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展开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题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观沧海》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次北固山下》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反“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难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4.《天净沙、秋思》
2.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 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5.《秋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6.《夜雨寄北》李商隐
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3.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8.《峨眉山月歌》李白
1.赏析诗歌 《峨眉山月歌》 ,不正确的是 ( )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2.关于诗歌 《峨眉山月歌》 ,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9.《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1. 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 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 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 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附:参考答案
1.《观沧海》赏析
2. D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选择题。D
3.《次北固山下》
2. C
4.《天净沙、秋思》
2.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3.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5.《秋词》
3. C
6.《夜雨寄北》李商隐
2. D
3. B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3. D
8.《峨眉山月歌》李白
1. C 2. C
9.《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1. C
2. 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答: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共4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专项练习(共12首,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专项练习(共12首,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予明月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练习汇总(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练习汇总(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练习,真题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