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运城高中联合体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运城高中联合体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五、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民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为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但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灵活。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
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不具备的。
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第一段表明了作者对乡土中国“家的性质”的认识。在中国乡土社会采用“差序格局”的假设下,作者认为我们的家有“民族性”和“绵续性”两种性质。
B.第三段和第四段,作者比较了西洋家庭团体和中国乡土社会家庭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差异,在比较的视野下,加深了我们对乡土中国“家的性质”的认识。
C.文章论证思路严密。首先从家族的功能人手,认为我们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假设乡土社会组织结构是“差序格局”;接着论述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最后对比中西方在“家的性质”方面显著的差别,层层深人,说理清晰。
D.文章综合应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为中国基本的家庭单位具有氏族性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B.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
C.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和发展的效率, 并不影响家人间的亲情。
D.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摩擦中陶炼出来的亲密感。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 ,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一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的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城市这种来自乡村的熟人社会重建,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圈子的建立这样简单,也有着物理空间聚集的趋势,典型的就是各地涌现的温州城、河南村等标志性聚居区,其空间可能不像乡村那样紧密,但基本上复制了乡村的熟人社会模式,依然按乡村的血缘关系、地域风俗文化等因素在运转。甚至这种模式也复制到了国外,有媒体报道说,纽约的唐人街,那些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国大妈,可能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但依然生活得很好,因为有一个可以依赖的熟人社会和几乎像中国国内一样的乡土性街区。
当然,城市本身也是有熟人社会的,典型的就是单位,一个单位的工作区有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单位的生活区同样有熟人社会,而且后者的规模远远大于前者,家属、亲戚、朋友交汇一起,也是一个蔚为大观的熟人社区,同样也具有乡土熟人社会的天然亲近感、心理安全感和交往信任感等。只是这些年在政策上不鼓励单位办社区以后,这种单位生活区的熟人社会也如同乡村熟人社会一样开始逐步解体。而且,单位熟人社会与乡土熟人社会也是有极大差别的,乡土社会有明显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道德文化约束等方面的特点,而单位熟人社会没有这些特征,或者说并不明显。
(选自魏延安《熟人社会的解体与重建》)
材料三:
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首先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我们知道,舆论压力的形成,又有赖一定.数量的生活共同体成员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只有“一传十,十传百”,才会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大量缺席,自然村落范围的道德舆论便难以形成众人评论的压力。于是,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出现了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在家种地的媳妇苛待年迈的公婆,老两口在忍无可忍之际向远在他乡的儿子诉苦,而年关临近,儿子与其他青壮年一道回家过年,媳妇又一反常态,中规中矩地奉敬行孝,儿子一头雾水,往往责怪起自己父母的不是。
说“行为的‘道德’含量与行为主体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其所预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可以说,“熟人社会”里的人 群越是众多,一个有“面子”的人所缔结的有效人际关系网络就越是宽广,“面子”就越是具有扩张和增值的能力。但“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构成社会主体的中青年大量地长期不在村,农村社区成员锐减,在留村的村民看来,“面子”的效能难以扩展,其“含金量”明显偏低。因此鼓励了只顾眼前利益的“不要脸”的“一锤子买卖”,所谓“树没皮必死无疑,人没脸天下无敌”。兄弟之间为蝇头小利而不惜撕破“脸面”大打出手,为宅基地而寸土必争绝情断义。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的社会边界是流动而模糊的,青年人已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朋友”网络。少数在外闯荡而终有所获的村人,他们根据人生成功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家”的所在,挣够50万元者把“家”安在大城市,挣够20万元者把“家”安在县城,而挣够10万元者也要把“家”迁到距真正的家乡仅一步之遥的镇区中心所在地。这样,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难以在社区内累积,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黑恶势力反而有了市场。
(选自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种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是截然不同的。
B.“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乡土社会中这么说是因为熟悉而彼此信任。
C.乡土社会的规矩和现代社会的法律所起作用是相似的,但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D.乡土社会中,子女了解父母的性格,做到让父母心安。熟人相处也是这样。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熟悉的人们之间存在亲密感,形成亲密感的过程大多是令人愉快的。
B.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还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信用源于谨守规矩,而不是因为重视契约。
C.在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中,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处处显出弊端而被人嘲笑,现代社会自然已经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
D.现代城市中的熟人社会完全复制了乡村的熟人社会模式,按乡村的血缘关系、地域风俗文化等因素运转。
6.材料三列举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几个具体现象,请简要概述这些现象并分别指出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三条河流
王小忠
农历十一月初五,下了一夜大雪。天亮,雪停了,路面上积雪足有七寸厚。怕是一个月都不能出山了,大雪封锁住整条车巴沟。抱着火炉,听着车巴河的细声细语,望着黑压压的森林和群之上的积雪,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住在那三条河流岸边的朋友们,此时的他们也抱着火炉?白塔四周的经幡还在烈风中不停地念经?游人络绎不绝?想到这里,我兀自笑出声来。我坚信,最美好的、最真实的河流,一定是在冬天。对夏日过分被装饰的河流,我原本就不大喜欢。深秋的时候,扎西叫过我好几次,我的各种借口大概也伤了他的心。实际上,我并不是抽不出时间,总想着落一层薄雪再去。然而,我面对的却是冰天雪地的现实,也只好抱着火炉,等鸟雀再次归来,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了。
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城东三十公里,即则岔石林景区入口处,有一个美丽的牧村一贡去乎。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潺潺流水叮叮咚咚。
扎西的家就在贡去乎。扎西大学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研究生学位拿到之后,他没有去城里找工作。扎西的父亲是本地牧民,没有文化,除了放牧,扎西就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谈资了。扎西没有去城里找工作,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以前见人就夸的语气也有所转变,甚至愤怒,愤怒里还夹带着看不起儿子的意思。扎西对他父亲也不似以前那么顺从了。当然不是说扎西长大了,就不怕父亲,而是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扎西不像他父亲那样,他不愿将自己的思想固定在这条沟里的牧场上。扎西看到这条沟里春夏秋冬都有外地人进进出出,他们或摄像;或画画;或成群结队,出没于山林之间:或踽踽独行,歇息于河流之畔。于是,扎西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想法。
2018年6月,我和扎西刚认识。那次我的目的地是则岔石林。刚进入贡去乎,我就看见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的山丘.上有一座白塔,白塔四周挂满了经幡。广场前方有一条走廊,墙壁上画了 八宝。站在走廊边上,我又看到 了河。三条河一 热乌河,则岔河,多拉河,三条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贡去乎汇聚一起,然后向北奔流,流入洮河,显得很壮观,却又不张扬。相比.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它们不但谦虛,而且显得腼腆。
扎西的家在村子的最边上,房屋是按农区传统风格修建的,土木结构,全院转角二层楼。楼上房间很多,房间里挂看来自不同地区的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或雪山,或草原,或森林,或河流,每幅照片下面都有说明。房间干净整洁.装饰简单,大方静雅,且都摆放着一盆从草原上挖来的三叶草。这样的装饰,是城市里的宾馆无法拥有的。楼门顶之上,是很大的露天阳台。阳台上摆放着几盆长寿菊、几个木墩子,还有两张用树根做成的桌子。这样的布局和设计,扎西的父亲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自然也就做不到,观念很重要。
扎西的父亲一生都在牧场劳作,所有想法都围绕着牛羊转圈。扎西的种种想法,还是得到了家里其他人的支持,也得到了政府的帮扶,否则只能是春梦一场。扎西家拆旧房盖新楼也不过三两年时间,可这三两年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全家十几年放牧的收入。幸福指数建立在大胆的想象之上,然后通过不懈地追求和努力得以实现。理想必须践行,才能达到目的。我还想到了这一点,成功源于机遇。扎西抓住了机遇,他成功了。
只有十二户人家的贡去乎,终于被世人皆知,就源自扎西的藏家客栈。藏家乐的出现,升级了牧区经济形态,使藏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牧业也开始向现代商业迈进。这种转变看似缓慢,但渗透性极强。多 少年来,生存在洮河沿岸的农牧民,一直沉醉于传统的耕作与放牧中,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求新求变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乃至机遇。
热乌河在则岔沟蜿蜒十八湾。十八湾所经之处,山形奇特,森林茂密,河水潺潺,格桑花盛开,河谷中空气清新。穿过热乌河,沿小路前行,三条河流便各自去了一边。极目远眺,千里草原平铺,唯河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则岔石林之景观气象万千,雄伟壮观。蓝天白云下,黛青色的森林绵延于山峰间,加之大小不一的各种溶洞,以及岩壁之上富有各种传说的壁画,这里的一切还是很难逃脱与神话的纠缠。
那天,我和扎西坐在门楼顶的露天阳台上,喝奶茶,吃糌粑,说着理想的伟大和人生的艰辛,都有些激动了。三条河流送来的清冽之气和陶然轰响,又令我们暂时忘却其他,只沉醉于眼前的美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若将眼前所有美景据为已有,心里的那个贪字就写得太大了,还是与他人分享的好。
此时,却是大雪封山。看不到行人,也听不见鸟鸣。坐在朝西的小二楼上,抱着火炉,我心有愧意。我答应过扎西的,一定要去则岔石林。那么,现在就动身吧。哪怕大雪深埋我的足迹,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的回想内容为主体,叙述了我与扎西的交往、了解和成为挚友的过程,始终以“我”的视角叙述让读者感到亲近和真实可信。
B.文章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扎西父亲对扎西前后态度的对比、扎西与父亲的对比等,意在批评扎西父亲思想的保守,突出扎西思想的前卫。
C.扎西的藏家乐三两年的收人远超以前,它的出现促进了藏区经济的转变,凸显了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和机遇把握的重要。
D.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流畅简净,多用散句,对扎西事迹的叙述渐次深人,客观地表达了对藏区可喜变化的感受,又蕴含着深挚的情感。
8.文章后面引用苏轼的名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本诗以“三条河流”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椽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想功第一,想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B.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C.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D.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11.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即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辟”指征召,君主或官府从地方上征辟某人,并授予其官职。
C.刑部侍郎,隋唐之时,于京城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刑部主官称为刑部侍郎。
D.掾曹是官府属官的名称,古代分曹治事,故称掾曹。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自小悲苦,父亲早亡,寄养在从父家中,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
B.韩愈说话直率,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担任义军节度使,还奉诏写了《平淮西碑文》。但李想对碑文内容不满。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5分)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4.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是(3分)
A.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理解为词人的孤傲清高。
B.“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这一句在修辞上使用了设问的手法。
C.“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指人的年华逝去。
D.这首词篇幅很短又通俗易懂,但它包含的意思却极为丰富、深刻。因此,我们说它言近旨远,辞浅意深。
15.请鉴赏本词“夜夜人青溪,听读《离骚》去”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以马举例,从反面论证学习要坚持的句子是“ , 。”还以螃蟹虽然有“六跪而二螯”,却“ ”的例子,来阐明学习用心专一的重要性。
(2)《师说》明确指出老师的职责是“ ”,文章还以“ , ”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 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 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 , 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才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虽不会损害读者的利益,但会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缕书香”。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 之 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气贯长虹 别有洞天 粗制滥造 举手投足
B.气乔山河 引人入胜 粗枝大叶 一颦一笑
C.气乔山河 引人人胜 粗制滥造 举手投足
D.气贯长虹 别有洞天 粗枝大叶 一颦一笑
18.下列各句中引号和“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一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
C.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才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不仅会损害读者的利益,还会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
B.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就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不仅会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还会损害读者的利益。
C.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就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虽不会损害读者的利益,但会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
D.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才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虽会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但不会损害读者的利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就是在这一天, ① ,也走 向记忆深处的童年……初夏时分在村子里闲逛,跑去菜园看浇水,抽水机嗡嗡作响,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大快朵颐。盛夏,烈日当空,黄瓜不那么好吃了, ② ,它的藤枝 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棵的时候,热力减弱,字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梦醒了, ③ ,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汨歌声,不绝如缕。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而于我却有无穷的魅力。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
人民网北京12月15日电(赵竹青)记者从国家航天 局获悉,截至12月14日21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44天,飞行里程约3.6亿公里,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距离火星约1200万公里,飞行状态良好。
“天问一号”自7月23日发射以来,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机动、载荷自检等工作。后续,还将进行数次轨道修正,预计明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后,实施“刹车”制动进入环火轨道,为火星着陆作准备。
受天体运动规律影响,火星与地球距离在0.5亿公里至4亿多公里周期性发生变化。“天问一号”探测器到达火星附近时,距离地球约1.9亿公里。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②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④厚以责己,薄以责人。——蔡元培
⑤友谊之于人心其价值真有如炼金术上常常所说的他们的宝石之于人身一样。——培根
格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教给我们处世之道。XX中学将举办以“如何处理当今时代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班会讨论活动,请结合上述格言,以该校学生的身份,围绕其中的两三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看法。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运城市高中联合体高一12月份阶段性测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原文第一段“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家也是长期性的。)
2.D(没有引用论证。)
3.C(文章最后-段“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和私情的寬容,自然会影响家人间的亲情。)
4.D(“做到让父母心安”分析错误,材料一指出: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可知,子女做到自己的心安。)
5.C(A“在乡土社会中,熟悉的人们之间存在亲密感,形成亲密感的过程大多是令人愉快的”于文无据;B“中国乡土社会的信用源于谨守规矩,而不是因为重视契约”是作者的观点,不是西方人认为的;D*现代城市中的熟人社会完全复制了乡村的熟人社会模式”中,"完全复制”错误,材料二二的表述是“基本上复制”。)
6.(①媳苛待年迈的公婆,只需过年时奉敬行孝即可应付在外务工的丈夫,产生原因:道德輿论效应失灵;②兄弟之间为蝇头小利而大打出手,为争宅基地而绝情断义,产生原因:“面子”观念不再重要;③民间权威日渐没落,黑恶势力反而有了市场,产生原因: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每点2分,现象及原因各1分)
7.B(“意在批评扎西父亲思想的保守”言过其实,应该是意在反映藏区的改变和进步。)
8.①引用苏轼的这一名句,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眼前大自然所馈赠的美景的喜爱;②引用苏轼的这--名句,是说明大自然的馈赠如此丰厚,“我”和扎西更应该将美景与他人分享。(答到1点给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
9.①点明文章重要内容,“三条河流”是作者描写的重要内容;②“三条河流"充当文章线索,贯穿文章始终;③“三条河流”具有象征意义,三条河流“谦虚、腼腆”的特点,象征着藏民的不张扬埋头奋斗的形象。(内容、结构、主题层面每点2分)
10.A.
11.C(刑部副官称为中书侍郎,主官为刑部尚书。)
12.C(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13.(1)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泊”、“举进士”、“延誉”、“由是”各1分,句意1分)。
(2)李想的妻子经常出人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禁中”、“因”、“碑辞不实”“磨”各1分,句意1分)
14.B(这一句在修辞上不属于设问(自问自答)手法,属于反问。
15.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明月每晚都回来到这清溪边,静听我朗诵《离骚》;②这两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每晚来听我诵读,仿佛理解我的苦楚;③这两句使用了用典的手法,诗人借用屈原《离骚》的典故,表达了内心的怀才不遇的利苦闷激愤;④这两句还使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清溪之上的明月,衬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高洁。(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也可以从内容、手法、感情三个层面赏析)
16.(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7.C(气贯长虹:气势磅礴,像是要贯通天空的长虹一样。形容正气旺盛,精神崇高。气乔山河:形容气魄很大。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人胜。粗制滥造:制作低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举手投足:一抬头一踏步,泛指--举--动。一顰一笑:指忧和喜的表情。)
18.D(A表特定称谓;B表强调;C表反讽;D.表引用,与原文引号作用一样。)
19.B(“才会”在此语境中感情色彩不当,并非“迫不得已”而是主动“就”“便”这样做了,排除A.D。根据语境盗版书籍对创作者和读者都是有害的,选用“不……还”。同时,语段的重心在“读者”,所以“创作者”在前,“读者”在后,上下文联系更紧密,排除A.C。)
17.①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张村;②可是西红柿却正好;③可梦境的一切仍历历在目。
21.截至12月14日21时,“天问-号”探测器飞行状态良好,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预计明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到达火星附近时,距离地球约1.9亿公里。(答对1点2分,2点3分,3点5分)
22.略
参照202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在序中称呼裴均的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想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想对碑文不服。李想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运城高中联合体高一3月调研测试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运城高中联合体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PDF版缺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2021运城高中联合体高二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