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官职变动常用词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官职变动常用词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官职,《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贬左迁,黜废免夺,填空题,判断题,真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B.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C.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A.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B. 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C.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D.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E.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5A45392D2F8775CA8396ADF9814316F4BCA66A595152145D02A78D9995D9D21073999643B7859F2D3C4C10EF3DCFD341B293B5F8E08C2DF1
一、古代官职(一)官职爵位名(二)官职变动词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一、古代官职(一)官职爵位名1.三公九卿2.常见官职爵位名3.三省六部制
1.政府机构“三公九卿”(秦制)
典客(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租税钱谷财政收支)
少府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爵位】 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学士】 主管起草诏令、审议奏章、编纂、撰述等事务。【博士】 主管经学传授的官职。【御史】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司马迁做过太史令。【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军机大臣】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军机章京】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枢密使】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太尉】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监察之职)的属官【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刺史】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太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都尉】、【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刑部,古代掌管刑法、诉讼、军令等事务的官署,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六部”。主官是尚书,副官是侍郎。此官职最早出现于隋,明、清两代沿袭此制。B. 帑廪,指国库与粮仓。帑,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廪,旧指米仓,亦指储藏的米。类似词汇还有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处所叫库,露天的谷仓叫庾。C. 宣麻,唐、宋任免宰相、对外战争等重大事件,皆由翰林学士以白麻纸书写皇帝诏令,然后在朝廷上宣布,称之为“宣麻”,后来以此作为诏拜将相之称。D.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札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常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也指诗文里所引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题中A项,军令为兵部所管。故选A。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负责科举、祭祀、典礼、学校等。
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事务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负责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户部(掌管户籍、疆土、田地、财政事宜)
礼部(主管典礼、教育、科举之事)
兵部(军队、武官选用、训练)
刑部(主管刑罚、审核案件)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物)
3.政府机构“三省六部”(隋唐建立)
2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长官之间互相牵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间接加强了皇权。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机构和“六部”中负责军事、军政事务的机构分别是:( )A尚书省、兵部B、门下省、吏部C、中书省、刑部 D、尚书省、工部
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D.卒,“死”的很多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东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科学家——张衡讲述他的一生。
姓名:张衡字:平子籍贯:南阳西鄂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
中央公署征召有才能的人
皇帝亲自征召有才能的人去中央做官
征、辟、举、荐、拜、选 除、授、赏、封、起
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2.辟[b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3.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转·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陉阳县。(《宋史·侯可传》)4.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泰定初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鲁传》)
6.除:免去旧职而授予新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续》)7.授:授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8.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谭嗣同传》)9.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10.起:停职再用,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阙,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
升、擢、拔、迁、陟、加
1.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张衡传》)2.擢[zhuó]: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超擢:越级破格提升。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4.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5.陟(zhì):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6.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再转复为太史令。
徙、调、转、补、改、出、入
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2.转、调、徙:调动官职。【徙边】流放到边远地区去服刑。《汉书·陈汤传》 “其免汤为庶人,徙边。3.补:补充官职空缺。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4.改:改任官职。如:改任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5.出、出宰:京官外放担任地方官。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6.入:进入朝廷。地方官调任京官。如: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复作《游玄都》诗。(《新唐书·刘禹锡传》)7.去:不再担任原来的职务。《后汉书·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8.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迁”字指升迁还是贬谪呢?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征”“拜”二字指的是什么来着?
悬车、解官、致仕 乞骸骨、移疾、告老
1.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2.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3.致仕:官员退休或辞官归家。如:举其偏,不为党。(《左转·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陉阳县。(《宋史·侯可传》)4.乞骸骨:自请退职或因年老请求退职。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1.贬:降职。《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2.谪:①动词,被罚流放或降职。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② 名词,被罚罪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徙谪实之初县。”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4.出:离开京城外调。屈原《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5.罢、免:罢免、罢黜、免去官职。《汉书·贡禹传》:“免官削爵。”6.黜、废:废弃不用。 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管子·明法解》“不胜其任者废免。”7.放:放逐、流放。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兼、摄、守、领署、权、判、行
1.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2.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3.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魏书·王修传》)4.领:兼任较低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5.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6.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署监狱。(《汉书·王尊传》)7.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兆尹。(《刘公嘉话》)8.判: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征、辟、举、荐、拜、选、除、授、赏、封、起
贬、谪、左迁、左除、左降、左授、左宦
迁、徙、调、转、补、改、出、入
兼、摄、守、领、行、署、权、判
悬车、解官、致仕、乞骸骨
3.文言传记常见官场词汇
典劝课按案劾构党短收系坐
到任:下车、视事、听事(处理政事)言事:疏、奏、表、谏、白、矫(假托,假传)
(主持、主管)(鼓励,奖励)(考核、督促)(巡视,巡行)(考察,核实,巡行,巡视)(弹劾,检举)(构害,诬陷)(偏袒,结党)(进谗言,说坏话)(逮捕)(①因……而获罪;②牵连,定罪)
休假、因事离职或再次任职⑴休沐、出沐、归沐:例行休假⑵丁忧、丁艰:父母去世离职回家守丧⑶服阙、服除、免丧:守丧期满可以回朝任职⑷起:起用
1.“举、辟、征、拜”四个字指的是官职的 。2.“迁”指的是 ,“左迁”指的是 。3.京官外调出任地方官即“ ”,与之意思相反的实词是 。4.“擢”“拔”“迁”“升”指的是 官职。
1.“举、辟、征、拜”四个字指的是官职的 授予 。2.“迁”指的是 升官 ,“左迁”指的是 贬官 。3.京官外调出任地方官即“ 出 ”,与之意思相反的实词是 “入” 。4.“擢”“拔”“迁”“升”指的是 提升 官职。
1.“领”指的是兼任较高的官职。 ( )2.“征”指的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 )
1.“领”指的是兼任较高的官职。 ( × )2.“征”指的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 × )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C“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A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A“左迁”必是降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D皇帝的庙号。
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赵熹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熹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熹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日“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熹。熹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熹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候。邓奉反于南阳,熹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熹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熹书,乃惊日:“赵熹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熹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王日:“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今赵熹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日:“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熹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意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熹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煌,侵入平原界辄死, 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候。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熹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熹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卸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刚辞去职务。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国都。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卸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刚辞去职务×。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国都。
答案:A “下车”指新官就任,“下车伊始”指官吏初到任就职。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日:“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日:” 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日文定。(选自《宋史·许将传》)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近侍职位并不高。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 ,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移疾:犹言“移病”,古代官员上书称病。是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用语。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日:“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甲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日:“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日:“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节选自《宋史·赵鼎传》)
A.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B.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C.除权,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单纯指授予官职×,在这里指让赵鼎暂时代理户部员外郎。D.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答案:C “除”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
太祖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大统十五年,行下封县事。太祖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尝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皆背而讥之日:“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六官建,拜太学助教。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朝廷有疑义,常召问焉。后以疾卒。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级(问疑)》《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A.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B.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C.六官,即天官家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答案:D “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回故乡安度晚年”错,无中生有。
裴庄字端己,阆州阆中人。以明经登第。归宋,历虹县尉、高陵主簿,本府召权司理操。转运使雷德骧以威望自任,尝巡按至境,官属皆出迎候。庄独视事本局,徐谒道周,德骧称其有守。徙权忻州录事参军先是,并州待积军储,条制甚峻,掌出纳者常十余人,及庄代之,独任其事。擢授绛州防御推官。雍熙三年,通判忻州,未上道,会魏咸信出镇澶州,改命为通判。未逾年,咸信表其能,迁太子中允。端拱初,契丹掠赵、深,边将无功,庄上书以为“周世宗谈樊爱能何微二将,遂取淮南,克巴蜀。愿陛下中明纪律,无使玩意”。会诏建方田,虚复上言“大役兵师,虑生事于边鄙。”上善之。
未几,移知苏州。大中祥符初,东封,改鸿胪少卿,入判登闻鼓院。六年,出知襄州。明年,车驾幸南京,庄以逮事太宗恩例,授太府卿,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天禧二年卒,年八十一。(选自《宋史.裴庄传》,有删改)
大中祥符初,东封,改鸿胪少卿,入判登闻鼓院。六年,出知襄州。明年,车驾幸南京,庄以逮事太宗恩例,授太府卿,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官职&风俗礼节 课件,共23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常用词语分类汇编优质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第9讲 古诗词常用词汇小辞典(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诗词常用词汇小辞典,常用名词,季节时令词,特指形容词,时间量化代指词,常用代词,垂杨双髻,龟鹤仙人,星霜风露,阑珊夜将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