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小说阅读课时达标44分析小说环境(含解析)
展开分析小说环境
一、(2019·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他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呢?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说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水墨画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声,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扑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情节为下文写张叔叔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反复出现“月光”这一形象,不但交代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
C.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静衬动,细致入微。
D.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敬佩。
解析 “以静衬动”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是静中之动,应是以动衬静。
★2.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说首段是环境描写,应先分析其描写的自然环境的特征,然后再从表达效果、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其作用。此段描写了秀美的湖荡风光,从表达效果上看,这种秀美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诗情画意;从结构上看,首段写湖荡风光,既照应标题,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从内容上看,此地风光秀美,烘托了在此地活动的棒子和新四军战士的美好形象。
答案 ①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②照应标题,并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铺垫。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有助于烘托棒子和新四军战士的美好形象。
3.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从阅读效果、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分析结尾的作用。如从阅读效果上看,小说结尾部分揭晓张叔叔的真实身份,让小说情节陡转,这种陡转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张叔叔的身份被识破,表现了棒子的细心和机智,突出其形象特点;从主题表达上看,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说明战斗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深化了小说主题。
答案 ①使小说情节发生陡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②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破,充分表现了棒子细心、机智的形象特点。③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候鸟的勇敢
迟子建
金瓮河因两岸草木凋敝,陡然开阔了。风儿像一支刚劲的笔,将盛夏时节山林这大块文章,去除枝蔓,删繁就简,使之更有精气神。夏候鸟在迁徙之前,在河里尽兴地搅起涟漪,画出一个套着一个的空心圆,似乎在与河流吻别。雨燕飞走了,野鸭飞走了,大雁见落叶越积越厚,霜也愈来愈重,也做好编队,只待出征了。首度来金瓮河安家的东方白鹳,有一家已经远行了。
张黑脸看着夏候鸟渐次南迁,为那只有腿伤的白鹳而心焦,因为它每一次起飞,都要在地面助跑很久,勉强跃起,也飞不高。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大雁在河畔聚集,给自己开欢送会似的,呀呀叫着,相互拍打翅膀,分批飞起,在空中集结,排成“人”字形,离开金瓮河了。它们在天空的姿态,就像一艘远航的战舰。
最后一批东方白鹳,选择的则是黄昏时分迁徙。三只成年白鹳,带着它们在这儿孵育的五只新生白鹳,在落日中起飞。它们选择的列队方式是,那对夫妻白鹳,雄性的在前领航,雌性的在中间,与来自两个家庭的五只新生白鹳并肩而行,断后的是三圣殿上的那只成年雌性白鹳。它在迁徙之前,来到金瓮河畔,看望它的伴侣。它们交颈低语,耳鬓厮磨,恩爱不舍。当断后的雌性白鹳追随它们的孩子,飞向天空的刹那,落日血红,它就仿佛衔着落日在迁徙,孤独地留在大地上的那只受伤的白鹳,仰望天空,发出阵阵哀鸣。
一场又一场的霜,就是一场又一场大自然的告白书,它们充分宣示了冬天即将到来。夏候鸟飞走了,山林陷入了短时的寂静。那只无法离开的东方白鹳,并不气馁,它孤独而顽强地在寒风中,一次次地冲向天空,一次次地落下,再一次次地拔头而起。每当听到它飞起后又无奈落地的沉重声响,张黑脸都要难过很久。他想着如果它落雪前不能飞走,就把它抱进管护站,饲养一冬。他不能让它的伴侣明年春天飞回时,见不到它的踪影。
张黑脸做好了为这只白鹳而留守管护站的准备,甚至要推迟婚期。他修炉子,将掉皮的墙泥抹平,将窗户钉上防风的塑料布,将门槛用棉毡裹上。他还去山里拾柴,一个冬天下来,火炉不知要吞掉多少柴火呢。一日下午,他正准备去拾柴,听见空中传来“嘎啊——嘎啊——”的叫声,是一只东方白鹳飞回来了,它直奔河畔受伤的白鹳。张黑脸欣喜地奔过去,一望,果然是受伤白鹳的伴侣。看来它将孩子们顺利送上迁徙之旅后,还是放不下它的爱侣。
“雪就要来了,抓紧飞吧,你们能行的——”张黑脸每日给它们投食时,都要这么鼓励一句。它们似乎听懂了,在与时间赛跑,很少歇着。它们以河岸为根据地,雌性白鹳一次次领飞,受伤白鹳一遍遍跟进,越飞越远,越飞越高。终于在一个灰蒙蒙的时刻,它们携手飞离了结了薄冰的金瓮河,渐渐脱离了张黑脸的视线。
那天晚上,张黑脸吃过饭,刮了胡子,不久天空飘起了雪花,簌簌的落雪声,让他觉得那对白鹳走得真是及时。
第二天早晨,张黑脸还在酣睡,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了,是德秀。她为张黑脸做了早饭,他们每人吃了一碗面条,之后去山里拾柴。下雪的缘故,柴火被雪掩埋了,分辨不清,再说他们迷恋两个人在雪地无言行走的那种踏实和幸福感,所以忘却了拾柴,一路向南,走了很远很远。直到中午,他们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准备回返时,德秀首先看见松林的白雪地上,似有几朵橘红的花儿在闪烁。她拽着张黑脸奔向那里。那傲雪绽放的花朵,原来是东方白鹳鲜艳的脚掌!那两只在三圣殿做窝的东方白鹳,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命运的暴风雪。
这两只早已失去呼吸的东方白鹳,翅膀贴着翅膀,好像在雪中相拥甜睡。张黑脸指着它们,对德秀说:“这只白鹳叫树森,那只叫德秀,俺和你,你和俺,就是死了,也要埋在一起,咱们把它们埋了吧。要不乌鸦和老鹰闻到了,就把它们给吃了。”
雪下林地还未冻实,他们没有工具为两只硕大的白鹳挖墓穴,只能动用十指。他们从中午,顶风冒雪,干干歇歇,一直挖到傍晚,十指已被磨破。当他们拾白鹳入坑时,那十指流出的鲜血,滴到它们身上,白羽仿佛落了梅花,它们就带着这鲜艳的殓衣,归于尘土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小说中写到大雁选择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迁徙,而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则选择黄昏时分迁徙,这是因为它们的迁徙习惯不同。
B.“落日血红”时东方白鹳的迁徙,雪地上的红脚掌,以及白羽“仿佛落了梅花”等都表现出了语言的色彩美,富有画面感。
C.张黑脸做好了为受伤白鹳而留守管护站过冬的准备,既表现了他在工作中忠于职守,也表现了他爱鸟如命,纯朴善良。
D.两只勇敢的候鸟与张黑脸、德秀他们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小说在歌颂鸟之爱情的同时也歌颂了人间爱情。
解析 “这是因为它们的迁徙习惯不同”错,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对受伤白鹳的依依不舍,更富有人情味。
★5.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段共五句话。前两句点明地点“金瓮河”和季节,这里十分“开阔”,风“刚劲”,山林“有精气神”。第三句交代夏候鸟在与金瓮河做最后的告别。第四、五句写雨燕、野鸭、大雁等开始或准备迁徙,与受伤的东方白鹳形成对比,为下文写最后一批东方白鹳的迁徙作铺垫。
答案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渲染了肃杀疏朗的氛围,交代了天气转为秋凉,夏候鸟开始南飞的背景。②写众多夏候鸟开始迁徙,与受伤的东方白鹳形成对比,为下文写东方白鹳的迁徙作铺垫。
6.“文似看山不喜平”,请分析小说在两只东方白鹳迁徙上的情节设置及其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情节安排上,小说先交代了一批夏候鸟开始迁徙,连最后一批东方白鹳也开始迁徙了,但受伤的雄性东方白鹳不在其中。接下来,写雌性东方白鹳将孩子们顺利送上迁徙之途后,因放不下它的爱侣而复返,想帮助受伤的伴侣一起飞走。最后,写这两只在三圣殿做窝的东方白鹳终于“携手飞离了结了薄冰的金瓮河,渐渐脱离了张黑脸的视线”,却在暴风雪中殒命,未能完成迁徙。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此设置,既照应了题目,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了两只候鸟的勇敢与无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案 情节上一波三折:首先是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开始迁徙,但受伤的雄性白鹳不在其中;然后是雌性白鹳去而复返,帮助受伤的伴侣一起起飞;最后是两只东方白鹳在暴风雪中殒命,未能完成迁徙。
艺术效果:照应题目“候鸟的勇敢”,突出了主旨,表现出两只东方白鹳大无畏的勇敢,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震撼。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32 分析小说的环境(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32 分析小说的环境(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括环境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11 分析文本特征(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11 分析文本特征(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历史与现实,梦境与现实,科学与幻想,科学幻想与现实情怀,荒诞与真实,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散文化,传奇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8 分析环境描写(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8 分析环境描写(含解析),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