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生物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生物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第1页
    高中生物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第2页
    高中生物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反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1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类型: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下列实例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②③,属于条件反射的是①④⑤望梅止渴 膝跳反射 眨眼反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学生听到铃声向教室奔跑2反射弧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形式及特点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结构与类型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主要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2兴奋传递的过程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是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6.人脑的高级功能(连线)考向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1.研究人员用狗做了三个实验,实验Ⅰ:狗吃食物能自然的分泌唾液;实验Ⅱ: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狗也能分泌唾液;实验Ⅲ: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使在只有上述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前膜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实验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
    C.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D.大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实验为非条件反射,实验为条件反射,三者的神经中枢不同,因此三者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不同的,B错误;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根据反射弧的结构分析可知,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C正确;实验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因此大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该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D正确。解题技巧反射类型的速判法一看是不是先天性:如果是先天性的(即生来就形成的)则为非条件反射,如果是后天性的则为条件反射。二看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如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则为条件反射,否则为非条件反射。2.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握紧电线,被解救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C.前者反射中枢在脊髓,后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和脊髓 D.前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后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和脊髓【答案】C【解析】一手触电线引发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看到电线引发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该反射中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考向  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功能分析3.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当处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C.图中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若从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A正确;B、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C、图中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D处于传出神经上,若从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D错误。故选:D技法提炼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4.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答案】B【解析】根据c处突触的形状可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a→b→c→d→e,所以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A错误。受到刺激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乙方框中);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中(甲方框中)B正确。受到刺激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刺激后变为负电位,C错误。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考向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5.将某离体神经放置于适宜溶液,在一端给予适宜刺激后,测量膜电位变化,记录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适宜溶液可以为一定浓度的KCl溶液Bb点细胞膜内Na+的浓度大于细胞膜外C.若培养液中Na+浓度适当提高,曲线中b点升高D.曲线bc段,Na+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细胞,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通常情况下Na+在细胞外液中的含量高于细胞内,而的K+含量正好相反。膜外Na+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动作电位的大小,而对静息电位无影响。题图中a表示静息电位,b表示动作电位,c表示又恢复到静息电位的状态。A、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Na+内流,该适宜溶液不可以为一定浓度的KCl溶液,A错误;Bb点表示动作电位,尽管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受刺激部位膜外Na+大量内流形成的,由于是局部的刺激,故也不会导致细胞膜内Na+的浓度大于细胞膜外,B错误;C、若培养液中Na+浓度即膜外Na+浓度适当提高的情况下,会导致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有更多的Na+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故曲线中b点升高,C正确;D、曲线bc段表示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此时存在K+通过协助扩散运出细胞的过程,膜电位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D错误。故选C6.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通道蛋白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A    B   C    D【答案】A【解析】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河豚毒素是Na+通道蛋白抑制剂,对K的跨膜运输无影响,因此在添加河豚毒素后,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不变,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考向  膜电位的测定7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动作电位由Na内流引起,所以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A正确;从最左侧的图可以看出,在没有受到刺激时指针向右偏转,此时a处为正电位,c处为负电位,B正确;兴奋传导到a时指针不偏转,说明此时ac处的电位相同,如果兴奋继续传导到b处,则指针应和最左侧的图一样向右偏转,C错误;结果表明,当兴奋传导到不同的部位,指针的偏转情况可能会不同,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D正确。归纳整合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1静息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图甲)。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如图乙)2动作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8.如图1是微型电压表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图2是神经纤维某处由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膜电位变化曲线,该过程中存在Na外流和K内流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BD段的电位B.图2CE点神经纤维膜上Na的跨膜运输速率相同C.图2Na外流和K内流现象最可能发生在FGD.由图2曲线走势可以得出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答案】C【解析】图1中电流表两极分别在膜内、外,测的是静息电位;图2AB段为静息电位,BD段是形成动作电位过程,FG段是动作电位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A、图1测得的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AB区段的电位,A错误;B、图2BD段是Na内流造成的,是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Na内流速率由B点到D点逐渐下降,到D点内流量为0DF段是K+通道打开,K+外流造成的,B错误;CFG段是动作电位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而FG段由Na+-K+泵运转,消耗1ATP泵出3Na+泵入2K+,所以能同时发生Na+泵出和K+泵入现象,C正确。D、图2曲线只能测得静息电位的值的大小,不能得出传导的方向,D错误。故选C考向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9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B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过程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D过程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瞬间增大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故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过程只能说明神经递质能促进钠离子进入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并没有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C错误;过程表示神经递质重吸收进入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正确。10.如图所示神经元N只接受来自两个独立神经末梢ac释放的递质的作用,神经末梢b通过突触与神经末梢a相连。下列有关叙述最可能成立的是A.若ac不释放递质,则N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若a释放递质,则N内会检测到a释放的神经递质C.若c释放递质,则b处可记录到膜内外电位的反转D.若bc同时释放递质,N的膜电位会变为外负内正【答案】A【解析】A、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若ac不释放递质,说明此时N的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因而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正确;B、若a释放递质,则N的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识别a释放的递质,并产生动作电位,释放的递质产生作用后被分解,不会进入N细胞内,错误;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c释放递质,在b末梢处不可能记录到膜电位反转,错误;D项,若b释放的是抑制性的神经递质,作用于a后,这种作用不会传到N,此时c若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则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b释放的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这种作用会传到N,此时c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可能不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释放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则一定会引起N电位的变化,错误。故选A考向  综合分析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1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B电表记录到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C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电位变化表示受刺激后由静息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可表示兴奋产生过程,A错误;处是恢复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原因是K外流,B错误;电表偏转是由于R处带正电荷,S处带负电荷,与图乙基本相同,C正确;突触传递是单向的,从图示结构看,兴奋不能传递到SD错误。解题必备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abbd)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12.如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a处能完成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B.甲图中的a兴奋时一定会使产生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C.乙图处于状态时的K+内流不需要消耗ATPD.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钠液体环境中,乙图膜电位会低于40mV【答案】D【解析】A、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将兴奋传递给下一神经元,所以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B、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乙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B错误;C、乙图处于状态为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造成的,C错误;D、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所以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则的位置将会向下移,D正确。故选D考向  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实验验证13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______________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静息   内负外正 2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试题解析】(1电流表的指针一般情况下默认是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若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说明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规律总结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处,测量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处,测量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14.蟾蜍的坐骨神经(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由腰骶部的脊髓沿大腿后面下行连接到足,管理下肢的活动。为研究可卡因对坐骨神经的麻醉顺序,研究人员用已被破坏大脑并暴露出坐骨神经的蟾蜍进行如下实验: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现象;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前者无反应,后者后肢出现收缩现象;一段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收缩反应消失。1中两次收缩的反射弧,除感受器不同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同。2)分析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蟾蜍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先用蟾蜍毒素处理坐骨神经,一段时间后再将坐骨神经移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结果动作电位峰值大幅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传入神经2)可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3)蟾蜍毒素与Na+通道蛋白结合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Na+内流减少【解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题中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现象,很明显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不同,而发生的反应相同,说明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相同。(2)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前者无反应,后者后肢出现收缩,则至少坐骨神经的传出功能是正常的;而刺激趾尖无反应,因此是传入功能丧失;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反应消失,说明坐骨神经传出功能又丧失。由以上分析可得,注射可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纤维,再麻醉传出神经纤维。(3)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是Na内流。用蟾蜍毒素处理坐骨神经,导致动作电位峰值大幅下降,且蟾蜍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因此推测蟾蜍毒素是与Na+通道蛋白结合导致其结构发生改变,使Na+内流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下降。考向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5.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C.兴奋只能由传递至而不能由传递至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是低级中枢反射的结果,不是由大脑皮层支配的,应是经过途径①②③完成反射;通过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向;感觉的产生是兴奋由④⑤⑥上行至大脑皮层产生的。1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D.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答案】C【解析】A.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节控,A正确;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例如呼吸中枢,B正确;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C错误;D.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D正确。故选C考向  人脑高级功能的实例分析17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科学的是A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S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DH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呼吸中枢位于脑干;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H区受损会得听觉性失语症。解题必备大脑皮层在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的作用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其中包括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和语言中枢等。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例如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182011118日,因醉驾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而被判六个月拘役的著名音乐人高晓松获释。近年来醉驾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醉酒之人往往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个结构有关A.小脑 B.大脑 C.下丘脑 D.脑干【答案】A【解析】A、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醉酒之人往往行动不稳是小脑受影响所致,A正确;B、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与大脑无关,B错误;C、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与下丘脑无关,C错误;D、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与脑干无关,D错误;故选A1.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B.刺激b,引起效应器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①②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①②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①②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偏转一次C不偏转,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发生一次偏转,不偏转3.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B.若刺激处,在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C.若刺激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D.若刺激处,则在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4.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正常Na浓度和低Na浓度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膜内的K+外流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内Na外流而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5.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在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在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在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6.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图),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处给予恒定刺激,两处分别为感应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Ach浓度(mmol·L1)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01500556025005480350053104500524A.图中的共同构成一个突触B.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C.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7.如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A    BC    D8.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不能由传导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C.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D.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9.科研人员以大鼠神经元为材料,研究细胞ATP对突触传递的作用。1Glu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分别用Glu受体抑制剂、ATP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经元,检测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ATP对突触传递产生________________作用。2)科研人员用GluGlu+ATP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异。由此推测ATP对突触____________(结构)没有直接的作用。3)科研人员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细胞一个电刺激时,能够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Ca2+流入细胞,使_______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递质释放。由图2所示实验结果分析,ATP能够_______________4)综合上述结果推测,ATP对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10.图1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其中表示___________2)针刺A引起F收缩的现象叫___________,该过程中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3)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冲动在图2处的信号转换模式为_______________4)将图1反射弧中取出一段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请分析回答:刺激a(a点为两电极间的中点),电流表分别偏转___________次。112019全国卷Ⅰ·4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122019江苏卷·8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结合使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132019浙江4月选考·19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14.(2018·全国卷)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15.(2018·天津卷)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不受激素影响C.不存在信息传递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16.(2018·浙江卷)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17.(2018·江苏卷)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182019全国卷Ⅰ·30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1.【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纤维,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I表示突触前膜、表示突触后膜。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A正确,刺激b,引起效应器反应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图中b是传出神经纤维,c是神经中枢,兴奋在经过神经中枢时需要经过突触,因此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中枢中的传导速度不同,C错误;表示突触后膜,信号的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2.【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刺激a点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所以可以从右至左传递,最左边神经元发生兴奋,指针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而最右边的神经元不会兴奋,但由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所以会发生一次偏转,ACD错误,B正确。故选B3.【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则S为感受器、为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为突触(或神经中枢),M为效应器。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也是单向传递的。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渐冻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因此以针刺S,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错误;若刺激处,兴奋可以传到神经中枢,因此在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B正确;若刺激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但是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C错误;若刺激处,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神经中枢传到处,因此在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D错误。4.【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时,膜内电位是负电位,膜外电位是正电位,这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受刺激后,Na通道开放,造成Na大量内流,如果出现膜内外电位逆转,即外负内正,则说明产生了动作电位;但若因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较低,内流Na量较少,不能引起膜内外电位逆转,则说明神经纤维膜没有产生动作电位(或没有产生兴奋)。分析题图可知,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膜内的K+外流,B正确;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内流Na量较少,不能引起膜内外电位逆转,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D正确。5.【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c处,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d处。在b点刺激时,兴奋同时到达ac处,因此A1不偏转;当兴奋继续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在f点刺激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d处,因此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向右偏转)。故选D6.【答案】C【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随着Ach浓度的增加,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不变,说明Ach的浓度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没有影响。而随着Ach浓度的增加,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变短,说明高浓度的Ach促进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不包括突触小泡,没有A错误;表中数据说明Ach的浓度增加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没有影响,B错误;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ch的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所以需除去突触小泡以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C正确;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促进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D错误。故选C7.【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图示为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图,膜电位应该是测的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的电位差值,即导线的一极在细胞外,另一极在细胞内,A正确;导线的两个极均在细胞外或细胞内,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也就是有电位的变化,但不是膜电位,BC错误;图中b处为化学信号,所测不是膜电位,D错误。8.【答案】C【解析】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而不能由突触后膜释放,所以兴奋不能由传递,A正确;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产生的兴奋会先后经过电位计的左右两侧,所以电位计会偏转两次,B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不是主动运输,C错误;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D正确。9.【答案】(1)(部分)抑制2)后膜(或后膜上的受体3)突触小泡     抑制Ca2+内流4)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递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突触传递【解析】(1)图1显示: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峰值,对照组>AIP处理组>Glu受体抑制剂处理组,说明AIP处理组能减弱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对突触传递产生(部分)抑制作用。(2)用Glu(一种神经递质)和Glu+AIP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异,说明AIP对突触后膜没有直接的作用。(3)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能够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Ca2+流入细胞,使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释放。观察图2可知:用AIP处理后,导致Ca2+通道电流相对值减小,说明AIP能够抑制Ca2+内流。(4)综上分析:ATP对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是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递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突触传递。10.【答案】(1)突触    突触后模    2)反射    大脑皮层    3)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    40     2    【解析】图1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突触,F为传出神经末梢支配的肌肉。图2为突触的放大图,由于突触小泡存在于突触前膜内,所以为突触前膜,为突触后膜。(1)据图所示,图2的结构是突触,其中表示突触前膜,表示突触后膜。(2)针刺A引起F收缩的现象叫反射,人体产生痛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3)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冲动在图2突触前膜处的信号转换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4)刺激a(a点为两电极间的中点),由于a为电流表两接线端的中点位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双向传导,在两个接线端抵消,故电流表I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而兴奋经过突触先后传导到电流表II的左右两个接线柱,故电流表II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因此电流表III分别偏转02次。11【答案】D【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12【答案】D【解析】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13.【答案】B【解析】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选项正确;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选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便会产生神经冲动,C选项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14.【答案】D【解析】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15.【答案】A【解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说明神经调节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C错误;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以后,在病毒或病菌刚侵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D错误。16.【答案】B【解析】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仍可传递到伸肌,引起伸肌收缩,A正确;刺激传入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可传递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B错误;膝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其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C正确;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产生的兴奋也能沿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进而引发膝反射,D正确。17.【答案】C【解析】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18.【答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脊髓   大脑皮层3)感受器【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排尿反射是一种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经常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使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传至脊髓初级排尿中枢,通过传出纤维传到膀胱的效应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被送入尿道。当尿液进入尿道时,尿液还可刺激尿道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详解】(1)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正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控制排尿,经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3)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相关试卷

    高中生物高考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反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考点15 酶-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考点15 酶-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酶的概念剖析,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反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