的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从而进入细胞,A正确;
B、HIV感染后,Tc细胞数量略微有所减少,可能是由于其自身凋亡的缘故,B正确;
C、由图可知,HIV病毒可导致Th细胞显著减少,而T细胞是参与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细胞,因此HIV病毒破坏T细胞将导致艾滋病患者患癌机率增大,C正确;
D、Th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作用,Tc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14. 小王下楼不小心摔倒了,摔伤了腿,出现红、热、肿、痛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热”是因为膝盖处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引起的
B. “肿”是因为血浆渗透压降低,出现组织水肿引起的
C. 由于外力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
D. “红”是因为人体红细胞大量增多引起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组织水肿原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毛细淋巴管堵塞,使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加,组织液增加;局部炎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使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加,组织液增加等等。
【详解】A、出现“热”的现象是膝盖处细胞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加快,产热量增加引起的,A正确;
B、出现“肿”的现象是血浆渗透压降低,部分水进入组织液,出现组织水肿引起的,B正确;
C、由于外力刺激,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C正确;
D、出现“红”的现象是毛细血管破裂,血红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局部血红蛋白(呈红色)增多引起的,D错误。
故选D。
15. 在家里把鲜花插在有水的瓶中,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愉悦心情。当鲜花的吸水量小于失水量时鲜花开始衰败。如图表示分别加入细胞分裂素(CTK)、细胞分裂素和物质X、细胞分裂素和物质Y后瓶插鲜花的水分平衡值(=吸水量-失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实验结果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A. 细胞分裂素对鲜花的衰败有延缓作用
B. 细胞分裂素和物质Y混合液比细胞分裂素更能延缓鲜花的衰败
C. 单独添加物质Y,也具有延缓鲜花衰败的作用
D. 物质X具有加快鲜花衰败的作用,是赤霉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添加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和X物质、细胞分裂素和Y物质,因变量是瓶插鲜花的水分平衡值。由三条曲线对比可知:加入细胞分裂素和X物质比加入细胞分裂素鲜花的衰败更快,说明细胞分裂素和X物质混合液促进鲜花衰败,细胞分裂素和Y物质比加入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说明细胞分裂素和Y物质混合液抑制鲜花的衰败。
【详解】A、曲线图无法得知细胞分裂素对鲜花的衰败是否有延缓作用,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和Y物质比加入细胞分裂素瓶插鲜花的水分平衡值大于零的时间更久,说明细胞分裂素和Y物质混合液更利于插花保鲜,B正确;
C、单独添加Y物质,是否有延缓鲜花衰败的作用从曲线图无法得知,C错误;
D、图中曲线无法得知单独的物质X具有加速鲜花衰败的作用,且赤霉素也没有促进鲜花衰败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16. 调查某地喜鹊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第6年的喜鹊种群数量最少 B. 喜鹊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C. 第5—8年的喜鹊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D. 第6年以前喜鹊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1、据题意分析,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2、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λ>1,喜鹊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喜鹊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到第9年时λ=1喜鹊种群数量维持稳定。
【详解】A、第1~6年时,喜鹊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而“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而且种群数量是一直增加,A错误;
B、喜鹊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B错误;
C、第5—8年,λ<1,喜鹊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C正确;
D、第6年以前,λ>1,但不断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小,不是“J”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17. 对某区域的社家鼠进行调查,调查样方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10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
捕获次
数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100
100
60
40
重捕
100
20
68
32
下列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社家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B.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C.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社家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 该地区社家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60只/hm2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100×100÷20=500只,但总面积为2hm2,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0÷2=250只/hm2。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
【详解】A、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A正确;
B、蚜虫活动范围较小,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B错误;
C、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60+68):(40+32)等于16:9,C错误;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00×100÷20÷2=250只/hm2,D错误。
故选A。
18. 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植被不属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甲、乙两个群落的演替类型都是次生演替
C. 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先于甲群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D. 第5年后物种丰富度降低一定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2、分析曲线图可知:第5年至25年,群落乙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较甲大,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
【详解】A、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属于不同的群落,而不是一个群落的垂直结构,A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群落演替的起点物种丰富度大于0,所以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先达到最大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C不符合题意;
D、第5年后物种丰富度降低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也可能是自然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所致,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19. 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等。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
B. 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C. 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D. 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变化。
【详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一般会朝着复杂的方向变化,A正确;
B、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表现在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等方面相对稳定,B正确;
C、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使优势种发生变化,C正确;
D、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D错误。
故选D。
【点睛】
20. 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它的生态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植株高度、种群密度等
B.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C.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
D. 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2、生态位:
(1)概念: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
(2)作用: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3)意义: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详解】A、生态位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故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也需要研究它的植株高度、种群密度等,A正确;
B、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所以,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B正确;
C、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故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C错误;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二、解答题
21.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如图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激素B的含量受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的调控,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分泌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_____。
(2)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主要通过促进_____来降低血糖。能够刺激胰岛B细胞的信息分子,除了葡萄糖分子外,还有神经细胞分泌的_____,这说明血糖调节属于_____调节。
(3)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调节图中激素_____(填编号)分泌量增加,使细胞内呼吸作用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同时通过调节机体_____(写出两点)来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甲状腺激素 ③.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
(2) ①.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②. 神经递质 ③. 神经﹣体液
(3) ①. A、C##C、A ②. 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 ③. 减少 ④. 呼吸作用增强,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体内含水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为甲状腺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能作用于肝脏和肌肉,应为胰岛素。
【小问1详解】
激素B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u作用于垂体,甲状腺激素反过来也会作用于垂体,因此激素B的含量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控。由于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因此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分泌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小问2详解】
胰岛素主要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当血糖升高时,刺激下丘脑的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同时血糖的升高也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说明血糖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3详解】
寒冷环境下,A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使细胞呼吸增强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汗腺分泌汗液减少等变化以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此时由于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体内含水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及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2. 植物激素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许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都离不开植物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黄瓜花有雌雄之分,雄花不结果实。为了让黄瓜植株多结果实,就得使它们少开雄花,多开雌花。为此,农业技术人员在黄瓜的雌花和雄花分化时期施用_____(填植物激素名称),可以显著提高雌花比例。
(2)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天气之后又遇大雨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该过程主要涉及_____(填植物激素名称)的含量变化,它由植物的_____等合成。
(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如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
①激素乙代表的是_____。
②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生长素主要促进_____。为研究根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做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③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
④为使实验严谨,还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
【答案】(1)脱落酸 (2) ①. 脱落酸 ②. 根冠、萎蔫的叶片
(3) ①. 细胞分裂素 ②. 细胞核的分裂 ③. 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④. 除了无生长素,其余和实验组相同(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其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而脱落酸和乙烯是抑制植物的生长。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小问1详解】
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例较高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例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小问2详解】
种子成熟后,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天气之后又遇大雨天气,高温下脱落酸易被分解,解除了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雨又为种子萌发提供了水分,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脱落酸主要合成部位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小问3详解】
①分析题图可知,在侧芽部位,甲激素在去掉顶芽后,含量降低,属于生长素,乙激素在去掉顶芽后浓度升高,随着乙激素浓度升高,侧芽萌动并以较快速度生长,因此乙是细胞分裂素。
②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生长素主要是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二者促进细胞分裂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
③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④为了排除添加的蔗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再设置一组对照组,即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去观察乙烯的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激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23.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我国内蒙古东北部,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对于草原,我们既要保护,又要适度放牧。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请回答以下问题:
(1)研究人员调查该草原植物丰富度的方法可选用_____。与禁牧相比,适度放牧有利于群落丰富度的增加,原因是_____。
(2)在某一区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该地的优势牧草由多年生优质牧草转变为一年生劣质牧草,该过程发生_____(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
(3)下图为不同的放牧强度对草原上某植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当放牧强度为图中两曲线的交点时,该植物的种群数量将_____,理由是_____。
【答案】(1) ①. 样方法 ②. 与禁牧相比,适度放牧可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牧草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成长腾出空间
(2) ①. 次生演替 ②.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3) ①. 减少 ②. 当放牧强度为两曲线的交点时,植物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
【解析】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群落的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区分依据是土壤条件的有无。
【小问1详解】
植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一般采用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根据收割理论的相关观点,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可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故与禁牧相比,适度放牧可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牧草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成长腾出空间。
【小问2详解】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迁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据题干信息该草原的优势牧草由多年生优质牧草转变为甲植物等一年生劣质牧草可知,该草原发生了甲植物替代优质牧草的变化,因此发生了群落演替,这种演替由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
【小问3详解】
由于两纵坐标的单位不同,在放牧强度为图中两曲线的交点时,该植物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群落演替的结构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相关知识,同时能够结合题图信息对题干进行分析作答。
24. 202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一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对全世界产生严重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表现出极高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人群间传播能力。为了抗击新冠肺炎,各国加紧研制新冠疫苗。除了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外,目前在研制中的还有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mRNA疫苗等新的疫苗类型。我国在新冠疫苗研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20年2月21日,西湖大学周强研究团队报道了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蛋白的结构,揭开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神秘面纱。研究显示,S蛋白是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受体的一种关键蛋白,与ACE2蛋白表现出较强的结合能力,目前各国多种疫苗的研究都是针对S蛋白进行的。
传统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采用的路线是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腺病毒是一种DNA病毒,毒性弱,感染后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症状。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使腺病毒携带能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的DNA片段,人接种疫苗后,改造过的腺病毒侵染细胞后不会在细胞内复制,但可以表达出S蛋白,诱导入体产生免疫反应。
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核酸疫苗,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正式上市流通的案例。除了考虑稳定性,mRNA疫苗递送入细胞也是技术难点,这将直接影响疫苗的效应,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脂质体纳米颗粒包裹mRNA。
一支疫苗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要经过8到20年的漫长历程。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各国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应急途径,安全高效的疫苗将是人类战胜疫情的关键性武器。
(1)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的巧妙之处在于改造后的腺病毒进入细胞后_____。抗原蛋白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后,传递给_____,通过特异性免疫,在体内产生记忆细胞,可长时间保留,并且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会_____。若在接种该种疫苗前机体曾感染过腺病毒,则会使该种疫苗的有效性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产生抗原的场所分别是在_____,_____(填“内环境”或“细胞内”)。与传统的减毒疫苗相比,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安全性有所提高,是因为_____。
(3)目前科学家还致力于开发多联疫苗,即注射一剂疫苗便可获得对多种病原体的免疫,对此你认为更有开发潜力的是本文所述疫苗中的哪种(或哪些)_____,并陈述理由_____。
【答案】(1) ①. 不会复制(增殖),但可使细胞表达S蛋白 ②. 辅助性T ③. 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④. 降低
(2) ①. 细胞内 ②. 细胞内 ③. 疫苗中不含完整的病原体(疫苗在细胞中表达产物成分单纯)
(3) ①. 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 ②. 可将表达多种病原体抗原的核酸片段连接起来制备疫苗
【解析】
【分析】1、疫苗属于抗原,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由辅助性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小问1详解】
题干分析可知,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的巧妙之处在于改造后的腺病毒进入细胞后不会复制,但可使细胞表达S蛋白(抗原)。S蛋白被等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通过特异性免疫,在体内产生记忆细胞,并可长时间保留,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会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若在接种该种疫苗前机体曾感染过腺病毒,则会产生相应抗体,使该种疫苗的有效性降低。
【小问2详解】
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产生抗原的场所都是在细胞内。与传统的减毒疫苗相比,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安全性较高,是因为疫苗中不含完整的病原体。
【小问3详解】
我认为mRNA疫苗更有开发潜力,因为mRNA疫苗,可将表达多种病原体抗原的核酸片段连接起来制备疫苗。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PDF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PDF版附答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