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1.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整宿/宿儒 菜畦/低洼 B. 黄晕/头晕 粗犷/心旷神怡
C. 倜傥/倘若 绽开/沉淀 D. 诀别/取决 憔悴/鞠躬尽瘁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鉴赏 徘徊 絮叨 疲卷不堪 B. 酝酿 烂漫 悔恨 人声鼎沸
C. 感慨 云宵 匿笑 恍然大悟 D. 搓捻 和霭 遮蔽 呼朋引伴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站在拥有“一门七院士,英才遍寰宇”美誉的一中校园里,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B. 珠江夜景美不胜收,摩天大楼、桥梁和城市灯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C. 这个小公园地理位置偏僻,人迹罕至,周末和节假日更是热闹。
D. 市民陈先生参与毽子操、游泳、跳绳等多项全民云健身运动,各得其所。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市文明办举办的“我给城市添抹绿”活动,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
B.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城市的名片。
C. 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水平。
D. 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学生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5. 古诗文默写。
(1) 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①水何澹澹, 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②海日生残夜, 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峨眉山月半轮秋, 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④ ______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⑤ ______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⑥ ______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 请你根据批注,填写经典诗文,完成表格。
题目
作者
经典诗文
批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① ______ , ______ 。
借动物鸣声渲染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对朋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② ______ , ______ 。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以酒入诗,表现诗人在重阳节因战乱无人来送酒助兴的孤独凄凉景况。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8.0分)
6. 阅读《朝花夕拾》,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
(1)“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______》
(2)“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______》
7. 《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请你按要求填写表格。
人物
与作者的关系
写出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个情节(不超过15个字)
藤野先生
(1) ______
(2) ______
阿长
(3) ______
(4) ______
8. 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从下面文章中任选一篇,写出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一个内容。
A.《父亲的病》
B.《五猖会》
C.《无常》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9.0分)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
ㅤㅤ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ㅤㅤ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选自《春》朱自清)
(二)
ㅤㅤ①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①。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ㅤㅤ②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ㅤㅤ③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人们穿着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啦呼啦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选自《北国的春风》林斤澜)
(三)
ㅤㅤ①来呀,亲爱的!让我们到荒野去! 走呀!让我们去追寻春天在辽阔的田野上留下的踪迹:上呀!让我们登上高山,放眼眺望四周那如海似涛的翠微。
ㅤㅤ②啊!冬之夜叠好、收起的衣裳,如今春之晨又将它铺展开来。于是桃树、苹果树打扮得如同“盖得尔夜”的新娘;葡萄树醒来了,枝藤扭结好似情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溪流在岩石间边跳着舞,边哼着欢乐的歌,潺潺流去;百花从大自然的心中绽开,如同从大海中涌出浪花朵朵。
ㅤㅤ③来!让我们从水仙花的酒杯中喝干残存的雨的泪水;让我们倾听小鸟的欢歌,心旷神怡;让我们呼吸那春风的芳菲,如醉如痴。
(选自《春》纪伯伦)
注:①春脖子:意思是春天的短暂和冬夏交替的迅速。
(1) 下面对三个文段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段(一)第①段描绘了春花竞放,色彩缤纷,花多热闹的情景。
B.文段(二)第②段写了北国的春风使河冰开裂,冬眠惊醒的情景。
C.文段(三)第②段描绘了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情景。
D.三个文段都选取了最有春天特色的春花和春风这两种景物来描绘。
(2) 对三个文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段(一)第②段从触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春风,把无形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B.文段(二)第②段中妙用拟声词“轰”“嘎”“格拉拉格拉拉”,使北国春风显得更有气势。
C.文段(三)第①段用“来呀”“走呀”“上呀”三个呼唤,亲切地召唤人们到田野、山坡去,欣赏春天的美丽。
D.文段(一)、文段(二)、文段(三)都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3) 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文段(三)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结合文段(一)和文段(二)中的语句,分析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不同?
10.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的老师——管叶羽先生
冰心
ㅤㅤ①我这一辈子,从国内的私塾起,到国外的大学研究院,教过我的男、女、中、西教师,总有上百位!但是最使我尊敬爱戴的就是管叶羽老师。……
ㅤㅤ②回顾我做学生的二十八年中,我所接触过的老师,不论是教过我或是没教过我的,若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严格标准来衡量的话,我看只有管叶羽老师是当之无愧的!……
ㅤㅤ③ 他对学生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对于自己的教课准备,也极其认真。因为我们一到课室,就看到今天该做的材料和仪器,都早已整整齐齐地摆在试验桌上。我们有时特意在上课铃响以前跑到教室去,就看见管老师自己在课室里忙碌着。
ㅤㅤ④管老师给我们上课,永远是启发式的,他总让我们预先读一遍下一堂该学的课,每人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来,一上课就提出大家讨论,再请老师讲解,然后再做试验。课后管老师总要我们整理好仪器,洗好试管,擦好桌椅,关好门窗,把一切弄得整整齐齐地,才离开教室。
ㅤㅤ⑤理预科同学从贝满女中升上来的似乎只有我一个,其他的同学都是从华北各地的教会女子中学来的。她们大概从高中毕业后都教过几年书。我在她们中间,显得特别的小(那年我还不满十八岁),也似乎比她们“淘气”,但我总是用心听讲,一字不漏地写笔记,回答问题也很少差错,做试验也从不拖泥带水,管老师对我的印象似乎不错。
ㅤㅤ⑥我记得有一次做化学试验,有一位同学不知怎么把一个当中插着一根玻璃管的橡皮塞子捅进了试管,捅得很深,玻璃管拔出来了,橡皮塞子却没有跟着拔出,于是大家都走过来帮着想法。有人主张用钩子去钩,但是又不能把钩子伸进这橡皮塞子的小圆孔里去。管老师也走过来看了半天……我想了一想,忽然跑了出去,从扫院子的大竹扫帚上拗了一段比试管口略短一些的竹枝,中间栓一段麻绳,然后把竹枝和麻绳都直着穿进橡皮塞子孔里,一拉麻绳,那根竹枝自然而然地就横在皮塞子下面。我同那位同学,一个人握住试管,一个人使劲拉麻绳,一下子就把橡皮塞子拉出来了。我十分高兴地叫:“管老师——出来了!”这时同学们都愕然地望看管老师,又瞪着我,轻轻地说:“你怎么能说管老师出来了!”我才醒悟过来,不好意思地回头看看站在我身后的管老师, 我的失言,并没有受到斥责!
ㅤㅤ⑦一九二四年,他当了贝满女中的校长,那时我已经出国留学了。一九二六年,我回燕大教书,从升入燕大的贝满同学们口中,听到的管校长以校为家,关怀学生,胜过自己的子女的嘉言懿行,真是洋洋盈耳,他是我们同学大家的榜样!
ㅤㅤ⑧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了。那时我想去看看战后的日本,却又不想多呆。我就把儿子吴宗生(现名吴平)、大女儿吴宗远(现名吴冰)带回北京上学,寄居在我大弟媳家里。我把宗生送进灯市口育英中学(那是我弟弟们的母校),把十一岁的大女儿宗远送到我的母校贝满中学,当我带她去报名的时候,特别去看了管校长。他高兴得紧紧握住我的手——这是我们第一次握手!他老人家是显老了,三四十年的久别,敌后办学的中苦和委屈,都刻画在他的面庞和双鬓上!还没容我开口,他就高兴地说:“你回来了!这是你的女儿吧?她也想进贝满?”又没等我回答,他抚着宗远的肩膀说:“你妈妈可是个好学生,成绩还都在图书馆里,你要认真向她学习。”哽塞在我喉头的对管老师感恩戴德的千言万语,我也忘记了到底说出了几句,至今还闪烁在我眼前的,却是我落在我女儿发上的几滴晶莹的眼泪。
(1) 在二十世纪初时,管老师的教育思想可谓先进了。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2) 文章的最后一段老师为什么对“我”女儿说了那番话?
(3) 请根据题目要求,对文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①在我上他的课的两年中,他的衣履一贯地是那样整洁而朴素。他的仪容是一贯地严肃而慈祥。(句子连用两个“一贯地”有什么作用?)
②他老人家依然是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而且满脸是笑!(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揣摩句子的表达效果。)
(4) 请比较冰心笔下的管先生和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请结合文本说说他们的相同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ㅤㅤ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ㅤㅤ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ㅤㅤ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ㅤㅤ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ㅤㅤ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ㅤㅤ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ㅤㅤ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公大笑乐
B.传不习乎
学而时习之
C.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D.博学而笃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 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3) 下列对《论语》中所讲述的道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有朋自远方来”,孔子认为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学习,自然会有无限乐趣。
B.孔子能“不改其乐”,因为他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即使吃得简单,住得简陋也自得其乐。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追求富贵,也有自警的意味。
D.曾子认为每天用“忠”“信”的标准来自觉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塑造理想人格。
12.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ㅤㅤ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①谓之‘文’也”。
(《公冶长》)ㅤㅤ②子曰:“见贤思齐②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注释】①是以:因此。②思齐:向(他)看齐。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敏而好学 ______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
(2) 这两章《论语》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文本分别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3.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①“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游子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4. 按要求作文。
ㅤㅤ踏进初中校门,来到新的学校,你一定接触到许多新的朋友,遇到许多新鲜事物,心中涌起许多新的感受:新奇、欣喜、兴奋、幸福,也许还会有不安、紧张、烦躁、焦虑等。请选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以“新感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ㅤㅤ要求:
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
②不少于500字。
八、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5. 进入中学,你肯定也结交了新的朋友,对“交友之道”有了新的认识。我校初一年级拟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 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句话,谈谈你对朋友的理解。(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演奏生活的愉悦。
朋友是 ______
(2) 用语得体是交友、处世之道。初一年级成立“鹿鸣”文学社,想邀请校长参加开社仪式。下面是给校长的邀请函,请找出加点词中使用不得体的一个并提出修改建议。
尊敬的校长:
ㅤㅤ您好!我是初一学生,陈晨,初一年级“鹿鸣”文学社拟于2022年11月9日举行开社仪式,诚邀您莅临指导,同时奉上年级同学大作一本,敬请赐教。
初一年级
2022年11月1日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xiǔ/sù,qí/wā;
B.yùn/yūn,guǎng/kuàng;
C.tǎng/tǎng,zhàn/diàn;
D.jué/jué,cuì/cuì。
故选:D。
本题考查多音字及音近形近字的读音。首先注意题目要求,选出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然后认真阅读选项,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是否相同。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遇到不确定的字音,可以采取排除法来排除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作答此类题,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在日常学习阅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牢固,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答案】B
【解析】A.有误,“疲卷不堪”的“卷”应为“倦”;
B.正确;
C.有误,“云宵”的“宵”应为“霄”;
D.有误,“和霭”的“霭”应为“蔼”。
故选:B。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时,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答案】C
【解析】ABD.使用正确;
C.使用有误,人迹罕至:很少有人到的地方。指荒凉偏僻的地方。该成语和“周末和节假日更是热闹”意思不符。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成分残缺,在“爱读书”后面添加“的习惯”;
C.有误,搭配不当,将“和语言表达水平”删去,或将其改为“并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D.有误,语序不当,将“表决”与“讨论”互换位置。
故选:A。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通读所给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通过压缩句子,分析主要成分之间的搭配情况,来找出病因。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
5.【答案】【小题1】山岛竦峙,江春入旧年,影入平羌江水流,岐王宅里寻常见,回乐烽前沙似雪,三军可夺帅也
【小题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解析】答案:
(1)①山岛竦峙(注意“竦峙”的书写)
②江春入旧年
③影入平羌江水流(注意“羌”的书写)
④岐王宅里寻常见(注意“岐”的书写)
⑤回乐烽前沙似雪(注意“烽”的书写)
⑥三军可夺帅也
(2)①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注意“杨”“道”的书写)
②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答案】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
【解析】(1)该片段出自《阿长与山海经》.“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慕己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件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她不只是行为粗俗,思想迷信、唠叨多事的人,还是一个善良淳朴、会关爱孩子的人.
(2)由“不准去看会”等内容,可以判定这是鲁迅和父亲要求去看五猖会的情景.所以答案是:五猖会.
答案:
(1)《阿长与山海经》
(2)《五猖会》.
本题考查学生对《朝花夕拾》重点片段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注意结合阅读积累作答.
做本题时要明确《朝花夕拾》的具体篇章和篇章的具体内容.
7.【答案】师生关系,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雇佣关系,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鲁迅作品的掌握程度。根据回忆名著的内容,结合知识积累作答。
(1)藤野先生与“我”是师生关系。
(2)课文《藤野先生》,主要记述了“我”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院学习时发生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再次触动了鲁迅先生弱国弱民的辛酸,使他深深地认识到中国国民的薄弱,关键在于国民思想的不觉悟,于是下定决心“弃医从文”,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
(3)阿长是作者的保姆,雇佣关系。
(4)《阿长与山海经》文中第一段讲述“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第二段又提到“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可见我对《山海经》的痴迷;终于第四段中“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第五、六、七、八段,终于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第九、十段写《山海经》对我的影响;第十一、十二段写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可以看出,本文主要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过程。
答案:
(1)师生
(2)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3)雇佣关系
(4)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对名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要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8.【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结合《父亲的病》《五猖会》和《无常》这三篇文章相关事件,所选事件必须能反映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如:《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吡吡地吹上两三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这是温馨的回忆;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这是作者理性的批判。
答案:
温馨的回忆:《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理性的批判:《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解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9.【答案】【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文段二没有写春花。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运用了触觉、嗅觉、听觉描写春风,而没有味觉、听觉。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冰雪已经消融,生命从梦乡苏醒,春在河谷、山坡蹒跚,摇曳”此句“生命从梦乡苏醒,春在河谷、山坡蹒跚,摇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生命”和“春”人的动作特点,把春天到来了,万物将要复苏,生机勃勃的场面描写出来,洋溢着一派春天的气息,描绘画了生机盎然的情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朱自清《春》里的风是南方的春风,南方春风相对持续时间较长。结合“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可知春风有温暖、轻柔、清新、悦耳和充满爱抚之美。林斤澜写的是北方的春风,冬夏交接迅速,“春脖子短”,结合“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可知北方的春风雄健、粗犷、豪迈、充满力度,具有阳刚之美。
答案:
(1)D;
(2)A;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画面。
(4)朱自清《春》里的风是南方的春风,南方春风相对持续时间较长。春风有温暖、轻柔、清新、悦耳和充满爱抚之美。林斤澜写的是北方的春风,冬夏交接迅速,“春脖子短”,北方的春风雄健、粗犷、豪迈、充满力度,具有阳刚之美。
文段一主要写了春天的花和春天的风;文段二主要写了北方的春风雄健、粗犷、豪迈、充满力度,具有阳刚之美;文段三主要描绘了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情景。
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10.【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管老师给我们上课,永远是启发式的,他总让我们预先读一遍下一堂该学的课,每人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来,一上课就提出大家讨论,再请老师讲解,然后再做试验。课后管老师总要我们整理好仪器,洗好试管,擦好桌椅,关好门窗,把一切弄得整整齐齐地,才离开教室”可知,管老师的教育思想先进表现在启发式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文中“他老人家依然是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而且满脸是笑”可知,管老师的教育是赏识教育。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你妈妈可是个好学生,成绩还都在图书馆里,你要认真向她学习”此句是老师对“我”女儿说的那番话,一方面管老师要女儿学习“我”好好学习的精神,让女儿以“我”为榜样;另一方面说明管老师对“我”的关心、关注,以及肯定,他依然记得学生时代的“我”。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①“在我上他的课的两年中,他的衣履一贯地是那样整洁而朴素。他的仪容是一贯地严肃而慈祥”意思是管老师是一个干净、生活朴素,严肃而慈祥的人。“一贯地”是总是那样。此句连用两个“一贯地”写出了管老师的生活态度及为人态度,表现了他生活朴素、干净整洁,严肃中有慈爱。
②“他老人家依然是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而且满脸是笑”此句是“我”失言之后,老师并没有责怪“我”,相反地他“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而且满脸是笑”。此句“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属于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满脸是笑”属于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管老师的慈祥以及他的赏识教育,他把目光集中在“我”聪明,动脑筋想办法上,而不是一时的“失言”上。
(4)本题考查比较人物形象。比较冰心笔下的管先生和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结合文本说说他们的相同之处即可。冰心笔下的管先生“他老人家依然是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而且满脸是笑”,表现了管先生的慈祥;“管老师给我们上课,永远是启发式的”写出了管先生的先进、开明;“他的仪容是一贯地严肃而慈祥”表现管先生的严肃、慈祥。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虽手拿戒尺,但从不打我们,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故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开明,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
答案:
(1)①启发式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②赏识教育。
(2)一方面管老师要女儿学习“我”好好学习的精神,让女儿以“我”为榜样;另一方面说明管老师对“我”的关心、关注,以及肯定。
(3)①连用两个“一贯地”写出了管老师的生活态度及为人态度,表现了他生活朴素、干净整洁,严肃中有慈爱。
②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管老师的慈祥以及他的赏识教育。
(4)开明,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文讲述了“我”尊敬爱戴的管叶羽老师的事情。管老师授课准备认真充分,教学采用启发式,给“我”深刻印象;一次实验课,帮助同学拔出瓶塞后,“我”失言,老师没有责怪“我”,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慈祥;后来“我”送女儿去管老师任校长的“我”的母校贝满中学上学再见管老师,表达了“我”对管老师的怀念、敬爱之情。
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1.【答案】【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以……为乐/快乐;
B.复习/复习;
C.替/做;
D.志向/有志向。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重点词:知,了解。愠,生气、发怒。亦,也。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仁德的人吗?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应该是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能‘不改其乐’”表述有误。
故选:B。
答案:
(1)B
(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仁德的人吗?
(3)B
译文:
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②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④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⑤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⑥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⑦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2.【答案】【小题1】喜欢
【小题2】反省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他聪敏勤勉而好学。好:喜欢。
②句意为: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省:反省。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见解阐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这启示我们:要勤奋好学,要虚怀若谷,切忌好逸恶劳,以一当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这启发我们:要善于反省。“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让我们更快地进步。
答案:
(1)①喜欢;②反省;
(2)①要勤奋好学,要谦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勤奋刻苦,乐于请教问题,不要自以为是。
②要学会反省。在生活中,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砥砺自己的思想,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就能更快地进步。
参考译文:
①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②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答案】①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这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②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答案:
①描写了一幅温馨恬静的画面。
②表达了游子飘零天涯,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解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4.【答案】新感觉 八月底,兴高采烈的我来到初中的校门口。望着这所学校美丽的外表,我深吸一口气,以这所学校2020级新生的身份,走进了校园。
学校里的新生活很有趣。从老师幽默的讲课到每天中午冲去食堂吃饭,处处都有笑声伴随。初中给我的第一印象:学校生活还能如此有趣。
但是,我觉得最好玩的,还是住宿生活。
我家住城东,若每天奔波于学校与家之间就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没办法,只得住宿。
住宿生活非常有意思:与家人的联系就靠每天晚上5分钟的电话,所以一到九点下课后,寝室电话机旁的景观就蔚为可观:四个人都守在电话机前,一旦铃响了就争先恐后地抢着接电话,差点把电话机给折腾坏了。该睡觉了,活动没结束--还有夜谈会哪!好像大家的共同话题都很多,每晚直聊到宿管阿姨来敲门为止……
但是,我们寝室还是有一个同学小胖特别恋家。他想爸爸妈妈,还想他的小妹妹,每天晚上都呜呜在哭。看着他哭得通红的眼睛,我们都很同情他,纷纷安慰他。
“别哭了,你又不是见不到你妈妈了,总归会回家的。”
“饼干要不要?吃了心情会好一点的!”
一时半会儿,他的心情还是没有好转,我们就跑去隔壁寝室去找援军。不一会儿,同学们都一窝蜂全过来了。小胖一见这么多同学都来了,不好意思起来,躲进了自己的床里面,放下蚊帐,但是同学们还是不余遗力地提供了自己的妙招:“别哭,别哭!来来来,这个魔方玩玩,看看可不可以复原?这个好难的呢!”正好,玩魔方正是他的最爱。这下,小胖来精神了,只见一只胖乎乎的手从蚊帐缝里伸了出来,接过魔方,玩了起来……熄灯了,只听小胖一声大叫:“熄灯了?我魔方还没有复原好呢!”
“噗哈哈哈哈……”
这就是我们有趣的初中新生活!相信我们以后的初中3年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新感觉”审题可知,同学们刚升入初中,来到新学校,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新的校园,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知识,新的感受。可写的话很多很多。但如何才能把这些内容写得更有新意?同学们根据确定的写作内容来选取身边的材料,可以运用片段组合法采用横式结构来写,比如从学习、生活、活动、班会等内容中选取几个典型的新鲜事片段组合成文。还可以用小标题结构分项来写你所遇见的新鲜事。总之既要生动有趣,又要浑然天成。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初中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有趣。文中重点介绍的是有趣的住宿生活。晚上打电话、夜谈会、安慰想家的小胖等等,体现了学校生活乐趣多多,也表现出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有趣,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15.【答案】【小题1】寒冷冬天里的一团烈火,毫不吝啬地为你带来无限的温暖。
【小题2】
【解析】答案:
(1)示例:寒冷冬天里的一团烈火,毫不吝啬地为你带来无限的温暖。
(2)示例:“大作”改为“作品”。
(1)本题考查仿写。仿照示例,写一句话,谈谈你对朋友的理解。做到句式一致,修辞一致,语意贯通。
(2)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运用。“大作”是敬辞,称对方的著作。这里指同学们的作品,用“大作”显得有点不谦虚,口气太大,可改为“作品”。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八十六中学教育集团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德庆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48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