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过关练习考点16《断句》(含详解)
展开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高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从考查重点来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从分值来看,客观题一般固定在3分,主观题多为3—5分。
综观2019年高考各地区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考查题型上,客观题居多,如课标全国I、II、III卷,天津卷等;以主观题为辅,如浙江卷。2.考查材料的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考向一 提供语境的客观型断句
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境,画线句前面的句子是说项王屠戮咸阳、火烧秦宫后准备东行撤出。画线部分是别人对项王的劝说与项王的心思,故主语为“人”“项王”。抓住标志词“曰”可知,此处应断开;“曰”后面为劝说的具体内容,写关中地利,可据此建立霸王之业,由此可推知,“关中阻/山河四塞”错误,以此排除A、D两项。后半部分交代了项王东归的想法,理由有二:一是秦宫室被烧而残破,二是他怀念家乡。由此可知,C项“见秦宫/室”断句有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谐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来/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B.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管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C.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D.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荧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从语境看,“未至国”为时间状语,中间不可拆开,排除A和D项;“誓盟而后入邑”中“誓盟而后”是“入邑”的时间状语,中间不可拆开,排除B项。故选C。
技巧点拨
1.利用上下文语境,使语意畅通。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考生可首先翻译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为记叙类文本,应首先弄清楚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怎样;如为议论类文本,应首先弄清楚观点是什么、例证是什么、议论的方法如何等。如第1题中断句前的句子,项羽欲引兵东归是劝者劝诫的背景,这为后面的断句提供了人物、事件等相关依据。
2.关注语段自身语境,理清关系。断句题的语段本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语境,考生要能通过阅读,从语法结构、句式特点、句型特征等角度进行初步断句,也可从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角度关注其在句中的位置。此外,如果语段中出现“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一般可首先断开。如第1题中“人或说项王曰”,“曰”后应断开。
考向二 未提供语境的客观型断句
1.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望溪删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诗/人以为妄/余以为八家、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覆辨论而不遵其改者
B.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于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C.(李)白自序亦曰/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其恣横采览/非其狂也/使二公稳坐中书/何以垂不朽如此哉
D.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杰/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枝百代/传祚无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B项中“发于胸中而应之于手”一句,“而”表顺承关系,“而”前后句式整齐,可知在“之”后断开不正确,应在“于手”之后断开;另外,通读文句后可以发现“不见”既前无主语,又后无宾语,句意不完整,而根据上下文可知“其有刻画妩媚之态”做“不见”的宾语。该文句正确断句应为: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于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2.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B.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C.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D.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从句意看,本句论述的是乱亡之国的情况,故首先可排除A项,“自古乱亡之”断句有误;由“此势之然也”是个判断句可排除B项;“枢密使”是个官职名,不应断开,故可排除C项。
名师点睛
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特殊句式与一些固定结构;它们是不能够拆开的,在语法结构上与现代汉语存在着一些区别。在断句时,如果有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考生可将其作为断句的标志。
1.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考生要明确特殊句式的标志,如判断句的标志词“……者,……也”“……也”“为”“乃”“则”等,被动句的标志词“为……所”“见……于”等。倒装句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明显区别,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如第2题B项中的“此势之然也”为判断句,标志词是“也”。
2.反问句式。常见的结构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如第1题B项中的“岂以书自名哉”是反问句,该句中的“岂……哉”表反问。
3.固定句式。常见的结构有“如……何”“况……乎”“何以……为”“何……之有”“如……何”“唯……是”“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等。如第1题C项“何以垂不朽如此哉”中的“何以……哉”为固定句式。
考向三 提供语境的主观型断句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绍圣初,坐党籍,出通判杭州。以御史刘拯论其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使者承风望指,候伺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继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立,复宣德郎,放还。至藤州,出游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先自作挽词,其语哀甚,读者悲伤之。
(选自《宋史·秦观传》)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线处断句。(限4处)
出 游 华 光 亭 为 客 道 梦 中 长 短 句 索 水 欲 饮 水 至 笑 视 之 而 卒
【答案】出游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华光亭”“客”“梦中”“长短句”“水”“之”,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断句,从文中来看,这几句话承前省略主语“秦观”,后面都是秦观的行为,“出游”是动词,“华光亭”是“出游”的地方,做“出游”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可以断开;“道”意思是“道出”“说出”,其宾语是“梦中长短句”,即梦中所做的词,宾语后断开,即“长短句”后断开;“索水欲饮”的主语还是“秦观”,而“水至”的主语是“水”,“笑视之而卒”的主语又变成秦观,主语转换,中间应该断开,这就可以把剩下几处断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说居庸关
【清】龚自珍
居庸关者,古之谭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可守然?曰:“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然而相辏、相赴以至相蹙。居庸置其间,如因两山以为之门,故曰疑若可守然。
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关之首尾具制如是,故曰疑若可守然。
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然,故曰疑若可守然。”
自入南口,城甃有天竺字、蒙古字。上关之北门,大书曰:“居庸关,景泰二年修。”八达岭之北门,大书曰:“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自入南口,流水啮吾马蹄,涉之王瑽然鸣,弄之则忽涌忽洑而尽态,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八达岭者,古隰馀水之源也。自入南口,木多文杏、婆、棠梨,皆怒华。自入南口,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臂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余乃私叹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非以若耶?余江左士也,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蒙古来者,是岁克西克腾、苏尼特,皆入京,诣理藩院交马云。
自入南口,多雾,若小雨。过中关,见税亭焉。问其吏曰:“今法网宽大,税有漏乎?”曰:“大筐小筐,大偷橐驼小偷羊。”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自 入 南 口 四 山 之 陂 陀 之 隙 有 护 边 墙 数 十 处 问 之 民 皆 言 是 明 时 修 微 税 吏 言 吾 固 知 有 间 道 出 没 于 此 护 边 墙 之 间 承 平 之 世 漏 税 而 已 设 生 昔 之 世 与 凡 守 关 以 为 险 之 世 有 不 大 骇 北 兵 自 天 而 降 者 哉!
降自八达岭,地遂平,又五里曰坌道。
(原文有删改)
【答案】自入南口/四山之陂陀之隙/有护边墙数十处/问之民/皆言是明时修/微税吏言/吾固知有间道出没于此护边墙之间/承平之世/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守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解答主观断句题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可以分为四步:(1)理解语段的大致意思。(2)找出表示停顿的标志性词语。比如语段中的“而已”“设”等。(3)寻找语段中的相关谓语。比如语段中的“入”“有”“问”“言”“出没”等。(4)根据谓语与前面的主语、后面的宾语的情况断句。第一个动词“入”的主语“我”承前省略了,其宾语是“南口”,所以“南口”后应停顿;第二个谓语是“有”,其主语是“四山之陂陀之隙”,宾语是“护边墙”,“数十处”是“护边墙”的定语,那么“数十处”后应停顿,由于主语“四山之陂陀之隙”过长,因此主语和谓语“有”之间也要停顿;第三个谓语是“问”,承前省略了主语“我”,宾语是“民”,“民”后要停顿;第四个谓语是“言”,其宾语是“是明时修”,“修”后要停顿。依此考生便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名师点睛
文言断句题做完后,须要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诵读找语感。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是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一。在断句题中,诵读时语感不对之处,往往就是断句错误之处。如第1题中画线部分句子短小,且相对整齐,断开后一读便可知晓断句是否正确。
2.翻译求通顺。疏通文意是最直接的办法,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是做到断句后的文句能翻译得通,如果有文意晦涩拗口之处,那就可能是断句错误之处。
3.逻辑应合理。就是断句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必须符合情理,符合逻辑。考生在检查时,应充分调动自己各方面的生活经验、社会常识等。
4.语法应准确。断句结束后,考生应根据语法知识,明确主谓宾定状补,明确充当这些成分的词语的词性,明确句子的各个成分是否完整。
考向四 未提供语境的主观型断句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答案】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
【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由选文出处《说苑·正谏》和“晏子谏曰”的提示语可知,这段文字讲的是晏子劝谏的事。其次,要寻找显性标志词。“景公为台台成”有顶真修辞,应停顿为“景公为台/台成”;“晏子谏曰”有对话标志“曰”,需要停顿;“今复欲为钟”一句中的“今”无论翻译为“现在”还是“假如”,都需要停顿;“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句中有顶真修辞,前边有指示代词“是”做主语,后边有句末语气词“矣”,提示要停顿三处。最后,再次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要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
名师点睛
1.关注对话。如果题干出现“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一般可首先断开,并从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成分,明确主宾。
2.关注虚词。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因此明确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但以下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也”“矣”“乎”等虚词既可用在句末,也可用在句中,故考生必须明确词性,才能确定它们的位置;二是“而”“之”等虚词有时意义实词化,不可一看到虚词便断开。
3.关注句式与结构。文言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等,也是断句的标志。考生如果发现文句中有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可先将其断开;同时,有些断句题的句型很有特点,如讲究对称、上下句对举、押韵等,考生可根据这些特点灵活断句。
4.诵读疏通文意,检查核对。一般而言,断句出现错误的句子,在诵读时总会给人拗口的感觉,在翻译的时候也总是前言不搭后语,考生可根据语感,对断句的正确与否做出初步判断。
1.下列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唐皇诸孙贺,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迳间,亦殊不能知之。
(选自杜牧《〈李贺集〉序》,有删改)
A.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B.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C.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D.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2.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B.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C.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D.雄(扬雄)遭王莽之际/有所不得/去又不必死/辱于仕莽/而就之/固所谓明夷也/然雄之言著于书/行著于史者/可得而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家谱记
(明)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 光 每 侍 家 君 岁 时 从 诸 父 兄 弟 执 觞 上 寿 见 祖 父 皤 然 白 发 窃 自 念 吾 诸 父 昆 弟 其 始 一 祖 父 而 已 今 每 不 能 相 同 未 尝 不 深 自 伤 悼 也
4.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人 为 一 乡 一 县 其 德 义 惠 爱 尚 足 以 薰 蒸 渐 泽 今 大 者 专 一州 岂 当 小 其 官 而 不 事 邪 令 其 得 吾 说 而 思 之 人 咸 有 久 居 之 心 又 不 小 其 官 为 越 人 涤 其 陋 俗 而 驱 于 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馀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选自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有删改)
5.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宋 人 有 闵 其 苗 之 不 长 而 揠 之 者 芒 芒 然 归 谓 其 人 曰 今 日 病 矣 予 助 苗 长 矣 其 子 趋 而 往 视 之 苗 则 槁 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一、【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原文见考点13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链接”部分第一题正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 夫人之相与
C.以与物境会 不赂者以赂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 君为我呼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藩落”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
二、【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三、【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 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闯关检测
1.B
【解析】从句意看,作者认为李贺的诗歌继承了屈原的创作风格,文辞优美,但缺少“理”,故不能断成“理虽不及辞”,以此排除A、D两项;“前事”做“探寻”的宾语,故不应在“前事”前断开,以此排除C项。
2.D
【解析】D项,文句中“去”意为“离开”,“有所”与“不得去”构成所字结构,故应在“去”后断开。第一个“而”是连词,连接的两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不必断开。正确断句为:雄遭王莽之际/有所不得去/又不必死/辱于仕莽而就之/固所谓明夷也/然雄之言著于书/行著于史者/可得而考。本文句大意为:扬雄遭遇王莽当权的时候,(他)不能离开,又不必赴死,(只得)忍受耻辱在新莽王朝做官,这(也就是)所说的韬光养晦啊。然而扬雄的言论记载在(他的)著作中,(他的)行为记载在史书上,(都)可以据此加以考证。
3.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句中的名词有“有光”“家君”“诸父兄弟”“祖父”“白发”“诸父昆弟”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断句,如“有光”是主语,“侍”是谓语,“家君”是宾语,该句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从“家君”后断开;“从”意思是“跟随”,主语依然是前面的“有光”,而跟随“诸父兄弟”所做的事情是“执觞上寿”,到此句意才完整,应在“上寿”后断开;“见”意思是“看见”,看见的宾语是“祖父皤然白发”,此处是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在“白发”后断开;“其”是代词,代指前面的“诸父昆弟”,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其”前面断开;“而已”意思是“罢了”,放在句子末尾,其后要断开;“深自伤悼”是因为前面“每不能相同”,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应断开。
4.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
【解析】从文段内容来看,作者拿古之人与今之人为官进行对比,批评了当时人们“重内轻外”的思想,故可先找出主语“古之人”“今大者”,可首先断开。前半部分中,“其”为代词,是断句的标志词。后半部分中,“岂……邪”意为“难道……吗”,表示反问,“岂”前和“邪”后应断开;“人”做主语,因此“人”前应断开;“又”表示并列关系,是断句的标志词;另外,根据句意,“为”后的内容是“今大者”端正做官态度后为越地百姓带来的好处,故应单独断开。本文段大意为:古人治理一乡一县(时),他的道德仁义、恩惠、慈爱还能够薰育沾染本地百姓,如今统辖范围大的官员独擅一个州,难道可以轻视这一官职而无所事事吗。假使他们能够听从我的劝告并且好好思考它,(那么)每个人都有久居的想法,又不会轻视此官职,(努力)为越人改变落后的习俗使他们日益文明开化。
5.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解析】本题的解题步骤有二:一是找表示对话的词语“曰”,先行断开;二是找主语,“宋人”“其子”,明确句间关系,再据此断句。本文句意为:宋国有一个可怜他的禾苗长得不快而拔苗助长的人,(干了一天,)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竟然枯死了。
高考链接
一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C项,“累”意为“重复”,这句话的意思是:字不得在句中重复。故选C。
2.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A项,“而”都表转折。B项,前一个是助词,的;后一个是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C项,前一个是目的连词,来;后一个是介词,因为。D项,前一个是动词,成为;后一个是介词,给,替。故选A。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张冠李戴,原文说“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意思是,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宗臣不屑的是“矩矱”。故选B。
4.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整齐,之前和之后断开;“悲夫”表示感叹,之前和之后断开;这句话意思是: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5.(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子相却不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时训练随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要点:岂,难道;造物者,上天;微,精深,精妙;旨,意义,目的。(2)要点:尚,崇尚;讥,讥笑;毛发之用,微小的用处。
二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第一步找到常用语句首的副词“遂、俄而”,前面断开;第二步找到主语“芝、宣帝”,前面断开;第三步根据结构,转折关系“而”前面断开,根据对仗句式“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中间断开。
2.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本题中“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也错误。
3.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4.(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得分点:(1)以,凭借;出征,出兵征讨;以为,作为;先驱,先锋。(2)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三
1.B
【解析】B项,“真可惜也”的“可惜”,结合语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可知,应该是应予爱惜。
2.B
【解析】B项,“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不译。A项,“以”,前一个译为用;后一个是连词,表示目的。C项,“其”,前一个是代词,那些;后一个是连词,还是。D项,“而”,前一个是连词,表示转折;后一个是连词,表示修饰。
3.C
【解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可知,“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错误。
4.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题需要注意“假使”,“足下之美”“足下之教”的对称等。
5.(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解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1)“天资”译为上天给予,“光”译为光耀,“勉”译为努力。(2)“解释”译为分析说明,“挈”译为提携,“数子”译为他们。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高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从考查重点来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从分值来看,客观题一般固定在3分,主观题多为3—5分。
综观2019年高考各地区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考查题型上,客观题居多,如课标全国I、II、III卷,天津卷等;以主观题为辅,如浙江卷。2.考查材料的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考向一 提供语境的客观型断句
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境,画线句前面的句子是说项王屠戮咸阳、火烧秦宫后准备东行撤出。画线部分是别人对项王的劝说与项王的心思,故主语为“人”“项王”。抓住标志词“曰”可知,此处应断开;“曰”后面为劝说的具体内容,写关中地利,可据此建立霸王之业,由此可推知,“关中阻/山河四塞”错误,以此排除A、D两项。后半部分交代了项王东归的想法,理由有二:一是秦宫室被烧而残破,二是他怀念家乡。由此可知,C项“见秦宫/室”断句有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谐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来/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B.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管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C.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D.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荧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从语境看,“未至国”为时间状语,中间不可拆开,排除A和D项;“誓盟而后入邑”中“誓盟而后”是“入邑”的时间状语,中间不可拆开,排除B项。故选C。
技巧点拨
1.利用上下文语境,使语意畅通。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考生可首先翻译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为记叙类文本,应首先弄清楚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怎样;如为议论类文本,应首先弄清楚观点是什么、例证是什么、议论的方法如何等。如第1题中断句前的句子,项羽欲引兵东归是劝者劝诫的背景,这为后面的断句提供了人物、事件等相关依据。
2.关注语段自身语境,理清关系。断句题的语段本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语境,考生要能通过阅读,从语法结构、句式特点、句型特征等角度进行初步断句,也可从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角度关注其在句中的位置。此外,如果语段中出现“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一般可首先断开。如第1题中“人或说项王曰”,“曰”后应断开。
考向二 未提供语境的客观型断句
1.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望溪删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诗/人以为妄/余以为八家、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覆辨论而不遵其改者
B.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于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C.(李)白自序亦曰/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其恣横采览/非其狂也/使二公稳坐中书/何以垂不朽如此哉
D.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杰/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枝百代/传祚无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B项中“发于胸中而应之于手”一句,“而”表顺承关系,“而”前后句式整齐,可知在“之”后断开不正确,应在“于手”之后断开;另外,通读文句后可以发现“不见”既前无主语,又后无宾语,句意不完整,而根据上下文可知“其有刻画妩媚之态”做“不见”的宾语。该文句正确断句应为: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于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2.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B.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C.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D.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从句意看,本句论述的是乱亡之国的情况,故首先可排除A项,“自古乱亡之”断句有误;由“此势之然也”是个判断句可排除B项;“枢密使”是个官职名,不应断开,故可排除C项。
名师点睛
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特殊句式与一些固定结构;它们是不能够拆开的,在语法结构上与现代汉语存在着一些区别。在断句时,如果有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考生可将其作为断句的标志。
1.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考生要明确特殊句式的标志,如判断句的标志词“……者,……也”“……也”“为”“乃”“则”等,被动句的标志词“为……所”“见……于”等。倒装句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明显区别,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如第2题B项中的“此势之然也”为判断句,标志词是“也”。
2.反问句式。常见的结构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如第1题B项中的“岂以书自名哉”是反问句,该句中的“岂……哉”表反问。
3.固定句式。常见的结构有“如……何”“况……乎”“何以……为”“何……之有”“如……何”“唯……是”“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等。如第1题C项“何以垂不朽如此哉”中的“何以……哉”为固定句式。
考向三 提供语境的主观型断句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绍圣初,坐党籍,出通判杭州。以御史刘拯论其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使者承风望指,候伺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继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立,复宣德郎,放还。至藤州,出游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先自作挽词,其语哀甚,读者悲伤之。
(选自《宋史·秦观传》)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线处断句。(限4处)
出 游 华 光 亭 为 客 道 梦 中 长 短 句 索 水 欲 饮 水 至 笑 视 之 而 卒
【答案】出游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华光亭”“客”“梦中”“长短句”“水”“之”,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断句,从文中来看,这几句话承前省略主语“秦观”,后面都是秦观的行为,“出游”是动词,“华光亭”是“出游”的地方,做“出游”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可以断开;“道”意思是“道出”“说出”,其宾语是“梦中长短句”,即梦中所做的词,宾语后断开,即“长短句”后断开;“索水欲饮”的主语还是“秦观”,而“水至”的主语是“水”,“笑视之而卒”的主语又变成秦观,主语转换,中间应该断开,这就可以把剩下几处断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说居庸关
【清】龚自珍
居庸关者,古之谭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可守然?曰:“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然而相辏、相赴以至相蹙。居庸置其间,如因两山以为之门,故曰疑若可守然。
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关之首尾具制如是,故曰疑若可守然。
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然,故曰疑若可守然。”
自入南口,城甃有天竺字、蒙古字。上关之北门,大书曰:“居庸关,景泰二年修。”八达岭之北门,大书曰:“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自入南口,流水啮吾马蹄,涉之王瑽然鸣,弄之则忽涌忽洑而尽态,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八达岭者,古隰馀水之源也。自入南口,木多文杏、婆、棠梨,皆怒华。自入南口,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臂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余乃私叹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非以若耶?余江左士也,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蒙古来者,是岁克西克腾、苏尼特,皆入京,诣理藩院交马云。
自入南口,多雾,若小雨。过中关,见税亭焉。问其吏曰:“今法网宽大,税有漏乎?”曰:“大筐小筐,大偷橐驼小偷羊。”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自 入 南 口 四 山 之 陂 陀 之 隙 有 护 边 墙 数 十 处 问 之 民 皆 言 是 明 时 修 微 税 吏 言 吾 固 知 有 间 道 出 没 于 此 护 边 墙 之 间 承 平 之 世 漏 税 而 已 设 生 昔 之 世 与 凡 守 关 以 为 险 之 世 有 不 大 骇 北 兵 自 天 而 降 者 哉!
降自八达岭,地遂平,又五里曰坌道。
(原文有删改)
【答案】自入南口/四山之陂陀之隙/有护边墙数十处/问之民/皆言是明时修/微税吏言/吾固知有间道出没于此护边墙之间/承平之世/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守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解答主观断句题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可以分为四步:(1)理解语段的大致意思。(2)找出表示停顿的标志性词语。比如语段中的“而已”“设”等。(3)寻找语段中的相关谓语。比如语段中的“入”“有”“问”“言”“出没”等。(4)根据谓语与前面的主语、后面的宾语的情况断句。第一个动词“入”的主语“我”承前省略了,其宾语是“南口”,所以“南口”后应停顿;第二个谓语是“有”,其主语是“四山之陂陀之隙”,宾语是“护边墙”,“数十处”是“护边墙”的定语,那么“数十处”后应停顿,由于主语“四山之陂陀之隙”过长,因此主语和谓语“有”之间也要停顿;第三个谓语是“问”,承前省略了主语“我”,宾语是“民”,“民”后要停顿;第四个谓语是“言”,其宾语是“是明时修”,“修”后要停顿。依此考生便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名师点睛
文言断句题做完后,须要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诵读找语感。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是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一。在断句题中,诵读时语感不对之处,往往就是断句错误之处。如第1题中画线部分句子短小,且相对整齐,断开后一读便可知晓断句是否正确。
2.翻译求通顺。疏通文意是最直接的办法,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是做到断句后的文句能翻译得通,如果有文意晦涩拗口之处,那就可能是断句错误之处。
3.逻辑应合理。就是断句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必须符合情理,符合逻辑。考生在检查时,应充分调动自己各方面的生活经验、社会常识等。
4.语法应准确。断句结束后,考生应根据语法知识,明确主谓宾定状补,明确充当这些成分的词语的词性,明确句子的各个成分是否完整。
考向四 未提供语境的主观型断句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答案】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
【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由选文出处《说苑·正谏》和“晏子谏曰”的提示语可知,这段文字讲的是晏子劝谏的事。其次,要寻找显性标志词。“景公为台台成”有顶真修辞,应停顿为“景公为台/台成”;“晏子谏曰”有对话标志“曰”,需要停顿;“今复欲为钟”一句中的“今”无论翻译为“现在”还是“假如”,都需要停顿;“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句中有顶真修辞,前边有指示代词“是”做主语,后边有句末语气词“矣”,提示要停顿三处。最后,再次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要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
名师点睛
1.关注对话。如果题干出现“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一般可首先断开,并从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成分,明确主宾。
2.关注虚词。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因此明确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但以下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也”“矣”“乎”等虚词既可用在句末,也可用在句中,故考生必须明确词性,才能确定它们的位置;二是“而”“之”等虚词有时意义实词化,不可一看到虚词便断开。
3.关注句式与结构。文言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等,也是断句的标志。考生如果发现文句中有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可先将其断开;同时,有些断句题的句型很有特点,如讲究对称、上下句对举、押韵等,考生可根据这些特点灵活断句。
4.诵读疏通文意,检查核对。一般而言,断句出现错误的句子,在诵读时总会给人拗口的感觉,在翻译的时候也总是前言不搭后语,考生可根据语感,对断句的正确与否做出初步判断。
1.下列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唐皇诸孙贺,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迳间,亦殊不能知之。
(选自杜牧《〈李贺集〉序》,有删改)
A.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B.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C.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D.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2.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B.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C.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D.雄(扬雄)遭王莽之际/有所不得/去又不必死/辱于仕莽/而就之/固所谓明夷也/然雄之言著于书/行著于史者/可得而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家谱记
(明)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 光 每 侍 家 君 岁 时 从 诸 父 兄 弟 执 觞 上 寿 见 祖 父 皤 然 白 发 窃 自 念 吾 诸 父 昆 弟 其 始 一 祖 父 而 已 今 每 不 能 相 同 未 尝 不 深 自 伤 悼 也
4.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人 为 一 乡 一 县 其 德 义 惠 爱 尚 足 以 薰 蒸 渐 泽 今 大 者 专 一州 岂 当 小 其 官 而 不 事 邪 令 其 得 吾 说 而 思 之 人 咸 有 久 居 之 心 又 不 小 其 官 为 越 人 涤 其 陋 俗 而 驱 于 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馀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选自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有删改)
5.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宋 人 有 闵 其 苗 之 不 长 而 揠 之 者 芒 芒 然 归 谓 其 人 曰 今 日 病 矣 予 助 苗 长 矣 其 子 趋 而 往 视 之 苗 则 槁 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一、【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原文见考点13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链接”部分第一题正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 夫人之相与
C.以与物境会 不赂者以赂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 君为我呼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藩落”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
二、【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三、【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 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闯关检测
1.B
【解析】从句意看,作者认为李贺的诗歌继承了屈原的创作风格,文辞优美,但缺少“理”,故不能断成“理虽不及辞”,以此排除A、D两项;“前事”做“探寻”的宾语,故不应在“前事”前断开,以此排除C项。
2.D
【解析】D项,文句中“去”意为“离开”,“有所”与“不得去”构成所字结构,故应在“去”后断开。第一个“而”是连词,连接的两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不必断开。正确断句为:雄遭王莽之际/有所不得去/又不必死/辱于仕莽而就之/固所谓明夷也/然雄之言著于书/行著于史者/可得而考。本文句大意为:扬雄遭遇王莽当权的时候,(他)不能离开,又不必赴死,(只得)忍受耻辱在新莽王朝做官,这(也就是)所说的韬光养晦啊。然而扬雄的言论记载在(他的)著作中,(他的)行为记载在史书上,(都)可以据此加以考证。
3.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句中的名词有“有光”“家君”“诸父兄弟”“祖父”“白发”“诸父昆弟”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断句,如“有光”是主语,“侍”是谓语,“家君”是宾语,该句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从“家君”后断开;“从”意思是“跟随”,主语依然是前面的“有光”,而跟随“诸父兄弟”所做的事情是“执觞上寿”,到此句意才完整,应在“上寿”后断开;“见”意思是“看见”,看见的宾语是“祖父皤然白发”,此处是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在“白发”后断开;“其”是代词,代指前面的“诸父昆弟”,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其”前面断开;“而已”意思是“罢了”,放在句子末尾,其后要断开;“深自伤悼”是因为前面“每不能相同”,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应断开。
4.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
【解析】从文段内容来看,作者拿古之人与今之人为官进行对比,批评了当时人们“重内轻外”的思想,故可先找出主语“古之人”“今大者”,可首先断开。前半部分中,“其”为代词,是断句的标志词。后半部分中,“岂……邪”意为“难道……吗”,表示反问,“岂”前和“邪”后应断开;“人”做主语,因此“人”前应断开;“又”表示并列关系,是断句的标志词;另外,根据句意,“为”后的内容是“今大者”端正做官态度后为越地百姓带来的好处,故应单独断开。本文段大意为:古人治理一乡一县(时),他的道德仁义、恩惠、慈爱还能够薰育沾染本地百姓,如今统辖范围大的官员独擅一个州,难道可以轻视这一官职而无所事事吗。假使他们能够听从我的劝告并且好好思考它,(那么)每个人都有久居的想法,又不会轻视此官职,(努力)为越人改变落后的习俗使他们日益文明开化。
5.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解析】本题的解题步骤有二:一是找表示对话的词语“曰”,先行断开;二是找主语,“宋人”“其子”,明确句间关系,再据此断句。本文句意为:宋国有一个可怜他的禾苗长得不快而拔苗助长的人,(干了一天,)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竟然枯死了。
高考链接
一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C项,“累”意为“重复”,这句话的意思是:字不得在句中重复。故选C。
2.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A项,“而”都表转折。B项,前一个是助词,的;后一个是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C项,前一个是目的连词,来;后一个是介词,因为。D项,前一个是动词,成为;后一个是介词,给,替。故选A。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张冠李戴,原文说“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意思是,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宗臣不屑的是“矩矱”。故选B。
4.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整齐,之前和之后断开;“悲夫”表示感叹,之前和之后断开;这句话意思是: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5.(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子相却不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时训练随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要点:岂,难道;造物者,上天;微,精深,精妙;旨,意义,目的。(2)要点:尚,崇尚;讥,讥笑;毛发之用,微小的用处。
二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第一步找到常用语句首的副词“遂、俄而”,前面断开;第二步找到主语“芝、宣帝”,前面断开;第三步根据结构,转折关系“而”前面断开,根据对仗句式“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中间断开。
2.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本题中“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也错误。
3.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4.(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得分点:(1)以,凭借;出征,出兵征讨;以为,作为;先驱,先锋。(2)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三
1.B
【解析】B项,“真可惜也”的“可惜”,结合语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可知,应该是应予爱惜。
2.B
【解析】B项,“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不译。A项,“以”,前一个译为用;后一个是连词,表示目的。C项,“其”,前一个是代词,那些;后一个是连词,还是。D项,“而”,前一个是连词,表示转折;后一个是连词,表示修饰。
3.C
【解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可知,“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错误。
4.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题需要注意“假使”,“足下之美”“足下之教”的对称等。
5.(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解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1)“天资”译为上天给予,“光”译为光耀,“勉”译为努力。(2)“解释”译为分析说明,“挈”译为提携,“数子”译为他们。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