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图文ppt课件
展开1. 理解诗歌内容,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者感情。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 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南宋爱国词人的情怀。
《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出生于两宋之交1125年。靖康之难的前一年。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及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的刺痛了汉人的内心。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
陆游初试为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埙居陆游名下,次年复试,秦桧指示主考官将其除名。范成大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主和派诋毁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自号“放翁”。陆游为礼部郎中,何澹dàn弹劾他“喜论恢复”“不合时宜”,朝廷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罢官。
46岁,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幕僚。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宝鸡)一带巡逻。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只有八个月,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事实践。
66岁直至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他的大量诗歌既表达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临终之际陆游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愤慨,愤懑“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标题的含义:书写愤慨的意思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译文:年轻的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那沦陷于金人的中原国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之高。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此联虚实相生。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用有形的“山”形容无形的“气”。)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眼前国家的形势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译文:曾有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也曾有披着铠甲的战马在秋风中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白描/列锦)简洁明快,使节奏更加紧凑,情感表达更有力。(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坏境;(瓜州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画卷,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的雄心壮志。
这两句是如何书写的?有什么特点?
“书”:两次抗金胜利战役
修辞及其作用:列锦,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用典明志,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译文:徒然自许为守边御敌的将领,对着镜子照看,只见衰老鬓发早已花白了。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 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映衬中,加重了诗歌的悲愤氛围。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译文:三国时期诸葛亮写了一篇《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可是千百年来有谁能跟坚持北伐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
用典明志。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对国事的操劳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
合作探究一:全诗来看作者所“书”何事?
直抒胸臆:艰,道出辛酸与坎坷,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列锦:纯意象的组合,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画卷,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的雄心壮志。
用典:陆游以檀道济(万里长城)自许,立志捍卫国家,却壮志未酬垂垂老矣。
用典明志。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合作探究二:诗人如何抒“愤”?
合作探究三: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陆游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是一个民族战士。
爱国主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拓展延伸: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总结归纳:时代的悲剧 共同的情结,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相同的际遇,陆游是“已先斑”“鬢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a href="/yw/tb_c400197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书愤课文配套ppt课件</a>,共1页。
高中人教统编版书愤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书愤备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南宋诗概说,二主要作品,沈园故事,陆游《钗头凤》词,唐琬《钗头凤》词,沈园剪影,关山月,长歌行,二名家评说,︵三︶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图片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背景介绍,题目解说,诗句注释,“空”,研读诗文合作研究,主旨探究,所“愤”之一世事艰,“愤”报国无门,所“愤”之二空自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