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2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大致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良渚文明遗存丰富,主要有工程浩大的城墙、规模庞大的水利系统及分布密集的遗址群,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B. 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C.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 国家形态已相当完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只有国家才能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工程浩大的城墙、规模庞大的水利系统及分布密集的遗址群,说明当时良渚文明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 西周建立后,周人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来邦国的地域内,大量分封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建立诸侯国,这样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 反映了权力制衡原则 B. 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C. 体现了中央集权趋势 D. 揭开了官僚政治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武力为背景”“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可知反映了分封制较商代邦国制度而言集权趋势加强,C项正确;根据材料“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可知无法体现权力制衡,排除A项;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强的独立性,存在分裂割据,权力未高度集中,排除B项;分封制下官职是世袭产生,属于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废除过去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按姓名、年龄、籍贯、财富等载入户籍,所有人都是国君的臣民,此为“编户齐民”,这一措施给国家征派租赋徭役提供保障。“编户齐民”制度( )
A. 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变 B. 强化了宗族血缘关系
C. 巩固了西周政治体制 D. 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所有人按姓名、年龄、籍贯、财富等载入户籍,所有人都是国君的臣民,此为‘编户齐民’,这一措施给国家征派租赋徭役提供保障”可知,“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加强诸侯王对人民的控制,有利于政府租赋徭役的征派,即增强了政府的组织能力,适应了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需要,A项正确;根据“废除过去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可知,“编户齐民”制度削弱了宗族血缘关系,排除B项; “编户齐民”制度反映了集权趋势的出现,符合当时时代潮流,冲击了西周宗法分封政治体制,排除C项;“编户齐民”制度加强诸侯王对人民的控制,并没有实现“政治上的平等”,排除D项。 故选A项。
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秦朝的灭亡是因为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秦始皇( )
A. 确立皇帝制度 B. 废分封,行郡县
C. 焚书坑儒,徭役沉重 D. 车同轨,书同文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是民心和民力。”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暴政。结合课本所学,秦始皇统治时期,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有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墓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活埋了大批儒生。这些行为使秦始皇失去了民心和民力,导致秦朝的灭亡,C项正确;ABD项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ABD项。故选C项。
5.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 )
A. 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 B. 不适应时代发展
C. 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D. 受道家思想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有利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就是抑制商业,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B项;汉武帝的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受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按建造年代依次为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大石窟的时空分布可反映出( )
A. 佛教不断中国化 B. 佛教汉传的方向
C.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D. 民族的交流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四大石窟的分布基本符合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B项正确;通过石窟的空间分布只能反映出传播路径,无法体现佛教内容的中国化,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南北经济的差距在缩小,但此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依然高于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A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济重心南移
【备考指南】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经验和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8. 周秦至唐前期,谷帛一直是与金属货币并行的重要币种;唐代中期以后,绢帛的货币作用逐渐衰落:宋代以后,谷帛即逐渐退为生活日用品。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
A. 频繁的对外战争 B. 白银大量的流入
C. 赋税制度的变革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可知,唐以前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并行,唐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退出交换领域,货币职能衰落,D项正确;频繁的对外战争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A项;明清时期白银大量的流入,排除B项;赋税制度的变革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9. 唐时,新罗与中国交往频繁,它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全面接受唐文化,国内迅速形成学习唐朝的热潮,史称“唐风文化”,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唐文化实现了对周边文化的同化
C.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 先进文明对于周边民地区的吸引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新罗与中国交往频繁,它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全面接受唐文化,国内迅速形成学习唐朝的热潮”,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罗、日本向唐学习,说明唐朝文化先进,对周边地区产生吸引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外交流活跃和和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但这不是实质,排除 AC 项;唐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并非同化,排除B项。故选D项。
10. 《旧唐书·西戎传》对民族政策是这样描述的:“有唐拓境,远极安西,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这一政策( )
A. 是造成藩镇割据的根源 B. 提高了边防的军事实力
C. 过分消耗了唐朝的实力 D. 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可知,这一政策有助干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D项正确;藩镇割据的根源藩镇,立足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排除A项;唐朝对于边疆地区“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的民族政策,与提高边防的军事实力无关,排除B项;开拓边境采取不同的举措并不一定会过分消耗唐朝的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据统计,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088万户。这主要得益于( )
A. 封建经济发展 B. 高产农作物引进 C. 对外贸易发达 D. 大一统局面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 2088万户。”可知,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大量增加,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对外贸易发达与人口数量大量增加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北宋实现了局部统一,没有实现全国大一统,排除 D项。故选 A项。
12. 理学又称为“道学”、“新儒学”。这反映了理学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学的
A. 研究方法 B. 行为准则和是非标准
C. “仁”的思想 D. 性善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学是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对传统儒学的一种创新,理学为传统儒学道德伦理和是非标准赋予了思辨化的哲学色彩,使儒学理论思辨化和系统化,所以B项表述符合题意,A项理学提出的研究方法“格物致知”属于认识论范畴,是对传统儒学的创新而非继承,C项是理学继承的内容但未进一步发展,D项在儒家思想内部都并未统一,孟子强调“性善”而荀子强调“性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3.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这说明,当时北宋( )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出现了“三冗二积”局面
C.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反映的是北宋的中央官制,分割丞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局面造成了北宋的“三冗二积”,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北宋的中央官制,而非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能削弱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D项。故选A项。
14. 下面两幅图分别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图。图中元朝大运河截弯取直的原因是( )
A. 政治中心的转移 B.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朝时以洛阳为中心,到元朝时截弯取直,大运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政治中心的东移,A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与大运河截弯取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中央集权的强化并非大运河截弯取直的原因,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5. 《至正集》卷三二《送蔡子华序》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这说明元朝的行省制( )
A. 削弱了中书省的行政权力 B. 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C. 主要设在边疆少数民族区 D. 导致地方权力的集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行省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元朝的行省制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B项正确;元朝在中央实行一省制(中书省),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排除A项;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政院,排除C项;行省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不会导致地方权力的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下列艺术作品与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添相符的是( )
A. 王羲之《兰亭集序》一反映科举士子的思想和风尚
B. 顾恺之《女史箴图》一宣扬当时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礼仪规范
C.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反映北宋朝贡贸易的发展
D. 阎立本《步辇图》一反映唐政府与高丽交流的景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女史箴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宣扬当时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礼仪规范,B项正确;东晋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排除C项;反映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的名画是阎立本的《步辇图》,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 【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指出战国到西汉各时期长城空间分布的概况。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概况出现的时代背景。
【答案】(1)战国:秦赵燕修筑长城,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西汉:修复了蒙恬所筑秦长城,又修建了外长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
(2)背景:战国: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加强;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匈奴侵扰秦朝北部边境;国家统一。西汉:西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匈奴威胁西汉安全;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三幅图看出,战国时期,秦赵燕修筑长城,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秦朝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西汉修复了蒙恬所筑秦长城,又修建了外长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所学,可从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加强;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等分析战国长城修筑背景;可从匈奴侵扰秦朝北部边境、国家统一国力强大等角度分析秦朝修筑长城的背景;可从西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匈奴威胁西汉安全;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等角度总结西汉修筑长城的背景。
18. 【古代中国民生思想】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时期的民生思想内涵有所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二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青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1)材料一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产生的影响。
【答案】(1)思想:民本。根源: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人本思想,人本思想上升到政治层面,就是民本思想。
(2)原因: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思想:根据“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得出民本思想。根源:根据所学可知,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人本思想,人本思想上升到政治层面,就是民本思想,敬天保民思想是民本思想产生的根源。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不为版籍,法度玩敝……炎疾其敬”,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等总结回答。
19. 【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时期 | 名称 | 选官方式 | 选官标准 | 特点 |
夏、商、西周 | 世卿世禄制 | 宗法世袭 | ①_ | 贵族政治 |
战国、秦朝 | 军功授爵制、荐举制 | 举荐、军功 | 才能、军功 | 官僚政治 |
两汉 | ②_ | 官员举荐 | 德、才 | 官僚政治 |
魏晋南北朝 | ③_ | 中正品评 | 品第 | 士族政治 |
隋唐以后 | 科举制 | ④_ | 成绩 | 官僚政治 |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抵言》卷1《散序进士》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补充完整表中①②③④相应内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答案】(1)①血缘;②察举制;③九品中正制;④分科考试。
(2)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标准是血缘;两汉实行察举制,由官员依据德、才举荐;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依据门第品评;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选官方式是分科考试,选官标准是科举考试成绩。
【小问2详解】
根据“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结合所学,可从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等方面总结回答。
20.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解读探究型历史试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因此首先解读材料,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墓葬的情况,它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对观点进行解读说明,解读时可以从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解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特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政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