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串讲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核心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人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串讲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第四章水的运动(串讲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第四章水的运动(核心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其他 0 次下载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核心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展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考点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
(2)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整体性的基础)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①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过程:光合作用
③自然环境生产功能的差异性
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2)稳定功能
①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
②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稳定功能,但自然环境拥有此功能。
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
①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地貌的侵蚀变化。
②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含义: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自然演化与干扰演化的差异性
①陡峭山地逐步侵蚀为浑圆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为森林,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千万年
②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损毁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
(3)特点
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
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考点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地域差异
(1)地域特征的形成: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2)地域差异的产生
①同纬度地区
②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
(3)地域差异的体现: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即规模有大有小。
①全球性的地域差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②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③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②分布
低纬度、高纬度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如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中纬度地区
大陆东岸 | (低纬—高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 |
大陆西岸 | (低纬—高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阔叶阔叶林带 |
③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④分异基础: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②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
③形成原因:海陆分布。
④分异基础:水分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基础: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发生变化。
(2)分异特点
①山麓自然地带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4.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地所在纬度——同高度的山地,纬度越低,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2)山地海拔——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5.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气温、降水、坡度分析)
(1)温度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2)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3)地貌(坡度):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
(4)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5)人类活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6)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破,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6.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
(1)含义:指不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自然带分布现象。相比于自然带地带性分布,某地本该出现某种自然带却没有出现、不该出现某种自然带却出现的现象。
(2)成因: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3)举例:温带湿润区,高而陡的山坡,土壤含水量少,只能生长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低洼的河谷,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