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社会经济 训练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国早期的社会经济 训练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十)中国早期的社会经济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1981年,考古界在北京周口店西北两百公里的河北东谷坨村发掘出大量石器(下图所示)。这些石器体积较小,器型精致。经古地磁测定法测定,东谷坨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对此推断比较合理的是( )东谷坨文化石器A.东谷坨遗址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 B.石器功能主要用来猎杀大型野兽C.能够证明中国较早进入文明时代 D.东谷坨文化可能影响北京人文化2. (本题4.0分)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说明该遗址A.呈现旧石器时代典型特征 B.反映了仰韶文化的基本状况C.应属于中原龙山文化代表 D.体现了早期国家的发展概貌3. (本题4.0分)陶寺遗址发掘的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这种规格的墓葬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这说明本时期( )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 B.手工技术已经非常发达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 D.生产分工日趋精密细致4. (本题4.0分)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①第一次热潮反映治国思想的变化②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③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第四次热潮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 (本题4.0分)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6. (本题4.0分)20世纪90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材料说明商代A.中原农业发展迅速 B.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C.农业发展自成体系 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7. (本题4.0分)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的部分考古成就。这反映出我国( )1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市牛栏洞等遗址中先后发现了距今年12000到10000年的稻作遗存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许多考古表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在6000~7000年前已普遍种植水 稻,江苏草鞋山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稻田遗址3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发现有水稻遗存A.早期文明进程的多元一体 B.中国早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C.早期农业灌溉技术的成就 D.人类稻谷培植技术的基本定型8. (本题4.0分)亮相2022年央视春晚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青铜大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面具,其分铸技术、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这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①面具的巨大证明蜀地盛产青铜②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③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④其造型反映古蜀人独特的审美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9. (本题4.0分)如图是海岱地区(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一带)发现的商周青铜器统计图(单位: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A.农业发展迅速 B.青铜铸造业繁荣 C.礼乐逐步崩坏 D.百姓日用品丰富10. (本题4.0分)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11. (本题4.0分)如表是西周中后期一些青铜器的铭文,据此可以推知( )青铜器时期铭文内容卫盂共王时期裘卫以瑾璋(玉器)赤琥(红色玉虎形器)磨(公麋)皮披肩、蔽膝等物从矩伯那里换得十三田,并得到官方确认。留鼎懿王时期匡季的手下人抢了名的十秭禾,经东宫裁定和双方协商,匡季向名赔了七田和五个人。格伯簋西周晚期格伯与佣生间以良马四匹交换三十田事散盘厉王时期矢王侵夺散邑,后不得不用田作出赔偿。 A.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B.商品经济较为发达C.井田制度遭到破坏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12. (本题4.0分)《礼记·王制》中记载了西周市场的相关规定:“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据此可知,西周的市场( )A.商品质量高于前代 B.管理规则蕴含诚信原则C.商品交易规模巨大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13. (本题4.0分)《说文解字》中的“公”是会意字,即“八厶”。《孟子》认为井田制下,“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据此可知,井田制( )A.以土地国有为基础 B.是阶级社会形成的标志C.仍以公有制为主体 D.有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14. (本题4.0分)西周中晚期的一些铜器铭文记载了渭水流域贵族划分田土疆界的事。其中不仅记载有分田之事由,四方边界之所至,还记录了此事需劳动许多来自各方的“证人”等等。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分封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B.田土争夺与纷扰相当激烈C.人们的契约意识普遍增强 D.土地的兼并现象比较严重15. (本题4.0分)如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 )A.内外服制、原始经济 B.内外服制、井田制C.分封制、井田制 D.分封制、原始经济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16. (本题20.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腾文工土》“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推原》【问题】(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2)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7. (本题20.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材料一西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属周王所有,主要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土地,且需要交纳贡赋。一井九百亩,中央之百亩公田所出谷物用作军资。王朝有司空等官员负责井田管理、军赋供应等事宜。——摘编自冯时《霸伯治盐与西周井田》等材料二商鞅变法实行国家授田制,统计实际授田数量,实行以地治民,以功劳、爵位授予田宅,并规定出编户民相应的赋役义务。——摘编自臧知非《战国秦汉土地国有制形成与演变的几点思考》【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井田制的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对秦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并指出战国时期变法潮流兴起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1. 【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北京周口店西北两百公里的河北东谷坨村”“这些石器体积较小,器型精致”“东谷坨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东谷坨遗址出土的石器与比它晚的北京人遗址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由此可以推断出东谷坨文化可能影响北京人文化,D项正确;东谷坨遗址属于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这些石器的功能主要是用来猎杀大型野兽,而且这些石器体积较小,器型精致并不适用于猎杀大型野兽,排除B项;文明时代产生的标志是城邑、文字和礼器等的出现,东谷坨遗址没有涉及这些,因此不能证明当时中国较早进入文明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2. 【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新时期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符合材料“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的描述,故C项正确;旧石器时代还没有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排除A项;仰韶文化遗址大概位于河南省一带,排除B项;材料所述遗址还没有进入国家形态,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指夏朝,排除D项。故选C项。3. 【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这种规格的墓葬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信息可知,陶寺遗址中规格高、随葬品丰富的大墓数量很少,大多数墓葬内无随葬品,这说明此时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这种墓葬随葬品的种类,并未体现其手工技术水平,排除B项;社会化分工是指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社会分工,体现的是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和专业化,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当时社会化分工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当时的生产分工发展情况,题干材料无法说明“生产分工日趋精密细致”,排除D项。故选A项。4.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这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作用突显,治国思想发生变化。而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发展的需求,①④解读准确,B项正确;从“礼教”到“个性”主要是因为战乱,儒学以佛道的冲击。从“门第”到“平民”主要是因为科举制的完善。②③解读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5.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南北往来。由地图信息可知,商、西周时期的重要铜矿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而商、西周的政治中心和西周诸侯国主要分布在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南方的铜矿原料运输到北方,促进了北方青铜冶铸业的繁荣,使青铜器得以在商、西周政治中心及北方诸侯国地区被大量使用,由此得出南北方联系的加强,故C项正确;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主要是用作礼器,而非用于农业,故A项错误;当时南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故B项错误;统治区域扩展和青铜器铸造没有必然联系,是南北方往来推动北方青铜器铸造繁荣,故D项错误。6.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可知商代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B项正确;A项中原农业发展迅速与材料主旨青铜铸造业发达无关,排除;C项农业发展自成体系与材料主旨青铜铸造业发达无关,排除;材料中“青铜农具共有53件”不能说明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商周时期,青铜制品广泛存在,但是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排除D。所以选B7. 【答案】B【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水稻种植从江西、广东,发展到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到商代时,进一步扩展到黄河流域,反映出我国早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B项正确;水稻种植范围的扩大不能说明早期文明进程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早期农业灌溉技术的成就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人类稻谷培植技术在先秦时期就已基本定型,排除D项。故选B项。8. 【答案】B【详解】面具的巨大不能证明蜀地盛产青铜,排除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排除②;根据材料“其分铸技术、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结合所学知识三星堆的青铜大面具的分铸技术和合金比例与中原出自同一系统,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③正确;材料“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体现了古蜀人独特的审美,④正确;综上,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③④,B项正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9.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适用范围广泛,包含了容器、乐器、兵器等,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业繁荣,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这是百姓用品,排除D项。故选B项。10. 【答案】C【详解】依据图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11. 【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从矩伯那里换得十三田”、“匡季的手下人抢了名的十秭禾,经东宫裁定和双方协商,匡季向名赔了七田和五个人”、“格伯与佣生间以良马四匹交换三十田事”、“后不得不用田作出赔偿”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西周中后期土地所有权更替频繁,结合所学可知,这就冲击了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即井田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井田制遭到破坏,而非统治阶级日益腐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而非“较为发达”的说法不符合西周中后期的史实,排除B项;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2.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可知,西周的商品交易中不符合规格的产品,不得出售,也即市场管理蕴含着诚信的原则,B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商品质量是否高于前代,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市场交易的品种,无法看出交易的规模,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是否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13. 【答案】A【详解】《孟子》认为井田制下,“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据此可知井田制是以土地国有为基础。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夏商时期中国进入阶级社会,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提现井田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排除C项;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和土地私有为前提,在春秋战国后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14. 【答案】B【详解】材料信息是,西周中晚期的渭水流域划分田土疆界,不仅要记载分田之事由,四方边界之所至,还要记录此事需劳动许多来自各方的“证人”等等。这表明,当时该地区田土争夺与纷扰相当激烈,B项正确;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排除A项;契约意识普遍增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西周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15. 【答案】C【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对贵族的分封实现对权力的分配,井田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商代通过内外服制对权力进行分配,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经济,而非原始经济,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6. 【答案】(1)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要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主流思想:儒家思想。(2)变化:井田制正式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买卖。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因此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3)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可知,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2)变化:根据材料二“除井田,民得卖买”可知,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买卖。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变化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私有制的确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等方面回答。(3)影响:根据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可知,材料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一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17. 【答案】(1)内容:实行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制;周王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并分配给庶民使用,土地不能买卖或转让;领主定期交纳贡赋;设置官员进行管理。(2)举措:废除井田制,实行国家授田制;推动土地私有化;按军功、爵位等授予田宅;把土地和编户民的赋役义务结合起来。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或铁犁牛耕技术的产生和推广)。【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西周实行井田制”可得出,实行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制;根据材料一“土地属周王所有,主要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土地”可得出,周王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并分配给庶民使用,土地不能买卖或转让;根据材料一“领主……且需要交纳贡赋”可得出,领主定期交纳贡赋;根据材料一“王朝有司空等官员负责井田管理、军赋供应等事宜”可得出,设置官员进行管理。(2)举措: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实行国家授田制”并结合商鞅变法前的土地制度可得出,废除井田制,实行国家授田制;根据材料二“统计实际授田数量,实行以地治民”可得出,推动土地私有化;根据材料二“以功劳、爵位授予田宅”可得出,按军功、爵位等授予田宅;根据材料二“实行以地治民……并规定出编户民相应的赋役义务。”可得出,把土地和编户民的赋役义务结合起来。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根本原因需要从经济、生产力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或铁犁牛耕技术的产生和推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非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史料史观类(中国史)--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非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 史料史观类(中国史)--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训练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