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莆田七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莆田七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莆田七中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班级 姓名 座号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宗教信仰逐步确立 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 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2.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3.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 B.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C.加强道德教化以实现治国安民 D.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4.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道:“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像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A.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 B.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D.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5.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秋时期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战国时期的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材料中所说的道家思想( )A.有利于打破宗法制对人的束缚 B.有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 D.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6.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7.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统治者“无为而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8.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 )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 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地选拔朝廷官员 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9.«后汉书»记载,西汉元帝时“诸曹侍中以上”往往“私贩”,即官员们大都做起了生意.因此,当时的御史大夫,也是汉代的大学人贡禹向朝廷奏请:“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不)得私贩卖”.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实施 B.官员从商不利于维护统治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10.«汉书»记载:“武帝时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商陵侯赵周,皆以列侯继踵,龊龊(谨小慎微的样子)廉谨,为丞相备员(凑足人数,充数)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著于世者.”造成这些丞相“备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察举制未脱离世卿世禄的藩篱 B.行政中枢机构权力的转移与嬗变C.“推恩令”以恩德之名收削藩之实 D.外儒内法改变了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11.秦和西汉时期郡守拥有行政处置、赏罚、司法、监察和财权.如果因事发兵,须有皇帝虎符.东汉初郡守有了发兵、领兵之权,后来更增加了募兵权.这反映出( )A.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B.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D.汉代出现割据隐患12.法国学者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写道:“张骞上表指出了西域和位于阿姆河南北地区的居民对中国的丝绸的强烈兴趣,正是这种原因才决定了汉朝向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开拓的重大决定.”这说明张骞出使西域获得的情报( )A.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 B.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区域C.推动了汉朝开拓西部疆土 D.促进了汉朝丝织业发展13.秦人始居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但最终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渴望统一 B.秦国于列国中实力最强 C.实行远交近攻策略 D.奉行法家思想14.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八股取士15.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16.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二、非选择题17.(12分)传国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问题:(1)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的中央官制与地方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4分) (3)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什么?(4分)1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作罢.为了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便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王中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约束.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晋曲沃伯杀哀侯又杀小子侯、陈桓公弟杀太子免代立、卫国驱逐惠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6分)19.(14分)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明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是一个民族应当具备的博大胸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6分)(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8分)月考答案1.C 材料中“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说明商朝的宗教意识逐渐从自然转移到人,体现出人本意识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宗教信仰主题的变化,不是说明宗教信仰逐步确立,故A项错误;商代统治方式是实行王权和神权结合,材料并没有说明王权统治的神秘性,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宗教观念在商代逐渐变化,并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制度化,故D项错误.2.C 材料体现中原诸侯国争霸和少数民族政权与诸侯争霸,体现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周王室尚未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春秋时宗法分封遭到破坏,排除B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实现局部统一,排除D项.3.C 材料中说明最初周礼只施行于贵族阶层,而孔子将礼乐文化传播到各个阶层,主张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错误;B、D两项都不是实行礼制的主要目的,错误.4.C 从题目关键词“商汤前后”“民族并立”“地位是平等”可知相互之间并立平等关系,“周公东征”“创立分封制”“君臣上下隶属”逐渐形成,可知此时形成了君臣上下隶属关系,相比较商汤前后并立平等关系,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故C项正确;夏就是第一个国家,在周王东征以前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分封制只是形成君臣上下隶属关系,层层分封,无法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主要依靠宗法制来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故D项错误.5.B 材料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有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故B项正确;材料呈现了自春秋至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天人关系的描述和认识,两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与宗法制对人性的束缚与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至于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道家的思想主张涉及诸多方面,材料无法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故D项错误.6.D 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7.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8.D 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太守辟举属僚、举荐秀孝,都必须考虑和依据乡论,而主持乡里清议即操纵乡论的,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的是地方政权,不是中央政权,故A项错误;东汉时期贵族政治显然属于不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9.B 从题干可知,西汉元帝时官员们大都做起生意,贡禹向朝廷奏请,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不得从事商业,这与自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专卖制度不符合,争夺国家利益,不利于维护统治,故选B项;此处看不出“重农”政策的实施,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不得从事商业是抑商政策的表现,故A项错误;此时是西汉元帝时期,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始终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是在宋朝时,故D项错误.10.B 汉武帝时,行政中枢机构是以丞相为核心的“外朝”,随着内外朝制度的建立,“外朝”官员逐渐淡出决策权,退居执行者,这是当时丞相缺少建树的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几位丞相“皆以列侯继踵”,与察举制无关,故排除A项;“推恩令”针对的是地方权力而不是相权,故排除C项;外儒内法与相权的削弱无必然关系,故排除D项11.D 材料叙述的是郡守权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不仅拥有财权,东汉时还拥有兵权,这使地方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故D项正确;专制皇权并未削弱,排除A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变化创新,而题干材料是用东汉与秦西汉对比,排除B项;汉代时郡县制只是出现破坏的隐患,但还没破坏,排除C项.12.C 由材料“决定了汉朝向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开拓的重大决定”可知推动汉朝向西部疆土的开拓,故选C项;材料强调做出开拓疆土的决定而非对西域的管理和控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报促使汉朝做出开拓疆土的决定而非扩大版图,排除B项;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材料强调汉朝开拓疆土的决定而非丝织业发展,排除D项.13.B 秦灭六国主要在国力的较量,故B项与题意相符,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14.B 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由所学可知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因此答案为B项,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15.A 秦朝郡县长官任免方式是皇帝任命,而贵族政治则是血缘传承,故A项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度的因素,但是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无关,故D项错误.16.D 由“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强调的中心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故A、C两项错误.17.答案:(1)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4分)(2)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4分)(3)皇帝权力;正统地位.(4分)18. (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6分)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4分)(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8分)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8分)(1)物质文明: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精神文明:百家争鸣,私学出现,«诗经»、楚辞的出现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建立.(必须从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个角度作答) (6分)观点: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2分) 论证: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张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这些思想和主张,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 (6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莆田砺志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莆田七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阜新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