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葛仙米的营养价值较高,含有的多糖、藻胆蛋白等主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抑瘤和增强免疫活性等生理功效,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可食用蓝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葛仙米属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和个体层次
B. 葛仙米的DNA主要存在于染色质上
C. 葛仙米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D. 葛仙米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葛仙米是一种蓝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属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和个体层次,A正确;
B、葛仙米属于蓝细菌的一种,细胞内没有染色质,葛仙米的DNA主要存在于拟核处,B错误;
C、葛仙米属于细胞生物,其细胞膜等结构都属于选择透过性结构,故葛仙米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C正确;
D、葛仙米是一种蓝细菌,细胞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B。
2. 收获后的玉米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风干后玉米种子中的( )
A. 有机物的消耗减慢 B. 细胞呼吸作用增强
C. 微生物更容易生长繁殖 D.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内的水以两种形式存在: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参与化学反应、形成液体环境、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部分。细胞代谢由弱变强时,细胞内的结合水会向自由水转化;细胞代谢由强变弱时,自由水会向结合水转化。
【详解】A、风干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有机物的消耗减慢,A正确;
B、风干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代谢减慢,呼吸作用减弱,B错误;
C、风干种子含水量下降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C错误;
D、风干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降低,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D错误。
故选A。
3. 生物体从细胞到系统,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含量相对稳定的现象称为ATP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剧烈运动时,人体的ATP稳态难以维持
B. ATP稳态通过ATP的水解与ATP的合成完成
C. ATP稳态是维持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维持ATP稳态的重要途径
【答案】A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化学键,通常断裂和合成原理腺苷的特殊化学键键。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特殊化学键键。ATP的一个特殊化学键键水解,形成ADP(二磷酸腺苷),两个特殊化学键键水解,形成AMP(一磷酸腺苷)。
【详解】A、剧烈运动时,正常机体也能维持ATP稳态,A错误;
B、ATP稳态通过ATP的水解与ATP的合成完成,即通过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实现,B正确;
C、ATP作为细胞中的能量货币,ATP稳态是维持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从而保证了细胞中的能量供应,C正确;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有ATP的产生,因而是人体维持ATP稳态的重要途径,D正确。
故选A。
4. 胆固醇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会影响磷脂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进而影响磷脂分子层的流动性。胆固醇在细胞膜中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细胞膜的流动性与胆固醇分子在细胞膜中的分布相关
B. 胆固醇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C. 细胞膜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可能导致细胞膜的稳定性下降
D. 胆固醇和磷脂的组成元素中都含有C、H、O
【答案】B
【解析】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镶嵌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3)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蛋白具有润滑、保护和细胞表面的识别作用。细胞膜表面还含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详解】A、胆固醇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会影响磷脂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进而影响磷脂分子层的流动性,动物细胞膜的流动性与胆固醇分子在细胞膜中的分布相关,A正确;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错误;
C、细胞膜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会影响磷脂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可能导致细胞膜的稳定性下降,C正确;
D、胆固醇的元素有C、H、O,磷脂的组成元素有C、H、O、N、P,两种都含有C、H、O,D正确。
故选B。
5. 生物学实验中经常使用各种实验方法以方便研究。下列教材中实验及实验方法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实验方法
A
分离细胞器
差速离心法
B
绿叶中色素的分离
纸层析法
C
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建构模型法
D
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荧光标记法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2、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原理是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2)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3)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细胞内不同结构的细胞器大小密度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细胞器在介质中的沉降系数各不相同。根据这一原理,常用不同转速的离心法来分离不同的细胞器,A正确;
B、叶绿素的提取运用的是纸层析法,层析法利用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高低来分离,溶解度高的扩散快,溶解度低的扩散慢,从而在滤纸上形成四种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B正确;
C、模型建构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建构物理模型,C正确;
D、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时,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不是荧光标记法,D错误。
故选D。
6. 层粘连蛋白是各种动物胚胎及成体组织基膜的主要结构成分之一,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下列关于层粘连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层粘连蛋白可能有助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B. 合成层粘连蛋白的过程中需要3种RNA的参与
C. 组成层粘连蛋白的不同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方式相同
D. 高温处理后的层粘连蛋白与双缩脲试剂不能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层粘连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核糖体上合成后,还需要内质网的加工及高尔基体的再加工、分类、包装等。
【详解】A、分析题意,层粘连蛋白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糖蛋白有助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A正确 ;
B、层粘连蛋白是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的,翻译过程中需要3种RNA参与,其中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B正确;
C、组成层粘连蛋白的不同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方式相同:均是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并形成肽键,C正确;
D、高温处理后的层粘连蛋白,其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依旧存在,仍然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D。
7. 下图中的甲和乙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细胞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细胞均含有甲、乙,动物细胞只含有甲
B. 甲、乙中均含有DNA、RNA和核糖体
C. 甲的内膜上会消耗O2,乙的内膜上会产生O2
D. 甲的基质中会消耗CO2,乙的基质中会产生CO2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图为线粒体,乙图为叶绿体,两者都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且都与细胞的能量转换有关。
【详解】A、甲为线粒体,乙为叶绿体,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如植物根中无叶绿体,A错误;
B、在细胞中,除了细胞核中含有DNA、RNA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DNA、RNA,且两种细胞器中都有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是光反应的场所,会产生O2,C错误;
D、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会产生CO2;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会消耗CO2,D错误。
故选B。
8. 胃蛋白酶是一种消化性蛋白酶,由胃部中的胃黏膜主细胞所分泌,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胃蛋白酶可以催化唾液淀粉酶的水解
B. 胃蛋白酶的分泌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C. 胃蛋白酶的保存要在低温和中性pH条件下进行
D. 胃蛋白酶在催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不能提供活化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酶可催化蛋白质的水解。
2、酶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反应的进行。
3、酶需要保存在低温和酸性环境中。
【详解】A、胃蛋白酶可以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A正确;
B、胃蛋白酶基因在细胞中,胃蛋白酶基因在胃细胞中选择性表达,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酶的合成,B正确;
C、胃蛋白酶的保存要在低温和酸性pH条件下进行,C错误;
D、胃蛋白酶在催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D正确。
故选C。
9. 丙型肝炎是全球十大感染性疾病之一,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单链RNA病毒)引起的,HCV侵染肝细胞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CV进入肝细胞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
B. HCV的遗传物质复制和指导翻译时碱基配对类型相同
C. HCV的蛋白质外壳是在肝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D. HCV的遗传信息储存在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主要有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HCV进入肝细胞的方式是胞吞方式,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A正确;
B、HC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复制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RNA和RNA之间,且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也是发生在RNA和RNA之间,可见HCV的遗传物质复制和指导翻译时碱基配对类型相同,B正确;
C、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其代谢活动需要在宿主细胞中完成,HCV是在肝细胞中寄生的一中病毒,因此,其蛋白质外壳是在肝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C正确;
D、HC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信息储存在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D错误。
故选D。
10.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教材“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的创新研究,创新内容及相关实验现象如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分组
创新内容
实验现象
甲组
用0.05gmL-1的NaCl溶液代替0.3g·mL-1的蔗糖溶液
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加清水自动复原
乙组
用质量分数为8%的HCl溶液代替0.3g·mL-1的蔗糖溶液
不发生质壁分离,紫色色素扩散至细胞周围
丙组
用紫色洋葱的内表皮代替外表皮,用含蓝墨水的0.3g·mL-1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再将蔗糖溶液浓度增大至0.5g·mL-1进行处理
0.3g·mL-1的蔗糖溶液中不发生质壁分离,0.5g·mL-1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
A. 甲组实验说明植物细胞主动吸收了外界溶液中的离子
B. 乙组实验说明HCl溶液破坏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
C. 丙组实验说明洋葱内表皮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外表皮的
D. 以上实验可说明植物细胞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A、甲组实验中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加清水自动复原,说明加入NaCl溶液后植物细胞主动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自动复原所致,A正确;
B、乙组加入8%的HCl溶液,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紫色色素扩散至细胞周围,说明HCl溶液破坏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液泡中的色素被释放出来,B正确;
C、洋葱内表皮在0.3g·mL-1的蔗糖溶液中不发生质壁分离,实验使用的洋葱外表皮细胞在0.3g·mL-1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说明内表皮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表皮的,C错误;
D、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上述实验在不同溶液中细胞的质壁分离情况不同,说明植物细胞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关于某雌性哺乳动物(2n)体内卵细胞和受精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卵细胞和受精卵的形成均需要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卵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受精卵中有同源染色体
C. 受精卵中的核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受精卵和卵细胞的细胞呼吸及物质合成均比较活跃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详解】A、卵细胞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在该过程中子细胞的形成经过了细胞膜缢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该过程中经历了精卵细胞就经过识别而后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可见都与膜的流动性有关,A正确;
B、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不同细胞中的过程,因而形成的卵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受精卵的形成经过了精卵细胞的融合,融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中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受精卵中的核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DNA主要来自母方,C正确;
D、卵细胞的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比较缓慢,受精卵的细胞呼吸及物质合成均比较活跃,D错误,D错误。
故选D。
12. 将马铃薯块茎储藏在密闭环境中一段时间,此段时间内马铃薯块茎细胞中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O2的消耗速率减小 B. CO2的产生速率增大
C. 乳酸的产生速率增大 D. ATP的产生速率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马铃薯块茎储藏在密闭环境中一段时间,开始可进行有氧呼吸,随着氧气的消耗,马铃薯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ABC、随着时间推移,氧气浓度降低,马铃薯有氧呼吸减弱,氧气消耗速率减小,无氧呼吸速率增强,但马铃薯无氧呼吸为乳酸发酵,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产生速率不会增大,而是乳酸的产生速率增大,AC正确,B错误;
D、随着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增强,ATP的产生速率减小,D正确。
故选B。
13. 植物细胞吸收土壤中的H2PO4-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磷转运体进行,其转运机理如图所示。研究发现,植物在低磷胁迫条件下,磷转运体基因会受到低磷胁迫的诱导而快速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和H2PO4-的转运方向相同
B. H2PO4-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 若土壤中的pH升高,则植物吸收磷的速率会增大
D. 磷转运体基因的表达有利于植物在低磷胁迫下吸收磷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H+和H2PO4-的转运方向相同,都是从膜外转运至膜内,A正确;
B、H2PO4-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该过程消耗氢离子的梯度势能,其转运方式为主动运输,B正确;
C、若土壤中的pH升高,则意味着土壤中氢离子浓度减少,氢离子内外浓度差减小,为磷酸转运体消耗的能量减少,则植物吸收磷的速率会减少,C错误;
D、植物在低磷胁迫条件下,磷转运体基因会受到低磷胁迫的诱导而快速表达,据此可推测磷转运体基因的表达有利于植物在低磷胁迫下吸收磷,D正确。
故选C。
14. 在弱光照条件下,植物细胞的C3和C5相对含量维持平衡,若改变某种环境因素,C3和C5的相对含量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为C5,改变条件为提高光照强度
B. b为C5,改变条件为提高CO2浓度
C. a为C3,改变条件为提高光照强度
D. b为C3,改变条件为提高CO2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AC、若增加光照强度,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增多,被还原的C3增多,生成的C5增多,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C3的含量将减少,C5的含量将增加,即a为C3,A错误;C正确;
BD、增加CO2浓度,CO2被C5固定形成的C3增加,则消耗的C5增加,短时间内C3的还原速率不变,故C5的含量将减少,C3的含量将增加,故b不是C5,由于1CO2+1C5→2C3,所以达到平衡时,C3的含量大于C5含量,即a为C3,BD错误。
故选C。
15. 端粒是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在多数人体正常细胞中,端粒重复片段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丢失。端粒酶是逆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利用自身的RNA为模板复制出端粒D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端粒酶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B. 在多数人体的正常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较高
C. 大肠杆菌的端粒受损时,可能导致大肠杆菌衰老
D. 端粒酶复制端粒DNA时既提供模板也起到催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端粒是每条染色体的末端具有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可见原核生物没有端粒,“端粒酶能延长缩短的端粒(缩短的端粒其细胞复制能力受限),从而增强体外细胞的增殖能力”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
【详解】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合成端粒酶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错误;
B、在多数人体正常细胞中,端粒重复片段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丢失,端粒并没有复制,说明端粒酶没有发挥作用或者活性较低,B错误;
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没有端粒,C错误;
D、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利用自身的RNA为模板逆转录出端粒DNA,既提供模板,同时作为酶也具有催化作用,D正确。
故选D。
16. 如图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可能来自蚕豆根尖分生区
B. 此时期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 此时期细胞中的核DNA数没有加倍
D. 此时期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数加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题图中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是动物细胞,A错误;
B、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错误;
CD、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加倍,核DNA数不变,C正确,D错误。
故选C。
17. 研究发现,异染色质蛋白3(CBX3蛋白)能够沉默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的上升使纺锤体的分裂速度加快,可进一步加剧肿瘤细胞的周期调控紊乱。在直肠癌细胞中,CBX3蛋白可以促进p53蛋白的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癌变可能导致细胞中CBX3蛋白含量增加
B. p53蛋白的表达会导致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延长
C. 抑制CBX3蛋白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D. 抑制p53蛋白的表达,可能缓解CBX3蛋白对抑癌基因的沉默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细胞易扩散转移。
【详解】A、异染色质蛋白3(CBX3蛋白)能够沉默抑癌基因,进而诱发癌变,据此可推测,细胞癌变可能导致细胞中CBX3蛋白含量增加,A正确;
B、p53蛋白表达的上升使纺锤体的分裂速度加快,进而可导致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B错误;
C、抑制CBX3蛋白的表达,则抑癌基因会正常表达,进而可能有助于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C正确;
D、p53蛋白表达的上升使纺锤体的分裂速度加快,若抑制p53蛋白的表达,则对癌症的发生有抑制作用,说明对抑癌基因的正常表达有缓解作用,又知CBX3蛋白能够沉默抑癌基因,因此,抑制p53蛋白的表达能缓解CBX3蛋白对抑癌基因的沉默效应,D正确。
故选B。
18. 某雄性动物(2n)的基因型为AaBb。研究发现,该动物精巢的某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了细胞甲,如图所示(只显示部分染色体),同时分裂产生了细胞乙。仅考虑一次变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甲是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 该精原细胞分裂完成后可能会产生三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C. 若染色体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则细胞乙的基因型为Aabb
D. 若减数分裂I时发生了染色体互换,则细胞乙的基因型为aabb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图中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A、题图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前期,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
BC、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若染色体在复制时发生基因突变,则细胞乙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分裂完成后产生基因型为AB,aB,ab或AB,aB、Ab的三种精细胞,B正确,C错误;
D、若减数分裂Ⅰ时发生了染色体互换,则细胞乙的基因型为Aabb,分裂完成后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的四种精细胞,D错误。
故选B。
19. 在2022年国际泳联世锦赛中,中国跳水队喜摘跳水比赛的13个项目的全部金牌,再一次捍卫了“梦之队”的荣耀。跳水运动员在跳水过程中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命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肌肉酸痛与内环境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有关
B. 跳水过程中通过副交感神经传出信息导致心跳加快
C. 跳水过程中骨骼肌产热增加使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跳水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需要大脑和小脑的同时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而不是在内环境中进行,A错误;
B、跳水过程中通过交感神经传出信息导致心跳加快,B错误;
C、通过调节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跳水过程中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
D、小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大脑是机体运动的高级神经中枢,因此跳水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需要大脑和小脑的同时参与,D正确。
故选D。
20. 育种专家用辐射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出了“黑农五号”大豆品种,产量提高了16%,含油量比原来的品种提高了2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育种过程会导致大豆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 该育种过程不产生新基因,但可以产生新基因型
C. 该育种过程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 该育种过程中可能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诱变育种:
1、原理:基因突变。
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
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
【详解】AB、该育种过程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该育种过程会导致大豆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基因突变还可以使大豆产生新基因,产生新基因型,A正确,B错误;
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该育种过程原理是基因突变,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确;
D、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该育种过程(诱变育种)中可能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D正确。
故选B。
21.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芽中产生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不定根的发生
B. 未成熟的种子产生的赤霉素会抑制种子的萌发
C. 成熟苹果产生的乙烯不能促进李子的成熟
D. 根尖中产生的细胞分裂素能够抑制芽的分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行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等。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蔗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等作用。
5、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产生,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幼嫩的部位,如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生根,A正确;
B、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的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的萌发,B错误;
C、某种果实产生的乙烯都能促进另一种果实的成熟,C错误;
D、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等作用,D错误。
故选A。
22. 下列过程通常不能“双向”进行的是( )
A. 猎豹和羚羊之间的协同进化
B. 肝脏细胞中葡萄糖和糖原之间的转化
C. 人体内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
D. 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下肝糖原和葡萄糖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渗透,如营养物质可以进入到组织液中,而代谢废物可以渗回到血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因此食物链的长度是有限的。
【详解】A、猎豹和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二者在相互选择中协同进化,A错误;
B、血糖可以转变为肝糖原,肝糖原也能转变为葡萄糖,因而是双向的,B错误;
C、人体内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 的,即血浆中的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能通过毛细血管壁成为血浆,C错误;
D、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有2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与题意相符,D正确。
故选D。
23. 为培育富含β-胡萝卜素的“黄金大米”,科研人员提出了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玉米细胞和水稻细胞融合为杂种细胞,其方案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步骤①需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以获得原生质体
B. 通过步骤②处理后得到的两两融合原生质体类型可能有3种
C. 步骤③中细胞再生细胞壁后转移到悬浮液中培养获得愈伤组织
D. 诱导愈伤组织一般不需要光照,而幼苗的培育过程需要光照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等)。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扩大亲本范围,培育作物新品种。
题图分析:①是去除细胞壁,②是诱导细胞融合,③为形成杂种细胞的过程,因为形成了新的细胞壁,④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详解】A、过程①是获得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细胞壁分解,A正确;
B、过程②中常用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若只考虑两两融合的情况,则步骤②处理后得到的融合原生质体类型可能有3种性,B正确;
C、步骤③中细胞再生细胞壁后转移到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愈伤组织,C错误;
D、诱导愈伤组织一般不需要光照,而幼苗的培育过程需要光照,因为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D正确。
故选C。
24. 海山被誉为“海底大花园”,是海底独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利用“发现”号科考船看到了几乎所有动物门类的代表,并发表了海山最具保护价值的大型生物1个新亚科、4个新属和56个新物种;海底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常与海洋中漂浮的微小物质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海洋雪”,成为海山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底大花园”的形成是自组织的结果
B. “海洋雪”中某些生物可能属于生产者
C. 海底生态系统能够通过正反馈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平衡
D. 新发表物种具有的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海底大花园”是海底独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
【详解】A、“海底大花园”的形成是自组织的结果,A正确;
B、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植物,某些细菌也可以属于生产者,B正确;
C、海底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负反馈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平衡,C项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25. 废水,废料经过加工可变废为宝。某实验室在反应器中加入酿酒酵母、果糖生产时的废水和沼气池废料,连续搅拌生产蛋白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酿酒酵母在生产蛋白质的过程中需要隔绝氧气
B. 酿酒酵母生长繁殖时所需的氮源主要来自沼气废液
C. 利用酿酒酵母生产的蛋白质可制成微生物饲料
D. 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测生产液,可能不会变为灰绿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碳源与氮源。
【详解】A、酿酒酵母在生产蛋白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需要在有氧的条件下产生能量,A错误;
B、果糖中不含氮元素,所以酿酒酵母生长繁殖时所需的氮源主要来自沼气废液 ,B正确;
C、利用酿酒酵母生产的蛋白质可制成微生物饲料 ,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
D、酿酒酵母在生产蛋白质的过程中,可能没有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所以可能不会变为灰绿色,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 小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多种转运蛋白,如从肠腔中吸收及转运葡萄糖的转运载体SGLT1、GLUT2等,维持细胞内外Na+和K+浓度梯度的钠钾泵,其跨膜运输的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中吸收葡萄糖及转运葡萄糖至细胞外液中的运输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若人体吸收的葡萄糖过多,除了被细胞氧化分解利用外,还可以____________(答出两种)。
(2)若使用细胞呼吸抑制剂处理小肠上皮细胞,则其对葡萄糖的吸收及转运的速率会下降,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主动运输 ②. 协助扩散 ③. 合成糖原储存起来;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2)使用细胞呼吸抑制剂处理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中ATP供应不足,钠钾泵难以转运Na+,细胞内Na+浓度升高 ;进而使细胞内和肠腔中的Na+浓度梯度减小,导致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效率降低 ;细胞内葡萄糖浓度降低,葡萄糖通过GLUT2协助扩散的速率降低
【解析】
【分析】主动运输(影响因素:载体、能量):既要载体,又要耗能,如细胞吸收K+、Na+、Ca2+、氨基酸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明生物膜结构特性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主动运输概念: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消耗能量,这种方式叫主动运输。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不消耗能量。协助扩散(影响因素:浓度差、载体):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
【小问1详解】
据图,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中吸收葡萄糖,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是主动运输,需要依靠Na+的浓度势能提供能量。转运葡萄糖至细胞外液中,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是协助扩散。若人体吸收的葡萄糖过多,除了被细胞氧化分解利用外,还可以以糖原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或者转化为非糖物质。
【小问2详解】
若使用细胞呼吸抑制剂处理小肠上皮细胞,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减少,钠钾泵难以转运Na+,细胞内Na+浓度升高 ;进而使细胞内和肠腔中的Na+浓度梯度减小,导致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效率降低 ;细胞内葡萄糖浓度降低,葡萄糖通过GLUT2协助扩散的速率降低。
【点睛】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运输葡萄糖情境,考查细胞运输方式图形的识别能力、对主动运输、协助扩散的理解。
27. 乳酸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酸。为提高乳酸生成效率,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副干酪乳酸菌L1产淀粉酶量(用单位时间内水解单位淀粉所需的酶量表示,即酶活)与淀粉酶相对活性的影响,部分实验结果如下图1、图2所示,其中图1中各淀粉含量﹑接种量等相同,图2表示以马铃薯淀粉为营养物质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碘液染色法初检,发现培养基中副干酪乳酸菌L1菌落周围有透明圈的生成,说明副干酪乳酸菌L1能______________。
(2)据图1分析,当淀粉处于糊化状态时,副干酪乳酸菌L1以______________为营养物质时的产淀粉酶量最高;当淀粉处于未糊化状态时,副干酪乳酸菌L1以______________为营养物质时的产淀粉酶量最高。实验结果表明,除可溶性淀粉外,同一种淀粉在_____________状态下副干酪乳酸菌L1的产淀粉酶量更高。
(3)分析图2数据,淀粉含量对副干酪乳酸菌L1产生的淀粉酶的相对活性的影响是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要提高副干酪乳酸菌L1产淀粉酶量及淀粉酶活力,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答案】(1)产生淀粉酶分解淀粉
(2) ①. 甘薯淀粉 ②. 马铃薯淀粉 ③. 未糊化
(3)随淀粉含量的升高,副干酪乳酸菌L1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随之升高;当淀粉含量达到6%时,淀粉酶活性最高;当淀粉含量超到6%后,淀粉酶活性反而下降
(4)使用淀粉含量为6%的未糊化状态下的马铃薯淀粉作为碳源培养副干酪乳酸菌L1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条件对副干酪乳酸菌L1产淀粉酶量与淀粉酶相对活性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种类和糊化与否,因变量是酶活性,据此分析作答。
【小问1详解】
副干酪乳酸菌L1会产生淀粉酶,淀粉酶将淀粉分解后,培养基中淀粉与碘液形成的蓝色消失,就会形成以副干酪乳酸菌L1为中心的透明圈。
【小问2详解】
据图1分析可知,当淀粉糊化时,以甘薯淀粉为碳源,副干酪乳酸菌L1产酶量最高,其他几种淀粉也能作为有效碳源刺激副干酪乳酸菌L1产生淀粉酶;当淀粉未糊化时,以马铃薯淀粉为碳源,副干酪乳酸菌L1产酶量最高,其他几种淀粉的刺激作用弱于马铃薯淀粉的;通过对比,除可溶性淀粉外,同一种淀粉时,副干酪乳酸菌L1在淀粉未糊化状态下产酶量较高。
【小问3详解】
据图2可知,随淀粉含量的升高,副干酪乳酸菌L1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随之升高;当淀粉含量达到6%时,淀粉酶活性最高;当淀粉含量超到6%后,淀粉酶活性反而下降。
小问4详解】
要提高副干酪乳酸菌L1产淀粉酶量及淀粉酶活力,可以使用马铃薯淀粉作为碳源,并且在未糊化的状态下,调整马铃薯淀粉含量为6%,效果最好。
28.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水平是反映植物生长的重要指标。农作物甲在发育过程中经历苗期→开花坐果期→盛果期→末果期这一过程,科研人员测定了农作物甲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位于_______________上,若要提取叶绿素,则可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
(2)农作物甲吸收的N可用于光反应中____________(答出2种)等原料的合成,利用这些原料合成的物质在暗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在盛果期,若要提高农作物甲的叶绿素含量,根据图中氮含量的变化分析,氮肥的施用是否越多越好?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
(4)利用无土化栽培农作物甲时,会在不同发育时期施加不同氮含量的肥料,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②. 无水乙醇(或95%乙醇和无水碳酸钠)
(2) ①. ADP、NADP+ ②. 提供能量、作还原剂
(3) ①. 否 ②. 随着氮含量增加至360kg·hm-2,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但超过360kg·hm-2后,叶绿素含量反而下降
(4)满足农作物甲在不同发育时期对氮肥的需求、节约成本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NADPH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
题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农作物甲的不同生育期和土壤含氮量的不同,因变量是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小问1详解】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由于叶绿素能溶解到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因此,为了提取叶绿素,则可使用无水乙醇进行提取。
【小问2详解】
ADP、NADP+的组成元素中含有N,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原料,即农作物甲吸收的N可用于光反应中ADP、NADP+等原料的合成,利用这些原料合成的物质ATP和NADPH可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不仅可以提供能量,还可提供还原剂。
【小问3详解】
题中显示,随着氮含量增加至360kg·hm-2,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而后随着土壤含氮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反而下降,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据此可推测,在实验的在盛果期,若要提高农作物甲的叶绿素含量,则需要施用适量的氮肥,而不是施用越多越好。
【小问4详解】
实验结果说明,在农作物甲的生长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农作物对氮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在利用无土化栽培农作物甲,需要在不同发育时期施加不同氮含量的肥料,这样做既能满足农作物甲在不同发育时期对氮肥的需求,而且还能节约成本,同时也能避免施用肥料过多对环境造成污染。
29. 金丝猴(2n)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为了进一步扩大金丝猴的繁殖量,某生物兴趣研究小组利用金丝猴睾丸细胞为实验材料,进行细胞分裂相关实验的探究,并绘制了相关示意图,其中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部分过程(仅显示部分染色体),图2表示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金丝猴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时,常选雄性金丝猴睾丸为实验材料,而不选雌性金丝猴卵巢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_____(答出一点)。
(2)图1中细胞甲所处时期与图2中的_____段所处分裂时期对应,该时期同源染色体对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
(3)研究过程中,发现某只雄性金丝猴(AaXBY)与雌性金丝猴(aaXbXb)交配的后代中出现了一只基因型为AaXBXbY的个体。不考虑基因突变,据此分析,该变异金丝猴形成时的异常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该异常配子发生变异的时期与图1中的_____细胞所处时期一致。
【答案】(1)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数(或在大多数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完成,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继续完成减数分裂)
(2) ①. CD ②. 该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从而使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
(3) ①. AXBY ②. 丙
【解析】
【分析】1、分析图1可知:图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体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二中期。
2、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乙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二时期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小问1详解】
由于雄性个体在形成配子时远多于雌性个体,选择雄性个体便于观察到相应现象。
【小问2详解】
图1中的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乙已完成有丝分裂过程,细胞丙和细胞丁分别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和减数分裂Ⅱ时期。图2中的AE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细胞甲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同源染色体加倍,对应CD段。
【小问3详解】
基因型为AaXBXbY的子代个体,其中AXBY只能来自亲代雄性金丝猴(AaXBY),亲代雌性金丝猴(aaXbXb)产生的配子是aXb,该异常配子AXBY的产生是性染色体X、Y在减数分裂I后期时未分开导致的,与细胞丙所处时期一致。
30.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一对相对性状时,其中一种显性基因对另一种显性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并表现出自身所控制的性状,称为显性上位。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果皮有白皮、绿皮和黄皮三种,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的控制,其中A基因控制白皮的形成,B基因控制黄皮的形成。让白皮植株和绿皮植株杂交,F1全表现为白皮,F1自交得到的F2中白皮植株:黄皮植株:绿皮植株=12:3:1.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B这两种基因中的显性上位基因是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
(2)若让F1白皮植株与黄皮杂合体植株杂交,则子代植株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子代白皮植株中的纯合体所占比例为_____。
(3)欲要初步鉴定第(2)问中某子代白皮植株甲的基因型,且只进行一次最简便的实验,那么实验思路是_____,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后代只出现两种表型的植株且比例为3:1,则白皮植株甲的基因型是_____。
【答案】(1) ①. A ②. 根据F2中白皮植株:黄皮植株:绿皮植株=12:3:1可知,F1白皮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白皮基因A对黄皮基因B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2) ① 白皮:黄皮:绿皮=4:3:1 ②. 0
(3) ①. 让白皮植株甲自交 ②. AaBB或Aab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根据F2中白皮植株:黄皮植株:绿皮植株=12:3:1可知,F1白皮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显性上位的定义可知,当白皮基因A存在时,黄皮基因B不能表达,因此基因A对基因B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小问2详解】
F1白皮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与黄皮杂合体植株(aaBb)杂交,子代植株的表型及比例是白皮:黄皮:绿皮=4:3:1,子代中白皮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全为杂合体。
【小问3详解】
第(2)问中某子代白皮植株甲进行自交是最简便的鉴定实验。当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时,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白皮:黄皮=3:1;当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时,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白皮:绿皮=3:1;当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时,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白皮:黄皮:绿皮=12:3:1.因此,若后代只出现两种表型的植株且比例为3:1,则白皮植株甲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为探究N末端乙酰转移酶,男性三胞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