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卷(一)(试题+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572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卷(一)(试题+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572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卷(一)(试题+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572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小升初诗词曲鉴赏考前冲刺卷(一)(试题+答案) 试卷 48 次下载
- 小升初诗词曲鉴赏考前冲刺卷(二)(试题+答案) 试卷 50 次下载
-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卷(二)(试题+答案) 试卷 52 次下载
-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考前冲刺卷(一)(试题+答案) 试卷 53 次下载
-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考前冲刺卷(二)(试题+答案) 试卷 50 次下载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卷(一)(试题+答案)
展开一、文言文阅读
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①舟中坠于水。遽②(jù)契③(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自:从。 ②遽:急忙。 ③契:用刀子雕刻。
1.读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进入水中。
B.他就从船上跳下去寻找。
C.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3.楚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是什么?(用古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
古诗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①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②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④虎之食人,必先被⑤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苏轼《东坡全集》)
【注释】①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②浣衣:洗衣服。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儿。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意:估计,推断。⑤被:施加。
4.对“虎熟视久之”的“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成熟B.熟悉C.仔细D.深:酣
5.对文中画线句子“二小儿戏沙上自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孩老二嬉戏在沙滩上,且神情不紧张。
B.两个小孩玩沙很开心,胆子很大。
C.两个小孩还是神情如常的在沙滩上嬉戏玩耍
D.排行第二的小孩游戏在沙滩上,胆子很大。
6.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的“之”指的是老虎( )
A.妇人仓皇沉水避之B.虎熟视久之C.虎之食人D.而不惧之人
7.苏轼借这篇文言文,要赞赏的勇气是( )
A.勇往直前B.无知者无畏C.敢作敢为D.初生牛犊不怕虎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陈晋之读书法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岁:___________ 然:___________
9.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从本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君若出我______
②若不与我______
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________________
13.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个故事主要赞扬了( )
A.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钟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B.伯牙和钟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C.伯牙和钟子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D.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①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②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注释】①铁杵:(chǔ)用来春米或捣衣的铁棒。②老媪(ǎ):老年妇女。③卒业:完成学业。
16.解释加点词语。
①方磨铁杵______ ②欲作针______
17.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______
18.这个故事中让李白“还卒业”的原因是老奶奶告诉李白她要把铁杵磨成针。假若你是李白,听到老奶奶这么说后,你会想:______(不少于40字)
课内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______,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______?”
一儿曰:“日初出______,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______?”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9.按原文填空。
20.《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孔子是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1.解释下列字词。
辩斗: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_
日中:____________ 盘盂:____________
22.翻译句子。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绩怀橘
绩①年六,于九江见袁术②。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去,拜辞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注释】:①绩:陆绩,三国时吴国著名学者。②袁术:当时的大豪强。
25.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去_____ ②欲怀而遗母_____
26.对文中画线句“术令人出橘食之”翻译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术命令下人拿出橘子作为食物。B.袁术命令下人拿出橘子吃。
C.袁术命令下人拿出橘子来给陆绩吃。D.袁术命令下人拿出橘子喂陆绩吃。
27.陆绩拿走橘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______。
小古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1 . 逮:到,及。2 . 穿壁:在墙上凿洞。3 . 以:用。4 . 邑人:同县的人。5 . 大姓:大户人家。6 . 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7 . 佣作:做工辛勤劳作。8 . 资给:资助给。9 . 书:读书。10 . 大学:大学问家。
28.用“√”给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补偿 报酬)
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于是 顺心)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心愿 希望)
29.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薛谭学讴①
《列子•汤问》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歇。②郊衢:郊外。
31.解释字的意思。
未:____________
32.“薛谭乃谢求反。”一句,正确的解释是( )
(1)秦青于是向薛谭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3)薛谭于是向泰青告别,回家继续学习。
33.把“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翻译成观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
34.写出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分析】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其剑”他的剑,“自舟中”状语,从船中,“坠于水”掉到水里。全句意思是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断句为: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意思是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定位关键句子的能力。
根据“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联系上下文可知,找不到剑的原因是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故原文答案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答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也行)
4.C
5.C
6.A
7.D
【分析】译文:忠、万、云、安这些地方老虎很多。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4.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虎熟视久之”的意思是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熟”的意思是仔细。
5.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小儿”的意思是两个小孩,“自若”的意思是神情不紧张。“二小儿戏沙上自若”的意思是两个小孩还是神情如常的在沙滩上嬉戏玩耍。
6.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A“妇人仓皇沉水避之”意思是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之”指老虎。
B“虎熟视久之”意思是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之”指他们(孩子们)。
C“虎之食人”的意思是老虎想要吃人的时候,“之”指想要。
D“而不惧之人”的意思是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之”结构助词,的。
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
主要讲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顶触碰他们,想让其中一个(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傻乎乎,竟然不知道害怕,老虎一会儿也就离开了。苏轼借这篇文言文,表达了对“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种勇气的赞赏。
“初生牛犊不怕虎”意思是刚出生的小牛不知道害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什么都不怕。
8. 一年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然而,可是。
9.即使一年都不曾记得一百二十字,更何况一天呢?
10.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分析】译文: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书一百二十多字, 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了。 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现在谁不读书, 每天将要背诵几千字, 开始很高兴,然而读过之后随即就忘了,即使一年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何况一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 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诗书不多十分空虚, 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8.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可以以形推义,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联系语境来推断字义。或者联系上下文, 明白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字义。
9.本题考查翻译古诗的意思,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再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词语的位置的变化,文字的增减,以符合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此句中的关键词有“虽”“岁”等。“虽”是“即使“的意思,“岁”是“一年”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10.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文中的意思理解。如第一句“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及举陈晋之例与自己的对比来说明读书勿贪多,贪多嚼不烂,精读记牢,积少成多。不要求快求多,要扎扎实实记牢。不能囫囵吞枣。
11. 如果 给
12.杨生出来了,行人把狗栓上离开了,狗不时地回头看。
13.杨生领会狗伸长脖子看自己的意图,知道狗会自己回家
【分析】参考译文:
杨生养了一条狗,非常喜爱。一天晚上杨生赶路,不小心掉在了空井中,狗在旁边叫了一晚上。过了一会儿,有人经过,觉得这条狗对着井号叫很奇怪,过去看到了杨生。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应要优厚地报答您。”那个人说:“(如果)你把这只狗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把我从死地救活,不能给你,(如果你要其他的东西)我就不会吝惜。”那个人说:“如果这样,就不救你出来。”狗就埋下头看井(里面),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告诉路人,要把狗给他。路人就救了杨生出来,要了狗就离开了。五天之后,狗在晚上逃走了回到了杨生身边。
1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若:如果。
②句意:如果不给我(狗)。与:给。
1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词:
出:被救出。
去:离开。
顾:回头看。
翻译为:杨生出来了,行人把狗栓上离开了,狗不时地回头看。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可知,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因为他领会狗伸长脖子看自己的意图,知道狗自己会回来的。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14.(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5.D
【分析】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1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足,值得。复,在。句意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可知,本文主要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故选:D。
16. 正在,在 想要
17.传说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18.把铁杵磨成针这么困难的事情老奶奶都要去做,而我在学习上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太不应该了,我在学习上一定要持之以恒,成为一名有学问的人
【分析】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时,还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槌,(他感到奇怪)就问(这位老妇人),(老妇人)说:“想要(把铁棒槌)磨成针。”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图感动了,(于是)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1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方磨铁杵”,意思为正在磨铁棒槌。方:正在,在。“欲作针”,意思为想要(把铁棒槌)磨成针。欲:想要。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这句意思为:传说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18.考查对主题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文中的老婆婆要将铁棒磨成针,由此可以想到“坚持不懈”这个成语,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通过这个故事可知,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19.大如车盖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沧沧凉凉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0. 《列子·汤问》 儒家
21. 辩论,争论。 到,到了 正午 盛物的器皿
22.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3.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而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24.两小儿的探索精神可嘉。
【分析】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19.本题考查的是原文内容的背诵默写。
要对学过的课文内容及时巩固复习,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课文内容即可。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以及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填空。
本段文字出自《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1.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整句话的内容进行辨析。
“见两小儿辩斗”意思是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所以“辩斗”的意思是辩论,争论。
“及日中则如盘盂”意思是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所以“及”的意思是等到。“日中”的意思是正午,“盘盂”的意思是盛物的器皿。
22.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结合整句话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
本题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以得出两小儿的观点是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而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24.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
通过两小儿辩论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们都在为了一种真理去探索,所以启发可以围绕“两小儿的探索精神可嘉”来展开。
25. 临走时 送给
26.C
27. 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要孝敬父母
【分析】译文:陆绩六岁时,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招待他吃橘子。陆绩在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袁术,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怎么还藏着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这么小就知道孝敬,长大后一定成才。”袁术感到陆绩与众不同,后来经常跟别人称赞他。
25.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①“绩怀三枚,去,拜辞而橘坠地。”意思是陆绩在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袁术,橘子掉落在地上。“去”的意思是临走时。
②“欲怀而遗母”的意思是我留给母亲吃。“遗”读wèi,意思是送给,拿给。
26.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术令人出橘食之”中“食”的意思是“给……吃”,这句话的意思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橘子来给陆绩吃。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陆绩拿走橘子的原因是“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意思是橘子很甜,想回去后送给母亲吃。文章写了陆绩小时候就知道孝敬母亲,顾念母亲,难能可贵,这种孝敬父母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8.报酬 于是 希望
29.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30. 凿壁借光 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分析】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28.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意思: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偿:报酬。
“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意思:(主人)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遂:于是。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意思: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愿:希望。
29.本题主要考查翻译句子。
“衡乃穿壁引其光。”这句话中“衡”指匡衡;“乃”是就的意思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30.考查了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
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是成语“凿壁借光”的来历,结合阅读可知,凿壁借光本意是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读书,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31.还没有
32.B
33.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34.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术,都应该精益求精,不能自满。百尺竿头,尚需更进一步,何况是技艺不精的人呢?虚心方能让人进步,傲慢只能阻止自己前进的步伐。
【分析】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31.本题考查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解释。
结合整句话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写出关键词的含义即可。本题中“未穷青之技”意思是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所以“未”的意思是还没有。
3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辨析。
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和理解。本题中:“乃”的意思是于是,“谢”的意思是道歉。“反”的意思是通“返”,返回。所以本句话的意思是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3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辨析。
结合译文进行翻译和理解,本题中“振”的意思是振动,“遏”的意思是停住。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3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稍有成功就骄傲自满。所以我们的体会也是围绕这个方面来展开描述即可。
小升初诗词曲鉴赏考前冲刺卷(一)(试题+答案): 这是一份小升初诗词曲鉴赏考前冲刺卷(一)(试题+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词曲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卷(二)(试题+答案): 这是一份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卷(二)(试题+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拼音字词考前冲刺卷(一)(试题+答案): 这是一份小升初拼音字词考前冲刺卷(一)(试题+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信息匹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633f99c0b075e38f5ace03cbecdd91f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