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是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大气中成分对辐射吸收存在差异,且成分的比例变化会引起对辐射吸收的变化。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有显著差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及高层大气。不同大气层的受热特点不同。课程所探讨的大气受热过程主要是发生在地球的对流层范围内。大气受热过程的热量根本来源是太阳,直接主要来源是地面。而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区的温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及变化。
1.知道大气组成、垂直分层及特点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逆辐射的意义及在农业实践活动的应用
3.理解并掌握气温的影响因素,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及年变化影响因素
4.知道逆温概念,掌握逆温类型、特点及分布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具有氧化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吸收长波(地面)辐射,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
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一系列天气现象、对地面保温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当大气中某些成分比例增加(减少)过多,对天气及气候变化会产生较大影响。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大气稳定,平流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存在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通讯
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纬度]: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仅为8-9km。
探究一:对流层高度的差异性
[季节]:夏季大于冬季。
探究二:推测臭氧在20~30km达到最大值的原因及意义。
在20~30km(平流层上层)的这一位置,由于太阳短波辐射强度大,使氧分子解离成氧原子,并与氧分子结合成臭氧,这一高度有足够的氧分子和氧原子,因此成为臭氧集中的臭氧层。臭氧集中吸收紫外线,使得平流层上热下冷。
2018年7月31日~9月4日,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查队员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某一区域(73.5°N~85°N,150°W~170°W)开展了探空观测,研究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下图示意科考期间84次探空观测平均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科考期间观测区域对流层顶高度大致在( )A.7~9kmB.9~11kmC.11~13kmD.13~15km2.科考期间观测区域( )A.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旺盛B.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C.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稳定D.对流层和平流层物质能量交换弱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
太阳:根本热量来源地面:最主要、最直接热量来源
CO2,水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2022·浙江·高考真题)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1-2题。
3.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大于冬季 ②郊区大于城区③冬季大于夏季 ④城区大于郊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 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垫面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地表粗糙度、植被、土壤湿度、雪被面积等等,它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
主要指大气逆辐射。与大气中CO2和水汽含量有关。
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比较大,气温的日较差及年较差(比内陆地区)较小;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冷空气一般来自于高纬度,冬半年比较活跃。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②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③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升高;④阳坡、阴坡。
城市排放出的热量较多,气温高
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及实践
地面将热量向地面传递的过程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增强逆辐射
(2021·北京·高考真题)下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图中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高度B.大气环流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气候增暖在北极具有“极地放大效应”,导致多年冻土中储存的有机碳大量释放,并部分随河流输出到北冰洋。西伯利亚地区鄂毕河、勒拿河流域面积大致相当。(1)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说明气候增暖在北极具有“极地放大效应”“放大”的含义。
①全球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反射的太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地面辐射增多;
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④大气逆辐射增多,气温增高。
午后2时(或14:00)
动态的视角进行分析,以热量传递环节为依托,分析一天中温度的变化
低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较大。
一天中的最高低温和最低气温比较。
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日较差小
阴天白天削弱作用强,夜间保温效果佳,温差小
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
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
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夜间保温效果差,故气温日较差较大。
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
尺度大小不同,分析角度不同,结论不同
4.气温年变化一般规律
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陆地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温度较高;冬季降温快,温度较低,因而陆地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越高年较差越小。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失去太阳辐射,地面对外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2021·广东·高考真题)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面15-17题。7.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A.山峰B.平原C.谷地D.丘陵8.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9.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A.锋面气旋多B.下沉气流盛行C.准静止锋强D.热力对流强盛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2021·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某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下面3-5题。
10.此时下列站点上空最可能存在逆温的是( )A.长春B.太原C.呼伦贝尔D.乌鲁木齐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整层空气下沉,厚度减少,顶部增温大于底部
3.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第06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06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6讲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习原卷版docx、第06讲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6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06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水汽和杂质,随纬度变化,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太阳短波辐射,大气的两大作用,太阳辐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光合作用,紫外线,凝结核,氯氟碳化物,地面长波辐射,臭氧层,先下降后上升,电离层,太阳辐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