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小论文题型实用教学模型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小论文题型实用教学模型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论文题型的结构,三段论,论证方式与论据,象的三大规定性,例题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几点说明: 小论文题型从历年高考来看具体形式不断变化,但都是紧密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和高考评价体系。都会考查书本主干知识点,即有关事件、概念及其因果关系、特点、发展过程等。这种大题型,综合了材料题的一般能力,如获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主观题大解题观:把材料题和小论文写作题统一起来,甚至可以把客观题统一起来,达到在各种题型训练学生的一般能力的目的。 本PPT,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高考评价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形成的一个一般模型。本模型认为,找准了探究对象,变打开了此类题的解题大门。 本PPT,这里只给出了最典型的小论文解题模型,希望各位老师可在此基础上创造、类比。
:断定探究对象及其三大规定性的具体的观点。
1.对象:即研究、探究的对象。核心对象只有一个,对象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一个历史概念……
如何才能在材料、情景中找准对象?
(1)如何才能在材料、情景中找准对象?
A.直接从材料中来(明显来源)
:标题、首尾句、高频词(明显)
B.从材料中抽象出上位概念(不明显):
思维工具: 一、将材料根据政治、经济等维度进行分类; 二、归纳出上位概念(书本主干知识); 三、根据材料信息逆向总结或类比找出对象;
2.断定即论点为一个命题,是具有判断真假性的陈述句。因此,论点句子一般以句号结束。
论点详稿: “小论文”题不管它的具体形式如何,是“评论题”“论证题”还是“立论题”,首先要的就是找出“论题”,论题即是我们要探究研究的问题。要明白问题一定是某具体对象的问题,没有对象的问题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研究研究的。即是说,我们要找问题,其实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对“对象”,找到了对象后,问题也就很好阐释了。结合我们历史学的常识,我们要找的常见对象也就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活动、历史概念”。因此,如遇到要求我们“根据材料,提出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这类题目,那么我们首先就去问学生,问他们材料是在说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活动、历史概念(当然,材料中给我们展示的对象有时候也不止一个,以一个为核心即可)。笔者认为这样学生便有了打开思考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关于对象的来源方式通常有两大情况:一是显性来源,即我们很容易根据材料一下子看出来的对象。通常通过观察试题材料的标题、首尾句、高频词就能直接找到试题文章所说的对象。二是隐性来源,即学生不能一下直接从材料中看出对象,需要学生进行分类、抽象并联系书本必备知识才能得出的对象。“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主题等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思考和操作整理过程,有无分类意识或能否有效分类是判定学生思维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文字,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类,才能很好的搞清楚各个词、句子、段落所属的领域、范畴或者是经济的、或者政治的等。
“抽象”即从具体对象中得出一般的、普遍的、本质的属性和关系等的思维过程。“抽象”说来很抽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抽象思维的工具,左图是笔者在讲授“归纳-抽象”类题目时常用的思维工具。“上归”即归纳。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上下位概念,从而学生便能很快知道怎么归纳。其次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构建“原理、概念-表象”“单元主题与各节的关系”的学习习惯。“下演”即演绎与归纳相对应。“左逆”即根据材料的某个概念找出其相反的概念。“右比”即比较、类比,主要是为了从材料中找到相似概念,或者通过逻辑关系找出隐藏的概念。因此,对隐性来源的对象我们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提供一定的思维工具,我想学生是能抽象出来的。前面提到对象有时不止一个,或者对象不再是简单的“人物、事件、现象等”,而是一个复合的对象、嵌套而成的对象,这样的对象往往更具体、更小,这里不作探讨。
象的三大规定性】明确说出对象的某种属性(特点、性质、优缺点、真假、标准);eg:秦始皇是一个暴君。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君主。……具有什么特点。关系(高中历史一般探究因果关系,常见句式有,“……有利于、有碍于A;A影响了,导致了……”找出A后,仍然结合材料及书本主干知识);过程(历程、趋势、变化)A经历怎么样的历程……
3.对象的三大规定性:
三大规定性详稿:对象找到以后,我们再引导学生做接下来的工作——正确表述“论题”或“论点”。马克思主义有关原理对对象有如下规定性[ 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页.]:属性、关系、过程。描述对象“属性、关系和过程”的过程就是描述“论题”的过程。“论点”是对“论题”的具体判定即对对象及其规定性的具体观点,一般为陈述句。相比较而言“论题”更多表现为“大方向”。现举例说明笔者所理解的“论题”和“论点”的关系,如“论题”:“探究李白为高力士脱靴一事的真假性”。“论点”:“李白为高力士脱靴一事为假(是后人杜撰的)”。当然教学中不少时候,两者又混为一谈,相互替代。
三大规定性详稿: 属性主要指“事物所具有的感性特质和思维抽象出来的一般性质和规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属性看成是对象的“性质、特征、优缺点、真假性……”常见的论题句子样式有“某某对象具有什什么性质……”;关系通常被认为就是联系,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各种具体关系的总称”。我们历史中常说的关系一般是指历史的因果关系。一提到因果关系,那么我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对象的原因、背景,或者探究对象的意义和影响。常见的论题句子样式有“由于……,导致……,有助于……,影响了……”。此外既然是因果关系,那么研究的对象肯定就不止一个了。过程指“对象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变化,或不同事物间的统一联系和相互转化。”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过程”理解为事物的起源、事物的发展趋势、事物的发展历程等。常见的论题句子样式为“某某对象越来越……,某某的发展过程曲折,某某经历了从……到……的发展”。
三大规定性详稿: 到此为止,我们能引导学生找到对象,并分析对象的三大规定性。因而我们要找的问题也就出来了,问题就是我们所要探究的对象的某种规定性。而我们对问题的具体阐述,就是我们的论点,也就是我们对探究对象某种规定性的断定。便于理解这里再举个例子,秦始皇是一个对象,具体说是一个历史人物,从属性这一规定性上看,秦始皇具有某种特性,坏人、好人、优缺点等。那么这里我们的具体观点可以是: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坏人)。
论证维度:1.历史过程(时间先后)2.政治、经济等(平行论证)…… 句子结构:史实+意义/评价+(结合材料)注:A不管哪种维度,具体表述过程都是“史实+意义”,为了论证的有效性、丰富性,一般应写到三个以上的史实及意义; B史实及意义应紧扣观点。 C史实应紧密结合主干知识和材料的提示。
(有序的摆事实讲道理)
四、总结(呼应观点;提升)
呼应:变换词语、句式把观点再说一遍。提升:简单谈一谈这个观点的意义影响、启示教训、规律本质(唯物史观)等。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表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高频词汇:择业意向(择业观念)--对象
2.写出对象的其中一个规定性即可。
3.从“1995年,改革”可联系主干知识——改革开放。
观点:改革开放影响了国人的择业观(择业意向)阐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变单一公有制为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给经济带来了活力,因此才有了多种选择的机会,表格中职业意向选择多样化,经商读书去乡镇企业工作等均有分布;有32.5%的人选择经商也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1992年十四大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经商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也使国人的择业观随之转变;//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为人们上大学提供了相对多的机会。有31.8%的人选择上大学,结论:综上,改革开放,使国人拥有了更多样的择业机会,而经商读大学成为其中最受欢迎的选择。
对象三大规定性之关系:原因
三条史实+意义+(结合材料)
2. 案例二:(2019全国I卷第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案例二:部分分析说明。很明显该题属于小论文题型里面的“评论题”,该题也充分反映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既然是评论题,那么考生首先要把别人的观点归纳出来,依据前面的原理,我们要把论点的对象搞清楚。从材料上可以看出高频词汇有“国民、本国以往历史(即本国历史)”,那么该作者(钱穆)的观点的对象很可能就是“国民或者本国历史”了。这里我们暂选择“本国历史”为对象。接下来就是描述、阐释“本国历史”的三大规定性了,当然我们选择其中一个规定性即可。暂定选择“属性”,那么这里我们就是要探究、描述“本国历史”具有什么性质或者其他特点等,从“二”可以看出,本国历史具有温情与敬意的特点,即作者(钱穆)认为中国历史具有温情与敬意。最后考生在摆出自己的评论观点,认可与不认可,在什么方面认可或不认可,在什么程度上认可或不认可。参考答案示例如下[ 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试题分析∙历史[M].现代教育出版社,2020年1月,第15页.]:同意对中国历史具有温情与敬意的观点。至于具体的论证过程,则要注意论证的几大维度,“时间历程维度”或“学科维度:政治、经济……”以及题目的相关要求。论证中句子表述上主要为“史实+意义”的样式。
(2019全国III卷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表1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案例三:部分分析说明。 该题属于典型的论证题,从标题和材料图表,能明显地发现高频词汇为“《汤姆叔叔的小屋》”,但这个题要探究的对象却不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小说,而是“《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翻译与改动”(当然这个也是可以从标题看出来的),它是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从三大规定性上去描述我们的论点了,如“关系”规定性上,可以探究其与另一个对象的因果关系,它影响了谁、有利于谁、促进了谁,或者谁影响了它,它受谁影响等。参考示例“不同时期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翻译与改动深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1907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翻译与改动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关于对象,有时候我们必须注意复合而成的对象、嵌套而成的对象,而这必然地涉及到我们关于对象大小的界定,涉及到我们研究视角和维度的问题。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答题技巧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共1页。
这是一份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复习课件 --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百姓与国家,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不定时到定时,基础知识,租调制,租调役,唐朝前期,征收标准,征收方式,租庸调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