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原一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中原一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上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开卷考试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5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以下是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现,其中能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的是
A. 北京人牙齿化石 B.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C. 羚羊角 D. 烧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烧石的发现,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火,D项正确;北京人使用的石器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工具,排除B项;北京人牙齿化石、羚羊角与已经学会使用火无关,排除AC项。故选D项。
2. 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人类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A. 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 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 促进人口增长并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可得出,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资基础,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促进人口增长并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3.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还制作乐器琴瑟,黄帝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制造船只,而考古学者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远古传说
A. 都是真实的 B. 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C. 完全不可信 D. 可以印证考古发现的真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炎帝和黄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和乐器,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和船只等,而考古发现又发现了独木舟、骨笛等能够佐证这些神话传说的史料,说明远古传说是蕴含了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的,B项正确;AC项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是考古发现印证了远古传说,而不是相反,排除D项。故选B项。
4. 《礼记·礼运》认为当从“天下为公”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时统治者修建城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从‘天下为公’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夏王朝的建立使公天下转向私天下,A项正确;商、周、秦都在夏朝之后,与“最早”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5. 在天下范围内建立若干以王室懿亲(皇室宗亲)及功臣谋士之国为首的统治区域,瓦解、分割殷人势力,并由点及面、由面及片地对广袤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以上材料描述的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是分封制,周统治者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B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A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排除C项;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6.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能够反映这一时期中华文明高度发达的是
A. 青铜器和甲骨文 B. 史学和文学
C. 铁制农具和牛耕 D. 雕刻和石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繁荣时期。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 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A项正确;史学和文学不能反映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高度发达,排除B项;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雕刻和石窟不能反映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高度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7.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这主要体现了诸侯争霸的
A. 原因 B. 经过 C. 结果 D. 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不是经过、结果和影响,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8. 他大胆地在旧势力很强的秦国对贵族开刀,取消了他们世代享有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使秦国国富兵强,为最后统一六国开启道路。文中的“他”是
A. 大禹 B. 管仲 C. 商鞅 D. 李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AB项与秦国的强大无关,排除AB项;李冰修建都江堰,只涉及水利,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 对以下两项工程的共同点表述准确的是
A. 都是杰出的水利工程 B. 都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C. 都有军事防御的作用 D. 都至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都江堰、秦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工程,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B项正确;秦长城是军事防御工程,都江堰是水利工程,排除AC项;至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的是都江堰,排除D项。故选B项。
10. 观察下面的年代尺,其中发生于公元前3世纪末的历史事件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2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B项正确;公元前356年属于公元前64世纪中期,排除A项;221年属于公元3世纪早期,排除C项;280年属于公元3世纪晚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中写道:“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它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续了文明。”文中提到的“功德无量的事”是
A. 秦灭六国 B. 统一货币 C. 统一文字 D. 焚书坑儒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它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续了文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符合这一描述的是统一文字,C项正确;秦灭六国、统一货币和普及文化不符,排除AB项;焚书坑儒是摧残了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 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所到之处,农民纷纷响应,踊跃加入起义军。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人民盼望楚国复兴 B. 人民受到起义军的迷惑
C. 秦的暴政不得人心 D. 陈胜、吴广的个人魅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农民纷纷响应,踊跃加入起义军”可得出秦朝的暴政不得人心,因此农民积极参加起义,C项正确;材料与楚国复兴无关,排除A项;迷惑的说法错误,也不是个人魅力,排除BD项。故选C项。
【点睛】
13. 以下是某本书的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起兵反秦,楚汉之争、建立汉朝”可知,秦末刘邦起义攻入咸阳,推翻秦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A项正确;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与题干“楚汉之争、建立汉朝”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 它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为汉代国富民强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句话评价是
A. 楚汉之争 B. 西汉建立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它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为汉代国富民强奠定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评价的是文景之治。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这些措施促成了“文景之治”出现。“文景之治”汉代国富民强奠定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楚汉之争是指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地位的争战,排除A项;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刘邦是汉高祖,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汉武帝和他的时代》一书在评价一项政策时这样写道:“这是一招釜底抽薪之计,把原来的诸侯国割裂成了若干个小国,小国的实力自然不能跟大国比,要对抗中央那就难了。”这项政策
A.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B. 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C. 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 D. 培养了大量儒学人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把原来的诸侯国割裂成了若干个小国,小国的实力自然不能跟大国比,要对抗中央那就难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的史实,削弱了封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B项正确;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 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不是题干“推恩令”政策的作用,排除AC项;培养大量儒学人才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激起各地农民起义;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此可知
A. 两汉农民起义爆发原因完全相同 B. 两汉始终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C. 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西汉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西汉末的农民起义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堪重负;东汉末的农民起义也是“民不堪命”,所以两汉末年农民起义的根源都在于阶级矛盾激化,C项正确;“完全相同”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始终朝政混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的是东汉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7. 这条历史上联系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和欧洲的经贸人文通道,带动了东西方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 有利于中国的对外扩张 B. 促进了文明交流 C. 使中国成为世界中心 D. 巩固了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条历史上联系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和欧洲经贸人文通道,带动了东西方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B项正确;丝绸之路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有利于中国的对外扩张”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使中国成为世界中心”,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巩固了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8.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这些史实的共同作用是
A.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 沟通了欧亚路上交通
C.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D. 加速了西汉走向灭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可得出在西域地区设立机构,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A项正确;设置西域都护与欧洲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表述的是对西域的管理,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班超出使西域与西汉灭亡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史载自东汉蔡伦造纸术取得重大成功之后, 纸张成为整个社会主要的书写和记录材料。而同时, 由于载体的原因而被社会较高阶层所垄断的知识文化的思想也开始逐步向民间普及开来。这表明造纸术的发明
A.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 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D.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由于载体的原因而被社会较高阶层所垄断的知识文化的思想也开始逐步向民间普及开来”可知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D项正确,排除C项;造纸术主要是促进了文化的普及,而非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禁锢人们的思想,排除AB项。故选D项。
20. 疫情防控常态化,重在预防。我国中医博大精深,很早就提出类似理论,要预防疾病,即要“治未病”,提出此理论的是
A. 蔡伦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司马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中医博大精深,很早就提出类似理论,要预防疾病,即要“治未病”,提出此理论的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不是华佗,B项正确,排除C项;蔡伦和司马迁不是医学家,排除AD项。故选B项。
21. 它既是史学,又是文学,是第一部帝王称本纪,人臣称列传,以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记叙历史事件,合称纪传体的史书。“它”是
A. 《春秋》 B. 《论语》 C. 《史记》 D. 《后汉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帝王称本纪,人臣称列传,以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符合题意,C项正确;《春秋》、《论语》都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AB项;《后汉书》不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排除D项。故选C项。
22. 下表反映的战役的影响是
时间 | 208年 |
交战双方 | 曹操和孙刘联军 |
战役特点 | 以少胜多 |
战役结果 |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
A. 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 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表格反映的是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正确;官渡之战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排除A项;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和推翻秦朝无关,排除B项;此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3. 翻译《齐民要术》日本学者表示:“关于农业生产的切实指导,可以和老农的宝贵经验媲美的只有这部书。所以我特翻译成日文,并加上注解,刊成新书行世。”这说明《齐民要术》( )
A.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B. 善于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
C. 提高了日本农业的生产水平 D. 记载了机械制造重大成就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观点着重于《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切实指导,而并非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B符合题意,A排除;提高了日本农业的生产水平表述与《齐民要术》不符,C排除;记载了机械制造重大成就表述与《齐民要术》不符,D排除。故选B。
24. 虽然刘徽的割圆术予祖冲之以启发,但他不满意刘徽的圆周率值。因为刘徽做到正192边形的时候,再没有计算下去。祖冲之一鼓作气,一直计算到正12228边形和24576边形,终于把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这主要体现了祖冲之
A. 盲从权威的个性 B. 锲而不舍的精神
C. 以民为本的理念 D. 狂妄自大的心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虽然刘徽的割圆术予祖冲之以启发,……因为刘徽做到正192边形的时候,再没有计算下去。祖冲之一鼓作气,一直计算到正12228边形和24576边形,终于把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可得出,这主要体现了祖冲之锲而不舍的精神,B项正确;题干“但他不满意刘徽的圆周率值”可知,“盲从权威的个性”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理念”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祖冲之一鼓作气,一直计算到正12228边形和24576边形,终于把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可知,“狂妄自大的心态”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5. 云冈石窟的柱头有多种不同风格。有数处洞窟采用了希腊的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柱头;也有一部分采用了印度元宝式柱头;有一部分采用了波斯式对兽柱头。据此可知云冈石窟
A. 继承了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 B. 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C. 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D. 雕刻技艺十分精湛纯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云冈石窟的柱头有多种不同风格。有数处洞窟采用了希腊的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柱头;也有一部分采用了印度元宝式柱头;有一部分采用了波斯式对兽柱头。”可得出,云冈石窟的柱头采用了希腊、印度、波斯风格,说明云冈石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继承了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雕刻技艺十分精湛纯熟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题,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陶寺遗址)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从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大型墓的墓坑长3米多,有木棺,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有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特磬、成套的彩绘木器和彩绘陶器,还有玉石礼器、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整猪等,单座墓的随葬器物总数达一二百件。
——摘编自《历史阅读理解》
(1)对比材料一的两幅图,你觉得哪种文化的经济发展更先进一些?理由是什么?
(2)从材料二你能够得出什么推论?得出这样推论的依据是什么?
(3)通过上述探究,你觉得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图二的经济发展更先进一些。理由:图二出土的石器、骨器比图一种类更多;用途更加丰富;制作更加精细;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2)推论1:社会的贫富分化(或阶级分化)明显。依据:墓葬分大中小。
推论2:经济发展;手工业发展。依据:随葬品丰富又精美。
推论3:可能出现了极大的贵族首领;可能出现了国王。依据:有不到1%的大型墓葬,是极少数人,不是一般贵族;随葬品非常丰富,证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极高。
(3)史料实证、重视证据、大胆推理、严谨求实、艰苦奋斗。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可得出图二的经济发展更先进一些。理由:图二是距今约7000—5000 年的仰韶文化。图一是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图二出土的石器、骨器比图一种类更多;用途更加丰富;制作更加精细;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小问2详解】
推论1:根据“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从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可得出社会的贫富分化(或阶级分化)明显。依据:结合“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从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等信息可得出墓葬分大中小。推论2:根据材料可得出经济发展;手工业发展。依据:根据“还有玉石礼器、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整猪等,单座墓的随葬器物总数达一二百件”得出随葬品丰富又精美。推论3:根据材料可得出可能出现了极大的贵族首领;可能出现了国王。依据:根据“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得出有不到1%的大型墓葬,是极少数人,不是一般贵族;随葬品非常丰富,证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极高。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史料实证、重视证据、大胆推理、严谨求实、艰苦奋斗。
【点睛】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晋献公娶了戎族的两个女儿,生了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西方和北方的戎、狄最初还处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阶段,随着华夏的经济和生产技术的传入,他们建立了都城,变游牧为定居;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进行改革,提倡穿少数民族衣短袖窄的“胡服”,学习周边游牧部族骑在马上射箭。
——摘编自《历史阅读理解》
材料二 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孝文帝即位后,为缓和矛盾,效法汉制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与此同时,鲜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也被中原汉族文化所吸收,比如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服饰,北方汉语还吸收了鲜卑语的若干成分。
——摘编自《历史阅读理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有哪几种方式?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绘制示意图展现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
(3)结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答案】(1)通婚、经济和技术交流、改革。
(2)评分标准:体现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两个方面;能够体现之间的一定关系。
参考图示一
参考图示二
(3)民族不断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
【解析】
【详解】(1)根据“春秋时期晋献公娶了戎族的两个女儿”得出有通婚;根据“随着华夏的经济和生产技术的传入,他们建立了都城,变游牧为定居”得出有经济和技术交流;根据“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进行改革,……学习周边游牧部族骑在马上射箭”得出有改革。
(2)根据“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文帝即位后,为缓和矛盾,效法汉制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与此同时,鲜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也被中原汉族文化所吸收”等信息可知,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这种形势的出现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而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示意图中体现出相关信息即可。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不同的民族之间应该不断交融,相互学习。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又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封建经济的迅速兴起,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在阶级关系上,出现地主、农民、工商阶层,士活跃起来,并受重用。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提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1)请你完成下列表格,将“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及代表和主要主张呈现出来,证明材料一中对“百家争鸣”的评价。
学派 | 人物 | 主要观点 |
① | 孟子 | “仁政”“民贵君轻” |
荀子 | “礼治” | |
墨家 | ② |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
道家 | 庄子 |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
法家 | 韩非 | ③ |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3)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中,时局见解,学术论证,治国之道,无不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运用学到的思想主张,学以致用,完成以下问题之一。
选做一:以“我认为应以_____思想来治理班级”为题为班级的发展献计献策,并说明理由。
选做二:诸子百家留下了很多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言论,请你举例一句,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1)①儒家;②墨子;③依法治国。
(2)封建经济的发展;阶层的分化;私学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回答任意两点)
(3)史实正确,价值观符合,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言之有理即可。如:选儒家,讲究礼,所以要安排班干部,班长、各委员齐全。形成班长、委员、学生三级管理体制。道家,道法自然,不要管,随学生去。也惹不了大祸。法家,就是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比如迟到罚站等。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故①填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主张是“兼爱”、“非攻”,提出要选线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故②填墨子。战国时期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③填依法治国。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封建经济的迅速兴起,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可得出“百家争鸣”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在阶级关系上,出现地主、农民、工商阶层,士活跃起来,并受重用”可得出原因:阶层的分化;根据材料二“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可得出原因:私学的兴起;根据材料二“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提高。”可得出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
【小问3详解】
本问是开放性问题,任选一家思想,言之有理即可。如:选儒家,讲究礼,所以要安排班干部,班长、各委员齐全。形成班长、委员、学生三级管理体制。道家,道法自然,不要管,随学生去。也惹不了大祸。法家,就是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比如迟到罚站等。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刑罚极其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
材料二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初出现盛世的原因?
(3)结合两则材料,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答案】(1)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刑罚残酷。
(2)原因:以农为本或重视农业发展;虚心纳谏或减轻赋税
(3)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得出赋税沉重;根据“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得出兵役和徭役繁重;根据“刑罚极其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得出刑罚残酷。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得出以农为本或重视农业发展;根据“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得出虚心纳谏或减轻赋税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内容可得出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三幅图片的内容共同反映了, 有历史学家认为, 有葡萄牙历史学家承认, 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说, 下列时间轴反映的时代潮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