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 反复 反问 设问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 反复 反问 设问 课件,共19页。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关于元宇宙的讨论仍在继续,有人充满乐观与向往,也有不少怀疑的声音。是镜花水月还是触摸得到的未来,是资本炒作还是新的赛道,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科技新突破,下结论前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推动新概念及其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时间,通向令人神往的科技未来需要脚踏实地、打好发展地基。答:内容上:①三句采取选择问句“是……还是……” 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分项列举“元宇宙”的可能情况。效果上②句式整齐,结构相同,增强句子的语势;列举几种可能,引发读者对“元宇宙”的深度思考。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借鉴外来文化以丰富、创新中国文化,是近代诸子学留给后世的最大启示。正如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申明师夷是为了制夷一样,近代思想家借鉴、学习西学是为了更好地增强中学的力量而与西学分庭抗礼,从而更有效地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答:①构成:画横线句子引用了晚清著名思想家魏源的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②表达效果:引用名人名言,可使作者“近代思想家借鉴、学习西学是为了更有效地抵制西方列强侵略”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更有权威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木棉花是属于春天的花卉,每年3~4月是木棉花的盛开期。木棉花盛开时,不需要任何绿叶衬托,笑傲高枝,唯花独秀,毫无掩饰,没有哗众取宠,没有矫揉造作,以它独特的个性,开出自己的风采,绽放那最灿烂的容颜。答:①构成:文中把木棉花赋予人的精神和气质,笑傲高枝,没有哗众取宠,没有矫揉造作,赞美木棉花的朴实无华,②表达效果:情景交融,生动逼真,有利于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长啊,盼啊,就在我们的期盼中,玉米、黄豆、谷子,该收的都已经收了,大约只剩匍匐在地的红薯,深藏地下的花生和晚熟的豆角杂然逗秋趣时,棉桃儿也从翠绿中长出斑斑红褐。此时,棉絮在棉桃里越长越长,越长越长,就像怀胎十月的婴孩一样,就要华丽出世了。已然成熟了的棉桃,在秋阳的照耀下,一颗颗渐次自然爆裂,露出我们所最需要的部分一柔软洁白的棉花。答:①反复。“越长越长”连续两次出现,突出了棉絮在棉桃里渐渐生长的过程。②比喻。把在棉桃里渐次生长的棉絮比作怀胎十月的婴孩,既突出了生长过程,又蕴含了喜悦的情感。
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觉醒年代》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伟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敬可爱。“情与爱”的注入,让伟人们不再是百年间千里独行的“若行僧”,而是真的在中国的土壤里落了地,生了根,开出了感人肺腑、明艳活效的花朵。三是刷组坚持“以史为据、以人为本“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呈现历史真实,传递爱国情怀,无论剧本、表演,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各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答: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①构成:把注入“情与爱”的“伟人”比拟成“落地、生根、开花”的植物。②效果:表现了作者对《觉醒年代》人物形象塑造的肯定。表达活泼,生动形象。
14.通感是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转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紫藏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大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在乱哄哄的繁花之间还有很多赶来凑热闹的黑蜂。答:①将观赏紫薇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效果;②“一大群幼儿园孩子”表现了紫薇的“繁”,③“又高又脆的小嗓子”表现了紫薇的明艳;④“乱嚷嚷”表现了紫薇的“乱”。
15.对偶在形式上和表意上特点鲜明。试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对偶进行简要分析。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健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答:形式上:语言整齐,结构一致,琅琅上口。表意上:两句概括凝练,表意相近,突出强调奋进中的艰难。
反复反复的定义: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复的作用:用于说理时,起强调作用;用于写景抒情时,增强感染力,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种类①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②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③语段反复。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作用: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作用:用三个“不惊诧”衬托一个“惊诧”,揭露了所谓 “友邦人士”的本质。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
【反复】作用(简洁版):(1)强调作用。(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2)渲染作用。(描绘画面,生动形象)(3)回环作用。(句式回环,有韵律美) (4)照应作用。(前后照应,情节紧凑)(5)延宕作用。(有意拖延,激发兴趣)
(2021新高考1)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
“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春风一吹,黄陂湖的湖面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眼前。白鹭成群地飞翔,在浅滩处落下。也许是小鱼小虾还沉浸在冬眠的梦里,白鹭轻而易举觅得食物,不一会儿,它们就嬉戏起来,我啄你一下,你啄我一下;一个腾地飞起,一个紧追不舍,湖湾里一片热闹景象。野鹜躲得远远的,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偷偷地享受捕获的美餐,一有风吹草动,要么扑棱着短翅贴着水面疾驰,在菖蒲、茭白和芦苇丛中隐蔽好。要么一个猛子扎下去,在很远的地方露出头,警觉地东张西望。若没危险,就大模大样地游弋。 岸边,除了柳树风光无限,芦苇和水草也呈现了强劲的势头。别看芦苇表面枯萎,但你往它的根部看,已经有小生命在萌动,隐约有纤纤玉指粗的芦笋崭露头角。西北的长堤上有一丛竹子,也有几株桃树,却不见桃花,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意境,让我有些失落。但堤上的蒌蒿葱郁,得意地拔出地面,有鹤立鸡群的味道,又让我欣喜。蒌蒿在冬季就依偎在枯草里顽强地生长,一到春天,一些草芽不声不响地顶破泥土,呈现出锐不可当的韧劲和气势。春风一亲吻,小草就长一截;春雨一滋润,又长一截。“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状况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绿草如茵。 黄陂湖送出了春讯,一个欣欣向荣、姹紫嫣红的春天指日可待。【问】:反复即为有意重复,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反复进行简要分析。①“一……长一截”句式上重复,音韵上有回环之美;②运用反复手法,强调“春风春雨使小草快速生长”,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设问 设问的定义:设问是指无疑而故意设置疑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设问的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①一问一答,从多个角度回答了研发失败对栾恩杰和航天工作者产生的影响;②三个“意味着”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语势,突出航天研发过程的艰难,侧面烘托出航天工作者的坚韧顽强和航天工作的重要性。
寂静为什么可怕?因为寂静邻于死亡,有时也许就是死亡。身体死亡了,在尸躯本身无所谓可怕;看见尸躯的人也许觉得可怕,然而这只是原始的恐惧心理,仔细一想,也就没有什么可怕。只有身体肌能还存在,而精神已经死亡了,才是真正的可怕。(叶圣陶《冲破那寂静》)设问。作者自问:“寂静为什么可怕?”然后自答:“因为寂静邻于死亡,有时也许就是死亡。”并进一步强调,“只有身体肌能还存在,而精神已经死亡了,才是真正的可怕。
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语句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反问(1) 反问的定义:反问是指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2)反问的种类: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第一句是结论,第二句用反问摆出例证,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告诉人们,中国的“反人民的势力”,也一定要“倒下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及考情分析,修辞手法高考指津,一备考启示,最新模考例题解析,届T8联考,广东一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掌握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任务九图文转换,修辞手法的判定,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 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诗中的化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