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富力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西青区富力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西青区富力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
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3分)下列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2.(3分)在风驰电掣的列车上,妈妈对孩子说“坐着别动”,其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铁轨 B.路边的树林
C.小孩的座位 D.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3.(3分)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4.(3分)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5.(3分)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6.(3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340m/s
B.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不可以传递能量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歌曲的音调高
D.“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7.(3分)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的消声器
B.居民区旁高架桥上的隔音挡板
C.学校附近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8.(3分)如图是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际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3分)水是大自然的精灵,瞬息万变中向我们展示了它神秘的特性。如图所示的四个场景中,因为水的凝固而形成的是( )
A.草叶上的露珠 B.屋檐下的冰凌
C.树叶上的白霜 D.旷野上的白雾
10.(3分)下列事例中,属于应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科技工作者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渔民利用声呐探测大海鱼群
二、多选题(选对没选全得1分,错选0分,选对3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多选)11.(3分)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
D.误差和错误一样,都是可以避免的
(多选)12.(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街头设置噪声检测仪可以控制噪声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多选)13.(3分)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1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25℃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
14.(4分)甲、乙两图中,物体长度是 cm;温度计示数是 ℃。
15.(4分)小明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值分别是:8.23cm,8.25cm,8.23cm,8.24cm,8.78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此物体的长度是 cm。
16.(4分)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动交会对接成功,成为一体,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九号”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九号”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17.(4分)“大妈广场舞,吵得我好辛苦”,说明健身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委员会与大妈沟通,跳舞时:(1)调小音量,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2)社区居民关闭门窗,属于在 中减弱噪声。
18.(4分)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音乐芯片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声音不能在 传播。
19.(4分)北方的冬天,家里靠近 的玻璃上出现“冰花”(选填“室内”或“室外”),“冰花”是水蒸气发生了 形成的。
四、综合题(共18分)
20.(5分)图为小明爸爸驾车通过某段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若他们驾车通过这段公路,匀速行驶20km的路程用时为20min,则车速为多少千米每小时?在该路段他爸爸驾车超速了吗?
21.(6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
(3)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三个速度中最大的是 。
22.(6分)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
(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 (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 ℃,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但要继续 热。
23.(6分)学生在“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如图所示图线。由图可知:
(1)加热 分钟后,水开始沸腾,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2) 段图线反映了水沸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的温度 (填上升、下降、不变)
(3)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4.(8分)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线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应改为:用铜丝线圈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25.(6分)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72km/h。求: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声音的速度为340m/s。
天津市西青区富力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
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3分)下列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时,刻度尺要沿着被测长度放,并紧贴被测长度,这样测量时才能更精确。
【解答】解:A、图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错误;
B、图中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所以正确;
C、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错误;
D、图中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且刻度没有紧贴长度,所以错误。
故选:B。
【点评】用刻度尺测长度时要求刻度尺沿着被测的长度,并使刻度尺带刻度的一面尽量与物体紧贴,这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2.(3分)在风驰电掣的列车上,妈妈对孩子说“坐着别动”,其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铁轨 B.路边的树林
C.小孩的座位 D.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解答】解:
以铁轨、铁路边的树木和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为参照物,小孩和铁轨、铁路边的树木和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孩是运动的;只有当孩子相对于自己的座位位置或车厢位置不改变时,才符合妈妈对他的“别动”的要求,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也不同。
3.(3分)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改变就是运动的,如果不变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A正确;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正确;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C错误;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3分)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便于观察。
【解答】解: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故选:D。
【点评】此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是一种转换的方法,要学会应用。
5.(3分)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引吭高歌”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故选:C。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声现象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说法相联系,深入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6.(3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340m/s
B.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不可以传递能量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歌曲的音调高
D.“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4)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解答】解:
A、真空不能传声,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A错误;
B、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播能量具有能量,故B错误;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音调和响度的区分、声的利用,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7.(3分)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的消声器
B.居民区旁高架桥上的隔音挡板
C.学校附近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分析】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根据每个选项的实际做法,分别加以分析判断。
【解答】解: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B、街道路旁安装隔声板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C、学校附近安装噪声监测器可以监测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D、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是中考的热点。
8.(3分)如图是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际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解答】解:
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但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故B正确;
C、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故C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未与被测液体接触,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9.(3分)水是大自然的精灵,瞬息万变中向我们展示了它神秘的特性。如图所示的四个场景中,因为水的凝固而形成的是( )
A.草叶上的露珠 B.屋檐下的冰凌
C.树叶上的白霜 D.旷野上的白雾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
A、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A错误;
B、屋檐下的冰凌是雪先熔化为水,水又凝固成冰而形成的,先熔化后凝固,故B正确;
C、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出现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0.(3分)下列事例中,属于应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科技工作者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渔民利用声呐探测大海鱼群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解答】解:A、科技工作者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渔民利用声呐探测大海鱼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的利用,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声波传递信息和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
二、多选题(选对没选全得1分,错选0分,选对3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多选)11.(3分)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
D.误差和错误一样,都是可以避免的
【分析】物理实验离不开物理量的测量,但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是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是误差;误差不同于错误,它不可避免,只能采取措施尽量减小,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解答】解: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是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是误差,故A正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
C、采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只能尽量减小误差,使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但不可能消除误差,故C正确;
D、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粗心大意等主观方面的原因所造成,所以可以避免;但误差是由于仪器、环境等客观原因所导致,所以不可避免,故D错误。
故选:ABC。
【点评】此题很好的对误差和错误进行了区分,使学生认识到两者的不同,加深了对误差的认识。
(多选)12.(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街头设置噪声检测仪可以控制噪声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分析】(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控制噪声要从三方面着手: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解答】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正确;
C、噪声监测装置是噪声监测器上可以直接读出噪声大小,它不能起到控制噪声的作用,故C错误;
D、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温度越高传声速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传播速度影响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多选)13.(3分)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1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25℃
【分析】(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
(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解答】解: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正确。
B、在BC段,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正确。
C、该物质从12min开始凝固,到15min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C错误。
D、该物质的凝固对应的温度是45℃,凝固点为45℃,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熔化和凝固图象的理解,根据图象分辨晶体和非晶体,并能分析出各自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中考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
14.(4分)甲、乙两图中,物体长度是 2.35 cm;温度计示数是 36 ℃。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解答】解: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2.3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35cm;
(2)在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1℃,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40”在“30”以上,说明温度高于0℃,为36℃。
故答案为:2.35;36。
【点评】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15.(4分)小明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值分别是:8.23cm,8.25cm,8.23cm,8.24cm,8.78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8.78cm ;此物体的长度是 8.24 cm。
【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掉错误读数,取其余4各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确定准确值。
【解答】解:(1)由题中测量数据可知:数据单位是cm,小数点后有两位数,则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为毫米刻度尺。观察5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8.78cm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
(2)物体的长度为:≈8.24cm;
故答案为:8.78cm;8.24。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16.(4分)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动交会对接成功,成为一体,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九号”是 静止 (填“运动”或“静止”)的;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九号”是 运动 (填“运动”或“静止”)的。
【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解:“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太空站对接时,“神舟九号”相对于“天宫一号”的位置保持不变,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九号”是静止的;
“神舟九号”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九号”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7.(4分)“大妈广场舞,吵得我好辛苦”,说明健身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委员会与大妈沟通,跳舞时:(1)调小音量,属于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2)社区居民关闭门窗,属于在 传播过程 中减弱噪声。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解:跳舞时:调小音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声源;传播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生活中的实例,理解防止噪声的途径是解决本题关键。
18.(4分)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音乐芯片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 变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声音不能在 真空中 传播。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变小;真空中。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解答,基础型题目。此实验也是考试常考实验。
19.(4分)北方的冬天,家里靠近 室内 的玻璃上出现“冰花”(选填“室内”或“室外”),“冰花”是水蒸气发生了 凝华 形成的。
【分析】凝华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冰花形成的,由于北方的冬天外面窗子冷,所以汗或冰花出现在玻璃室内。
【解答】解:冰花是水蒸气变成冰,即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凝华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时,放热才发生的,所以产生在内表面。
故答案为:室内;凝华。
【点评】解决此类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际分析题目,要结合物态变化现象进行分析。
四、综合题(共18分)
20.(5分)图为小明爸爸驾车通过某段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若他们驾车通过这段公路,匀速行驶20km的路程用时为20min,则车速为多少千米每小时?在该路段他爸爸驾车超速了吗?
【分析】已知路程和行驶时间,利用v=计算车速,最后与该路段限速80km/h相比较做出判断。
【解答】解:
由题知,s=20km,t=20min=h,
这段路程中的车速:
v===60km/h,
图中“80”为限速标志,是指该路段最高车速为80km/h,
因为60km/h<80km/h,所以,在该路段他爸爸驾车没有超速。
答:车速为60km/h,在该路段他爸爸驾车没有超速。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知道交通标志牌的含义、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21.(6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秒表 和 刻度尺 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v= 。
(3)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
(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三个速度中最大的是 v3 。
【分析】(1)实验中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
(2)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v=;
(3)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运动的时间越长,越便于测量时间;
(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5)根据小车做加速运动,判断小车在不同情况下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要完成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v=;
(3)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测量;
(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5)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若题中小车在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则v1>v2;
若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因为小车做加速运动,则v3>v1>v2,故速度最大为v3。
故答案为:(1)秒表;刻度尺;(2)v=;(3)小;(4)变速;(5)v3。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速度的大小比较,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基础题目。
22.(6分)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
(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 乙 (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 0 ℃,熔化过程经历了 6 min。
(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不变 ,但要继续 吸 热。
【分析】(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可从加热时是否容易使冰均匀受热角度进行比较;
(3)根据图象可判断冰的熔点以有读出熔化所用的时间;
(4)根据图象的特点可得出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与吸热情况。
【解答】解:(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乙装置。
(3)分析图象可知,在0℃时,图线呈水平,此时的温度就是冰的熔点,
熔化经历的时间为10min﹣4min=6min;
(4)读图丙可知,BC段为冰的熔化过程;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2)乙;(3)0; 6;(4)不变; 吸。
【点评】了解温度计的原理,会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会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6分)学生在“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如图所示图线。由图可知:
(1)加热 4 分钟后,水开始沸腾,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9℃ 。
(2) BC 段图线反映了水沸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的温度 不变 (填上升、下降、不变)
(3)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 b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 a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分析】(1)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2)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解答】解:(1)水在BC段,加热4min后开始沸腾,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此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9℃;
(2)BC段图线反映了水沸腾的过程,水在沸腾过程中需不断吸收热量,水的温度不变。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所以b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所以a图是沸腾时的现象。
故答案为:(1)4;99℃;(2)BC;不变;(3)b;a。
【点评】掌握液体沸腾的条件、沸腾特点、沸点等。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气泡的变化是直观判断水是否沸腾的依据,而气泡的多少与大小又是我们判断的重要标准。
24.(8分)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线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A ,错误的步骤是 C ,应改为:用铜丝线圈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d 。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DBEC 。
【分析】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要积少成多法。
【解答】解:
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应改为: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正确的实验步骤是:DEBC;
故答案为:(1)A;C; d;(2)DBE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积少成多法的应用,我们在遇到我们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就要认真思考,寻求间接的测量方法。
25.(6分)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72km/h。求: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声音的速度为340m/s。
【分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72km/h的速度已经前行了4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2)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然后可知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解答】解:(1)汽车行驶速度v=72km/h=20m/s,
由v=可得,
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时行驶的路程:s车=v车t=20m/s×4s=80m;
(2)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设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如图所示:
则结合图示可得:2s=s声﹣s车,
s===640m。
答: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64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西青区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关于图中物理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西青区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kg/m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西青区富力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