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0(2份打包,解析版+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0(2份打包,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0解析版doc、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0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10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0·广东汕头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所谓移情,通俗地说,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描绘此种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材料二: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等美好事物,就会被吸引。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关感》,有删改)材料三: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而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丰富的美的要素。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共同产物。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A.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联想到乍暖还寒、草长莺飞的春季美景。B.读到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联想到宋文帝刘义隆金戈铁马克复中原的恢弘气势。C.读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联想到诗意美好的逝去时光和寻梦的惆怅落寞。D.读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联想到交通工具落后的人类文明社会早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白居易的《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是移入乐音中的自我情感。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杜甫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小舟,小舟因此就孤愁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小舟中,只存在于小舟上的。4.材料三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5.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审美沟通与体验展开的,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2020·广东广州市·高三月考)蜡条人家安宁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条,全拉了来。虽然编筐这门手艺,不能让我们家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补贴点零花钱。在暂时寻不到别的更合适的行当之前,父亲也就像种庄稼一样,一年年收购满院子的蜡条,浸泡之后,再反复风干,才开始让这些蜡条派上编筐的用场。差不多,新的蜡条要存放半年,父亲才会将它们挑选出来使用。这是父亲的第二职业,基本上,只要忙完地里的活计,他就会在院子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工具——摆出来,开始像一只蚂蚁一样勤奋地工作。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来,想让它们怎么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柳条一样柔软无骨。父亲不仅仅会编小巧美观的驮筐、苹果篓、提篮,还会一个人完成两三米高的庞然大物——酒海①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只不过,这时候父亲的战场,变成了室内。室内当然因此变得很是拥挤。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室,打开电灯,奋笔疾书。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我觉父亲即便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蜡条在灯下的堂屋里,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而碰到了灯泡,让满屋子都是飞旋的人影;时而落在水缸沿壁上,发出清脆又寂寥的响声;时而将绳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无奈蜡条太长,房间又太小,总也无法使它们驯服。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于是整个堂屋的灯下,就只剩了父亲一个人。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一场听完,一个驼筐,也就编完了三分之一。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收拾父亲折腾出的满地狼藉。 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悄悄的,夜色笼罩了日间所有的喧哔。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工具,将一根蜡条,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沐风带雨的生动姿态。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色彩丰富而又不方乱。舞根端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方便插入像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蜡条队伍里去。母亲做起这些来,俨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所有的要求,知道今天要编的物什,大概需要多少根蜡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其躯体中的。他们一个编织,一个修剪,配合非常默契。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有过矛盾。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同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态。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我还会觉得感动。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蜡条,将我和姐姐追得满院子跑时的冷酷无情。我的脸微微发烫,好像炉火太旺了。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炭,给烤得像一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注)①酒海:一种大型的盛酒容器,因盛酒量多,故称“海”。链接:安宁,生于泰山脚下的青年作家,屡获国内散文大奖。她的写作中,对故乡的思念已经融入了血脉里,“乡村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好家园的一种向往和回归”“通过写作,我发觉自己的根基,其实一直都停留在乡村的泥土里,从未离开”。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既写出了蜡条对农村人家的重要性,也暗含了农村人家对蜡条的质朴感情。B.冬天连写作业的我都要把地方让给父亲编织蜡条,说明农民谋生不易,顾不上孩子学习。C.经常吵架的父亲和母亲唯独在编蜡条上没有矛盾,是因为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是一样的。D.文章对编织蜡条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是在塑造父亲面对生活柔韧不屈的人物形象。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蜡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思想主旨和情感脉络明确集中。B.第五段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丰富生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C.本文恰切地运用儿童视角,展现出孩子天真视野中农活的童趣以及生活的本真面貌。D.本文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笔触细腻,在琐碎的生活记录中描摹出温情的中国乡村。8.作者安宁被评价为“在故乡底子上绣花的山东女孩”,请结合文章和链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9.结尾说“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作者因何心生欢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20·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内侯,徙常侍。籍本有济世志,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免。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母终,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节选自《晋书·阮籍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B.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C.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D.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古代科举制度的必经程序,指征召至门下向朝廷推荐参加科举考试。B.九锡,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C.琴,一种拨弦乐器,琴身木制,琴面张弦,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弹。D.景元,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此后形成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喜爱黄老,性格傲岸不羁。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庄子》和《老子》;平时,喜怒不形于色,高兴时,就飘飘然忘记了自我形体的存在。B.阮籍小心谨慎,只求明哲保身。他时常开怀畅饮,晋武帝希望与阮籍结为姻亲,但阮籍借醉酒婉拒了他的要求,晋文帝出面也未能奏效。C.阮籍才情斐然,急就亦能成篇。他因酒醉而忘记起草对晋文帝的劝进书,使者把这事告诉他,他当下就写成了,言辞清正雄辩,被时人推崇。D.阮籍爱憎分明,蔑视所谓君子。他对与自己投缘和不投缘的人,分别以青眼和白眼相对;还曾对所谓君子实为蝇营狗苟之辈进行辛辣的讽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2)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14.阮籍为何经常酣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2020·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三期末)杜侍御送贡物戏赠张谓铜柱①朱崖②道路难,伏波横海③旧登坛④。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⑤。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注)①铜柱:西汉末年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铜柱,以为汉之极界。②朱崖:汉郡名,即今海南省琼山县一带。③横海:汉代韩说曾任横海将军,率兵南征。④登坛:古代封拜大将,筑坛受命,然后出师。⑤獬(xiè)豸(zhì)冠;御史所服之冠,指杜侍御奔波万里索要贡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说杜侍御出使地点,赞美杜侍御像马援一样南征交趾名垂青史。B.颔联正面进言,说南越人自会呈贡,杜侍御不必万里迢迢亲自去索要。C.颈联呼应首联“道路难”,写瘦马天晚耽误行程,孤舟畏寒艰难行驶。D.尾联称杜侍御所呈贡物从来都很难得到,不过君王很可能不愿意欣赏。16.这首诗对杜侍御的哪些行为进行了讽刺?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2020·广东汕头市·高三月考)(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通过赞扬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来表达自己坚持抗金的立场。(2)《次北固山下》写海面上朝阳升起,江南已有春天的气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逍遥游》说宋荣子“___________,_________”能认清内外荣辱的界限,但还未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法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020·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陈州多湖,湖内多鳖,屡捉不尽,便造就出一批捉鳖能手。刘二就是远近闻名的捉鳖大王。世间凡事称王者,必有绝技。刘二捉鳖,一是眼真,二是手准。他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鳖”,知其行,懂其道,手到擒来,可谓神奇之极。鳖,食居有规律。夏天浅水滩,冬天暖水窝。夏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刘二能按照不同的季节寻出那仅露一点儿的鳖头或鳖鼻——冬春二季寻鳖鼻,夏秋之际找鳖头。有人说他能闻出鳖味儿来,此说有所失真,但无论冬夏春秋,鳖都逃不脱他的火眼金睛,这一点儿无疑。鳖还有向阳向绿之脾性,更有“两不卧”之习——不卧污泥窝,不卧石头窝,一般爱卧在清水浅沙处和多螺蛳的绿色水草下。一旦看准,刘二就蹑手蹑脚,出手如箭,一举之劳,鳖便成了瓮中之鳖。刘二能日捉几十只,自然称得起“王”。18.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第二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就这么一丁点本事,还“学有专长”呢,实在叫人佩服不起来。B.那时衣襟上最常见的是打粥时落下的粥痕,大家把它戏称为“安大校徽”。C.我的不远千里,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D.“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鳖,食居有规律。夏天浅水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冬天暖水窝。”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1.(2020·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高三月考)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确流畅。①从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时间节点,②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开展的保护工作即将迎来20周年。③虽然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④但是进步快、成果显著。⑤这样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专家的支持,⑥以及群众的广泛而共同的参与和努カ。⑦从鲜为人知到全民关注,非遗保护发展势头良好。⑧应牢牢抓住非遺保护发展的时代,⑨进一步发挥非遺以及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类非遗,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发展。22.(2020·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高三月考)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关键信息,不超过35个字。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委员会私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黁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阿尔特等三人,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贡献。由于这项发现,科学家可以对该病毒进行高度敏感血液测试,从而基本消除了世界许多地区的输血后肝炎,极大地改善了全球健康状况。逸今为止,共有222名科学家获得过该奖项。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0·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为了引导高三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明确大学求学方向,某高中“追梦”社团举行了一次以“我心中的大学”为主题的畅想会。会上,下面几所高校的校训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香港大学:明德格物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上海财经大学:厚德博学,经济匡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山东大学: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国家会计学院:不作假账 请从中选择两三则校训,写一篇发言稿,在“追梦”社团畅想会上谈谈你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 要求选好校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20(2份打包,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20解析版doc、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20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9(2份打包,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9解析版doc、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9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7(2份打包,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7解析版doc、新高考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7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