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4691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4691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469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祁阳四中2022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愿意。)
当地时间2021年9月24日16时27分,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在加拿大温哥华(49°N,123°)国际机场起飞(此时温哥华实施夏令时,时间调快了1小时),于北京时间9月25日21时51分到达深圳宝安机场,孟晚舟在机场发表简短讲话,她说:“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包机飞行了( )
A. 12小时24分 B. 13小时24分 C. 14小时24分 D. 15小时24分
2. 孟晚舟到达深圳市后,按新冠疫情防控规定需要在酒店隔离14天。在隔离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B. 祁阳的昼夜状况为昼长夜短
C. 祁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 D. 祁阳的日出时间越来越晚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温哥华实施夏令时,时间调快了1小时,则当地夏令时为2021年9月24日16时27分时,实际的区时为24日15时27分,温哥华(49°N,123°W)位于西八区,比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晚16小时,所以飞机起飞的北京时间为25日7时27分,飞机降落的北京时间为25日21时51分,所以飞机飞行的时间为14小时24分,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9月25日之后的14天,属于秋分到冬至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A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的祁阳昼短夜长,B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祁阳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C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祁阳昼变短,日出时间越来越晚,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 B.
C. D.
4. 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 先变大后变小 B. 先变小后变大 C. 持续不断变大 D. 始终保持不变
【答案】3. A 4. D
【解析】
【3题详解】
空间站绕地球在绕转,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4题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故选D。
【点睛】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我国某中学生发现,在书桌的固定观测点上,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下图为该日日出、日落的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若甲为该日日出位置,则该窗朝向( )
A. 正南 B. 东北 C. 正北 D. 西南
6. 若该日日出为北京时间6点56分,日落地方时为18点59分,正午太阳高度为83.8°则该学生所在地最可能是( )
A. 祁阳 B. 拉萨 C. 武汉 D. 上海
【答案】5. C 6. B
【解析】
【5题详解】
夏半年,我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半年,我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如图,甲乙在180°的视线范围内,时间上不可能是春秋分,空间上应面向正北或正南。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甲则为日落位置,如果朝向正南,则乙为西南应为日落位置,与材料不符,则图示窗户朝向正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能达到83.8°的城市应在30°N以内,且为昼长夜短的夏半年。日落地方时距正午相差6小时59分,则日出地方时距正午也应相差6小时59分,即该日出地方时应为5点01分,这与该日日出的北京时间6点56分(北京时间即中央经线120°地方时,东八区区时)相差1小时55分,约相差30°经度,即该地经度约为东经90°,最有可能是拉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昼长夜短时日出方位为东偏北(北半球)、东偏南(南半球);日落方位为西偏北(北半球)、西偏南(南半球)。日出时间南北半球均为6时以前,南北半球日落时间均为18时以后。
广义的峰林是指在基岩上发育形成的聚峰成林的景观。湖南是我国峰林景观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喀斯特峰林、花岗岩峰林、丹霞峰林以及石英砂岩峰林,应有尽有,绚丽多姿。下图为九嶷山南部“三分石”花岗岩峰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湖南省聚集多种峰林地貌的主要条件有( )
①不同岩层齐备且均达相当厚度②岩层水平节理裂隙发育
③气候温暖湿润且地表水丰富④岩层垂直节理裂隙发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 推测九嶷山“三分石”峰林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
A. 岩浆喷出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 B. 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
C. 岩浆喷出一外力侵蚀一地壳抬升 D. 岩浆侵入一外力侵蚀一地壳抬升
【答案】7. C 8. B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各类峰林的地貌发育形成得益于各类岩层齐备,且厚度较大,①正确;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有利于形成峰林形态,②错误,④正确;湖南位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地表径流丰富,有利于侵蚀形成峰林,③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由岩浆侵入地下形成,后由于地壳抬升,岩层上覆物质被剥蚀后,岩石出露地表,在流水侵蚀下,难以被侵蚀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峰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由岩浆侵入地表而形成,代表岩石有花岗岩;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代表岩石有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
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位于巴西马拉尼昂州的海滨地区,这里虽然为沙汉景观,但年降雨量却达到1600mm。该地区由众多白色的沙丘和深蓝色的咸水湖共同组成,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伸50千米,构成了如同洁白的床单一般的风景,其美丽的景色是世界上独无二的。下图为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的位置、景观及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能观赏到该沙漠沙、湖并存景观的最佳时间是( )
A. 1-3月 B. 4-6月 C. 7-9月 D. 10-12月
10. 关于该沙漠的沙源及形成动力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①洋流从亚马孙河口携带泥沙在沿海地区沉积②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
③风力将海沙吹向陆地④风力将内陆沙尘吹向滨海地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9. C 10. C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沙、湖并存景观的最佳时间应该出现在雨季刚刚结束后。该地区年降水量大,雨季沙丘被水淹没。雨季结束,降水少,沙丘出现,但如果干季持续时间过长,湖泊会因强蒸发而大量消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本地区河流众多,多条河流携带到河口泥沙受海流阻滞,被风吹向陆地,形成沙丘,②③正确;该地离亚马孙河口较远,泥沙并非完全来自亚马孙河,并且洋流不能从亚马孙河口携带泥沙到该沿海陆地地区沉积,①错误;该地盛行偏东风的信风,内陆地区没有沙地,不是风力将内陆沙尘吹向滨海地区,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沙湖共存景观形成:首先,由于附近河流携带泥沙量较大,河流将泥沙携带至河口沉积下来。而在旱季时河口附近水位下降,干燥的泥沙便又重新裸露在地表。此外,由于沿海地区强劲的风势,将干燥后的沙子吹向内陆方向,天长地久,靠近河口的地区形成了这片沙漠。
下图为南半球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000米高空的气压差等值线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甲、乙两地近地面的气流运动状况分别是( )
A. 顺时针辐合、逆时针辐散 B. 逆时针辐散、顺时针辐合
C. 顺时针辐散、逆时针辐合 D. 逆时针辐合、顺时针辐散
12. 丙地近地面风向与下列风带风向一致的是( )
A. 北半球盛行西风带 B. 北半球东北信风带 C. 南半球盛行西风带 D. 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答案】11. A 12. B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南半球。同一位置,高空与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气压差越大说明近地面气压越高,因此近地面甲地低压,乙地为高压。南半球近地面高压呈逆时针方向辐散,低压呈顺时针方向辐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地近地面为低压,乙地近地面为高压,丙地近地面气压梯度力指向正西,再加上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丙地近地面的风向为东北风。北半球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A错误。北半球东北信风带为东北风,B正确;南半球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北风,C错误;南半球东南信风带风向为东南风,D错误。故选B。
【点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高空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锋前增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主要是因为在冷空气到来之前,处在冷锋前部的区域一般是被暖气团所控制,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下图为2021年某日8时东亚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时刻,下列地区出现了“锋前增温”现象的是( )
A. 重庆西部 B. 江西中部 C. 湖南中部 D. 韩国南部
14. 导致此次“锋前增温”幅度较大的原因是( )
A. 冷气团移动速度快 B. 暖气团势力较强
C. 冷气团影响范围广 D. 暖气团移动速度快
【答案】13. B 14. A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处在冷锋前部的区域一般是被暖气团所控制,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读东亚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冷锋位于锋面气旋系统的西部,冷锋的前部对应江西中部,因此“锋前增温”现象可能发生在江西中部,B正确;重庆西部和湖南中部位于冷锋后,韩国南部位于暖锋后,都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强弱呈正相关,冷气团势力强,对暖气团挤压速度快,使得暖气团快速在狭窄区域聚集增温,A正确。暖气团势力较强,暖气团移动速度快、冷气团影响范围广会使得增温的范围较大,而不是增温幅度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气旋中心东侧的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处形成冷锋,只不过南北半球冷锋和暖锋的锋前、锋后相反而已,即“左冷右暖”。
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
A. 高密度居住区 B. 文教区 C. 低密度居住区 D. 工业区
16. 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
A. 冷锋过境日 B. 低压控制期 C. 暖锋过境日 D. 高压控制期
【答案】15. A 16. D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根据题干,“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屋顶面积越大,反射率越高,与文教区、低密度居住区和工业区相比,高密度居住区住房多,安装高反射率屋顶能最大限度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6题详解】
根据题意,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时间是气温最高、反射率最强的时候,冷锋、暖锋和低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气温较低,反射率较低,高压控制期,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反射率高,对城市气温降低最明显,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缓解城市热岛的措施: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
3、消除裸地、减少扬尘。
4、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5、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愿,共52分)
17. 下图为某时刻局部昼夜状况示意图,其中OP为完整的昏线,b点的纬度为30°S,黄赤交角取23.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
(2)该日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
(3)该日a、b、c三点中昼长最短的是___。
(4)此时,旧的一天范围占全球的比例为___。
【答案】(1)(23.5°S,150°E)或(150°E,23.5°S)
(2)83.5° (3)a
(4)5/12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时刻局部昼夜状况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光照图判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昼夜长短变化以及日期占比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中OP为完整的昏线,则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黄赤交角取23.5°,即23.5°S;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30°W,则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50°E,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5°S,150°E)。
【小问2详解】
b点的纬度为30°S,太阳直射23.5°S,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90°-(30°-23.5°)=83.5°。
【小问3详解】
根据第(1)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纬度位置越靠北,则昼长越短,a、b、c三点中最靠北是a,则昼长最短的是a。
【小问4详解】
根据第(1)题分析可知,0时经线为30°W,旧的一天的范围为30°W向西到180°经线,跨150°,占全球的5/12。
18.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和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看,戊为____,乙为____。
(2)从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看,乙处由____作用形成。
(3)戊处地形的成因____。
(4)若在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要在甲、乙两处选址修一条南北向的隧道,宜选择____处,请说明理由____。
(5)图示中所标的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属于____水循环,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环节是____(填写数字)。
【答案】(1) ①. 向斜 ②. 断层 (2)内力
(3)向斜底部岩层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
(4) ①. 甲 ②. 背斜岩层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
(5) ①. 海陆间 ②. ④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质剖面图和水循环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点和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戊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乙两侧岩石发生断裂和位移,是断层。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乙处岩层发生断裂,并且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属于内力作用导致。
【小问3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戊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向斜中部受挤压力作用,比较坚硬,不容易受到侵蚀,晚期发育成了山。
【小问4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隧道应该选择在背斜的地方,因为背斜岩层自然上拱,不宜储水,容易施工。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小问5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等环节。图中①是海洋水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大气降水,④是地表径流;由此可知,图中水循环发生在海陆之间,所以为海陆间循环。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环节是④为地表径流 。
【点睛】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积扇多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洪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串珠状洪积扇是指按形成早晚呈串珠状分布的一系列洪积扇,其形成与古环境的变迁有关。下图示意祁连山北麓某串珠状洪积扇分布。
(1)描述图中M洪积扇中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变化规律。
(2)指出该地洪积扇形成过程中南部山地的总体运动特点,并说明依据。
(3)若在图中有一个洪积扇的堆积物颗粒最大,推测此洪积扇形成时期当地的降水特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地下水埋藏深度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变浅(或扇顶地下水埋藏深、扇缘地下水埋藏浅甚至出露地表)。
(2)南部山地的运动特点:多次抬升。
依据:该地有四个较为完整的洪积扇,且呈串珠状分布,可判断山前有四条东西向断层;由于断层活动,地壳多次抬升,形成多级洪积扇。
(3)降水特点:多暴雨,降水量大。
理由:洪积扇堆积物的大小与流水的搬运能力有关;堆积物的粒径大,说明山洪流量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强,进而推断该时期多暴雨,降水量大。
【解析】
【分析】该题组以祁连山北麓某串珠状洪积扇为背景,主要涉及河流沉积地貌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关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小问1详解】
洪积扇由扇顶到扇缘厚度逐渐变薄、海拔逐渐降低,洪积扇中地下水埋藏深度 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浅。
【小问2详解】
图示信息显示,由于该地多个洪积扇较为完整且呈串珠状分布,说明南部山地及山前洪积扇曾经历过多次抬升,每次抬升之后都会形成新的洪积扇;图示信息中有四个完成的冲积扇,说明经历了四次断裂,且四次断裂的方向大致相同,都呈东西走向。
【小问3详解】
堆积物的颗粒大,说明流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强;流水的搬运能力受流量和流速影响,而一个山谷的坡度往往变化不大,影响河流搬运能力的主要因素只能是降水量和强度;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大,说明降水量较大,且降水强度较大,即多暴雨。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特拉斯山脉位于非洲西北部摩洛哥境内,主峰海拔4165米。阿特拉斯山区自然风光独特,山顶终年积雪,山脉东南侧一年四季烈日炎炎,热浪滚滚,沙漠广布;西北地区气候宜人,花木繁茂,风景如画,赢得了“北非花园”的美称。
材料二:下图为阿特拉斯山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和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气候资料图。
(1)说出拉巴特降水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分析阿特拉斯山脉对其东南侧河流的影响。
【答案】(1)特点:降水总量较丰富;夏季干燥,冬季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
原因: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多;地形抬升作用下多地形雨。
(2)山脉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为东南侧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冰雪融水是东南侧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河流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东南侧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致自西向东流;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阿特拉斯山脉为材料,涉及影响降水的因素以及地形对河流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拉巴特的降水特点是:降水的总量较为丰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季节变化较大;冬季降水量较多,夏季降水量较少。
原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拉巴特位于34°N左右。夏季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北移,该地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冬季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南移,该地被西风带控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作用,在抬升的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降水较多。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阿特拉斯山脉海拔高度较高,冰川分布广泛,为东南侧众多河流发育提供了水源;永久性高山冰雪融水为东南侧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导致河流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较大;山地海拔高度较高,落差较大,导致河流的流速较快;阿特拉斯山脉导致该地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大多由北向南流。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科目试题卷共6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永州市2023届高三地理上学期二模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2023届高三地理上学期二模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7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元月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元月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