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度高2023届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文言基础(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案:通“按”,用手压住。
B.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游:交往。
C.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小步快走。
D.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劾:弹劾,判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白:告诉,禀告。
B.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进谗言,说坏话。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妨碍,不利。
D.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闻: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连辟公府不就。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举:推举,举荐。
D.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知:掌管,管理。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放:驱逐,流放。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擢:提拔,提升。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就:从事,上任。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假:任命,授职。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道:名词,道理。
B.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道:名词,方法。
C.伐无道,诛暴秦。 道:名词,道义。
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动词,取道。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十分
引壶觞以自酌 引:举起、端起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达到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期望
感吾生之行休 休:停止
D.齐彭殇为妄作 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下列对句子中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等到)诸侯之列 不省所怙(依靠)
B.吾为若德(恩德,人情) 齐谐者,志(记录)怪者也
C.其后五年,吾妻来归(回家)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 敛不凭(凭借)其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追亡逐北 北:败逃的军队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数十伶人困之 困:困乏
D.纵一苇之所如 如:自如 举天下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出 会论虞常 论:判罪
B.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怨恨
C.自分已死久矣 分:职责 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汝为见 为:因为 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微薄
C.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到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进:超过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
B.始速祸焉(招致)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C.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朝济而夕设版焉(成功)
D.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交好)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始适还家门 适得府君书
B.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C.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
D.便言多令才 有此令郎君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C.扶辇下除 为汉家除残去秽
D.顾计不知所出耳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B.请息交以绝游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好世俗之乐耳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斯天下之民至焉 则将焉用彼相矣
B.洛阳亲友如相问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填然鼓之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移其民于河东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岂独伶人也裁
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使人发书至赵王
1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数罟不入洿池
20.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约从离衡 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④令将军与臣有郤
⑤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⑥张良出,要项伯 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⑧秋毫不敢有所近
A.①③⑥⑦⑧ B.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⑧ D.①②④⑥⑦
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眄庭柯以怡颜 ③倚南窗以寄傲 ④而后乃今将图南
⑤园日涉以成趣 ⑥尽归汉史路充国等 ⑦或棹孤舟
A.①/②⑥/③/④⑦/⑤ B.①/②/③⑥/④⑦/⑤
C.①④/②⑥/③/⑤⑦ D.①⑦/②⑥/③④/⑤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辇来于秦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可怜焦土 ⑥朝.歌夜弦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与郑人盟
⑤晋军函陵 ⑥共其乏困 ⑦既东封郑
A.①③⑥/②⑦/④⑤ B.①③⑤/②⑦/④⑥
C.①③⑦/②⑥/④⑤ D.①③⑦/②④/⑤⑥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D.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单于视左右而惊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二、文化常识(10分)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谏,用含蓄委婉的话规劝君主或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B.教授,意为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主管学校课试事务。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先秦诸侯与后来诸侯王的自称。
D.山东,指泰山以东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内的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B.单于,匈奴称其最高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单于,是汉译的简称。
C.平明,黎明。古代常根据天色变化来纪时,如“日入”“黄昏”“人定”“寅时”等。
D.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一般自取,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B.藩镇,亦称方镇,唐代始设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长官多为节度使。
C.姓氏,在春秋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统称为姓。
D.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
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预定,故言“行在”。
B.宰相,古代辅佐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长官的通称,通常和丞相的职位相当。
C.蜡书,古代的一种保密书信。将书信封在蜡丸里,有防泄密、防潮防水之用。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主管起草文书、兼管典籍、历法等事。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是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既望是月相纪日,类似的还有晦、朔、望等。
D.年号,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三位降将,故得名。
B.建康,今天开封在六朝时期的名称。还曾用名称如金陵、秣陵、建邺、应天等。
C.科举,封建时代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因采用分科取士得名。始于隋终于清末。
D.参政,为“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野,指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天上星空的区域互相对应。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国立全国最高学府。首设者是汉武帝。
D.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日,是少女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日子。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也称青宫。古代太子居东宫,东方属木,色为青,故称。
B.殿试,科举最高级别考试。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由礼部主持。
C.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高大楼台,常用来代指朝廷或者京城。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9.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配对,周而复始,循环记年。
B.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用京师代指京城。
C.察,指察举,指古代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如《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10.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
B.中贵,宫中的权贵,即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大内。
C.孝廉,古代征辟制选用官员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D.故事,先例。如果典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古人就参照故事来行事。
三、名篇名句默写(40分)
(一)初中名篇名句默写(每空0.5分,共20分)
1.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5.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6.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所广益。(《出师表》)
7.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8.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1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11.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1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小石潭记》)
14.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1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1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19.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
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25.右手秉遗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观刈麦》)
26.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
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28.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二)高中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29.《劝学》中,荀子以雕刻为喻,认为如果轻易放弃,那么“____________”,如果坚持不懈,那么“___________”。
30.《琵琶行》中,作者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琵琶女一曲终了,人们久久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的婚俗与《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婚嫁做法相似。
3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所吹奏的洞箫声音悲凉动人,以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表现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3.屈原在《离骚》中,以“芙蓉”这种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自己对美好品格的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手法,表明作者对秦统治者极尽搜刮而又极端不珍惜的行为的愤慨。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寄寓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36.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37.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借林中鸟和月下鸟的鸣叫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烘托蜀道之难。
38.韩愈在《师说》中阐释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3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流行语生动反映出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愿望。纵观古今,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_______于旅游。一场完美的旅行,必须要选择一家称心如意的酒店。那么在古代,外出旅行或者出门办事,人们如何解决住宿问题呢?
西周早期,统治者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广修客舍,便于各地诸侯入朝纳贡和朝觐时休息。春秋战国时期,名为“传舍”或“逆旅”的客舍也出现了。西汉初期,各地均在交通要道上设立驿馆。南北朝时,许多王公贵族发现经营旅馆存在巨大商机,竞相建置,旅馆林立城中。唐朝繁盛,各国使者纷纷到大唐学习、取经。为了彰显唐人风度,官方旅馆的建设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民间旅馆的发展也相当可观。据《太平广记》记载了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在临安,私营旅馆临街而立,热闹非凡,尤其是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匝,令人_______。陆游那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是在杭州西湖砖街巷的一家湖景旅馆里写的。明初,全国要冲均设驿馆、递铺,“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________最常见。至晚清,中国的旅馆业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分)( )
A.热衷 应接不暇 局面 B.热衷 眼花缭乱 格局
C.热心 眼花缭乱 局面 D.热心 应接不暇 格局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3分)
艺术和生活的统一,有赖于我们的艺术想象和审美经验。对艺术的真实,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是不行的,舞台上的玩意不管在外貌上多么逼真,我们感受时却是带有想象的。不能说只有实物形象的舞台才是真实的,虚拟的形象就一定是不真实的。舞台的真实,如果不是产生于感觉的联系,那是的。人们有了联想和推理的能力,就可以不必在画纸上洒香水而得芝兰之香,不必在舞台上灌冷气而得风雪之寒。
人对艺术的感受,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有形象的联想,有逻辑的判断。因此,艺术反映现实,就可以不必__________。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写意,可以传神,可以变形,可以变色。于是齐白石画虾子游泳,可以画水,也可以不画水。如果只从物理的眼睛出发,不从想象的眼睛出发,故宫收藏的长卷画《清明上河图》和《万里江山图》就不可能产生。当然,这种艺术特征不定是中国传统艺术所___________的,但是中国传统艺术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种只能对生活临摹的艺术也只能低于生活,只能是黯淡无光的生活摄影。在戏曲艺术里,一条木桨,可以表演惊涛骇浪;几根鞭子,可以表演万马奔腾。这些表演,固然要高度的技巧,但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是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表现无限的生活图景。古人《题襄阳图》诗云: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中国的戏曲舞台,就有_______之感。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分)( )
A.不可捉摸 直言不讳 独具匠心 尺幅千里
B.不堪设想 和盘托出 独具匠心 面面俱到
C.不可捉摸 和盘托出 独树一帜 尺幅千里
D.不堪设想 直言不讳 独树一帜 面面俱到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3分)
中国印章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中国印章文字首选篆文,故称为篆刻印章,早期多用铜、金、玉等为印材,后以石质为主。石质印材的使用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刻印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较快,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__________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道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既创设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还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
古往今来的中国印章设计者、制作者,常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注入创作之中。历代众多文学家、书画家对印章__________,许多印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欣赏此类印章,人们往往在__________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分)( )
A.博大精深 淋漓尽致 情有独钟 潜滋暗长
B.博大精深 酣畅淋漓 情有独钟 潜移默化
C.兼容并包 酣畅淋漓 情深义重 潜滋暗长
D.兼容并包 淋漓尽致 情深义重 潜移默化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通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2023届开学考试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基础(25分)
1.A.(案:通“按”,察看)
2.C.(害:嫉妒)
3.D.(知:通“智”,智慧)
4.D.(假:代理)
5.A.(道:名词,事物的规律。)
6.D.(A.极:尽。B.致:情致。C.期:到,及。故选D。)
7.B.(A项,“比”意为“等同,并列”。C项,“归”意为“出嫁”。D项,“凭”意为“临,靠近”。)
8.B.(A爱,吝惜。C困,围困,使……困扰。D如,去、到。故选B。)
9.A.(B恨,遗憾。C分,动词,料想、断定。D当,判处。故选A。)
10.D.(A为,语气助词,无实义。B薄,迫近。C等,等同。故选D。)
11.C.(济:渡河。)
12.D.(无:无论。)
13.D.(A.出嫁/刚才。B辞别/告诫。C.有幸/希望。D.美好。故选D。)
14.B.(A.助词,加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助词,被;B.动词,怜悯;C.名词,阶梯/动词,除去;D.连词,只不过,但/动词,回头。故选B。)
15.C.(A.谦让/责备。B断绝/儿子。C.只是,不过。D.族灭/家族,氏族。故选C。)
16.B.(A项,语气词,了。/疑问代词,哪里,怎么。B项,连词,如果。C项,助词,…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介词,到。/介词,比。故选B.)
17.B.(B项,都是疑问刷词,表反问。难道。A项,介词,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介词,在,从;C项,代词,那/副词,表反问,难道;D项,动词,启封,打开/动词,送出。故选B。)
18.D.(A.“知”通“智”,见识。B.“有”通“又”,再:“暴”通“曝”,晒。C.“生”通“性”,天性。故选D。)
19.D.(A.“倍”通“背”,背叛。B.“涂”同“途”,道路。C.“当”通“倘”,如果。D.没有通假字。故选D。)
20.D.(①“距”通“拒”,据守;“内”通“纳”,让……进入。②“从”通“纵”,合纵的策略;“衡”通“横”,横向联盟。④“郤”通“晾”,隔阂。⑥“要”通“邀”,邀请。⑦“蚤”通“早”,早点。①②④⑥⑦含有通假字。故选D。)
21.A.(①“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②“怡”,使动,使……愉快。③“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④“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⑤“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⑥“归”,使动,使……回去。⑦“掉”,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①数词用作动词,②⑥使动;③形容词作名词;④⑦名词作动词;⑤名词作状语。故选A。)
22.A.(①“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②“辇”,名词作状语,乘着辇车。③“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④“鉴”,意动用法,以……为鉴。⑤“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⑥“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综上,①②⑥都属于名词作状语,③⑤为名词作动词,④为意动用法。故选A。)
23.C.(①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③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④盟:名词作动词,订盟约;⑤军:各词动词,驻扎;⑥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⑦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综上;①③⑦名词作状语,②⑥形容词作名词,④⑤名词作动词。故选C。)
24.D.(B项,孤苦:古今义相同,孤单无靠,生活困苦。A项,穷困:古义,困窘,无路可走。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C项,实在:古义,确实活着。今义,诚实,不虚假;②的确;③其实。故选D。)
25.C.(C项,谋杀,古今义相同,谋划杀害。A项,左右,古义,身边侍候的人;今义,左和右两方。B项,丈人,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D项,货物,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二、文化常识(10分)
1.D(“泰山以东”错误,应为崤山以东。)
2.C(“寅时”错误,“寅时”属于十二地支纪时。)
3.A(“字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错误,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的是号。)
4.D(“主管起草文书、兼管典籍、历法等事”错误,应为“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前者主管官员应为“太史”。)
5.A(“学校”错误,“学校”属礼部掌管,应为“户籍”。)
6.B(“开封”错误,是今天的南京,而不是开封。)
7.D(“向织女星乞求智巧”错误,下九日是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应为七夕节。)
8.B(“由礼部主持”错误,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
9.D(“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错误,汉朝时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史君。)
10.C(“孝廉,古代征辟制选用官员的科目”错误,应为“孝廉,古代察举制选用官员的科目”。)
三、名篇名句默写(40分)
(一)初中名篇名句默写(20分)
1.弓如霹雳弦惊 赢得生前身后名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5.能谤讥于市朝
6.必能裨补阙漏
7.益州疲弊
8.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9.黄发垂髫
10.属引凄异
1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12.惟吾德馨
13.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14.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6.泉香而凛冽
17.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1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遒阻且跻 宛在水中低
20.海日生残夜
21.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直万钱
22.荡胸生曹云 决䀝入归鸟
23.浑欲不胜簪
24.折戟沉沙铁未销
25.左臂悬敝筐
26.自缘身在最高层
27.箫鼓追随春社近
28.不悱不发
(二)高中名篇名句默写(20分)
29.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30.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31.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3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3.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3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5.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7.但见悲鸟号古木 又闻子规啼夜月
38.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四、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假借”,“于前”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2.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接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地考虑商议这件事。(“就”,“孰”各1分。句意1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
1.B(第一处,“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犹醉心,沉迷,其后常搭配“干”,即“热衷于……”;“热心”,犹热情,谓有兴趣,背尽力,积极主动,常用于对事;从语境来看,“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这一信息可知,此处应是说当今社会人们对旅游的沉迷,应使用“热衷”。第二处,“应接不暇”,原形容美景很多,来不及观赏。现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多,应付不过米:“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结合语境“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匝”可知,此处是形容面对这些密密匝匝旅馆的感觉,应使用“眼花缭乱”。第三处,“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形势,规模;“格局”,结构和格式;从语境来石。语境是说“全国要冲”“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结构格式。应使用“格局”。)
2.据《太平广记》记载,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可谓世所罕见。(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成分残缺,“可以容纳……”缺少主语,可以删除“据”,并把“了”改为“的”,让“私家旅馆”做后面句子的主语;第二处,“不可谓世所罕见”滥用否定词导致语义表达反了,“不可谓”意思是“不可以说是、不可以称为”,“世所罕见”意思是“在整个世界上都很少看到过。比喻特别稀有,非常珍贵”语境要表达的意思是歧州富豪所开的私家旅馆是世所罕见的,但多了“不”,让句意表达反了,可以删除“不”。)
3.C(第一处:不可捉摸: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不堪设想: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语境中并未提及很坏地步,应选用“不可捉摸”。第二处:直言不讳:指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和盘托出:比喻全部说出或拿出来,没有保留。据后文“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语境,应选用“和盘托出”。第三处:独具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语境强调独特性,应选用“独树一帜”。第四处: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得很周到。也指不仅各方面都照顾到,而且每一方面都处理得很得当。尺幅千里:外形小,包含的内容很多。语境中强调内容很多,应选用“尺幅千里”。)
4.对艺术的真实,用孤立的感觉去捉摸是不行的,不管舞台上的玩意在外貌上多么逼真,我们感受时总是带有想象的。
(原句存在两处问题。第一处,“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是不行的”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删去“出发”或将“根据”改为“从”。第二处,“舞台上的玩意不管在外貌上多么逼真”语序不当。“不管”应放在“舞台上的玩意”之前。)
5.B(第一处:“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兼容并包”,指广泛收罗,把所有各方面都包容在一起。常用来形容人办事的方针、宗旨或气度。文中是形容中国文化的广博高深,应用“博大精深”。第二处:“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充分透彻或痛快到极点,也指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①形容十分畅快。②形容文笔流畅,人物刻画或感情抒发得很充分。文中形容感情抒发得很充分,应用“酣畅淋漓”。第三处:“情有独钟”,感情集中在一人或一物上面。“情深义重”,情义极为深厚。文中指书画家等的感情集中在印章上,应用“情有独钟”。第四处:“潜滋暗长”,在暗中不知不觉地滋生发展。“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文中是指人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应用“潜移默化”。)
6.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既直接体现了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还彰显出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原句共有两处错误:①搭配不当。“创设”与“美感”搭配不当,应将“创设”改为“彰显”“营造”等。②语序不当。“既……还……”表示递进关系。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先说特征,再说美感,故应改为“既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还彰显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答案pdf、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成都七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成都七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