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年广东深圳市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试题及解析

    2021年广东深圳市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试题及解析第1页
    2021年广东深圳市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试题及解析第2页
    2021年广东深圳市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试题及解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年广东深圳市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试题及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广东深圳市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试题及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0.0分)
    1. 以下是某学校食堂提供的部分早餐食物:肠粉、牛奶、鸡蛋、玉米、红薯、小笼包和青菜。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玉米、红薯和肠粉可为人体提供糖类物质
    B. 煮熟的鸡蛋因蛋白质变性不利于消化吸收
    C. 青菜可提供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维生素
    D. 小笼包含有的脂肪可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2.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离不开多种细胞器的分工协作。如图表示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其中Ⅰ、Ⅱ代表细胞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Ⅰ表示高尔基体 B. ①②③④代表囊泡
    C. 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 D. a~d表示线粒体供能
    3. 某物的花色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为红花(AA)、粉红花(Aa)、白花(aa),其中基因型Aa的植株产生含a的雄配子一半致死。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获得F1,F1个体随机授粉产生F2,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植物的红花、粉红花和白花不属于相对性状
    B. F1中所有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1
    C. F2植株中红花:粉红花:白花比例是14:17:5
    D. 如果该植物始终进行自由交配,其基因频率不变
    4. 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高于野生型(2N=18)青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采用低温诱导处理野生型青蒿可获得四倍体青蒿植株
    B. 四倍体青蒿细胞中含控制合成青蒿素的基因数目较多
    C. 用四倍体青蒿的花粉可培育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二倍体
    D.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可获得三倍体青蒿植株
    5. 当喷施一种新型农药后,水稻田中仍有5%的害虫存活下来。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型农药诱发了约5%的害虫发生了基因突变
    B. 农药的作用是直接选择了害虫个体的抗药基因
    C. 农药使害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D. 存活下来的个体产生的后代一定都含抗药基因
    6. 胃壁细胞膜上的H+-K+泵的作用是维持胃液中较低的pH值,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分别代表K+和H+的跨膜运输
    B. H+跨膜运输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C. 蛋白质变性剂可抑制H+-K+泵的作用
    D. 呼吸抑制剂不会抑制胃酸的分泌

    7. 甲、乙表示某动物(2N)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和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情况。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图b时期不可能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B. 乙图d时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
    C. 甲图c段和乙图f段发生变化的原因相同
    D. 甲图a段和乙图d段发生了染色体复制
    8.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内细胞依赖内环境提供营养和排出代谢废物
    B. 激素、抗体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不需要内环境
    C. 血浆中NaHCO3、H2CO3能维持内环境pH的稳定
    D. 血浆中尿素、葡萄糖的含量可诊断某些疾病
    9. 牵涉痛是指当人体某些内脏发生病变时,常感到体表某区域疼痛的现象。这是由于有病变的内脏神经纤维与体表某处的神经纤维会合于同一脊髓段,如图是一种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脊髓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a、b、c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 在牵涉痛形成的过程中,a不发生兴奋
    C. 牵涉痛形成中,兴奋在ab间双向传导
    D. 牵涉痛的痛感,发生在脊髓的反射中枢
    10. 多效唑能够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从而表现出降低禾谷类作物α-淀粉酶活性、降低植物株高和缩短节间等作用,推测其影响的植物激素是(  )
    A. 赤霉素 B. 脱落酸 C. 生长素 D. 细胞分裂素
    11.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J”型增长模型中,种群的增长率通常表示为λ+1
    B. “S”型增长模型中,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 在理想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
    D. 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也不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2. 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因为茱萸可驱蚊灭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茱萸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B. 插茱萸可降低环境中蚊虫的种群密度
    C. 茱萸是通过化学信息来驱赶蚊虫
    D. 茱萸、蚊、虫和人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13. 如图表示过氧化氢酶在不同pH条件下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情况,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氧化氢酶起作用的最适pH为7
    B. pH在1和9时,过氧化氢酶的空间结构可能不同
    C. 过氧化氢酶不适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酸性比碱性条件对过氧化氢酶的抑制作用大
    14. 核纤层蛋白laminA(构成细胞核骨架)能让染色质内部形成“交联”,限制DNA在细胞核中的行动,保护染色质的完整性,但不影响DNA正常复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去除laminA后,染色质的行动加快导致不能复制
    B. 细胞分裂时,laminA解聚有利于染色体形成和均分
    C. laminA是组成染色体着丝粒和染色体结构的蛋白质
    D. DNA分子通过复制实现了遗传信息的准确表达
    15. 如图表示某遗传病的家系甲、乙的系谱图。该遗传病受X染色体上(非同源区)两对等位基因(M、m)和(N、n)控制,且两对基因均杂合时才患病。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家系甲中Ⅰ1和Ⅱ5的基因型相同 B. 家系乙中Ⅰ3和Ⅱ7的基因型相同
    C. Ⅲ9为患该病男孩的概率为零 D. 该两对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是9种
    16. 科学家用久置的H病原菌注射到鸡体内,鸡群全部存活;再次用新鲜的H病原菌注射到鸡群中,结果只有接受过第一次注射H病原菌的鸡存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注射的H病原菌相当于免疫过程中的抗体
    B. 接受过第一次注射H病原菌的鸡产生了抗菌性突变
    C.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体内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的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0分)
    17. 如图甲、乙表示两种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净光合作用影响的方法。据图回答:

    (1)图甲中CO2缓冲液的作用是 ______ 。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甲中刻度管内液滴移动情况是 ______ 。(填“左移”“右移”“不移动”)。
    (2)将正常生长的植物叶片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如图乙所示。通过一定方法阻断两部分叶片之间物质的转移,在适宜条件下光照5小时。截取图中面积相等的a区和b区,烘干后称得重量分别Ma和Mb,则b区的总光合产物量为 ______ 。
    (3)下表为在适宜温度下,测得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吸收的CO2量。当光照强度为5klx时,该植物总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 ______ 倍;在光照强度为7klx的条件下,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有机物积累量,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 。
    光照强度(klx)
    0
    1
    3
    5
    7
    9
    CO2吸收量(mg/h)
    -15
    0
    25
    45
    60
    60
    18. 糖皮质激素(GC)是一种调节人体生长发育、代谢和免疫等功能的应激激素。人体在某种因素刺激下会引起GC的分泌量增加,其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CR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GC表示糖皮质激素)
    (1)神经系统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是指 ______ 。
    (2)激素和神经递质参与调节过程的共同特点是 ______ 、 ______ 。
    (3)GC分泌的调节过程中存在 ______ (填“分级”、“反馈”或“分级和反馈”)调节。给正常动物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ACTH,其血液中CRH含量降低,原因是 ______ 。
    (4)GC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并能抑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导致血糖浓度 ______ 。
    19. 菠菜为雌雄异株的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菠菜叶片圆叶与尖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不耐寒与耐寒由等位基因(H、h)控制,种子圆形和卵圆形由等位基因(R、r)控制。
    (1)用不耐寒圆叶雌雄菠菜植株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单位:株)

    不耐寒圆叶
    不耐寒尖叶
    耐寒圆叶
    耐寒尖叶

    126
    0
    42
    0

    63
    60
    20
    21
    据表分析,A、a基因位于 ______ 染色体上,理由是 ______ 。F1不耐寒圆叶雌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______ 。
    (2)用不耐寒种子圆形的菠菜与耐寒种子卵圆形的菠菜杂交,F1全为不耐寒圆形植株。F1雌雄相互授粉,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不耐寒圆形:不耐寒卵圆形:耐寒圆形:耐寒卵圆形=7:3:1:1。某同学提出出现F2这种比例的原因是某种基因型的雄配子致死,则致死雄配子的基因型是 ______ 。为验证该同学的假设,应选择杂交植株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是 ______ ;预期的结果是 ______ 。
    20. 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模式图。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______ 。
    (2)假如河流受到重金属离子污染,鳙鱼的重金属离子含量比草鱼 ______ (选填:高、低)。鲢鱼未能获得藻类的全部同化能量,除部分藻类能量未被利用外,还有的原因是 ______ 。
    (3)食蚊鱼为引入品种,既能捕食蚊子,又能用于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 价值。通过种植水草、蘑菇,提高了产品输出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______ 、 ______ 。
    21. 微生物降解塑料废弃物是一种环境友好的降解方式。塑料废弃物中的主要成份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常用于生产一次性饮料瓶、包装袋等物品。科研工作者在富含PET的沉积物、土壤、废水和活性污泥中筛选出能显著降解PET的细菌(大坂堺菌)。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大坂堺菌的培养基中应加入 ______ 作为唯一碳源。从功能上看,这种培养基称为 ______ 培养基。
    (2)对大坂堺菌进行接种培养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有 ______ 和 ______ 。
    (3)制备大板堺菌培养基时需加入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是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和 ______ ;长期保存此菌种的方法是 ______ 。
    22. 由苏云金芽孢杆菌(Bt)中的Cry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晶体能杀死多种害虫,将Cry基因导入到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中,可提高农作物的抗虫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用PCR技术扩增Cry基因的前提是 ______ ;PCR扩增过程中加热至90~95℃的目的是 ______ ;互补链延伸需要的酶是 ______ 。
    (2)通常采用 ______ 法将Cry基因导入植物愈伤组织细胞,愈伤组织可进一步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其原理是 ______ 。
    (3)转基因作物推广种植之前都需要科学家反复试验和政府相关部门多次审核,其目的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玉米、红薯和肠粉中含有淀粉,淀粉会被淀粉酶分解为葡萄糖和麦芽糖,可为人体提供糖类物质,A正确;
    B、煮熟的鸡蛋因蛋白质变性有利于消化吸收,B错误;
    C、青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维生素,C正确;
    D、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橙红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D正确。
    故选:B。
    1、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2、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
    本题考查糖类、蛋白质、脂肪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属于基础题。

    2.【答案】B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图示Ⅰ表示高尔基体,A正确;
    B、核糖体是无膜细胞器,不能产生囊泡,据此推测,①是肽链,②、③、④是囊泡,B错误;
    C、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参与,故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C正确;
    D、Ⅱ是线粒体,它为整个过程提供能量,故a~d表示线粒体供能,D正确。
    故选:B。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①是肽链,②、③、④是囊泡;Ⅰ是高尔基体,Ⅱ是线粒体。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协调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解:A、该植物的红花、粉红花和白花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则F1中所有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7:5,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F1中所有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7:5,由于基因型Aa的植株产生含a的雄配子一半致死,则F1中所有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1,因此F1个体随机授粉产生F2,F2植株中红花(AA):粉红花(Aa):白花(aa)=(712×23):(712×13+512×23):(512×13)=14:17:5,C正确;
    D、由于存在配子致死现象,因此如果该植物始终进行自由交配,其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文:某植物的花色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为红花(AA)、粉红花(Aa)、白花(aa),属于不完全显性;基因型Aa的植株产生含a的雄配子一半致死,则基因型为Aa的植株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1:1,但产生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2:1。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获得F1,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23):(12×13+12×23):(12×13)=2:3:1。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紧扣题干信息“基因型Aa的植株产生含a的雄配子一半致死”推断子一代、子二代产生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答案】C

    【解析】解:A、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采用低温诱导处理野生型青蒿可获得四倍体青蒿植株,A正确;
    B、四倍体青蒿细胞中含控制合成青蒿素的基因数目较多,B正确;
    C、用四倍体青蒿的花粉可培育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单倍体,C错误;
    D、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可获得三倍体青蒿植株,但该三倍体青蒿素植株不育,D正确。
    故选:C。
    1、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增加或减少。
    2、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尤其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其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答案】C

    【解析】解:A、新型农药不是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而是起到选择作用,淘汰不抗药的个体,原本抗药的个体得以存活,A错误;
    B、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具有某特定表现型的生物体,农药的作用直接选择的是不抗药的个体,从而选择作用,B错误;
    C、农药使害虫种群起到选择作用,使控制抗药性状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存活下来的个体产生的后代,不一定有含有抗病基因,可能因为没有接触到药物而存活,D错误。
    故选:C。
    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具有某特定表现型的生物体,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某特定性状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要求考生明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6.【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和②分别代表H+和K+的跨膜运输,A错误;
    B、H+跨膜运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
    C、H+-K+泵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变性剂可抑制H+-K+泵的作用,C正确;
    D、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呼吸抑制剂会抑制胃酸的分泌,D错误。
    故选:C。
    根据图文信息,“胃壁细胞膜上的H+-K+泵的作用是维持胃液中较低的pH值”,则H+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①代表H+的跨膜运输;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②代表K+的跨膜运输。另外两者跨膜运输需要H+-K+泵,也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7.【答案】D

    【解析】解:A、图甲中b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发生基因自由组合,A错误;
    B、乙图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因此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B错误;
    C、甲图c段和乙图f段发生变化的原因不相同,前者是着丝点分裂,后者是细胞质分裂,C错误;
    D、甲图a段和乙图d段发生了染色体复制,D正确。
    故选:D。
    分析甲图:a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分析乙图:d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e表示后期着丝点分裂;f表示末期细胞质分裂。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曲线图中个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8.【答案】B

    【解析】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体内的细胞从内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将代谢废物排除到内环境中,通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排出体外,A正确;
    B、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与靶细胞和靶器官;抗体是浆细胞分泌到内环境中,与特定的抗原相结合,需要通过内环境,B错误;
    C、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PH值的稳定与HCO3-和H2CO3等物质有关,C正确;
    D、若检测到血浆中的尿素含量偏高,则可能肾功能出现障碍,若检测到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偏高,则可能出现糖尿病,故检测血浆中尿素、葡萄糖的含量可诊断某些疾病,D正确。
    故选:B。
    1、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PH值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和稳态的意义,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掌握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9.【答案】B

    【解析】解:A、a、c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不能构成反射弧,A错误;
    B、牵涉痛形成的过程中,c传入神经兴奋通过脊髓,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故a不产生兴奋,B正确;
    C、牵涉痛形成中,a并不发生兴奋,且ab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兴奋的传递,为单向传递,C错误;
    D、牵涉痛的痛感,在大脑皮层产生,D错误。
    故选:B。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例如看到梅子分泌唾液。
    2、分析题图:a、c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要求学生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兴奋的传导过程,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

    10.【答案】A

    【解析】解:多效唑能够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从而表现出降低禾谷类作物α-淀粉酶活性、降低植物株高和缩短节间等作用,而赤霉素可提高禾谷类作物α-淀粉酶活性,促进细胞纵向伸长,从而增加植物株高和增加节间等作用,故推测多效唑影响的植物激素是赤霉素。
    故选:A。
    1、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萌发,促进气孔关闭,提高抗逆性。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时促进生长、促进发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抑制发芽、疏花疏果。
    4、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
    掌握植物激素的作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某些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解:A、“J”型增长模型中,种群的增长率通常表示为λ-1,A错误;
    B、“S”型增长模型中,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现J型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C错误;
    D、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可能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D错误。
    故选:B。
    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本题考查了S型曲线、J型曲线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增长率的变化,平时注重总结和积累有助于解该类试题.

    12.【答案】D

    【解析】解:A、茱萸属于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A正确;
    B、依题干可知:”插茱萸,可驱蚊灭虫”,因此茱萸适当改变蚊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
    C、“插茱萸,可驱蚊灭虫”,说明茱萸与秋蚊之间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
    D、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茱萸、蚊、虫和人只是其中几种生物,不能包含所有生物,D错误。
    故选:D。
    根据题干分析,“插茱萸,可驱蚊灭虫”,说明茱萸与秋蚊之间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适当改变蚊虫的种群密度;秋蚊和人、动物是寄生关系,茱萸和虫构成食物链。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信息传递的作用和群落的概念等,意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插茱萸,可驱蚊灭虫”,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3.【答案】D

    【解析】解:A、由曲线分析可知,过氧化氢酶起作用的最适pH为7,A正确;
    B、pH在1酶空间结构被破坏,酶变性失活;而pH在9时,酶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有生物学活性,B正确;
    C、过氧化氢酶在加热会加速分解,因此过氧化氢酶不适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正确;
    D、由曲线可知,酸性比碱性条件对过氧化氢酶的抑制作用小,D错误。
    故选:D。
    曲线分析:pH1~3过氧化氢基本不分解,pH3~7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酶的活性逐渐增大,其中pH=7酶的活性最大,pH7~11酶活性逐渐降低,pH11~13酶失活。
    本题考查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掌握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机理,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各选项。

    14.【答案】B

    【解析】解:A、据题干可知,核纤层蛋白laminA是限制DNA在细胞核中的行动,不影响DNA正常复制,故是否存在核纤层蛋白laminA,染色质均可复制,A错误;
    B、细胞分裂时,核纤层蛋白laminA解聚,有利于染色质高度螺旋,缩短变粗,形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有利于染色体形成和均分,B正确;
    C、组成染色体着丝粒和染色体结构的蛋白质是组蛋白,而核纤层蛋白laminA是构成细胞核骨架的蛋白质,不是同一种蛋白质,C错误;
    D、遗传信息的表达是通过DNA分子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的,D错误。
    故选:B。
    1、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极细的丝状物。
    2、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的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形态。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5.【答案】C

    【解析】解:A、若Ⅰ2的基因型为XMNXmn,则Ⅱ5的基因型有两种,若Ⅰ2的基因型为XMnXmN,则Ⅱ5的基因型有两种,故Ⅰ1和Ⅱ5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A错误;
    B、Ⅰ3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可由Ⅱ8的基因型来推断,Ⅱ7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由Ⅰ4的基因型可推断,Ⅰ4和Ⅱ8的表现型不同,故基因型肯定不同,则Ⅰ3和Ⅱ7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错误;
    C、据题干分析,两对基因均杂合时才患病,男性的基因型为XMNY、XMnY、XmNY、XmnY共4种,均不患病;故Ⅲ9为患该病男孩的概率为零,C正确;
    D、据题干分析,两对基因均杂合时才患病,男性的基因型有4种,均不患病;女性有10种( 4种纯合子和6种杂合子),共14种基因型,D错误。
    故选:C。
    1、据题干分析,X染色体上(非同源区)两对等位基因(M、m)和(N、n)控制,故两对等位基因(M、m)和(N、n)在一条X染色体上的组合类型有四种:XMN、XMn、XmN、Xmn共4种。
    2、据题干分析,两对基因均杂合时才患病,男性的基因型为XMNY、XMnY、XmNY、XmnY共4种,均不患病;女性有10种(4种纯合子和6种杂合子),其中患病的基因型为XMNXmn、XMnXmN2种。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遗传系谱图,分析基因型及遗传概率的计算,难度适中。

    16.【答案】C

    【解析】解:A、第一次注射的H病原菌相当于免疫过程中的抗原,A错误;
    B、第一次注射H病原菌的鸡已经进行的特异性免疫,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因而具有免疫能力,而不是生了抗菌性突变,B错误;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体内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C正确;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的鸡体内也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C。
    根据题意分析,第一次注射时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说明“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致病性较低,鸡发生免疫反应,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说明第一次注射时产生了记忆细胞。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及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免疫在实践中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7.【答案】维持玻璃罩内CO2的浓度  不移动  Mb-Ma  4  ①增加CO2的浓度;②延长光照时间;③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

    【解析】解:(1)图甲中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因此CO2缓冲液的作用是维持玻璃置内CO2的浓度。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装置中的氧气气含量不变,压强保持不变,因此甲中刻度管内液滴移动情况是不移动。
    (2)假设相同大小的叶片初始重量为X,a区烘干后称得重量分别Ma,说明呼吸作用消耗量为X-Ma,b区烘干后称得重量为Mb,说明净光合作用积累量为Mb-X,因此b区的总光合产物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净光合作用积累量=X-Ma+Mb-X=Mb-Ma。
    (3)由表格可知,光照强度为0,CO2吸收量=15(mg/h),则呼吸速率=15(mg/h),当光照强度为5klx时,净光合速率=45(mg/h)。故该植物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60,因此植物总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4倍。当光照强度为7klx时光合作用达到饱和,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了,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有机物积累量,采取的措施有增加CO2的浓度(提高光合速率);延长光照时间(增加总光合作用产量);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故答案为:
    (1)维持玻璃罩内CO2的浓度    不移动
    (2)Mb-Ma
    (3)4    ①增加CO2的浓度;②延长光照时间;③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
    分析甲图装置可知,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又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因此容器中气体量变化为光合作用氧气的净释放量。图乙中,a区叶片遮光,可测呼吸作用大小,b区叶片光照,可测净光合速率。
    本题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发挥作用后灭活  分级和反馈  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GC,GC含量增加会抑制下丘脑分泌CRH  升高

    【解析】解:(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属于信息分子,在发挥作用时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而且发挥作用后都会灭活。
    (3)由分析可知,下丘脑产生的CRH促进垂体产生产生ACTH,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产生GC,这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同时GC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反过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这属于反馈调节。因此GC分泌的调节过程中存在分级和反馈调节。给正常动物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ACTH,ACTH能促进GC的分泌,GC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CRH,故其血液中CRH水平会降低。
    (4)GC分泌量增加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并能抑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故答案为:
    (1)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发挥作用后灭活
    (3)分级和反馈    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GC,GC含量增加会抑制下丘脑分泌CRH
    (4)升高
    分析题图:下丘脑分泌的CRH可促进垂体分泌ACTH,ACTH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GC),同时糖皮质激素(GC)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并能进行迁移运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答案】X  (圆叶对尖叶为显性)雌雄圆叶植株杂交,后代雌性个体全部为圆叶,雄性中圆叶:尖叶=1:1 1/6 16  hR  不耐寒圆形雄株(HhRr)和耐寒卵圆形雌株(hhrr)  不耐寒圆形:不耐寒卵圆形:耐寒卵圆形=1:1:1(或也可用耐寒圆形雄株(hhRr)和耐寒卵圆形雌株(hhrr)→全为耐寒卵圆形)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理由是雌雄圆叶植株杂交,后代雌性个体全部为圆叶,雄性中圆叶:尖叶=1:1,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亲本基因型为HhXAXa、HhXAY,单独分析每一对性状,F1中不耐寒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HH:Hh=1:2,F1中圆叶雌株的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XAXA:XAXa=1:1,因此F1不耐寒圆叶雌株中纯合子(HHXAXA)所占的比例为13×12=16。
    (2)用不耐寒种子圆形的菠菜与耐寒种子卵圆形的菠菜杂交,F1全为不耐寒圆形植株,故圆形为显性,F1雌雄相互授粉,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不耐寒圆形:不耐寒卵圆形:耐寒圆形:耐寒卵圆形=7:3:1:1,为9:3:3:1的特殊比例(存在致死),因此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F1基因型为HhRr,正常情况下,F1能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有HR、Hr、hR、hr。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HHRR、hhrr。出现F2这种比例的原因是某种基因型的雄配子致死,由于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HHRR、hhrr,因此HR和hr雌雄配子都没有死亡,不耐寒卵圆形(1HHrr+2Hhrr)比例正常,故Hr雌雄配子没有死亡,因此致死雄配子的基因型只能是hR。为验证该同学的假设,所选的雄株亲本必需含有hR基因,所以可以选择不耐寒圆形雄株(HhRr)和耐寒卵圆形雌株(hhrr)进行测交或选择耐寒圆形雄株(hhRr)和耐寒卵圆形雌株(hhrr)测交,然后统计后代的表现型以及比例。若选择不耐寒圆形雄株(HhRr)和耐寒卵圆形雌株(hhrr)测交,不耐寒圆形雄株(HhRr)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HR:Hr:hR(致死):hr=1:1:1:1,后代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HhRr:Hhrr:hhrr=1:1:1,则后代的表现型以及比例为不耐寒圆形:不耐寒卵圆形:耐寒卵圆形=1:1:1;若选择耐寒圆形雄株(hhRr)和耐寒卵圆形雌株(hhrr)测交,耐寒圆形雄株(hhRr)产生的雄配子只有hr(雄配子hR致死),则后代的基因型只有hhrr,则后代全为耐寒卵圆形。
    故答案为:
    (1)X    (圆叶对尖叶为显性)雌雄圆叶植株杂交,后代雌性个体全部为圆叶,雄性中圆叶:尖叶=1:1  16
    (2)hR    不耐寒圆形雄株(HhRr)和耐寒卵圆形雌株(hhrr)   不耐寒圆形:不耐寒卵圆形:耐寒卵圆形=1:1:1(或也可用耐寒圆形雄株(hhRr)和耐寒卵圆形雌株(hhrr)→全为耐寒卵圆形)
    分析表格:用不耐寒圆叶雌雄菠菜植株杂交,所得子代F1表现型及比例如表,F1无论雌雄不耐寒:耐寒≈3:1,可见控制耐寒和不耐寒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不耐寒为显性,亲本的基因型都为Hh;F1雌性全为圆叶,雄性中圆叶:尖叶=1:1,可见控制圆叶和尖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圆叶为显性,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
    本题结合表格,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和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在考虑两对基因遗传的过程中首先对每对基因逐对考虑;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够运用正交和反交的实验确定基因存在的位置,具有一定的难度。

    20.【答案】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  高  呼吸作用消耗(上一营养级呼吸作用以热量的形式散失了能量)流向分解者  直接和间接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重金属离子沿食物链具有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含量越多,根据题图可知,鲢鱼为第三营养级,草鱼为第二营养级,故鳙鱼的重金属离子含量比草鱼高。根据能量流动的去向可知,鲢鱼未能获得藻类的全部同化能量,除部分藻类能量未被利用外,还有的原因是藻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能量以及部分藻类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等。
    (3)食蚊鱼为引入品种,既能捕食蚊子,又能用于观赏,具有生态功能和欣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通过种植水草、蘑菇,提高了产品输出量,这属于生态农业范畴,其意义是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
    (2)高    呼吸作用消耗(上一营养级呼吸作用以热量的形式散失了能量)    流向分解者
    (3)直接和间接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每个营养级能量去向有:自身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未利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结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21.【答案】PET  选择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保持pH稳定  甘油管藏

    【解析】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大坂堺菌能显著降解PET,故筛选大坂堺菌的培养基中应加入PET作为唯一碳源。从功能上看,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2)对大坂堺菌进行接种培养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制备大板堺菌培养基时需加入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是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和保持pH稳定;长期保存此菌种的方法是甘油管藏法。
    故答案为:
    (1)PET    选择
    (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3)保持pH稳定    甘油管藏
    1、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3、无机盐对微生物的生理功能有: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作为酶的组成成分,也是某些酶的激活剂;调节和维持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和pH;某些无机盐具有特殊功能,如化能自养细菌的能源物质NH4+等。
    本题考查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种类和作用,掌握培养基的制作和各组分的功能,以及菌落接种的方法,难度不大。

    22.【答案】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于合成引物)  使双链DNA解旋为单链  热稳定DNA聚合酶  农杆菌转化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防止转基因植物对其他植物生长造成影响,或带来基因污染,或有食品安全隐患

    【解析】解:(1)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于合成引物。PCR扩增过程中,需加热至90~95°C使其变性,其目的是是利用高温断开氢键,使双链DNA解旋为单链。加热至70~75°C时,互补链可在热稳定DNA聚合酶(或Taq酶)的作用下延伸。
    (2)将目的基因(Cry基因)导入植物愈伤组织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愈伤组织可进一步发育成完整的植株,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3)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因此转基因作物推广种植之前都需要科学家反复试验和政府相关部门多次审核,其目的是防止转基因植物对其他植物生长造成影响,或带来基因污染,或有食品安全隐患。
    故答案为:
    (1)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于合成引物)    使双链DNA解旋为单链     热稳定DNA聚合酶(或Taq酶)
    (2)农杆菌转化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3)防止转基因植物对其他植物生长造成影响,或带来基因污染,或有食品安全隐患
    1、PCR原理是利用DNA双链复制,在PCR时需要提供模板、原料、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等条件。
    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