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展开测控导航
读我国植被分布模式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分别为( )
A.①为温带草原,②为温带荒漠
B.①为温带草原,②为亚寒带针叶林
C.①为温带荒漠,②为亚寒带针叶林
D.①为温带荒漠,②为温带草原
2.图中④地植被特点( )
A.夏季葱绿,冬季落叶B.叶子呈针状
C.草本植物为主 D.一年四季常青
3.图中⑤的植被与下列哪个地区的植被类似( )
A.西欧B.泰国
C.东非高原D.地中海沿岸
解析:1.D 2.D 3.B 第1题,读图可知,③区域位于大兴安岭以东,距海近,为落叶阔叶林。沿③②①的方向变化,降水逐渐减少,植被由森林过渡为草原、荒漠,故②为温带草原,①为温带荒漠,D正确。第2题,④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常青,D正确。第3题,⑤位于我国最南部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为热带季雨林。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热带季雨林;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为落叶阔叶林;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为热带草原;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正确。
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群落中的植物各有其生长型,而其生态幅度和适应性又各有不同,它们各自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同化器官和吸收器官处于地上的不同高度和地下的不同深度,或水面下的不同深度。它们的这种空间上的垂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层次结构和垂直结构。下图表示森林植被的分层现象。读图,回答4~5题。
4.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体现出( )
①植物的共生关系 ②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③植物的竞争关系 ④植物的附生关系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关于森林植物分层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垂直结构越复杂,植物种类越丰富
B.树冠越封闭,草本植物生长越旺盛
C.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强
D.自森林顶端至地面,气温越来越低
解析:4.C 5.A 第4题,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了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第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垂直结构越复杂,植物种类越丰富;树冠越封闭,地面的光照越弱,越不利于地面的草本植物生长;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在森林内部,受树冠遮蔽效应的影响,气温的垂直变化并不大。
6.下面四幅图为世界部分地区植被类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植被类型按由低纬到高纬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D.①④③②
(2)植被类型①→③→②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说出亚寒带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地区。
解析:第(1)题,要特别注意题干要求“由低纬到高纬”。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分布在热带雨林南北两侧,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温带,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在亚寒带。第(2)题,自然景观①→③→②的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第(3)题,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的亚寒带地区。
答案:(1)D
(2)热量。
(3)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读某植物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炎热B.寒冷
C.湿润D.干旱
8.随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D.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解析:7.D 8.D 第7题,该地植物植株矮小,根系发达,为耐旱的特征。D正确。第8题,因蒸发更强烈,当地水资源趋于减少,故其根系会向更深处生长。D正确。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回答9~10题。
9.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
10.甲、乙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解析:9.D 10.A 第9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10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表示热带草原,乙表示温带落叶阔叶林。
柳树秋冬季节落叶,来年春天发新叶,夏季婀娜多姿,极具观赏价值。福建泉州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种柳树作为行道树,虽引种的柳树终年不落叶,但长得高矮不一,有的断枝,有的被虫蛀,每年都要补植不少,影响城市景观。近年来,泉州的行道树改为了华南地区的常绿乔木柳叶榕,其叶子像柳叶,遮阴效果极佳。据此回答11~13题。
11.泉州的地带性植被是( )
A.针叶阔叶混交林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
12.下列城市更适合种柳树的是( )
A.济南B.广州C.上海D.三亚
13.影响泉州城市行道树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土壤D.地形
解析:11.C 12.A 13.A 第11题,泉州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C正确。第12题,柳树到了秋冬季节落叶,说明柳树是落叶阔叶树种。济南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种植柳树,A正确;广州、上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三亚是热带季风气候,均不适合种植柳树。第13题,结合材料可知,柳树主要分布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季风气候区,泉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引种柳树长势不好,影响城市景观;柳叶榕适宜生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且遮阴效果极佳,因此泉州的行道树改为了华南地区的常绿乔木柳叶榕。所以影响泉州城市行道树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气温,A正确。
某游客在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考察时发现,园内海边一小山丘的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甲景观图),而背海一侧植被高大而茂密(乙景观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该公园所处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
A.常绿硬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
15.结合甲、乙两景观图,导致该小山丘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热量条件B.土壤条件
C.光照条件D.降水条件
解析:14.C 15.B 第14题,由材料可知,该公园位于福建漳州市,位于我国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故C正确。第15题,向海和背海一侧纬度相当,热量差别很小,A错;山丘东南沿海一侧流水和风力侵蚀作用强,同时受海洋影响相对更大,土壤中水的盐度较大,加剧了土壤贫瘠,所以,植被低矮且稀疏,B正确;山丘东南沿海一侧为向阳坡,光照更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C错;该山丘比较低矮,两侧降水量差别不大,D错。
我国某山地在海拔2 140~2 220米区域过去主要生长耐寒的矮小灌木、苔藓和地衣,草本植物很少。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区域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变矮退化。下图示意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后绘制的草本入侵程度与海拔、坡度的关系。据此回答16~17题。
16.推测该坡地最先受到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在( )
A.海拔2 150米的地区
B.低海拔坡缓的地区
C.高海拔坡陡的地区
D.低海拔坡陡的地区
17.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侵入区域的土壤水分增加,其原因是( )
①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 ②苔藓生长耗水减少 ③地衣涵养水源能力较强 ④灌木生长耗水总量减少
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
解析:16.D 17.A 第16题,读图分析可知,坡度越大,入侵程度越高,海拔越低,入侵程度越高,草本植物入侵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是最先受到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该区域海拔较低,坡度较大。第17题,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侵入区域的土壤水分增加,说明水分来源增多,水分消耗减少,通过分析可知,草本植物涵养水源作用较强,使水分来源增多;灌木耗水较多,随着草本植物的增加,灌木变矮退化,导致耗水减少。
18.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属于 气候,写出其气候特征。
(2)图中能体现亚马孙热带雨林经济效益的是 。
(3)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誉,图示效益中,能体现该美誉的是( )
A.调节气候
B.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C.为全球提供新鲜氧气
D.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4)如果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就可能出现一些环境问题。请根据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说出如果森林遭到破坏,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图像信息的能力,认识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主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如果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答案:(1)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
(2)提供木材、药材、食品等
(3)C
(4)暴雨、旱灾多发 水土流失严重 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有“海底森林”“海岸卫士”的美誉,生态价值巨大。淤泥沉积的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或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红树林植物往往从枝干上长出众多树根,盘根错节,扎入泥滩里。图1所示区域沿海有大面积的红树林分布,近年来破坏严重。图2为红树林根系图片。
(1)分析该地沿海适宜红树林生长的自然条件。
(2)分析红树林根系形态形成的原因。
(3)简述红树林巨大的生态价值。
(4)简述当地为保护红树林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图示位于广西北部湾沿岸,该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该地区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深厚的含盐土壤,生长大量的红树林。第(2)题,沿海多风,为了扎根立足,红树林发达的根系扎入深厚松软的泥滩上,起到了较好的抗风作用,能抵御海浪侵袭。沿海海潮涨落,发达的根系大部分裸露出地表,被水淹没时可以有效进行呼吸作用,帮助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第(3)题,红树林是植被,能起到森林的生态作用,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红树林生长在湿地地区,能起到湿地的生态效益,减缓水流,增加泥沙淤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位于海岸线上,又能起到促淤保滩、防风固岸等不同于其他植被的作用。第(4)题,一般保护措施可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入手,一般包括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生物措施:加强管理,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禁止砍伐、占用红树林地。技术措施:加强科研力量,探索红树林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答案:(1)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多海湾和河口,形成深厚的含盐土壤,适宜红树林生长。
(2)土壤疏松深厚,适宜根系生长;发达的根系是红树林对海滩淤泥环境的有效适应,这种根系可减弱大风危害,抵御海浪侵袭,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同时,当红树林被水淹没时,发达的根系可以帮助植物体进行气体交换。
(3)调节局部气候;减缓水流,增加泥沙淤积,巩固堤岸;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净化空气和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
(4)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禁止砍伐、占用红树林地;加强科研,探索红树林栽培技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知识点
题号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4、5、7、8、13、14、17、18
森林、草原与荒漠的分布与特征
2、3、6、9、10、11、12、15、16、19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
破坏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调节全球气候
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复习练习题,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当堂检测题,共7页。
高中第二节 土壤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土壤达标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是,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