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01
    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02
    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
    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具体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是一个不断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
    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语”。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重要核心价值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尊重了解。唯有各种文化都这样做,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也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
    (摘编自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西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首创意义。
    B. “和六律”与“和五味”,都体现了不同因素的和谐融合,达到这种融合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
    C. 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D. 现象学范式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文化,它和逻辑学范式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举例和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思想的内涵。
    B. 文章引用埃科演讲中的话语,旨在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
    C. 文章从社会发展和思想方法两个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
    D. 文章阐述了“生成性对话”的作用和特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统一中心论”就不会解体,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就无法建立起来。
    B. 在文化交往中,倡导以他者视角对异质文化进行观察,体现出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
    C. 在现象学的视野下,每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变动的、开放的,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
    D. 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并尊重了解其他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互通共存。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当。根据第二段可知,“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为在中华文化中寻找跟西方文化相似的东西。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不当。根据第五段可知,“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才能进行“生成性对话”。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 项,程度夸大。根据“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促进的条件,而不是唯一的条件。B 项,无中生有。“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于文无据。C 项,曲解文意,“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不当,于文无据。故选D。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人口不是过多,而是分布失衡》)
    材料二: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千米)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轨道交通出行比例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千米)
    私家车出行比例
    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
    北京
    668
    15 774
    22.7%
    631
    36.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 056

    683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 807

    1 098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 525
    78.4%
    2 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来源同材料一)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一个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
    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都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中心城区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中心城区的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东京相比,北京中心城区使用私家车出行的比例明显偏高,使用轨道交通出行的比例明显偏低,这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一大原因。
    B. 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公共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 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D. 上海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等受益更多。
    B. 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大于大城市。
    C. 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
    D. 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成为一个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
    6. “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①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分布;②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③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④制定相关规划,实施相应举措,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⑤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的相关内容的能力。
    C.“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表述错误,根据图表2,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之间并不符合正比关系,故选项前半部分正确;但人口增长的空间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而不是“人口总数”,故“人口总数……”错误,无法推导出“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这一结论。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的相关内容的能力。
    A.“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错,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但不等于“大城市污染更少”。
    B.“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土地利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D.“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条件关系表述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根据材料三可知,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为本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无法构成充分条件。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需定位城市病的表现或原因,在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寻找对策,而不应只是归纳概括材料。
    按照材料二的标题、材料三、材料四等可以归纳出城市病的几个表现或原因:人口分布失衡(源于材料二);偏离人本轨道(包括楼宇化、一味产业化),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源于材料二);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来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降低(材料四),等等。从四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下缓解“城市病”的策略: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源于材料一,“为外来人口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可能与“人口分布失衡”“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呈正相关,会恶化而非缓解“大城市病”);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努力促进人口均衡分布,同时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减少拥堵(源于材料二);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让城市家园化而非楼宇化、产业化,让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源于材料三);制定城市相关发展规划、实施相应举措,将劳动密集型和重化工业迁往郊区,而聚集更多现代城市型工业,还可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形成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重视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源于材料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根 叶 谣
    符浩勇
    二喜8岁时就跟娘去逃荒。路过黄家村时,娘病倒了,被一户人家接济。娘对她说,这方水土虽贫瘠些,但扎下根苗也会长出枝叶,留下当童养媳吧,或许能捡条活命。黄家老两口老来得子,取名祥生,刚满两岁,图日后有个照应,就答应了娘。娘在黄家躺了半个月,病未见好就撒手走了。
    黄家老两口把二喜当亲生闺女待,饿寒不着她柔弱的身子。二喜也勤快,把两岁的男人当弟弟,抱在怀里,驮在背上,携在手里,贴在心上。祥生长到10岁,也懂得怜惜她。一回,娘让他去打火油,他偷偷给她买了一只蜻蜓发夹,回来说钱丢了,遭了爹一阵臭骂……二喜不敢戴那只蜻蜓发夹,她在溪边对着倒影梳妆时,祥生就掐边上的野花往她发髻上插……
    山里的水土养人,果然像娘说过的那样,根苗扎在贫瘠的地里,居然抽出了枝叶,人吃树叶也长肉,喝凉水也带劲。二喜长到20岁,身上的短蓝布褂遮不住青春气息,祥生这才不再跟她挤一个被窝睡了。那时,有支穷人的部队在邻村扎营下来,祥生去报名,竟然被收编了。黄家老两口这才想起办了婚嫁的事。
    离别前夜,二喜捧着祥生的脸,说:“离开姐了,你出门在外可怎么过啊?”祥生忽然哭了:“姐,这辈子我不知道怎样报答你,我走后,你要孝敬爹娘,你要等我回来!”二喜说:“你说什么话啊,把心放肚子里,谁跟谁哩,你走了,姐的心也像蜻蜓一样跟着你走。”二喜说话的时候摸出了那只蜻蜓发夹。
    祥生刚走一年,就给家里捎信,说部队打了胜仗,还特地对二喜说,他当了连队号手,就像姐小时候带他上山打柴,摘了嫩树叶编成的哨儿,含在嘴里腮帮鼓鼓起地吹……二喜不识字,听念信的说,想着祥生顽皮的身影,眼里盈着泪光,心里却偷偷笑了。
    三年后,部队有人探亲途经黄家村,带话说,祥生当警卫员了,嘱咐爹娘一定要多加保重身体。二喜忙问:“什么是警卫员啊?”回答说:“警卫员就是为首长挡子弹的。”二喜听了焦急,千叮咛万嘱咐回家探亲的一定要带话给祥生,就说:“子弹不长眼睛,姐不能抽身去代替你,你,你自己一定要当心,你要死了我也不得活!”
    到了第五年,刚开春,部队就来了人,是个警卫员,却不是祥生。警卫员说:“首长很忙,很快就要转战了,抽不开身回来。”哦,原来是祥生的警卫员。二喜差不多跳起来了,心想弟弟你有出息了,终于有人为你挡子弹了。警卫员带来了黄家村人这辈子也没有见着的钱。二喜就想,只要弟弟把人留着给我就好。老两口已是风烛残年,行动不很灵便,对警卫员说:“这家里多亏了媳妇二喜,像闺女一样孝顺,内外累弯了腰杆。”二喜听着忙把话顶回去:“爹娘,看你们说的,不能让祥生在部队分心啊……” 说时,转身去伙房烧火。
    警卫员掏出一封信,欲言又止,嗫嚅了一阵,才说:“其实,这趟来,首长有个交代,他不能再耽搁二喜了,说要让二喜不要等着他,他当个首长不容易……再说,首长与二喜的婚姻也不受法律保护……”
    老两口听着,气不打一处来,忽然大嚷:“天杀呀,良心喂狗了……这让我老黄家怎么对得住人家,没有二喜,我们这把老骨头早弃荒野了……”
    其实,二喜没走远,从伙房转来正听得明白,她蹿出来,盯了警卫员一眼,他低下头去。这才忽地抱着老两口,跪了下去,说:“爹娘,祥生在部队有出息,我们该高兴。他说一定有他的难处,我从小把他拉扯携带长大,知道他心地好,或许他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才那样做的,只要他好好活着,他还会回来的,我不还是你们的闺女吗?我这闺女从8岁就是你们拉扯大的呀……”
    警卫员走前,对老两口深深鞠了一躬,说:“你俩老一定要保重身体,让二喜找个好人家……”
    二喜连连摆手,说:“不,我不走,我一走,祥生就会落下骂名,世道人就会咒骂他陈世美,就会遭人戳背丢眼。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离开……我娘说过,地再贫瘠,只要扎下根,就会长枝叶的。”
    警卫员咬着唇,没听完二喜的话,他转身就跑,跑得比山风还快。但山风不知道,他哭了,更不知道祥生再也回不来了。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喜质朴勤劳能干,知恩图报,祥生参军之后,奉养老人,操持家务,里里外外累弯了腰。
    B. 二喜大字不识,深明事理,不让爹娘说劳累之类的话,“不能让祥生在部队分心啊”。
    C. 身为首长的祥生,有其良善的一面:一是派警卫员送来退婚信,自己不敢面对家人;二是怕耽误二喜,事先通知。
    D. “警卫员就是为首长挡子弹的”这句话堪称神来之笔,语言质朴,生动洗练,富有乡土气息。
    8.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 小说结尾部分极具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7. C 8. ①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叙事的。
    ②这样写把祥生“变心”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③也从时间的痕迹表现了人物的蜕变
    9. ①出人意料,揭示祥生已经牺牲,永远也不可能回到家乡了。
    ②合乎情理,符合祥生对二喜感恩(符合祥生成长成熟)的性格。
    ③消解误会,使故事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④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信息的能力。
    C.“派警卫员送来退婚信,自己不敢面对家人”分析有误。从结尾“但山风不知道,他哭了,更不知道祥生再也回不来了”来看,祥生已经牺牲。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叙述顺序的能力。
    从“二喜8岁时”“祥生长到10岁”“二喜长到20岁”“离别前夜”“祥生刚走一年”“三年后”“到了第五年”这些内容看,是按时间顺序叙事的。
    “祥生长到10岁,也懂得怜惜她”,“离别前夜”“祥生忽然哭了”,“三年后,部队有人探亲途经黄家村,带话说,祥生当警卫员了,嘱咐爹娘一定要多加保重身体”,“到了第五年”“其实,这趟来,首长有个交代,他不能再耽搁二喜了,说要让二喜不要等着他,他当个首长不容易……”这样写把祥生“变心”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从时间的延续上表现了人物的蜕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二喜是带大祥生、并照顾祥生父母的童养媳,祥生去当兵了,二喜说等他回来;三年后老乡说祥生给首长当警卫员了,二喜很为祥生担忧;五年后,部队警卫员送来祥生的退婚信,二喜却坚持留在家里照顾祥生的父母,并从祥生的角度理解他的难处。但是结尾却突兀地点破:祥生已牺牲,永远不可能回来了。
    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在情节上让故事更完整,揭示祥生已经牺牲,永远也不可能回到家乡了。在艺术效果上可以使故事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祥生已牺牲,永远不可能回来了的结尾,合乎情理,符合小说站中祥生一直以来的性格特征,对二喜的感恩。这种戛然而止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能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去想象没有出场的祥生的生活和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帝有灭吴之志,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祜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减戍逻之卒,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积。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注]之下,侍卫不过十数人。初,广汉太守弘农王濬为羊祜参军,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濬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以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更转为车骑从事中郎。濬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濬,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三年冬十二月,吴夏口督孙慎入江夏、汝南,略千余家而去。诏遣侍臣诘羊祜不追讨之意,并欲移荆州。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十一月,羊祜疾笃,举杜预自代。祜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泉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注]铃阁,将帅居住办事的地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B. 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C. 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D. 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仆射,秦代始设官职,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书省的次官。
    B. 季年,文中指第四年,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指第四。
    C. 阴谋,文中指晋武帝与羊祜暗中谋划;现多用作名词,指暗中做坏事的计谋。
    D. 辇,用人力推挽的车,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辇;文中让羊祜乘辇是一种礼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羊祜在荆州安抚远近百姓,对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善待吴国降兵,重视垦田生产,使军队粮食丰盈,获得军民拥戴。
    B. 有人以秦、凉地区的胡人可能成为隐患为由反对伐吴,羊祜认为只要快速行动成就灭吴大功,胡人就不足为虑,但仍然没有说服众人。
    C. 晋武帝认可羊祜的伐吴之计,但当吴国的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多家离去后,他仍然追究羊枯的不追讨之过。
    D. 羊祜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但他不贪图灭吴之功,只是提醒晋武帝要谨慎选择灭吴之后的治理者,并在病危之际举荐杜预治理吴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2)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取,这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或“在事后”)而感到遗憾吗! (2)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荆州百姓听说羊祜病逝,为他罢市,巷里哭声不断。就连吴国戍边将士也为羊祜之死而流泪。羊祜喜好游览岘山,襄阳百姓就在山上建庙立碑,每年定期祭祀,望着纪念碑的人无不流泪,所以人们称这座碑为“堕泪碑”。
    “吴守边将士”意思是吴国戍边将士,名词性短语,偏正结构,作句子的主语,不能与前面内容相连,排除AC。
    “于其地”作“建碑立庙”的后置状语,两者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指第四年”说法错误。季年指“晚年,末年”。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积劳成疾”“举荐杜预治理吴地”说法错误,文中只说“羊祜以病求入朝”,并没有说是“积劳成疾”;同时,文中说“羊祜疾笃,举杜预自代”,这是羊祜病情严重后,举荐杜预来代替自己的职务,并不是“举荐杜预治理吴地”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给予;“更事者”,经历此事的人;“恨”,感到遗憾。
    (2)“以”,因为;“数”,多次;“就问”,去询问。
    参考译文: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春季二月,晋武帝(司马炎)有灭吴的志向,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羊祜对荆州远近百姓都加以安抚,深得长江和汉水流域百姓的欢心,对待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投降的人想返回吴国,听任他们离开,减少戍守、巡逻军队,并让他们开垦八百多顷田地。他刚到荆州的时候,军队粮食不够吃一百天,到了后期,积存的粮食能够吃十年。羊祜在军中,经常穿着轻便皮袍,衣带宽松,不披铠甲,在他居住的地方,侍卫也不过十多人。当初,广汉太守弘农人王濬担任羊祜的参军,羊祜十分了解他。羊祜哥哥家的儿子羊暨说:“王濬这个人志气大,喜好奢侈,不能重用,应该限制他。”羊祜说:“王濬很有才能,如果满足他的要求,一定可以任用。”又升王濬为车骑从事中郎。王濬在益州,很有威信,当地少数民族都来归附他。不久升任大司农,当时晋武帝与羊祜秘密商议征伐吴国,羊祜认为攻打吴国应当利用长江上游益州的地势,秘密上表请求留王濬再任益州刺史,命令他训练水军。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冬季十月,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羊祜又上表说:“平定吴国后,胡人就安定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取,这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或‘在事后’)而感到遗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冬季十二月,吴国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家后离去。晋武帝下诏派遣侍卫大臣责问羊祜为何不出兵追击,并想将他调离荆州。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夏季六月,羊祜因病请求入朝,到了洛阳,晋武帝让他乘辇车上朝,不用参拜就赐座。羊祜当面向晋武帝陈述伐吴的计谋,武帝很赞赏。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晋武帝想使羊祜卧病统率众将伐吴,羊祜说:“夺取吴国不用我亲自出征,但在平定吴国之后,陛下应该慎重考虑。我不敢贪图功名,如果灭吴大事完成,委派大臣去治理时,希望您慎重选择合适人选。”十一月,羊祜病危,推荐杜预代替他。羊祜病死,晋武帝哭得很悲伤。荆州百姓听说羊祜病逝,为他罢市,巷里哭声不断。就连吴国戍边将士也为羊祜之死而流泪。羊祜喜好游览岘山,襄阳百姓就在山上建庙立碑,每年定期祭祀,望着纪念碑的人无不流泪,所以人们称这座碑为“堕泪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14.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写词人整日借酒浇愁,一生的梦想因没能改变时局而全部成空,一个“空”字道尽心酸无限。
    B. “梦人少年丛,歌舞匆匆”写词人回想少年歌舞升平的时光,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沉浸回忆的消极心态。
    C.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写词人被鸣钟吵醒后再难入眠,面对的是“卷地西风”。“卷地西风”暗指严酷的现实。
    D. 这首词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15.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此三句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①此三句怀想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向往。②“雨打风吹”比喻恶势力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③此处表达出词人面对严苛的环境仍然渴望像英雄人物一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错。“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是写词人回想少年时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词人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怀想古代英雄,是因为现实中词人无法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只能借诗句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向往。
    这是英雄惜英雄的怅然,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却不曾忘却,字里行间深藏着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
    “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此处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决心的坚持。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 的传说。
    (2)《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作者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说明人应该持有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答案】 ①.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③. 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相逢何必曾相识 ⑤. 三人行 ⑥. 则必有我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有:“摧”“栈”“涯”“沦”。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 ______________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______________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 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展现着民族精神风貌。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 14 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者百年的不懈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______________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华夏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______________,扎根田野,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容置喙 大有可为 揭露 宵衣旰食
    B. 不言而喻 大有作为 揭露 栉风沐雨
    C. 不容置喙 大有作为 揭示 宵衣旰食
    D. 不言而喻 大有可为 揭示 栉风沐雨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B. 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C. 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D. 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19. 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比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7. D 18. B
    19. ①引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句话正体现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的来处,使语言精练,含蓄典雅,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②比喻:将历史比作教科书,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不断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探寻文明的来处。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语境强调“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没有说的必要,这里应填“不言而喻”。
    大有可为:比喻所做之事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原意不能指人,现也可用以形容人。大有作为:意思是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很大成绩。语境强调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有发展前途,此处应填“大有可为”。
    揭示:指出或阐明不易看清的事物。揭露:使隐瞒的事物显露出来。根据语义及后文的“文明的来处”,这里应填“揭示”。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此处不是形容政务的,应填“栉风沐雨”。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二处语病,均为语序不当,一是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不当,前后句主语不同,故“因为”放在“他们”之前,“所以”放在“中国”之前。
    二是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在形容词短语之前,“精妙绝伦的一件件”“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应改为“一件件精妙绝伦的”“一座座规模宏大的”。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效果的能力。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说明山、水皆有其源头,文中引用该句,意在说明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会为我们指出历史、文明的源头。引用名言一方面可以使文本语言凝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文本的说服力,让读者更加信服文本的观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连用两个比喻,第一句将“历史”比作“教科书”,第二句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比作“活字典”,“历史”“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好理解,而读者对“教科书”“活字典”则有具体的感知。因此,两个比喻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不断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探寻文明的来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管做任何工作,有两件事都是最重要的保障,一是吃,一是睡,只有吃得好,睡得好,①______________,对于航天员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在电视里,航天员在太空舱中飘来飘去,②______________,但实际上航天员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出舱任务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算起,到后期收尾为止,航天员需要连续十个小时高强度工作,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消耗可想而知。既然航天员的工作如此繁重,③______________,而在没有上下之分的失重环境下睡觉,专用的睡眠区是必不可少的。
    而说到睡眠区,( )国际空间站的睡眠区显得有些憋屈,在航天员乘组轮换期间,仍然会出现航天员没有床位的情况;天宫空间站的睡眠区相对安静,空间更大,采用了规则的横向布局,更有利于航天员的精神放松。
    20. 联系上下文,在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B. 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C. 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D. 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答案】20. ①工作才能干得好
    ②似乎十分惬意
    ③那么睡眠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不管做任何工作,有两件事都是最重要的保障,一是吃,一是睡”可知,后文是说“吃得好,睡得好”和干好工作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只有吃得好,睡得好”可知,后面应是说 “工作才能干得好”。
    第二处,根据后文“但实际上航天员的工作强度非常高”可知,前面应是说航天员“在太空舱中飘来飘去”给人的一种感觉,且与后面“强度非常高”的实际情形相反,可以填写“似乎十分惬意”。
    第三处,根据前文“既然工作如此繁重”和后面“睡眠”可知,这里应是说睡眠的重要性。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由后文语境可知,后文是说“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睡眠区的区别,而选项设置了设问句和一般陈述句两种表述方式,相比较而言,用设问句表达效果更好,起强调作用,且能引发读者思考,所以排除B和D;
    根据后文的内容来看,后文先说“国际空间站”,后说“天宫空间站”,所以此处也应该按照这一顺序进行表述,前后才能一一呼应,排除A。
    故选C。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储存知识,从不创造,结果终生一事无成。
    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写有《灵宪》《浑天仪图注》《算罔论》等涉及天文、立法、数理方面的科学著作,他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伟大的科学发明,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沙市中学“读书节”落下帷幕,你在读书节期间是否读有所得呢?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读书与创造”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结构清晰,至少使用两种论证方法,卷面美观无涂改,书写工整无错别字,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读书为根,创造为花
    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人若想成功,大量地阅读书籍来增长见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读书是基础,创造才是升华。只有创造才能将读书的价值发挥出来。
    读书要能读无字之书。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无字之书”,照今天我们通俗的说法,即阅读社会、人生、自然的这部大书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古往今来,只有大量地读书并懂得把获得的知识加工创造的人,才能有非凡的成就。众多的仁人志士,都懂得“读书与创造”的关系,懂得积累是为了创造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蒲松龄不囿于古代小说的内容,终成灵异怪诞的《聊斋》,鲁迅勇敢地对抗古文文学,使白话文的热浪在全国席卷开来。没有高迪创造性地运用建筑学知识,哪有那美妙的“高迪之都”在西方熠熠生辉;没有爱迪生“想人之不敢想”,哪有那人类发明史上的累累硕果。
    在读书基础上的积累,好比非洲大陆的尖毛草和巴西的火红花,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日日积累能量,只待有一天,可以将潜能飞速爆发。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我们印证着一个道理:只有学会创造才能让思想的土地上绽放出成功的花朵。
    读书要细心揣摩。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上曾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谓“破卷取神”?他说,蚕吃桑叶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才叫“取神”。如果食桑吐桑、采花酿花、吃饭不能消化,读书再多又有何用?荀子也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三国时董迂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则认为:“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一言以蔽之,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细心揣摩、“消化吸收”。
    如果说读书使人增识,那么创造则助人长智。
    一个人若想成功,在他前行的道路上,既不能忽略书香的浸染,知识的护卫,又不能缺少自身思考与创造的激情。只有知识的根与创造的花合在一起,我们前途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花朵压枝,果实累累。
    对于读书的感受,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积蓄“知识的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用智慧改变生活!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材料型的话题作文。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题目。材料给了两段,两段内容形成对比。第一段讲的是反面,亚克敦读了大量的书,但是没有创造,一事无成;第二段讲的是正面,张衡好读书,并且有大量的创造发明。二者形成对比,引出下面的话题——“读书与创造”。
    “读书与创造”是一个大题目,怎样化大为小呢?先选角度,再定小题。从读书与创造的关系看,不读书无以创造,光读书也不能创造,读书与创造必须紧密结合。写作时这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只谈读书或只谈创造。
    从读书的目的看,读书是为了吸收知识,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所以不能“只注意贮存知识,从不创造”。从读书的方法看,光贮存知识而不能消化吸收,当然谈不上创造。从创造的途径看,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有所作为,一味埋头读书是不行的。可以举一些边读书边思考,有创造有成就的例子。
    如果变换思维方向,还会产生新的话题,如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未必一定要创造等。这样化大为小,变虚为实,从少到多,可以自行选择。
    要求写成议论文,并且要使用两种论证方法,此类文章使用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比较容易。
    立意:
    1.读书根,创造为花。
    2.离开读书的创造是“空想”,离开创造的读书是“死记”。
    3.把读书和创造结合起来,开放耀眼的智慧之花。
    相关试卷

    精品解析:陕西省延安市陕西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陕西省延安市陕西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为第I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统一交回,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陕西省延安市陕西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陕西省延安市陕西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为第I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统一交回,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延安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延安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