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写演讲稿》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方案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学方案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重点语言,理解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2.理解文章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重点】
品析重点语言,理解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梳理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思路,了解到丁肇中先生的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以及演讲最后先生对青年的敬告——希望青年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思考和认识,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课,来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二、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找出本文中的亮点词语并品析。
2.过程安排
(1)找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对亮点词语进行圈画。
(2)品析词语特点。
(3)学生依次回答,老师点评并明确。
3.探究示范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
4.成果展示(教师可根据教学效果,可作为范例2讲解,也可在学生分享后展示):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但是”表示转折,强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可能”表示猜测,表示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是为了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仅仅是作者本人的推测,并不是完全肯定的答案。“可能”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
(2)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格”字加引号,表示讽刺、否定之意,调侃了王阳明违背科学实验精神的迂腐行为。
(3)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是有逻辑关系的。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深入学习本文中所体现的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并从字里行间把握演讲词的特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
2.过程安排
(1)阅读并找出文中相关内容。
(2)小组讨论相关句段所使用的说理方法。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明确。
3.探究示范
引用论证:
①“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②《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第3段又引用了《大学》中的观点,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4.成果展示
(1)举例论证,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①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以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以致头痛而失败的反面事例,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②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正面事例,说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探测。
③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反面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证明缺乏科学实验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危害。
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2)对比论证
①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实地实验。
②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苦思以致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学生回答时,教师根据其答案进行引导和补充,争取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而不是直接展示答案)
4.活动小结
一味的说教总是空洞,有了活生生的例子,才能更好作证自己的观点,给自己的话增加可信度。丁肇中先生在演讲时,连续采用引用、举例、对比的说理方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让人信服。这样的语言才能体现演讲词准确严谨的特点。
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进一步感受演讲者的语言特点,初步学习如何写好演讲词。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2.过程安排
(1)阅读并找出文中相关内容,将自己的思考批注在课本上。
(2)小组讨论,形成小组结论。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明确。
3.成果展示
(1)作者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
(2)真实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3)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事例对于作者观点的印证作用,学习现身说法这一说理方式。
三、课堂小结
老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或带领学生进行小结。
本课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学习并发扬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王阳明和自己求学中的真实经历,还列出了一些传统教育弊端的问题,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使他们感同身受,从而达到表达准确、说理生动的目的。学完这一课,相信每个同学对于“格物致知”精神都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四、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后,相信你们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关于“格物致知”还有这样一些名人名言和历史故事呢!
名言: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②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尚)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历史故事:
(反面)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全军覆没。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拓展视野,发散思维。
五、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进一步学习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深入品味文章语言。
2.课后练习
本课中,作者现身说法,注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讲道理,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使听众易于接受。请你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就“苦难与进步”这一话题写一段演讲稿。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写演讲稿,并会用真实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引用论证:引用《大学》中的语句,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和目的
说理方法 举例论证:以王阳明“格”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反面事例,
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为正面事例
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与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作对比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品味亮点词语,课堂讨论,拓展延伸,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方法活用,片段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