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召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八年级物理试卷(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69035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南召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八年级物理试卷(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69035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南召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八年级物理试卷(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69035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南召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八年级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3分)如图所示,甲乙使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丙停表的读数是 s.
2.(2分)近几年,不少地区推行的“区间测速”也作为判断是否超速的依据之一。若监测点A、B相距20km,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则车辆通过测速路段的最短时间为 min。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通过两个监测点的速度分别为110km/h和100km/h,该车 (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
3.(2分)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4.(2分)往保温壶灌开水时,能根据声音的变化判断水是否灌满。灌水时听见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刚开始灌水时,听到声音比较沉闷沙哑;水快灌满时,声音又比较清脆悦耳,于是他明白刚开始灌水时发声的音调比快灌满时发声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
5.(3分)如图所示,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距她 m;她走向平面镜,则成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不变”);现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6.(2分)通过物理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他们在物理学中杰出的贡献,如:牛顿提出了著名的运动定律,请再另外列举一位科学家及其贡献。科学家: ;贡献: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7.(2分)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四次测量的结果为:13.25cm、13.27cm、13.02cm、13.28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 )
A.13.27 cm B.13.28 cm C.13.21 cm D.13.26 cm
8.(2分)一艘船在河里航行,坐在船上的乘客看岸边树向西运动,岸边公路上的一辆汽车在向东移动,若以汽车为参照物,则( )
A.船和地面都向西运动,且地面比船运动得快
B.船和地面向西运动,且船比地面运动得快
C.地面向西运动,船向东运动
D.地面和船都向东运动
9.(2分)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
A.振幅一定更大
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
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10.(2分)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B.乙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11.(2分)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傍晚急行军时,小王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如下图所示,在某处,他会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造成“亮地“的原因是( )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 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 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
12.(2分)如图所示是一些光现象的实例,其成像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手影“兔” B.路灯下的影子
C.水中倒影 D.小孔成像
(多选)13.(2分)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
B.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D.经过0.4s,甲乙通过的路程相等
(多选)14.(2分)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若入射光绕O点顺时针转动,则反射光也绕O点顺时针转动
B.图甲中若入射光沿NO方向入射,则反射角为90°
C.图乙中纸板F上没有反射光线,但反射光仍存在
D.图丙和图甲中的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15.(2分)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要使反射光线竖直照射到矿井中,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16.(2分)按要求作图,并保留作图痕迹。
如图所示,平面镜MN上方有一个物体AB。要使人眼在镜前P点完全看不到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至少应将镜面上的哪一部分遮住(将镜面上要遮挡的部分用线段CD表示)。
四、实验与探究(第17题6分,第18题6分,第19题7分,共19分)
17.(6分)“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
(1)甲球做 直线运动,乙球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若光源每隔0.02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的时间为 s,甲球所用的时间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球所用的时间。
(3)已知ab间的距离是1.8cm,那么甲球从a运动到b的速度是 m/s,乙球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 m/s。
18.(6分)如图所示,某同学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
(1)如图甲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越高,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 (选填“高”或“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19.(7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1)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2)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3)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A1”、“A2”或“A3”)。
(4)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
(5)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 (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五、综合应用题(第20题8分,第21题9分,共17分)
20.(8分)司机小王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小王从发现障碍物到踩刹车制动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来的速度72km/h继续前行了14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求:
(1)小王的反应时间是多少?
(2)若小王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
21.(9分)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某天,张爷爷带小孙女驾车到北京西站,然后乘高铁去重庆,张爷爷通过携程旅行网站订了北京西到重庆北的G51次高铁车票,简化的G51次列车时刻表如表所示。已知张爷爷家到北京西站有30km,若汽车以6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到高铁站,问:
(1)如果张爷爷想在G51次列车发车前最少30分钟到达高铁站,他最迟什么时间从家出发?
(2)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郑州东站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重庆北站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站名
自北京起千米数
到站时间
出发时间
停留时间
北京西
0
……
06:55
……
郑州东
679
09:15
09:18
3分钟
重庆北
2079
13:55
……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3分)如图所示,甲乙使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4.7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4.70 cm;图丙停表的读数是 261 s.
【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注意分度值和物体与零刻线对齐的位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最近刻线间的长度;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2)机械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机械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1)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甲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是:6.7cm﹣2.0cm=4.7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乙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是:6.70cm﹣2.00cm=4.70cm;
(2)图丙在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21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1s,即秒表的读数为4min21s=261s。
故答案为:4.7;4.70;261。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秒表的读数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2.(2分)近几年,不少地区推行的“区间测速”也作为判断是否超速的依据之一。若监测点A、B相距20km,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则车辆通过测速路段的最短时间为 10 min。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通过两个监测点的速度分别为110km/h和100km/h,该车 会 (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
【分析】已知AB相距的距离和最高限速,根据v=可求出车辆通过测速路段最短时间;
由图可知轿车通过两个检测点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轿车在这区间的平均速度,与最高限速比较即可知道是否超速。
【解答】解:已知AB相距s=20km,最高限速v=120km/h,
由v=可知车辆通过测速路段最短时间:t===h==10min;
由图可知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t′=10:40﹣10:31=9min=0.15h,
则轿车在这区间的平均速度为:v′==≈133km/h>120km/h,因此该车会被判超速。
故答案为:10;会。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计算题,难度不大。
3.(2分)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3000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1)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2)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表面是没有空气的。
【解答】解:(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4s=2s,
该处海水的深度:
h=vt=1500m/s×2s=3000m;
(2)月亮周围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故答案为:3000;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二是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2分)往保温壶灌开水时,能根据声音的变化判断水是否灌满。灌水时听见的声音是由 空气柱 振动产生的,刚开始灌水时,听到声音比较沉闷沙哑;水快灌满时,声音又比较清脆悦耳,于是他明白刚开始灌水时发声的音调比快灌满时发声的音调 低 (选填“高”或“低”)。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时的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
【解答】解:往保温壶灌水时听见的声音是由保温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当向保温壶中倒水时,由于保温壶中有一段空气柱,此时由于该段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且随着保温壶中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其振动会变得越来越快,即音调会越来越高,所以刚开始时灌水发声的音调比快灌满时发声的音调低。
故答案为:空气柱;低。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的特征,属于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5.(3分)如图所示,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距她 6 m;她走向平面镜,则成的像的大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现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仍能 (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
①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①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当人到镜面的距离为3m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则她的像距她3m+3m=6m,
②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物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当她走向平面镜,物距减小了,但她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
③平面镜成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故在镜后放一物体并不妨碍光的反射,同时也不会妨碍成像。所以这时他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故答案为:6;不变;仍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和特点。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形成,是人的主观感觉形成,镜面后方是没有实际光线的,成的是虚像,所以在镜后放一物体并不妨碍光的反射,同时也不会妨碍成像。
6.(2分)通过物理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他们在物理学中杰出的贡献,如:牛顿提出了著名的运动定律,请再另外列举一位科学家及其贡献。科学家: 欧姆 ;贡献: 发现了欧姆定律 。
【分析】选择自己熟悉的科学家填写即可。
【解答】解: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即著名的欧姆定律。
故答案为: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
【点评】此题考查了物理常识,属基础题目。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7.(2分)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四次测量的结果为:13.25cm、13.27cm、13.02cm、13.28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 )
A.13.27 cm B.13.28 cm C.13.21 cm D.13.26 cm
【分析】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个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
【解答】解:从四个测量结果看,13.02厘米的数据是错误的记录。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
l==≈13.27cm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一是对测量数据的正确认识;二是为了减小误差,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8.(2分)一艘船在河里航行,坐在船上的乘客看岸边树向西运动,岸边公路上的一辆汽车在向东移动,若以汽车为参照物,则( )
A.船和地面都向西运动,且地面比船运动得快
B.船和地面向西运动,且船比地面运动得快
C.地面向西运动,船向东运动
D.地面和船都向东运动
【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船在河里航行,船上的乘客相对于岸位置不断变化,乘客看到岸边的树向西运动,则相对于岸,船是沿河向东航行的;
乘客看到岸边公路上的汽车向东移动,则汽车相对于地面向东运动,且汽车比船运动的快;
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船的位置不断向西移动,船向西运动,地面相对于车位置不断向西运动,且地面比船移动的快;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9.(2分)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
A.振幅一定更大
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
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答】解:绷紧琴弦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所以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琴弦绷紧后,频率变大,音调变高;振幅大小与拨动琴弦的力有关,无法判定,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区分判断声音的特征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易错点。
10.(2分)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B.乙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分析】(1)人们通过音色来辨别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2)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4)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
A、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
B、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综合利用,知识点多,但都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1.(2分)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傍晚急行军时,小王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如下图所示,在某处,他会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造成“亮地“的原因是( )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 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 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向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漫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向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
【解答】解:水面比较光滑,光射到上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而地面比较粗糙,光射到上面发生的是漫反射;
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月光照到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有更多的光线射入眼睛,这就是造成“亮地”的原因。而地面发生的是漫反射,月光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射入眼睛的光很少,形成“暗地”。
因此跑在前面的同学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才会掉进水坑。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区别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2.(2分)如图所示是一些光现象的实例,其成像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手影“兔” B.路灯下的影子
C.水中倒影 D.小孔成像
【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解答】解:A、手影“兔”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路灯下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D、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成像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C。
故选:C。
【点评】本题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多选)13.(2分)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
B.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D.经过0.4s,甲乙通过的路程相等
【分析】(1)在s﹣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从图中可得到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分别求出甲、乙的速度,便可知道甲、乙的速度大小关系;
(3)从图中可知经过0.4s时,甲、乙各自通过的路程大小,比较即可。
【解答】解:AB、由图可知,甲乙的s﹣t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正确;
C、由图可知,甲的速度:v1===20m/s;乙的速度:v2===10m/s;
则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正确;
D、由图可知,经过0.4s甲通过的路程为8m,乙通过的路程为12m﹣8m=4m;
则经过0.4s,甲、乙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从图像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多选)14.(2分)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若入射光绕O点顺时针转动,则反射光也绕O点顺时针转动
B.图甲中若入射光沿NO方向入射,则反射角为90°
C.图乙中纸板F上没有反射光线,但反射光仍存在
D.图丙和图甲中的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分析】(1)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
(2)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图甲中若入射光沿NO方向入射,此时反射光线沿ON方向射出,反射光线和法线重合;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时的反射角为原来的入射角,所以会发现光线原路OA返回。
【解答】解:A、图甲中若入射光绕O点顺时针转动,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则反射光线会靠近法线,即反射光线会逆时针转动,故A错误;
B、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图甲中若入射光沿NO方向入射,此时反射光线沿ON方向射出,则反射角为0°,故B错误;
C、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向后折,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仍然存在,故C正确;
D、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时的反射角为原来的入射角,所以会发现光线原路OA返回,也就是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难度不大。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15.(2分)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要使反射光线竖直照射到矿井中,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分析】首先根据反射光线的方向(竖直向下)作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而平面镜与法线垂直,据此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内,和水平面成90°角,根据图中标出的入射光线和水平面的夹角,易求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和入射角等大,由此求得反射角的度数。
在标反射角的度数时要注意: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由于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内,过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水平直线的交点)竖直向下作出反射光线OB;然后作∠AOB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ON);因平面镜与法线垂直,则据此可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AOB=30°+90°=120°;
则反射角∠BON=∠AOB=×120°=60°,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关键是确定反射光线、根据几何知识求出反射角的大小。
16.(2分)按要求作图,并保留作图痕迹。
如图所示,平面镜MN上方有一个物体AB。要使人眼在镜前P点完全看不到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至少应将镜面上的哪一部分遮住(将镜面上要遮挡的部分用线段CD表示)。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连接P点和像A'B'的两个端点分别交平面镜于点C和D,遮住连线与平面镜相交的部分,就不能看到物体的像。
【解答】解:由A点和B点向平面镜作垂线并延长,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作出物体AB的像A'B'.连接PA'交平面镜于D点,连接PB'交平面镜于C点。遮住平面镜CD部分,人眼在镜前P点就看不到物体的像了。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平面镜相关作图,连接P点和像点,确定P点看平面镜的部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四、实验与探究(第17题6分,第18题6分,第19题7分,共19分)
17.(6分)“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
(1)甲球做 匀速 直线运动,乙球做 变速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若光源每隔0.02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的时间为 0.1 s,甲球所用的时间 大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球所用的时间。
(3)已知ab间的距离是1.8cm,那么甲球从a运动到b的速度是 0.18 m/s,乙球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 0.3 m/s。
【分析】(1)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直线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2)根据题意可知每相邻两点间所用的时间为0.02s,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的时间5×0.02s,乙所用的时间为3×0.02s;
(3)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甲球从a运动到b的速度以及乙球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图可知,甲球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甲球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不相等,所以乙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2)根据题意可知,每相邻两点间所用的时间为0.02s,
由图可知,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的时间t甲=5×0.02s=0.1s,乙球所用的时间t乙=3×0.02s=0.06s,所以甲球所用的时间大于乙球所用的时间;
(3)ab间的距离是s=1.8cm=0.018m,
则甲球从a运动到b的速度:v甲===0.18m/s;
乙球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v乙===0.3m/s。
故答案为:(1)匀速;变速;(2)0.1;大于;(3)0.18;0.3。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的的计算,能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8.(6分)如图所示,某同学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
(1)如图甲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 音调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越高,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钢尺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响度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 低 (选填“高”或“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发出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 。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低;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解答】解:
(1)如图A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硬纸板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①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②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
③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变慢,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低;
④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发出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
故答案为:(1)音调;频率;
(2)钢尺;响度;低;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发出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
【点评】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要素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9.(7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1)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 不透过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2)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 未点燃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相同 。
(3)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A2 (选填“A1”、“A2”或“A3”)。
(4)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对称 。
(5)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 B (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分析】(1)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不点燃玻璃板后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4)平面镜成像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透明的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解答】解:(1)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2)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玻璃板倾斜,由于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以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2;
(4)蜡烛A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通过测量或对折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5)玻璃板是透明的,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故答案为:(1)不透过;(2)未点燃;相同;(3)A2;(4)虚像;对称;(5)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
五、综合应用题(第20题8分,第21题9分,共17分)
20.(8分)司机小王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小王从发现障碍物到踩刹车制动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来的速度72km/h继续前行了14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求:
(1)小王的反应时间是多少?
(2)若小王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
【分析】(1)已知汽车原来的速度和在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v=可求出小王的反应时间;
(2)根据题意求出酒驾后小王的反应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从发现障碍物到完全停下通过的总路程等于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制动后滑行的路程之和。
【解答】解:(1)汽车原来的速度v=72km/h=20m/s,
由v=可知小王的反应时间:t===0.7s;
(2)酒驾后小王的反应时间:t′=4t=4×0.7s=2.8s,
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20m/s×2.8s=56m,
则从发现障碍物到完全停下通过的总路程:s″=56m+30m=86m>80m,因此会撞上障碍物。
答:(1)小王的反应时间是0.7s;
(2)通过计算判断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计算题,难度不大。
21.(9分)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某天,张爷爷带小孙女驾车到北京西站,然后乘高铁去重庆,张爷爷通过携程旅行网站订了北京西到重庆北的G51次高铁车票,简化的G51次列车时刻表如表所示。已知张爷爷家到北京西站有30km,若汽车以6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到高铁站,问:
(1)如果张爷爷想在G51次列车发车前最少30分钟到达高铁站,他最迟什么时间从家出发?
(2)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郑州东站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重庆北站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站名
自北京起千米数
到站时间
出发时间
停留时间
北京西
0
……
06:55
……
郑州东
679
09:15
09:18
3分钟
重庆北
2079
13:55
……
……
【分析】(1)由v=算出张爷爷从家到高铁站的时间,由图知北京西到重庆北的G51次高铁的发车时间为06:55,根据张爷爷想在G51次列车发车前最少30分钟到达高铁站算出他最迟从家出发的时间;
(2)由图知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郑州东站的路程和时间,由速度公式算出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郑州东站的平均速度;
(3)由图知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重庆北站的路程和时间,由速度公式算出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重庆北站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v=知张爷爷从家到高铁站的时间为:
t===0.5h=30min,
由图知北京西到重庆北的G51次高铁的发车时间为06:55,张爷爷想在G51次列车发车前最少30分钟到达高铁站,所以他最迟从家出发的时间为06:55﹣30min﹣30min=05:55;
(2)由图知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郑州东站的路程为s′=679km,时间为09:15﹣06:55=2h20min=h,
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郑州东站的平均速度为
v′===291km/h;
(3)由图知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重庆北站的路程为s″=2079km,时间为13:55﹣06:55=7h,
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重庆北站的平均速度为:
v″===297km/h。
答:(1)如果张爷爷想在G51次列车发车前最少30分钟到达高铁站,他最迟05:55从家出发;
(2)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郑州东站的平均速度为291km/h;
(3)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重庆北站的平均速度为297km/h。
【点评】本题考查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能从列车时刻表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难度中等。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6页。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如图所示是生活中常用的夹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3 所示是生活中常用的夹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