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浙江省A9协作体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冲日”是指某一行星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两侧,且三者排成接近一条直线的现象。2022年9月27日,夜空上演“木星冲日”天象。此次木星冲日及其罕见,木星距离地球之近、可视亮度之大,为71年来之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图是木星冲日时太阳系部分天体位置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 关于木星冲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观测条件良好,木星冲日时整夜可见
②木星距离地球较远不可肉眼直接观测
③冲日时木星距太阳最近,可视亮度最高
④冲日现象反映行星公转轨道的共面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本材料可知“冲日”是指某一行星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两侧,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木星中间且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
【2题详解】
若观测条件好,木星冲日时整夜可见,①正确;木星距离地球较远,但是由于其体积、质量巨大,是可以肉眼观测的,②错误;冲日时木星距离地球较近,可视亮度较高,③错误;由于行星公转都是自西向东的,因此才会出现冲日现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其中,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
近年来,浙江省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校园+光伏”应用场景,塑造“双碳”时代新能源应用场景新标杆。下图为某校的屋顶光伏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校园光伏发电的优势主要有( )
①太阳能清洁、可再生
②太阳能发电稳定,能量集中,受天气影响小
③学校用电量稳定,且拥有较广阔的屋顶,可利用空间大
④可强化学生建设绿色低碳环保校园的意识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4. 下列能源最终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 潮汐能 B. 核能 C. 地热能 D. 石油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可再生且清洁,①正确;太阳能发电受天气状况影响大,不稳定,②错误;学校用电量稳定,且拥有较广阔的屋顶,可利用空间大,③正确;光伏发电可增强低碳环保的理念,强化学生建设绿色低碳环保校园的意识,④正确,故选B。
【4题详解】
潮汐能通过潮水涨落生产的能量发电,潮汐主要与太阳、月球运动有关,A错误;核能是原子裂变而产生,B错误;地热能由地球内部产生,C错误;石油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其能量来自太阳辐射,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辐射是太阳通过核聚变向外放射的能量,是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是大气运动和水循环主要动力,对地球至关重要。
下图是国外比较常见的简易太阳观测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用该装置可观测( )
A. 太阳耀斑 B. 冲日现象 C. 日食现象 D. 月食现象
6. 利用该装置长时间观测太阳(活动)现象( )
A. 不需要调整三脚架 B. 可直接用肉眼观测
C. 阴雨天气也能观测 D. 必须戴太阳镜观测
7. 太阳活动有峰年和谷年,在太阳活动谷年( )
A. 农业生产倾向减产 B. 火山活动频率增加
C. 无线通信深受影响 D. 地球激烈天气频发
【答案】5. C 6. B 7. A
【解析】
【5题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装置不是直接观察太阳,而是利用了纸板投影屏,说明观测的时候避免直接肉眼看太阳,同时还用胶带封住纸板的孔隙,防止漏光,说明此装置是观察日食现象,C正确;太阳耀斑的观测需要专门的装置,此装置无法观测,A错误;冲日现象和月食现象不需要复杂的装置,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因为此装置是通过将太阳反射到纸板上,因此人可以长时间用肉眼观察,B正确;三脚架需要随着太阳的移动调整,A错误;阴雨天气无法观测太阳,通过此装置就不需要用太阳镜,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太阳活动的谷年是指太阳活动比较弱,结合所学知识,当太阳活动比较弱时,农业生产会倾向于减产,A正确;火山活动与多种因素有关,B错误;无线通信影响会减弱,C错误;地球上的激烈天气会减弱,D错误;故选A。
【点睛】只有光球层能用肉眼看到,而色球层和日冤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的仪器才能看到。
左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关于左图中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幔是厚度最大的圈层 B. 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C. 生物圈独立于其他圈层 D. 冰川属于水圈的组成部分
9. 右图中代表岩石圈的是( )
A. a+c B. b+c C. c D. d
【答案】8. D 9. A
【解析】
【8题详解】
地核是厚度最大的圈层,A错误;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软流层,B错误;生物圈融于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之中,C错误;冰川是固态的水,故属于水圈的组成部分,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慢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部分,图中代表岩石圈的是a+c,A正确;b是地幔,c是地壳,d是地核,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内圈分为三个圈层,从外向内分别叫做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都是由比较硬的岩石构成的,又叫岩石圈。因为地球上有高山,还有平原和河流等,所以,地壳厚度是不一样的,大陆上的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大约是17公里。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具有体覆皮毛、听觉发达、善攀爬、喜捕食鸟类等特点。读“最早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及复原图”、“地质年代表(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宙
代
纪
距今年龄/百万年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2.58
23.03
66.0
145.0
201.3±0.2
252.17±0.06
新近纪
古近纪
中生代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古生代
二叠纪
10. 该古生物最可能的生活环境是( )
A. 浩瀚的海洋 B. 寒冷的冰原 C. 干旱的沙漠 D. 茂密的森林
11. 我国科学家用发现化石的地区和地层对该古生物进行命名,其最可能的命名是( )
A. 辽宁新近兽 B. 东北白垩兽 C. 中华侏罗兽 D. 亚洲三叠兽
【答案】10. D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具有体覆皮毛、听觉发达、善攀爬、喜捕食鸟类等特点,因此该古生物最可能的生活环境是茂密的森林,D正确。鸟类在冰原和沙漠较少,B、C错误。在海洋中生存不会有善攀爬的特点,A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我国科学家用发现化石的地区和地层对该古生物进行命名。由材料可知,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读表可知,该古生物主要存在于侏罗纪,又因为该古生物是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的,因此其最可能的命名是中华侏罗兽,C正确。故选C。
【点睛】根据材料中古生物的特点可分析出其生活的环境。侏罗纪的大多数时期气候温暖和潮湿,森林植被繁盛,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是郁郁葱葱的绿洲。
黄土高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分布有三个黄土带,分别是甲(沙黄土带)、乙(典型黄土带)、丙(黏黄土带);腾格里沙漠,主要以新月形和格状沙丘呈现;宁夏中卫沙坡头以草方格沙障治沙工程而闻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左图中三个黄土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力侵蚀 B. 风力沉积 C. 流水侵蚀 D. 流水沉积
13. 右图为腾格里沙漠某区域景观图,推测该地的主导风向是( )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南风
14. 草方格沙障防治沙漠化的原理是( )
①将耐旱草本植物栽种成方格状,从而固定沙丘
②增大地面的粗糙度,降低风速
③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④能大量吸收地下水,促使植物生长,从而固定沙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2. B 13. A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黄土高原被称为“风吹来的高原”,是风力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因此三个黄土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沉积,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3题详解】
图示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型沙丘因为风吹的缘故,一定有一边陡有一边缓,缓那侧为迎风坡。因此,本图中新月形沙丘的主导风向应从图幅右下角吹过来,根据指向标,右下角应为西北向,故该新月形沙丘的主导风向为西北向风,A正确。故选A。
【14题详解】
草方格不是载种的,而是扎成方格状,故①错。草本植物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故②对。草本植物可以减少蒸发,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故③对。草本植物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并没有大量吸收地下水,故④错。②③对,故选: C。
【点睛】新月形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是平面如新月的沙丘,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像弯弯的月亮。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一种较小的盾形沙丘,它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此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新月形沙丘移动的影响因素:(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
读舟山部分海岸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左图地貌属于( )
A. 海蚀平台 B. 海蚀拱桥 C. 海蚀柱 D. 海蚀崖
16. 关于右图地貌的主要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风力堆积 B. 波浪堆积 C. 河流堆积 D. 冰川堆积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左图的地貌为海水侵蚀形成的海蚀柱,海蚀平台表面面积较大,海蚀拱桥形成如拱桥,海蚀崖分布在岸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右图的沙滩是海水浪堆积形成,B正确,风力堆积在干旱地区较多,河流堆积发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入海口,冰川堆积分布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1 流水侵蚀,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和长江三峡,虎跳峡这样的河流峡谷和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2 风力侵蚀,如西北戈壁的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3 流水搬运,如黄河中的泥沙;4 风力搬运,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5 流水沉积,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河流冲击平原;6 风力堆积,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7 固结作用,如沉入海底的泥沙受到压力,固结成为石灰岩;8 冰川刨蚀,如挪威的峡湾和北美洲五大湖的形成。
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区内由水平粘土层构成的雅丹地貌分布广泛。下图示意罗布泊某区域雅丹地貌空间分布形态及雅丹体最高点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影响该地雅丹体最高点位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盛行风向 B. 地层岩性 C. 昼夜温差 D. 植被状况
18. 该地区雅丹地貌演化过程为( )
A. ②→③→④→① B. ①→④→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③→①
【答案】17. A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由于迎风坡风力侵蚀作用明显,大风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使岩石下部呈凹槽化,坡度陡,而背风坡风力弱,坡度缓,因此雅丹体最高点靠近迎风坡处,因此影响雅丹体最高点位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盛行风,A正确。地层岩性、昼夜温差、植被状况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河流干涸使得雅丹体出露地表,流水沿裂隙开始侵蚀地表,此阶段为①;流水和风力作用不断加宽、加深已经形成的侵蚀沟槽,逐渐显现雅丹雏形,此阶段为④;雅丹体进一步被侵蚀,形成了垄岗状雅丹体,酷似出海的舰队,是雅丹发育的鼎盛时期,此阶段为③;在不断的侵蚀作用下,使雅丹体开始变低、变小并逐步消亡,以稀少、孤立的雅丹体为主,此阶段为②,所以该地区雅丹地貌演化过程为①→④→③→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外力侵蚀地貌: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V”型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 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地貌。
2019年6月17日晚四川省宜宾长宁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部分城镇和社区实现了“大喇叭”倒计时预警,民众及时提前进行疏散,减少了伤亡。下图为地震预警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关于长宁地震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同测站测得震级不同 B. 不同测站测得烈度相同
C. 和纵波相比横波破坏性较小 D. 震源应该位于地壳
20. 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 )
①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
②电磁波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
③及时对民众预报S波到达时间
④监测震源岩层形变,及时预报
⑤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并及时预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⑤
【答案】19. D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不同测站测得震级相同,每次地震只有一个地震,A错误;同一个地震,在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一样,所以一个可以有多个烈度,越靠近震源,烈度越大,不同测站测得烈度应该是不相同的,B错误;两种地震波相比,纵波的破坏性更大,C错误;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地震深度为16km,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km,所以此次震源应该位于地壳,D正确。
【20题详解】
由于地震波的纵波的波速比横波的波速速度要快,地震监测系统在监测到纵波时,在横波还未到来时及时发布地震预警,这样可以给人们一定的反应时间;社区的“大喇叭”的电磁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知到社区的居民;地震监测设备可以及时对民众预报纵波的到达时间以让相关区域人们及时逃生,①②③对,故A正确;地震监测系统是无法监测到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岩石的变化状况的,④错误;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的,⑤错误,BCD错误。
【点睛】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会有多个地震烈度。
二、双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的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为期六个月的在轨驻留任务。下图为神舟十三号返回主要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对载人飞船和地面指挥系统通讯联系干扰最大的是( )
A. 耀斑 B. 太阳风 C. 失重 D. 高真空
22. 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线路中( )
A. ①至③点,存在若干个电离层 B. ②至④点,大气密度逐渐变小
C. ③至④点,大气温度逐渐升高 D. ④点所在大气层为对流层
【答案】21. AB 22. AD
【解析】
【21题详解】
载人飞船和地面指挥系统通讯联系主要通过无线电通信来联系,太阳活动中的耀斑和太阳风产生的电磁波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载人飞船和地面指挥系统通讯联系,AB正确;失重和高真空对无线电通讯影响较小,CD错误;故AB。
【22题详解】
①至③点位于高层大气,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故①至③点,有若干个电离层,A正确;②至④点距离地球越来越近,大气密度逐渐变大,B错误;③到④点经过平流层,温度会随海拔降低而降低,C错误;④点位于距地面12km的距离属于对流层,D正确。故选AD。
【点睛】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22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物种数量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三叶虫和恐龙灭绝的时期分别发生在(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4. 甲地质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
A. 被子植物开始大量出现 B. 动物逐渐适应陆地环境
C. 地质史上重要造煤时代 D. 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23. CD 24. BC
【解析】
【23题详解】
三叶虫在古生代空前繁盛,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故三叶虫灭绝的时期发生在③;中生代末期恐龙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即④。故选CD。
【24题详解】
甲为晚古生代地质时期,此时期动物逐渐适应陆地环境,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史上重要造煤时代,BC正确;新生代被子植物开始大量出现,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AD错误。故选BC。
【点睛】公元前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这次灾难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全球温度急剧下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年(零点几至几个百万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海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大批的动物因饥饿而死,其中就包括陆地的霸主恐龙。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 地势平坦 B. 流水作用 C. 破坏植被 D. 地壳升降
26. 关于此河段叙述正确的是( )
A. 垸多分布于凹岸 B. 甲乙可能会相连 C. 有利于港口布局 D. 裁弯取直利泄洪
【答案】25. AB 26. BD
【解析】
【25题详解】
该河段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侵蚀引起决堤,引起河流改道,AB正确;植被的破坏会导致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泥沙来源丰富,但不是主要的原因,C错误;该地区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且地壳升降不是河流改道的原因,D错误。故选AB。
【26题详解】
垸多分布在江河、滨湖低地,如六合垸、永合垸处在牛轭湖包围中,A错误;甲乙两处受河流侵蚀会连接,发生裁弯取直现象,B正确;该河段为泥沙淤积形成的冲积平原,河流易发生改道,不利于港口布局,C错误;裁弯取直后,河流缩短流程,加深河道,有利于航运和泄洪,D正确。故选BD。
【点睛】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地貌模拟实验设备示意,实验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可升降斜坡倾斜角度α调至20°,在斜坡上铺一层较厚的土壤(颗粒粗细不一),打开水管,使水流呈线状,待乙处出现明显堆积体后,关闭水管。
第二步:等乙处晾干后,打开电吹风并控制风速,待部分堆积物被吹离乙处后,关闭电吹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关于第一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处形成U形谷
B. 乙处形成冲积扇
C. 若α增大至25°,甲处侵蚀沟变深变宽
D. 若α增大至25°,乙处堆积物变少变小
28. 第二步实验完成后,乙处模拟的地貌( )
A. 经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B. 外形似张开的折扇
C. 形成过程与戈壁相似 D. 多分布于(半)干旱地区
【答案】27. BC 28. CD
【解析】
【27题详解】
甲处位于坡面,且坡度较大,流水速度较快,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V形谷,A错误;乙处模拟出山口,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流水堆积形成洪积扇,B正确;若α增大至25°,流速加快,侵蚀增强,甲处侵蚀沟变深变宽,C正确;若α增大至25°,侵蚀和搬运的颗粒变大变多,乙处堆积物变粗变多,D错误;故选BC。
28题详解】
乙处模拟的是风成地貌,用电吹风吹堆积物,表示吹蚀作用,其形成过程与戈壁相似,都是吹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A错误。风蚀地貌主要包括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等,外形似张开的折扇,是流水堆积形成的冲积扇,B错误;风成地貌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强劲,D正确。故选CD。
【点睛】流水地貌:1、受重力作用影响:河流上游多为V形谷。 2、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就北半球而言,顺流而下,右岸受侵蚀严重,左岸则以沉积为主,所以北半球的河流左岸陆地平坦,河床剖面也相应较平缓;河流右岸陆地较陡,河床剖面也相应较陡。南半球则相反。3、惯性作用影响:由于河道弯曲,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无论南、北半球,河水总是冲刷凹岸(水面凸向陆地处),泥沙沉积在凸岸(陆地凸向水面处)。
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分析泥石流最有可能发生的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甲、乙、丙、丁的数字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0 B. 乙0 C. 丙1 D. 丁1
30. 为有效评估某次泥石流带来的灾害损失,可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
A. RS B. GNSS C. GIS D. GPRS
【答案】29. BD 30. AC
【解析】
【29题详解】
结合图文信息可知0为安全区,1为警戒区。甲地位于谷地旁,土质疏松为1,降水类型为0,则甲属于危险谷,应为1,A错误;乙地不是谷地且土质疏松为0,则乙地应为0,B正确;丙对应危险谷但没有位于暴雨的方格中,应为0,C错误;丁在危险谷中为1且降水类型为暴雨1,因此丁应该为1,D正确。则甲乙丙丁的数字分别为1、0、0、1,BD正确。故选BD。
【30题详解】
收集泥石流发生区域的地理信息主要是通过RS进行拍照摄影获取第一手资料,利用GIS系统可对泥石流带来的灾害损失进行分析预测。故能为有效评估泥石流带来的灾害损失,利用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的GIS和RS,AC正确。GNSS主要功能是定位,GPRS是一种通讯技术,BD错误,故选AC。
【点睛】3S技术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RS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GIS就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地去管理各种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析、再组合、再分析等;还能查询、检索、修改、输出、更新等。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图。
材料二: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并培育出第一株被子植物嫩芽。下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
(1)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划分出地球内部主要圈层。图中A地震波传播速度____较B波(快或慢),且只能在____中传播,因外核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A波突然消失于____面(填地球内部圈层界面)。
(2)“月面微型生态圈”模拟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在月球上,“月面微型生态圈”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
(3)材料中提到被子植物,其繁盛的地质年代出现了一次大冰期,称为____大冰期,冰期期间,大陆冰川广泛发育,全球海平面____(上升或下降)
(4)与地球相比,简述月球表面不适宜生物生存的原因。。
【答案】(1) ①. 慢 ②. 固态(体) ③. 古登堡面
(2) ①. 生物 ②. 太阳辐射(太阳能)
(3) ①. 第四纪 ②. 下降
(4)昼夜温差大,没有适宜的温度(范围);没有(液态)水;没有大气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球的内部圈层和“月面微型生态圈”为背景,涉及地震波的特点及内部圈层划分、地质年代的演变、月球没有生命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提取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A的传播速度比B波慢,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横波因其只能在固态传播,通过古登堡面时,速度变为0,也即说明外核物质为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无法传播。
【小问2详解】
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月球上和地球上,生态圈运行的能量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小问3详解】
被子植物盛行于新生代,新生代出现的大冰期为第四纪大冰期,由于气候寒冷,全球海平面下降。
【小问4详解】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由于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昼夜温差大,没有适宜的温度;月球没有液态水,不具备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故没有生物存在。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实践是地理学习方法之一,某地理实践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某处的地层与化石进行了实践研学。
活动一:地层与古地理环境
地层是地壳上部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下图为该实践小组绘制的地层柱状剖面图(把一个地区的地层层序、化石和厚度等,按一定比例尺和图例,用柱状图解的方式表示)。
厚度(m)
地层序号
岩性柱状
岩相特征
25
①
含粉砂,黑色为煤层
50
②
含砾石,恐龙化石
16
③
水平层理
10
④
含珊瑚化石
15
⑤
分选中等,沉积物棱角分明
21
⑥
水平层理
18
⑦
含三叶虫化石
注: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
该小组的实践报告如下:
(1)地层①②由河流堆积作用形成。与地层①形成时期相比,地层②形成时期河流流速较____(快或慢),判断理由为____。
(2)在地质年代,该处曾是一片海洋,理由是曾经出现过____和____(填生物名称);在地层④到地层②形成阶段,该地地壳经历了一次____(抬升或下降)过程。
活动二:植物化石与古气候
煤的形成需要大量植被的生长和繁殖,以及合适的堆积环境。
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时期撒出的孢子和花粉总称。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地层②中含有大量的桦树花粉。
(3)从地层②到地层①的形成阶段,该地气候变化的表现为____。
【答案】(1) ①. 快 ②. 地层中含砾石,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快,流水搬运能力强。
(2) ①. 三叶虫 ②. 珊瑚 ③. 抬升
(3)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或气候变暖、变湿)
【解析】
【分析】本题以小组绘制的地层柱状剖面图及相关资料为载体,考查地层的形成,及地球的演化历史,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表中信息可得出,②地层中有砾石,颗粒比①地层中粉砂大,沉积物颗粒较大,说明形成②地层时流水搬运能力强,流速快。
【小问2详解】
在地质年代,该处曾是一片海洋,因为地层⑦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地层④中含珊瑚化石,三叶虫与珊瑚主要生活在温暖的浅海。在地层④到地层②形成阶段,由含珊瑚化石的海洋环境,到含恐龙化石陆地环境,所以是经历了一次地壳的抬升。
【小问3详解】
从地层②到地层①的形成阶段,有恐龙化石,黑色煤层,说明陆地植被茂盛,气候是温暖湿润的,气候变化的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南部分区域略图
材料二:2022年暑假,小张同学参加了“大美西南”研学活动。在云贵高原,考察了喀斯特地貌;在横断山区,考察了高山峡谷、冰川地貌,并在地理书提到的景观上“打卡”留念。
(1)到达云南后,小张感觉昆明夏季特别凉爽,经查询资料,发现除了滇池调节小气候;夏季多____天气,会削弱太阳辐射;最主要还是因为____。
(2)玉龙雪山海拔可达5596米,它是北半球最接近赤道且终年积雪山地。在观景台上眺望:金字塔形尖峰,应是____(填冰川地貌名称);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应是____(填冰川地貌名称)。
(3)在虎跳峡景区,小张看到了典型的峡谷景观。该景观两壁____,河谷呈V字形,跟河流的____作用强烈关系密切。
(4)有“小棉花堡”之称的白水台,景区介绍它(钙华)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是由于富含碳酸氢钙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导致碳酸钙沉积而形成。喀斯特地貌中和白水台成因近似的地貌还有____(填峰林或石钟乳)等。小张发现钙华在阶梯陡坎处沉积得特别厚,其主要原因是____。
(5)云贵高原多山地,地表崎岖,路况较差。小张在路边拍到一张工程设施照片(图④),司机说是这是一种保护道路的设施,根据对周边环境的分析,小张认为它应该是防____(填滑坡、泥石流或落石)灾害。
(6)小张发现贵州大窝凼地处偏远山区,原本是个天然喀斯特洼地,而被誉为“中国天眼”(简称FAST)的射电望远镜选址于此,正所谓“天作之合”。试从地形地质角度简析其原因。
【答案】(1) ①. 阴雨(或云雨等) ②. 海拔高(或位于(云贵)高原等)
(2) ①. 角峰 ②. 冰斗
(3) ①. 险峻陡峭 ②. 侵蚀(或下切侵蚀,下蚀等)
(4) ①. 石钟乳 ②. 流速快,二氧化碳逸散快,碳酸钙容易沉积
(5)落石 (6)天然喀斯特洼地,(接近FAST造型,)建设工程量小;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下渗,不易积水;地处偏远山区(或山地环绕),可有效屏蔽人为电磁波(无线电)干扰[或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解析】
【分析】此题以云南旅游等为材料,涉及气候,冰川地貌,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知识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滇池的水域面积广阔,因为湖泊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滇池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促进了夏季当地多阴雨天气,阴雨天气会削弱太阳辐射,同时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因此当地的气温较低,夏季凉爽。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玉龙雪山山顶有终年积雪,有冰川分布,并且是金字塔尖峰,所以是角峰。结合已学知识,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的冰川侵蚀地貌应该是冰斗。
【小问3详解】
虎跳峡地处长江上游,从材料中的图可以看出,虎跳峡两边非常陡峭,整体上呈现出V字型,结合所学知识,V字型是因为河流的强烈的侵蚀作用,尤其是下蚀作用有关。
【小问4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白水台是碳酸钙沉积形成的,因此在喀斯特地貌中,存在碳酸钙沉积的有石钟乳,同时峰林是溶蚀作用形成的,而钙华在阶梯陡坎处沉积得特别厚,是因为此处流速快,二氧化碳逸散快,化学反应非常快,此处的碳酸钙容易沉积。
【小问5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马路上有专门的石棚,结合当地是喀斯特地貌,地形破碎,落石较多,因此这个石棚是专门防止落石的。滑坡和泥石流与石棚无关。
【小问6详解】
大窝凼适合建设FAST的原因与当地的地形地势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是天然的凹型,避免了大规模施工,同时当地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下渗,导致FAST不容易积水,同时大窝凼地区地处偏远,远离城市与人口聚集区,避免其他的无线电影响。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15%,山东省为0, 卡塔尔人口年龄构成说明,3%,农村人口只有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