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学案
展开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一)
[单元学习主题]
乡土中国
中国人热爱土地,五千年的传奇,都从土地上生长出来。“乡土”,就是中国人对于家的认识。中国人,皮肤是乡土的颜色;眼眸是乡土的深沉;耕种与劳作,是乡土赋予的天赋;朴实与淳厚,是乡土孕育的性情。《乡土中国》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和家。
本单元通过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单元素养目标]
1.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历史局限。
2.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的逻辑思路,理清本书的知识体系。
3.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和其他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联系当下社会转型的背景,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以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当下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
4.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重点,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整本书的效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注意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一、知人论世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193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二、作品概述
1.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从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汇总而成,包括14篇文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2.各篇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 《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做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做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 《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 《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的人们是主动服于成规。
第九篇 《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 《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 《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第十二篇 《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第十三篇 《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必需的。承接第十、十一篇,引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第十四篇 《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任务1:阅读第一篇至第三篇,完成如下任务。
1.概括每篇主旨,思考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
答:﹍﹍﹍﹍﹍﹍﹍﹍﹍﹍﹍﹍﹍﹍﹍﹍﹍﹍﹍﹍﹍﹍﹍﹍﹍﹍﹍﹍﹍﹍﹍﹍﹍﹍﹍﹍﹍﹍﹍﹍﹍﹍﹍﹍﹍﹍﹍﹍﹍﹍﹍﹍﹍﹍﹍﹍﹍﹍﹍﹍﹍﹍﹍﹍
答案 (示例)(1)第一篇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二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群,从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三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2)前三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3)前三篇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前三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第一篇的行文结构。
答:﹍﹍﹍﹍﹍﹍﹍﹍﹍﹍﹍﹍﹍﹍﹍﹍﹍﹍﹍﹍﹍﹍﹍﹍﹍﹍﹍﹍﹍﹍﹍﹍﹍﹍﹍﹍﹍﹍﹍﹍﹍﹍﹍﹍﹍﹍﹍﹍﹍﹍﹍﹍﹍﹍﹍﹍﹍﹍﹍﹍﹍﹍﹍﹍
答案 (示例)
3.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请展开讨论。
答:﹍﹍﹍﹍﹍﹍﹍﹍﹍﹍﹍﹍﹍﹍﹍﹍﹍﹍﹍﹍﹍﹍﹍﹍﹍﹍﹍﹍﹍﹍﹍﹍﹍﹍﹍﹍﹍﹍﹍﹍﹍﹍﹍﹍﹍﹍﹍﹍﹍﹍﹍﹍﹍﹍﹍﹍﹍﹍﹍﹍﹍﹍﹍﹍
答案 (示例一)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以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示例二)不赞同。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但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而非文字记录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用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任务2:阅读第四篇至第十一篇,完成如下任务。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概念内涵。
答:﹍﹍﹍﹍﹍﹍﹍﹍﹍﹍﹍﹍﹍﹍﹍﹍﹍﹍﹍﹍﹍﹍﹍﹍﹍﹍﹍﹍﹍﹍﹍﹍﹍﹍﹍﹍﹍﹍﹍﹍﹍﹍﹍﹍﹍﹍﹍﹍﹍﹍﹍﹍﹍﹍﹍﹍﹍﹍﹍﹍﹍﹍﹍﹍
答案 (示例)
2.阅读第四篇至第八篇的内容,思考按照内容这几篇应如何分类,并说明理由。
答:﹍﹍﹍﹍﹍﹍﹍﹍﹍﹍﹍﹍﹍﹍﹍﹍﹍﹍﹍﹍﹍﹍﹍﹍﹍﹍﹍﹍﹍﹍﹍﹍﹍﹍﹍﹍﹍﹍﹍﹍﹍﹍﹍﹍﹍﹍﹍﹍﹍﹍﹍﹍﹍﹍﹍﹍﹍﹍﹍﹍﹍﹍﹍﹍
答案 第一种分类方式:四、五篇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六、七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第八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第二种分类方式:四、五、六、七篇为一组,阐述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第八篇为一组,阐述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第三种分类方式:第四篇为一组,五、六、七、八篇为一组,其中五、六、七、八篇都是围绕第四篇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第四种分类方式:每一篇都单独成为一组。
3.下面三段语言文字有何特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答:﹍﹍﹍﹍﹍﹍﹍﹍﹍﹍﹍﹍﹍﹍﹍﹍﹍﹍﹍﹍﹍﹍﹍﹍﹍﹍﹍﹍﹍﹍﹍﹍﹍﹍﹍﹍﹍﹍﹍﹍﹍﹍﹍﹍﹍﹍﹍﹍﹍﹍﹍﹍﹍﹍﹍﹍﹍﹍﹍﹍﹍﹍﹍﹍
答案 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易懂,降低了理解难度;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
4.阅读有关篇章,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等概念内涵的区别。
答:﹍﹍﹍﹍﹍﹍﹍﹍﹍﹍﹍﹍﹍﹍﹍﹍﹍﹍﹍﹍﹍﹍﹍﹍﹍﹍﹍﹍﹍﹍﹍﹍﹍﹍﹍﹍﹍﹍﹍﹍﹍﹍﹍﹍﹍﹍﹍﹍﹍﹍﹍﹍﹍﹍﹍﹍﹍﹍﹍﹍﹍﹍﹍﹍
答案 横暴权力是社会冲突的产物,是上下级的、征服性的;而同意权力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类似于选举产生。在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天高皇帝远,因此实则是同意权力产生作用,但是同意权力是在社会分工越细化的时候才越强大的,而乡土社会却几乎是自给自足,分工极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第三种权力结构:教化权力。乡土社会文化稳定、代代重复,传统的方法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故而经验变得重要,长者便拥有了教育后辈的权力,因此教化权力又为长老统治。但当社会变迁速度加快时,传统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问题,这时,有能力发明新方法、创造新环境的人就会获得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但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一般则是表面横暴权力,实则教化权力与同意权力。
5.联系本书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分析第九篇至第十一篇,说说这三篇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答:﹍﹍﹍﹍﹍﹍﹍﹍﹍﹍﹍﹍﹍﹍﹍﹍﹍﹍﹍﹍﹍﹍﹍﹍﹍﹍﹍﹍﹍﹍﹍﹍﹍﹍﹍﹍﹍﹍﹍﹍﹍﹍﹍﹍﹍﹍﹍﹍﹍﹍﹍﹍﹍﹍﹍﹍﹍﹍﹍﹍﹍﹍﹍﹍
答案 第九篇至第十一篇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在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中国”的特点时,这三篇又是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释的。因此,这三篇与标题《乡土中国》有必然的联系。
任务3:阅读《乡土中国》全书,完成如下任务。
在下面表格中填入各篇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并从总体上梳理全书逻辑结构。
篇名 | 核心概念 | 主要观点 |
乡土本色 |
|
|
文字下乡 |
|
|
再论文字下乡 |
|
|
差序格局 |
|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
|
家族 |
|
|
男女有别 |
|
|
礼治秩序 |
|
|
无讼 |
|
|
无为政治 |
|
|
长老统治 |
|
|
血缘和地缘 |
|
|
名实的分离 |
|
|
从欲望到需要 |
|
|
答案 (提示)如《重刊序言》的核心概念有乡村社会学、乡土中国;主要观点有成书经历,根据大学授课内容,应杂志之邀而作,是论文集形式。(建议按照批读的方法,对核心概念、主要观点以及全书的结构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对学术著作以及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优质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优质学案及答案,共9页。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学案设计,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相关知识,任务设计,知识导引,写作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相关知识,任务设计,知识导引,写作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