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历史总复习--第20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课件
展开课题一 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知识点一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虚假“繁荣”的幻灭(1)背景①一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 ,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②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2)爆发①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价狂跌,这一天被称为“ ”。②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美国历史上的“ ”时期来临了。
2.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1)特点①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持续时间相当长。③破坏性特别大,甚至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2)影响①危机加深了各主要 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3.“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1)措施①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 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②胡佛还是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2)结果:危机并没有克服, 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知识点二 罗斯福新政1.背景——临危受命(1)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和 ,民主党人罗斯福决心扭转危局。(2)193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以绝对优势当选。
2.措施——实施“新政”(1)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管制 。(2)调整工业生产: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3)调节农业生产:用 调整农业政策。(4)实行福利制度: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推行“ ”,稳定社会秩序。(5)社会立法:罗斯福签署《 》,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
3.影响——摆脱危机困境(1)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 ,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 开始出现。(4)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构图解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信息提取: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破坏性严重,导致了世界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漫画说史]经济危机与美国1933年10月,美国《名利场》杂志的封面漫画信息提取:漫画中的人物从1929年的生活富裕,到1933年的贫穷而孱弱。这反映出经济危机给美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冲击。
[概念阐释]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即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
[构图解史] “危机”催生的“创新” 信息提取: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恢复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注新教材 拓展新视野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1.原因(1)政策方面,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2)科技管理方面,国内技术革新和生产合理化运动的推动。(3)消费模式方面,分期付款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2.20世纪20年代正值柯立芝任美国总统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被称为“柯立芝繁荣”。但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二、政治体制新政1.措施:积极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设立新的总统办公室;扮演“议长”角色,频频使用否决权;使最高法院成为“罗斯福法院”。2.作用:使美国国家体制发生重要变化,将“总统中心”或“总统主导”巩固下来并制度化,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过渡得以实现。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学术前沿] 从解决失业问题看罗斯福新政的成就1932~1942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摘自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布林克利等著的《美国历史上的调查》[思维激活] 从趋势图看,曲线呈上升趋势;从数据看,失业人数大幅下降。罗斯福新政解决就业与稳定社会秩序的关系。
[史料实证]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史料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用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史料二 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摘自《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等
[解读] (1)史料一信息“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史料二中“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为日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从民生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干预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 特点: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作用: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提示] 措施:举办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手段:出台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历史解释]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新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3)新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4)新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家国情怀] 罗斯福新政中的环境保护新政
命题研析·考题演练1.命题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全国卷Ⅲ]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解析:C项对:材料反映了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到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A项错:最低工资标准是在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B项错:材料中反映的是部分行业中的工人周工资的下降幅度,并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D项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大危机导致工人周工资下跌,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
关键点拨表格中两个时间段1929~1930年和1930~1931年以及三个重要行业烟煤业、金属矿业、制造业工人周工资持续下降,说明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
2.命题点:经济危机下的美国社会现状[2021·全国甲卷,35]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解析:材料信息“1930~1931年”说明这是经济危机期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说明纽约市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说明吸烟者寻找昂贵雪茄的替代品,“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说明失业扩展到白领阶层,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经济危机在持续加深,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的信息,故B项错误;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C项错误;福利制度在罗斯福新政以后逐步确立,故D项错误。
3.[新高考借鉴][2021·广东卷,14]下面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A.货币贬值已缓解了经济危机B.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D.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
解析:漫画大意为:罗斯福在白宫大门口贴出了逐客令,把上一任总统胡佛从白宫里驱逐出去,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对美国造成巨大影响,而胡佛坚持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上台之后,实行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由此看出,美国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B项正确;货币贬值是罗斯福在入主白宫之后的1934年才实行的,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才逐渐开始建立社保制度,到二战后美国的社保制度才不断完善,排除C项;由漫画无法看出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排除D项。
仿真模拟 1.[2022·泸州市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认为节俭可能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害,消费才是一种美德。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写道:“我们穷的不能节俭了,节约是一种浪费。”这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 )A.隐藏着经济危机的风险B.受益于美国霸权主义C.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繁荣D.引发了拜金主义盛行
解析: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节俭可能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是有害的”“消费才是一种美德”,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柯立芝繁荣”是建立在过度消费、虚假繁荣之上,从而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带来风险,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消费观与美国过度消费、股票投机过度有关,而非美国霸权主义,排除B项;依所学可知,1929~1933年出现经济危机,因此并未促进经济持续繁荣,排除C项;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而非消费观所导致,排除D项。
2.[2022·白山市高三联考]1922~1929年,美国工业指数几乎上升了50%,国民收入增加了约23%,但商业职工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职工实际还有所减少,工人的平均时薪增加不到一美分。到1929年夏,各企业库存货物较1922年已增加了两倍,消费额增长率却下降了4/5。这些现象 ( )A.揭示了美国出现繁荣局面的原因B.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D.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阶段性成果
解析:据材料“美国工业指数几乎上升了50%……工人的平均时薪增加不到一美分”可知,美国经济发展集中在工业领域,而有利于促进消费的第三产业并未发展,工人消费能力也未提高,导致生产和销售的失衡,材料中1929年的数据表明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已非常严重,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这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导致的,故选B项;这些现象揭示了美国经济繁荣局面下存在的问题,排除A项;生产和销售出现严重失衡,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3.[2022·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有学者认为,胡佛在无奈中改造了“自由主义”,也在无形中开启了“国家主义”的大门。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是,胡佛( )A.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B.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D.发起农民自愿减少耕地运动
解析:据所学可知,面对经济危机,胡佛采取了扶持私人企业的措施,虽然没有彻底放弃“自由主义”,但采取了一定措施干预经济,故选C项;提高关税是国家关税自主的表现,并不是“国家主义”,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正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排除B项;发起农民自愿减少耕地是罗斯福新政中的重要举措,排除D项。
4.[2022·百师联盟高三二轮复习联考卷]下表为1933年美国政府通过的部分法律,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提高国家信誉 B.增加就业岗位C.扩大国内市场 D.创新政府职能
解析:罗斯福政府通过“建立……安全”恢复了银行信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通过缩减农业生产以控制市场价格,通过“吸收……等工作”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岗位,这都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选D项;《银行法》能提高国家信誉,但其余两个未体现,排除A项;《国民造林保护队救济法》能增加就业岗位,但《银行法》《农业调整法》不能,排除B项;银行信用的恢复、缩减农业生产及增加就业岗位不能扩大国内市场,排除C项。
课题二 从大发展到大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 经济理论。(2)出现了经济发展的“ ”。2.20世纪70年代(1)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通货膨胀严重。(2)各国进行调整,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 ”。
知识点二 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 ,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2.内容(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 制度。(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3.影响(1)“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 。(2)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 ,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知识点三 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 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2.影响:第三产业的繁荣,是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促进了经济 的提高。
知识点四 “新经济”的出现1.出现: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 ,发展新兴工业,使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影响: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 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构图解史]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信息提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因“滞胀”而生的社会矛盾激化都促使二战后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构图解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信息提取: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特别提醒]福利制度不等于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构图解史]美国的“新经济”
关注新教材 拓展新视野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新变化(1)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从事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2)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崛起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不同的阶层。据统计,20世纪40~70年代,美国“白领工人”的总数从1 508万人增加到5 105万人。(3)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2.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1)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2)“福利国家 ”的建立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生存和稳定的重要基石。(3)二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公民的生存权利。(4)“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社会福利毕竟由国家财政负担,因此,当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5)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术前沿]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包括农业在内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机器制造等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为第一位。……产业结构的改变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和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减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非体力劳动者人数在就业人口中占第一位。——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思维激活] 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较快。
[史料实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料一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何正斌《经济学300年》史料二 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解读] (1)史料一“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说明凯恩斯认为需要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去纠正自由主义的弊端,以实现经济的最大发展。(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调整。
[探究] (1)指出史料一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
[提示] 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提示] “病症”:“滞胀”现象。解决办法: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历史解释]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1)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2)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3)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唯物史观] 辩证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2)社会政策:推行福利制度。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二战后普遍实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到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端开始显露,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缩小了福利规模。(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当代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4)增长模式: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实现了连续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新经济”出现。这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5)企业运营: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6)新的危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各国多推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混合经济”。
命题研析·考题演练1.命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与调整[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解析:A项对: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从材料信息看出,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美国政府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项错:“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并非美国联邦政府的主要意图。C项错: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为了走出经济“滞胀”,普遍削减社会福利开支。D项错:根据材料中美国联邦政府政策的调整背景和内容,可知美国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意味着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关键点拨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美国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发出了呼吁。
2.命题点:法国推行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的结果[2019·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解析:材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这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失灵导致的,密特朗政府通过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结果必然是加剧了经济恶化,故A项正确;密特朗政府的措施进一步加剧“滞胀”现象,不会实现物价下降、推动通货紧缩,B、C两项错误;密特朗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等于放弃了经济自由,D项错误。
仿真模拟 1.[2022·东北三省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二战后,在英国的历届大选中,福利国家议题占据了竞选的主要部分。工党主张增加公共开支,对穷人予以更多的照顾;保守党侧重于市场原则,要求减少中央公共开支。在工党的努力下,英国的福利体系得以建立。这表明( )A.政党之间难以达成福利共识B.党派更替执政不利于福利政策延续C.执政党的福利理念更加先进D.社会保障成为政党竞争的重要手段
解析:据材料“福利国家议题占据了竞选的主要部分”可知,福利制度在政党竞争中备受关注,工党和保守党因代表阶层的不同而提出了不同的福利政策,说明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以社会保障为重要手段展开竞争,故选D项;材料仅提及英国工党和保守党之间难以达成福利共识,但不代表所有政党都如此,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工党和保守党的不同主张,但并未提及二者的更替执政,排除B项;保守党和工党都曾担任过执政党,因此C项表述不清楚,排除。
2.[2022·宝鸡市渭滨区高三适应性训练]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包括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的改革。她的这一改革 ( )A.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形势B.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局面”C.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D.有利于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
解析:据材料“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包括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的改革”可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英国经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20世纪七十年代经济滞胀,英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增加经济活力,适应了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17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政策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强调政策的一致性,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局面”,B项体现不出从17世纪到1979年的政策变化,排除;二战后,英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为了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而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排除D项。
3.[2022·洛阳市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据统计,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比例从1958年的47.7%上升到1992年的61.4%,而制造业的相应比例从25%下降到15.2%。美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同样呈下降趋势,从1950年的30%降至2002年15%以下。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就业问题在美国社会十分严重B.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C.经济全球化加速美国工业衰落D.高新技术产业已成美国主导
解析: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制造业下降,结合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可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故选B项;美国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提升,并没有反映出严重的就业问题,排除A项;美国工业就业人数下降,所占产值比重下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后果,并非工业衰落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比例从1958年的47.7%上升到1992年的61.4%,而制造业的相应比例从25%下降到15.2%”只比较了美国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制造业产值比重降低的趋势,没有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4.[2022·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表(%),主要反映了 ( )A.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B.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C.新经济的出现导致了工人结构变化D.科技革命带来阶级关系变化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1950至1990年,从事农业的人口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阶级关系的变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不仅仅是农业、工业人口的变化,排除A项;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是现象而非实质,排除B项;新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20讲(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20讲(人教版)
2023高中历史总复习--第7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课件: 这是一份2023高中历史总复习--第7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题六,课题七,卢沟桥,七三一部队,徐州会战,全面抗战,反法西斯,答案D,答案C,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高中历史总复习--第21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这是一份2023高中历史总复习--第21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题三,课题四,社会主义,余粮收集制,共产主义,武装干涉,政治危机,粮食税,商品交换,迅速恢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