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常德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及答案(九科)
- 2022常德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数学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常德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政治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常德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常德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物理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2常德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2常德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常德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常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湖南省常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一2022学年度上学期常德市高三检测试题地理(试题卷)命题人:余亚洲(常德市教科院)郭辉(常德市三中)陈建华(常德市一中)注意事项:木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15年1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计划生有法》修正草案: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希望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提高出生率,缓解老龄化。下图表示我国1960年~2018年出生人口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20世纪60~70年代人口出生高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劳动力的需求大 B. 鼓励生育的政策C. 家庭养老的习俗 D. 无自然灾害侵袭2. 甲时段出现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因素是( )A. 人口政策 B. 人口年龄结构 C. 自然环境 D. 医疗水平3. 2016年出生人口明显上升,但是又迅速下降,这一现象说明( )A.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 B. 社会养老完善,养儿防老观念减弱C. 生育子女的抚养成本影响生育意愿 D. 生育政策对出生人数影响很小【答案】1. A 2. B 3. C【解析】【1题详解】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人口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导致人口出生率高,A正确。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没有明显鼓励生育政策的提出,B错。家庭养老习俗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错。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D错。故选A。【2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世纪60~70年代为人口出生高峰,该部分出生人口到甲时期,正值生育年龄,从而使得甲时段出现人口生育高峰,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年龄结构,B正确。甲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干预,A错。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C错。医疗水平逐步提高,但不是导致该时期人口出生率高的主要原因,D错。故选B。【3题详解】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但出生人口明显上升后又迅速下降,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育子女的抚养成本上升,导致人们生育意愿降低,C正确。如果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或生育政策对出生人数影响很小,则2016年人口数量明显上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排除AD。我国养老制度尚不完善,且养儿防老的观念不是主要原因,B错。故选C。【点睛】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出生率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育观念、育儿成本、教育时间延长导致育龄妇女结婚时间推迟、政府政策的干预等。2019年9月30日,常德沅江过江隧道正式建成通车。隧道北起皂果路,下穿沅江,南接阳明路,隧道位于武陵大桥(一桥)和桃花源大桥(三桥)之间。因为可以保护沿江风光带及减少城市建筑密集区的拆迁量,目前在长沙、武汉、南京、杭州、上海等沿江城市,均用“桥隧并举”的域市过江交通建设方式,城市的整体品位得到提升。下图为沅江隧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一般来说,与建设大桥相比,修建过江隧道( )A. 技术难度小 B. 对航运的影响大C. 造价高 D. 受气象灾害影响大5. 常德皂果路一阳明路过江方案采用隧道而放弃大桥,其原因主要是( )①减少前期投资②保护渔业资源③减轻对河流的污染④提升城市品位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6. 沅江隧道建成后的有利影响有( )①增大沅安路的交通通达度②加强交通联系,利于江南、江北城区人口流动③缓解沅江一桥的交通运输压力④提升江北河流沿岸土地商业利用价值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答案】4. C 5. B 6. C【解析】【4题详解】过江隧道建设在河流底部,相比于大桥而言,其技术难度更大,造价更高,C正确,A错。由于建设在河流底部,其对航运影响小,受气象灾害的影响相对较小,BD错。故选C。【5题详解】该地采用隧道方式,可以减少城市建筑密集区的拆迁量,减少前期投资。同时,有利于保护沿江风光带,提升城市品位,①④正确。隧道建设过程中依然有可能对河流造成污染,从而对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排除②③。故选B。【6题详解】隧道北起皂果路,下穿沅江,南接阳明路,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并没有增大沅安路的交通通达度。同时,江北沿岸地区的交通通达度并没有随着隧道的建设而有所提高,所以江北河流沿岸土地商业利用价值并没有提升,但隧道联系了江南城区和江北城区,加强了交通联系,有利于江南、江北的人口流动,①④错,②正确。隧道位于一桥与三桥之间,作为新的跨河运输方式,可以分担部分车流,缓解沅江一桥的交通运输压力,③正确。故选C。【点睛】交通建设的意义应从交通意义(增加便捷交通通道、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经济意义(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对外贸易等)、社会意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国防意义(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等方面分析。2018年11月30日。常德市政府和开发建设单位签订协议,位于人民西路的常德兴隆装饰城将拆除。与此同时,一中新的湘西北现代装饰建材产业园将拔地而起。该产业园是是集商贸展示、仓储物流、生产加工、互联网商贸、商务综合配套五大功能于一体的装饰建材专业型项目。项目地处市工业园区,柳叶大道西段,长张高速西出口50米处,毗邻226省道、207国道,距离火车站、客运站、高铁站约11公里,距桃花源机场约16公里,距市千吨货运码头仅百来米之遥。下图为产业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兴隆装饰城整体拆除搬迁的原因是( )A. 优化城市布局 B. 环境污染严重C. 影响城市美观 D. 劳动力价格上涨8. 湘西北现代装饰建材产业园选址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 B. 劳动力C. 地价 D. 交通9. 湘西北现代装饰建材产业园建成后,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是( )A. 提高城市等级 B. 促进人口回流C. 改善空气质量 D. 增加入均耕地【答案】7. A 8. D 9. B【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位于人民西路的常德兴降装饰城离市中心较近,占地面积大,影响城市整体布局结构,为优化城市布局,将其整体拆除搬迁,A正确;兴隆装饰城并不直接产生污染,B错误;兴隆装饰只是占地面积大,离城市中心近,影响商业活动的布局,不影响城市美观,C错误;离城市中心近的地段地租价格上涨快,导致兴降装饰城生产成本上升,故兴降装饰城整体拆除搬迁,与劳动力价格无关,D错误。故选A。【8题详解】湘西北现代装饰建材产业园选址在多条交通线汇合处,附近有城市大道、高速公路、立交桥、河流,故影响其选址的主要因素是交通,D正确;市场、劳动力和地价均不是装饰建材产业园选址该出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9题详解】湘西北现代装饰建材产业园建成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回流,B正确;产业园的建设不会提高城市等级,A错误;产业园里相关产业发展会加剧环境污染,降低空气质量,C错误;产业园的建设会减少人均耕地面积,D错误。故选B。【点睛】商业区一般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住宅区是城市中分布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常分化形成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工业区一般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产业园和物流园的选址一般靠近交通便利、低价较低的地方。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县内层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72%,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发源地、中国美丽乡村的典范。20世纪80年代,为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安吉县走工业强县”之路,环境污染加剧。面对困境,安吉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子,真正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下图为安吉县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推测过去安吉成为贫困县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源短缺 B. 交通不便 C. 生态脆弱 D. 灾害多发11. 安吉县实现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A. 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二产业 B. 突出地区特色,实行差异发展C. 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D.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答案】10. B 11. C【解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安吉县地处三面环山、中间凹陷的盆地内部,受地形阻隔,交通不便,限制了经济发展,故交通不便是安吉县成为贫困县的主要原因,B正确。资源类型很多,该地的森林资源丰富,A错。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充足,生态环境并不脆弱,C错。灾害多发并不是导致该地过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D错。故选B。【11题详解】20世纪80年代,该地走工业强县之路,发展第二产业,结果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后期该地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并非是发展第二产业,A错。该地层峦叠嶂,森林覆盖率高,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并没有实行差异化发展,B错,C正确。材料并无信息表明该区域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排除D。故选C。【点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加强地区知名品牌塑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另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的时间认知体系,我国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其轨迹划分为24等份,用以概括寒来暑往的时间,表达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下图展示了我国某城市日平均气温随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推测该城市(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拉萨13. 二十四节气中( )A. 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B. 清明前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开始播种冬小麦C. 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D. 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答案】12. C 13. D【解析】【12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最冷月气温在10℃以上,应为于我国南方地区,不可能为北京和拉萨,AD错。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冬季易受北方冷空气侵袭的影响,最冷月气温可能低于10℃,而广州纬度低,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冬季最冷月气温相对较高,相比而言,广州最为可能,排除B,C正确,故选C。【13题详解】江淮地区出现梅雨的时间在6月,而雨水在春分(3月21日前后)之前,A错。华北地区冬小麦播种在秋分前后,B错。处暑位于立秋之后,天气已经开始转凉,这个时候并非我国一年中最热的时期,C错。霜降前后,随着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我国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受冷空气影响,降温明显,D正确,故选D。【点睛】注意对二十四节气的顺序要十分熟练,每相邻两节气之间时间间隔15天左右,节气歌如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其腹地和东南部分布有100多个常年积水的湖泊。相关研究指出,冬季白天,该沙漠区存在湖泊区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外围区和周边区的“暖岛效应”。下图为巴丹吉林沙漠研究区划分图,其中A和B均属于沙漠区,研究者对巴丹吉林研究区中的甲、乙、丙三地的气温进行了监测,发现冬季白天甲地的地表平均气温为6.10℃,乙地为4.25℃,丙地为4.07℃。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甲、乙、丙三地与图中各区对应正确是( )A. 甲——A、乙一B、丙一—C B. 甲—A、丙—B、乙一—CC. 乙—A、丙—B、甲一一C D. 丙—A、甲一B、乙一—C15.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冬季形成“暖岛效应”的原因可能是( )①沙尘天气较多造成逆温现象②盛行西北风加速沙丘的降温③湖盆封闭造成热量不易扩散④地下水对湖泊具有增温作用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6.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区“暖岛效应”会造成当地( )A. 沙漠化进程加剧 B. 植物生长期延长C. 气候暖湿化加强 D. 局部小气候失调【答案】14. A 15. D 16. B【解析】【14题详解】结合题干和地图信息可知巴丹吉林沙漠不同分区下垫面的基本情况。首先,与巴丹吉林沙漠区A、B相比,沙漠周边区C分布有绿洲,比热容大、升温慢,冬季白天地表温度较低,所以C对应丙。其次,巴丹吉林沙漠冬季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稀少,多为流动性沙丘,比热容小,白天沙漠区温度偏高。但因为题干中表明“暖岛效应”的存在,即冬季白天沙漠中湖泊区A的地表温度高于外围区B的地表温度,因此,A对应甲,B对应乙。故选A。【15题详解】由于湖盆封闭,沙漠腹地湖盆内风速相对较小且热量不容易散失,这导致沙漠腹地湖泊区相对于周边地区是一个热源。其次,由于地热资源丰富,地下水在补给湖泊过程中会释放热量,并将湖泊存储的热量释放到局部环境中,进而影响温度的空间分布,③④正确。A、B同属于沙漠区,沙尘天气和盛行西北风对两个区域产生的影响差异性较小,且沙尘天气多并不一定会导致逆温现象的发生(逆温现象多发生在冬季晴朗无风的夜晚)。故选D。【16题详解】沙漠化加剧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与“暖岛效应”没有直接关系,不会导致沙漠化进程明显加剧,A错;气候暖湿化是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小尺度的“暖岛效应”对其影响不大,C错;由于“暖岛效应”的存在,湖泊周围地区地表温度升高,当地植物的生长期会延长,对局地小气候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导致局地小气候失调,B正确,D错。故选B。【点睛】地形对气温的影响: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②不同坡向气温有所不同,如:一般而言,同一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冬季冷空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冷空气迎风坡易发生冷空气堆积;在背风坡,山脉对冷空气有阻挡作用,还有可能受到焚风效应的影响);③地形对热量交换的影响(如谷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气温偏高)等。二、非选择题。(共四道大题,52分)17.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洪水调蓄湖泊之一,其入湖泥沙主要来自赣江等周边河流,出湖泥沙由湖口输入长江,出湖沙量与出湖流量的变化在时间上不同步。2000年后,由于长江主河道全面禁止采砂,大量采砂船转移到鄱阳湖采砂。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影响鄱阳湖泥沙和水量的吞吐平衡。某科研团队调查1955年以来的两个时段鄱阳湖出湖泥沙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如图所示。(资料来潭:《地理科学》,2016.36(6):888-894)(1)简述图中所示鄱阳湖1955~1970年出湖沙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2)都阳湖1955~1970年出湖沙量在7~9月净输沙量小于零,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泥沙淤积对鄱阳湖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1)鄱阳湖出湖沙量的季节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出湖输沙量2一6月大:7一9月出湖沙量小(或7一9月出沙量小于零)。 (2)此时段长江进入汛期,水位较高;长江水补给鄱阳湖(长江水顶托倒灌);长江水携泥沙入湖。 (3)①泥沙淤积,湖床抬高:②调蓄能力下降。洪水水位升高。洪灾威胁增大,洪水受灾面积扩大:③枯水期形成滨湖沙丘,出现风沙危害:④湖区水生生物水产资源)的生长和繁育受影响:湖区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解析】【分析】本题以1955年以来的两个时段鄱阳湖出湖泥沙的时间变化特征图为载体,主要涉及整体性,河流水文特征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能力【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2- -4月, 长江水位低,鄱阳湖水位高,鄱阳湖水补给长江,出湖流量大,输沙量大;随着雨带北移,5-7月长江进入汛期,水位较高,长江水补给鄱阳湖,长江水携泥沙入湖,出湖输沙量小,7-9月出湖净输沙量小于0,鄱阳湖泥沙淤积增多。【小问2详解】根据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及河流水与湖泊水的补给关系, 7-9月为长江汛期,河流水位高,此时长江水补给湖泊,长江水携泥沙入湖,出湖输沙量小,鄱阳湖泥沙淤积增多。【小问3详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得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对水文方面的影响:泥沙淤积,湖床抬高,湖泊的容量减小,调蓄能力下降。洪水期水位升高,洪灾威胁增大,洪水受灾面积扩大;对气候的影响:枯水期湖床裸露形成滨湖沙丘,出现风沙危害,调节气候能力下降;对生物的影响:枯水期湖水减少,湖区水生生物、水产资源的生长和繁育受影响,湖区生物多样性下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大樱桃,又称“车厘子”,营养丰富、色泽鲜艳,是深受人们欢迎的水果之一。大樱桃怕旱怕涝,喜光喜温但不耐寒,喜肥沃、透气性好的土壤,最适于在年均温10~12℃的地区栽培。材料二: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樱桃消费国。智利是我国樱桃进口量最大的国家,樱桃进口量常年占其产量的8%以上。智利大樱桃的采摘上市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到次年1月。大樱桃在我国价格昂贵,但2020年底市场价格却大幅下降。材料三:图1为智利大樱桃种植的主要区域图。图2为智利甲、乙、丙三地气候特征图。表格为智利近年樱桃种植面积。表:智利近年来大樱桃种植面积变化年份2013201420152016种植面积(公顷)16243169332059124498年份2017201820192020种植面积(公顷)25109301793839242200 (1)分析智利传统种植区大樱桃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2)从气候角度,分别说明甲、丙两地所在种植区大樱桃种植的限制性因素。(3)推断2020年末我国车厘子价格大幅下降的原因。【答案】(1)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有机质)的积累:沿海冲积扇与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采摘期降雨少,有利于采摘与保鲜。 (2)甲地:干旱(水源不足):丙地:位于西风迎风坡。多大风,降水多,易发生涝灾。 (3)种植区面积扩大,大樱桃供应量增多:受新冠疫情影响,销量大幅下降:处理、包装运输等中间成本降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及其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注意结合该传统种植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大樱桃的生长习性进行分析。大樱桃喜光喜温,喜肥沃、透气性好的土壤。该传统种植区主要在乙附近,结合乙地气候统计资料可知,该地属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当地夏季降水相对较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智利大樱桃的采摘上市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至次年1月,该时期降水少,有利于采摘与保鲜。传统种植区种植在沿海冲积扇与冲积平原地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大樱桃的种植。【小问2详解】注意从气候的角度进行分析,要结合甲丙两地的气候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图2信息可知,甲地全年气温较高,降水不足,气候干旱,水源不足,限制了该地大樱桃的种植。丙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光照相对不足,同时降水多易出现涝灾(大樱桃怕旱怕涝),同时受西风影响,多大风,也不利于大樱桃的种植。【小问3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智利近年来大樱桃种植面积显著增加,其产量大增,由于种植面积的扩大,我国大樱桃供应量增多,导致市场价格下跌。其次,注意时间是2020年末,受新冠疫情影响,大樱桃的销售大幅下降,价格下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物流条件的改善,其处理、包装、运输等中间成本降低,从而导致车厘子价格大幅下降。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故黄河以“多淤善徙”而著称。最近一次的大规模尾闾(指江河下游)河道变迁发生在1976年,刁口流路废弃,河水向东经清水沟流路入海。刁口流路废弃后虽切断了黄河对该流路水、沙的直接供给,但废弃河道的泥沙沉积过程并未完全中止。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位置(a)及1976~2016年刁口流路河口三角洲岸线的变化情沉(b)。相关研究发现,自刁口流路废弃以来,甲~乙段平均每年约有10×104吨泥沙不断充填废弃河道,河道主槽高程累计抬升0.3~2.0米。(1)简析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淤善徙”的自然原因。(2)说出刁口流路废弃40余年来,其河道长度和河口岸线的变化特征。(3)指出刁口河道废弃后甲~乙段淤积的泥沙来源,并简析该废弃河道泥沙沉积的过程。【答案】(1)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下游地势低平,加之河口处海水顶托作用显著,河水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升: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手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冲淤变化明显,河道易迁徙。
(2)河道长度不断菱缩:河口岸线不断向岸(南)蚀退:河道长度萎缩和河口岸线向南蚀退的速度越来越慢。 (3)泥沙来源:刁口流路河口三角洲。沉沙沉积过程:受风浪和潮流影响,潮流携带悬浮泥沙回溯(倒灌)废弃河道:上涌过程中因流速降低,挟沙能力下降,悬浮泥沙逐渐沉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流堆积地貌、外力作用与泥沙沉积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下游河道“多淤善徙”,即是分析为什么河流易发生淤积,同时为什么河道易发生迁徙。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黄河流经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的河流含沙量大,黄河携带泥沙向下游入海口地区搬运,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同时受到河口处海水顶托的作用,使得河水流速进一步减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大量沉积,导致河床抬升,河道易发生淤积。黄河下游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下游地区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而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河岸相对松软,易被流水侵蚀,其冲淤变化明显,河道易发生迁徙。【小问2详解】根据图b信息可知,刁口河道废弃四十余年以来,其河道长度不断萎缩(注意图中海岸线的位置)。同时,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自1976~2016年,图示区域河口海岸线不断向陆地一侧(南侧)退却,根据图中岸线之间的疏密信息可知,相邻两条岸线之间的时间跨度相同,但自1976~2016年,岸线逐渐密集,表明河道长度萎缩速度以及河口岸线向南侧退去的速度越来越慢。【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76年刁口流路废弃,河水向东经清水沟流路入海,所以废弃后的刁口河道甲乙段的淤积的泥沙来自黄河的可能性很小,由于该地以前是黄河入海口所在地,黄河自该处入海时沉积了大量泥沙,形成刁口流路河口三角洲,之后黄河改道,该地受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减少,而受海洋潮流以及风浪的影响,潮流向岸运动中,携带悬浮泥沙倒灌废弃河道,随着潮流上涌,流速降低,挟沙能力下降,悬浮的泥沙逐渐在甲乙段淤积,所以刁口河道废弃后,甲乙段淤积的泥沙来源主要来自于刁口流路河口三角洲。20.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普若岗日冰原,位于藏北羌塘高原东部,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5800米,冰川面积423km2,是除两极地区以外最大的冰川。科学考察证明,普若岗日冰原地区地形相对高度较小,冰川的创蚀作用小,磨蚀作用明显,厚重的冰川像磨盘一样磨蚀地面,冰原周围形成大量粉砂状的沉积物。在冰原和东湖(又称今戈错)之间,分布着一大片风沙地貌,科学家称之为“冰川型沙漠”,形成湖泊、沙漠、冰川三位一体的景观系统。考察发现,该风沙地貌以戈壁为主,沙丘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麓地带,新月形沙丘发育典型。(1)分析普若岗日冰原的形成条件。(2)分析该地沙丘的物质来源。(3)推测该地区塑造新月形沙丘主要动力,并说明依据。【答案】(1)①海拔高,气候寒冷;②地形平缓,利于积雪保存,且刨蚀作用小,不利于山谷冰川发育,有利于大面积冰原形成。 (2)①冰川磨蚀、搬运带来大量粉砂,后期冰川后退,冰川下冰碛物出露形成沙源;②冰川融水搬运冰碛物。在河滩沉积,枯水期出露地表,形成沙源;③气温低,寒冻风化作用明显,物质破碎,形成沙源。
(3)风向:西风(或偏西风)依据:①沙丘分布在戈壁的东部,物质被西风侵蚀、搬运。在东部山麓地带因风速减慢而沉积;②从图中新月形沙丘形态可以看出,其迎风面朝西。【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冰川地貌、风沙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冰原是被大量冰雪覆盖的大面积陆地,结合材料,该冰原所在地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5800米,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寒冷,有利于积雪保存。其次,普若岗日冰原地区地形相对高度较小,冰川的创蚀作用小,不利于山谷冰川的发育,而地形平缓,坡度小,又有利于积雪的保存,最终形成大面积的冰原。【小问2详解】注意材料“厚重的冰川像磨盘一样磨蚀地面,冰原周围形成大量粉砂状的沉积物”,所以受冰川磨蚀搬运的影响,冰川携带大量的粉沙,后期冰川消融后退,冰碛物出露,为沙丘提供沙源。注意图中沙丘分布区存在河流,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冰川融水流动过程中搬运冰碛物在河漫滩沉积,冬季,冰川融水减少,河流水位下降,河漫滩大面积出露,为沙丘提供沙源。区域海拔高,气温易在0℃左右往复变化,寒冻风化作用强,易导致物质破碎,形成沙源。【小问3详解】新月形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结合图中沙丘形态可知,其塑造的动力应是西风(或偏西风)。根据材料可知,该风沙地貌以戈壁为主,沙丘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麓地带,由于西风的影响,戈壁西部的细颗粒物质被西风侵蚀并向东搬运,西风携带沙粒向东搬运的过程中,在东部山麓地带因受到山地的阻挡,风力减弱,搬运能力减弱,沙粒沉积,使得沙丘主要分布在戈壁的东部,形成新月形沙丘地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济南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考试地理试题(PDF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2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卷PDF版含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