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15份)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
展开
这是一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共10页。
A.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解体B.社会动乱导致人口锐减
C.传统纺纱技术水平高超D.土纱拥有广阔的市场
2、(2021年广东卷,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3、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变化情况表(五年平均值)。中印相对地位变化反映出( )
A.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B.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放缓D.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4、1898年7月13日,清政府颁布的工商章程中规定:如有能造新器切于人生日用之需,其法为西人旧时所无,请给工部郎中实职。该规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 )。
A.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B.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官本位思想得以强化
5.(2021年重庆模拟预测)天津港是华北第一大港,1912年进出天津港的外国轮船以英国居第一。日本进出天津港的轮船吨位,1912年在全部进出天津港的外轮吨位中占26%,1920年占29.5%1925年占38%居各国之首。由此可见,当时( )
A.《九国公约》协调了各国对华侵略B.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C.英日同盟建立提升了日本国际地位D.绥靖政策纵容了日本法西斯
6、(2020年全国Ⅰ卷,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7、1933年编的《龙山姚氏宗谱》族规第二条规定:“正月初一,后辈要先向同房长辈拜年祝福,日常膳食先请长辈上座;长辈体衰行走不便,后辈要先奉馔食其榻前请食。长辈所嘱言事,后辈要听从,并不许对长辈有非礼之举。”该条族规表明( )。
A.儒学统治地位稳固B.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C.封建糟粕根深蒂固D.民间文化成为主流
8、下表为194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据此可知( )
A.日本入侵阻断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民族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C.全民抗战掀起了爱用国货热潮D.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
9、(2021年广东江门二模)晚清以来,“义演”成为一些团体或个人进行灾荒救助时募集社会捐款的一种手段。丰富多彩的演艺和都市民众的广泛参与,促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文化现象。这种现象( )
A.严重冲击了传统文艺的地位B.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状况
C.体现新文化运动的显著成效D.提升了民众的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
10、(2020年全国Ⅲ卷,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11.下表反映的是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12、(2021年浙江台州一模)随着一系列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全世界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下列项中,关于近代交通事业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富尔顿驾驶“旅行”号机车试车成功
B.戴姆勒发明了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柴油机
C.近代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率先建成
D.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3、(2020年贵州毕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的成功,在英国开启了一个铁路建设大发展的时期。1835-1837年形成了第一次“铁路热”,议会批准拟建铁路1700英里,拟建方案不断获准,投建项目也相继完工,到1844年,通车里程已达2235英里。随着投建项目的完工,1844-1846年间形成了第二次“铁路热",仅1846年就批准拟建铁路4000多英里。1844-1850年间,平均每年通车历程812英里,到1852年,联合王国通车线路长达7336英里。1855-1860年间平均每年通车线路425英里,1860-1865年间为571英里。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70%以上。至此,英国很少再有远离铁路交通线的地方,囊括全英的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
——摘编自张廷茂《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
材料二 1865年,一些与对华贸易有关系的英国商人在伦敦成立了中国铁路有限公司,筹划修建上海至苏州的铁路。同年,以英商怡和洋行为主,在上海成立了吴淞道路公司,计划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以方便上海港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遭到清政府的拒绝。此后,英国驻海领事出面,以修筑“一条寻常马路”为由,向上海地方当局提出购买上海至吴淞间筑路所需土地的要求,获取了征地权,随即开始铺设路基。1876年1月,路基铺成,开始路面工程,12月1日,这条铁路全线通车。吴淞铁路的修筑和首段告成,招致清朝政府的强烈反应。经过交涉,英美最终接受了中方“给价买回”和“另招华商股本承办”的方案,中方赎回吴淞铁路。1877年夏秋间,清朝政府在交付赎全后,拆毁了这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铁路。
——戴鞍钢《近代江浙沪地区铁路修筑述略》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铁路在修筑过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指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修筑铁路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英两国的共同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一位日本陆军大臣于1917年5月至6 月间对中国的旅顺、青岛、济南、上海、南京、汉口、北京、天津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后写出的一份报告。在原文中,他对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路中列强船舶货运吨位做过调查统计。 下表主要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数据。
中国沿海及内河中若干国家船只货运吨位统计表
根据表格提供的材料,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数据加以概括,并指出其关联性,结合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关联性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洋布的倾销,松、太地区的土布受到严重冲击,使中国传统的棉纺织业走向衰败,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动乱导致人口锐减”,排除B项;传统纺纱技术水平不及机器水平高,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土布滞销,因而土纱不可能拥有广阔的市场,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华南、西南地区产棉稀少,洋纱大量输入。而江南地区属于产棉区,棉纱相对便宜,输入洋纱相对要少得多。这说明当时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依据不足;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上海逐步取代广东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依据表格内容,从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红茶在英国市场的销量比例逐步下降,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的销量比例逐步上升,这反映出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故选A项;材料反映中印两国红茶在英国市场份额的变化,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无关,也无法反映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排除B、D两项;材料反映中国红茶在英国市场上受到印度红茶的冲击,无法反映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如有能……实职”可知,清政府奖励新技术新发明,反映了清政府传统经济政策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奖励新技术新发明,无法体现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奖励新技术新发明,无法体现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奖励新技术新发明,与官本位思想无关,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日本进出天津港的轮船吨位,1912年在全部进出天津港的外轮吨位中占26%,1920年占29.5%1925年占38%居各国之首”体现的是日本趁欧洲扩军备战之机,加快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项正确;《九国公约》于1922年召开,排除A项;材料与英日同盟无关,排除C项;D项是二战前夕的背景,排除。
6、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没有统一标准,这不利于商品交易,会增加交易成本,故A项正确。20世纪20年代存在军阀割据局面,但北伐战争后,全国逐渐走向统一,B项排除。材料中中国度量衡没有统一标准与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没有关联,故C项错误。D项中“阻断”说法绝对,排除。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在1933年编的《龙山姚氏宗谱》族规中规定,正月初一,后辈要先向同房长辈拜年祝福,日常膳食先请长辈入座等表明在家庭内部,后辈要尊敬顺从长辈,体现了宗法血缘观念影响深远,故选B项;对长辈的尊敬孝顺能反映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反映不出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对长辈的尊敬孝顺不属于封建糟粕,是我们今天仍然要提倡的优秀品德,排除C项;该条族规仅表明晚辈要孝顺长辈,无法体现民间文化成为主流,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重化工业被政府垄断,民族工业集中于轻工业,说明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国营和私营在轻重工业的比例而不是日本入侵,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民族工业领域在轻工业领域中占据优势地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轻重工业的比例而不是国货的销售状况,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义演含义及群众的参与程度来看,民众积极参与义演的行为有助于提升民众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意识,D项正确;材料与冲击传统文艺地位无关,排除A项;义演不会改变社会贫富分化现状,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经济。1940年代中后期正值抗战胜利后,当时官僚资本扩张、美国经济侵略、国民政府发动内战、滥发纸币,许多工矿企业账面利润可观但难以维持生产,说明通货膨胀严重,国统区经济秩序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商业繁荣带动工业生产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当时企业生产难以为继,反映的是生产遭到破坏而非恢复,故B项错误;1940年代中后期不存在军阀混战局面,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格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在不断提高,说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乡村发展,无法看出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排除A项;我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1953〜1957年实行的“一五”计划的成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城市的地区差别以及产业差别,无法看出是否具有不平衡性,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第一号火轮船“恬吉”号竣工。这是中国自造的第一艘大型机器轮船,C项正确;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排除A项;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又于1897年发明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燃料更加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排除B项;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排除C项。
13、答案:
(1)主导力量不同:英国由国家主导;中国由外商主导。
发展速度不同:英国发展迅速,出现多次修筑热潮;中国面临较大阻力,发展缓慢。
最终结果不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中国最早的铁路被清政府赎买后拆毁。
(2)态度:甲午战争前反对修铁路,甲午战争后允许和支持修铁路。
原因:甲午战争前,落后的封建意识和观念;封建自然经济占主体,缺乏修铁路的社会需求;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甲午战争后,西学的进子步传播推动观念更新;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修筑铁路的社会需求;列强的要求和推动。
(3)影响:信息流通、知识传播、观念更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社会生活变迁;促进阶级结构的变化。
解析:(1)不同点:结合两则材料可知,可从主导力量的不同、发展速度不同、最终结果不同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态度:根据材料“吴淞铁路的修筑和首段告成,招致清朝政府的强烈反应”“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可归纳出甲午战争前反对修铁路,甲午战争后允许和支持修铁路。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之前排斥的原因可从传统观念的阻碍、缺乏相应的社会需求及维护统治的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甲午战争之后发展的原因可从当时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列强的要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影响:根据材料“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信息流通、知识传播、经济结构变动、城市化进程及社会生活变迁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4、答案:示例一
关联性:中国货运吨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德法等欧洲国家总体呈下降趋势;数据的变化反映出西方列强此时期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论述:1914-1916年处于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减轻了民族企业的竞争压力;相反战乱和战争的消耗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生产,因此大量的战争物资订单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创造了良机,中国外贸得到很大发展;辛亥革命后,政府鼓励实业政策的刺激也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总之,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深受世界形势的影响。
示例二
关联性:日本货运吨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德法等欧洲国家总体呈下降趋势;数据的变化反映出西方列强此时期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而日本则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
论述: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论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集团都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德国因举国投入一战,其对华控制力量大为减弱;日本侵略中国计划蓄谋已久,控制中国是其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借助一战的有利时机加强与欧洲列强争夺;日本利用袁世凯称帝之际,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获得许多特权。
总之,一战期间各国对华投资的变化,反映出此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新的较量在调整和确立新的国际关系。
解析:本题通过中国沿海及内河中若干国家船只货运吨位统计数据,考查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原因。首先,分析表格数据,在理解数据的基础上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数据加以概括,并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指出其关联性,提出明确的关联性观点。如根据中国和德法等欧洲国家货运吨位总体的发展趋势,结合这一时期处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可以提炼出观点一“中国货运吨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德法等欧洲国家总体呈下降趋势;数据的变化反映出西方列强此时期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等。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关联性观点,并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原因等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分析,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如观点一“中国货运吨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德法等欧洲国家总体呈下降趋势;数据的变化反映出西方列强此时期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从国外角度分析,如1914-1916年处于一战期间,西方列强一方面忙于一战,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减轻了民族企业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战乱和战争的消耗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生产,因此大量的战争物资订单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创造了良机。从国内角度分析,如辛亥革命后,政府鼓励实业政策的刺激也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也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等。最后,可以结合提炼的观点,总结上述多个角度的论述,如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深受世界形势的影响。
时间
以中印总销量为100
中国红茶
印度红茶
1865—1869年
94.0
6.0
1870—1874年
87.4
12.6
1875—1879年
80.6
19.4
1880—1884年
60
32.0
工业部门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
89%
11%
冶炼工业
90%
10%
机器制造业
73%
27%
化学工业
75%
25%
饮食品工业
23%
77%
服饰品工业
8%
92%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7.5
国别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英国
38120300
39266756
37675657
35840573
法国
1232763
898644
561955
596237
德国
6320466
4026493
58263
66532
俄国
1687796
1954925
1922055
1545085
日本
23422487
23996972
23873016
24233835
中国
14744325
18655411
18655411
1846053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共9页。
这是一份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共9页。
这是一份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潮流-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