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B. 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厚度大约150 nm
C.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D.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 cm
2.小天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许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 B. 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汽化现象
C. 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D. 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3.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 用扫把将地面上的水摊开 B. 将新鲜蔬菜装入保鲜袋
C. 把湿衣服上的水挤掉一些 D. 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4.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B. 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C. 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D. 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
5.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邵阳市举办了全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下列词语中涉及的物理 现象和对它的解释相符的是( )
A. 清澈见底——光的反射 B. 坐井观天——光的折射
C. 海市蜃楼——光的直线传播 D. 波光粼粼——光的反射
6.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如图所示,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 B. “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 “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 “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7.妈妈电动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 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 路旁的树木 C. 迎面走来的行人 D. 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8.下列各图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B. 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C. 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 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传递能量
9.如图,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其中能让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的区域和能识别人民币真伪的区域应该是( )
A. 区域①能升温,区域③能识币 B. 区域②既能升温,又能识币
C. 区域③能升温,区域①能识币 D. 区域①既能升温,又能识币
10.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B. 虚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也能被人眼观察到
C. 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它在镜中的像将变小 D. 在岸边看水的深度比实际深度浅,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
11.如图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
A. B. C. D.
12.有一款自行车,座椅后连接的微型投影仪可以将转弯、停止等提示信号投射到骑行者的后背上,因其独特的安全设计和GPS导航功能备受人们的青睐.关于这款自行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骑行者后背上所成的像是虚像 B. 投影仪的镜头到骑行者后背的距离大于镜头焦距的二倍
C. 从骑行者背后不同方向都能看见所成的像是因为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D. 骑这种自行车最好穿黑色的衣服
13.如图所示,东南亚地区生活着一种射水鱼,它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 后,能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水中,实现捕食.下列光路图能表示射水鱼观察水面上小昆虫的是( )
A. B. C. D.
14.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 0﹣7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 m/s B. 0 s﹣5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 m/s
C. 2﹣5 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 D. 5﹣7 s内,小车运动了6m
二、填空题
15.给下列的数据补上合适的单位: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________;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正常速度约100________.
16.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________ 产生的。倒车雷达利用________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探测障碍物,帮助司机倒车。声呐也是利用它来工作的,但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却不用声呐来探测周围目标,原因是________ .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光屏中心,凸透镜的光心,使三者位于________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当蜡烛距凸透镜30.0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 cm.
18.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入射光线是 ________(用字母表示),折射角等于________ ,界面的 ________(选填“上”、“下”或“左”、“右”)方是玻璃.
19.冷空气不断来袭,天气转凉,无锡气温迅速降到0℃以下,试解释进入冬季后常见现象蕴含的物理知识
(1)学校要求早上各班级暂停拖地,目的是为了防止水发生________,避免同学摔跤受伤。
(2)冬天人们在户外晒太阳,太阳的热主要是以________ 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3)一场大雪后,万籁俱寂,蓬松的雪在 ________ 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20.周末,小明约小刚逛公园,看见一些现象,他俩从物理角度讨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________ 知识来解释.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________(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湖边,小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________ 形成的像.
(3)蜻蜓在平静水面上空飞行,蜻蜓在水中的“倒影”是它的________ 像(选填“虚”或“实”),蜻蜓距水面lm,他们看到“倒影”紧贴河底,则河底实际深度__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m.
21.如图所示,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甲的示数为________ ℃,乙的示数为________ ℃,他们共同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
22.如图,在一张不透光的纸上用针扎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让白炽灯泡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射到白纸上,在白纸上可看到一个清晰的________的像,这是________现象.这是由于________产生的.向上移动小孔.像的大小变________.
23.小明想测量无锡地铁的运行速度.他测得地铁从堰桥站出发到达锡北运河站时间2min,在手机中用“百度地图”截取了一段地图(如图).用刻度尺测得地图上两站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若地图上1cm等于实际1km,则地铁在两站之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km/h.
24.为了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小明用频闪相机拍下某一纸锥下落过程的照片,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照片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30,将照片打印出来后,再用刻度尺测量该照片上各位置之间的距离,如图甲所示.
(1)能大致反映该纸锥下落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象是图丙中的________。
(2)小明进一步探究纸锥下落的快慢的影响因素.他采用如图乙所示两个等大同材质 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做成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以此来探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锥角的关系,请评价他的探究方案是否科学:________ (选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 。
25.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实验方案 ________更好些(填数字),你的理由: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_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先 ________ 再________ 变成气态的 现象,不能说明“碘的升华”.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500℃左右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 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如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2℃左右.考虑到混合液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________.
(2)对我们无锡地区的汽车来说,宜选防冻液含量为 ________ %的混合液;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宜选防冻液含量为 ________%的混合液;
(3)长时间使用后,因为 ________(选填“水”或“防冻液”或“混合液”)的蒸发会导致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将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三、作图题
27.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8.如图丙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它们的折射光线.
29.“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如图所示,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P点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a所示.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点,请你在图b中画出青蛙视野发生变化后的大致情况.
四、实验题
30.如表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数据.当水温上升到91℃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记录.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
(1)需要安装的实验器材有:A .烧杯和水;B .酒精灯;C .温度计;D .铁圈和石棉网.装置如图甲所示,安装的先后顺序是(填写器材前的字母)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 ________;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中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 ________℃;图丙中________(选填“A”或“B“)是水沸腾前的情景;
(5)实验中发现,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写一种原因即可)
31.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____(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在A′处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是: ________ .
(4)小柯吸取了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________(填“薄”或“厚”)的玻璃板进行了实验.
(5)此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 ________ 不易确定的问题.
32.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
(1)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 ________,此透镜它的折光能力较________(选填“强”或“弱”),三幅图中模拟远视眼晶状体的是图________.
(2)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 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________0.05mm(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镜片对光有 ________ 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33.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节到如图1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1)此时所成的清晰地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 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__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 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个凸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__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3)烛焰成虚像时,人眼应该从________ (填“烛焰”或“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观察.
(4)小明测出透镜焦距为10cm,在实验时,小红用该凸透镜观察小明的眼睛,看到小明的眼睛如图2所示,则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_______ 。
A. 小于10cm B. 大于10cm且小于20cm C. 等于20cm D. 大于20cm
(5)小明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丙图中的 ________ 。
(6)若蜡烛燃烧了一段时间后变短了,但仍要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凸透镜向________ (选填“上”或“下”)调节。
34.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从0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从0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5
2.50
3.75
5.00
6.25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0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________ (选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案更科学。
(2)气泡上升时,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__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3)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用的时间为7s,则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
(4)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 (选填“快”或“慢”);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考点】温度,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A不符合题意;
B、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0-4m约105nm,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23℃左右,C不符合题意;
D、新的2B铅笔长约18cm,D符合实际情况.
故答案为:D.
【分析】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答案】C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解答】A.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是手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这是凝固现象,B不符合题意;
C.拉开冰箱门,看见冒白气,“白气”的形成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C符合题意;
D. 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3.【答案】A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A、将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的蒸发,故A正确. B、将新鲜蔬菜装入保鲜袋,可减小蒸发面积,控制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减慢液体蒸发,故B错误.
C、把衣服上的水通过外力挤掉一部分,衣服上的水是减少了,但这与加快蒸发没有联系,故C错误.
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可减小蒸发面积,控制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减慢液体蒸发,故错误.
故选A.
【分析】加快液体蒸发快慢的措施有三个: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将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与以上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4.【答案】C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解答】A. 读图甲可知,在−117℃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固体酒精属于晶体,A不符合题意;
B. 在−117℃时,酒精处于熔点温度,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体,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B不符合题意。
C.由乙图可知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C符合题意。
D. 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读物质熔化和液体的沸腾图象时,要从曲线变化中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沸点,从而确定是否属于晶体和沸腾的特点,再明确不同时间段时物质所处的状态.
5.【答案】D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池底反射的光线穿过水面,折射进入人眼,此时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池底经水面折射所成的虚像,且虚像在实际池底的上方,所以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即清澈见底--光的折射,A不符合题意;
B、坐井观天指在井中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光在两种介质表面传播时会发生反射,这是光的反射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6.【答案】B
【考点】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以两石相击”石头会振动,振动会产生声音,A不符合题意;
B.“类似青蛙鸣叫”指的是与青蛙的音色相近,B符合题意;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声音响度大,C不符合题意;
D.“呱呱”的回声不一定是噪声,比如有人喜欢听呱呱的回声,这种情况下就不是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
7.【答案】A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小明坐在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
小明相对于路旁的树木、迎面的行人、从身旁超越的汽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B. C. D都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也不同.
8.【答案】B
【考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 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其振动快慢不同所以音调不同,因此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A不符合题意;
B、响度与振幅有关,钢尺振动的越快响度越大.B符合题意;
C、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控噪声污染,但不能减弱噪声污染.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所以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用于医疗观察,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控噪声的分贝,但不能控制噪声污染.
9.【答案】A
【考点】红外线,紫外线
【解析】【解答】解:(1)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图中位置从B到A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2)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红外线能使温度计示数升高很快,即在①;(3)紫光之外是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可以识别钱币,即在③. 故选A.
【分析】(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现象,在光屏上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从上到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2)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在紫光之外是紫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3)紫外线的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杀菌;能促使维生素D的合成.
10.【答案】A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解析】【解答】A. 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正确,A符合题意;
B. 虚像既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能被人眼观察到,B不符合题意;
C.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不管是远离平面镜还是靠近时,平面镜中的像不会改变,C不符合题意;
D. 看到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是光的折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11.【答案】B
【考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A不符合题意;
B、刻度尺使用规范,方法正确,B符合题意;
C、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C不符合题意;
D、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用刻度尺测长度时要求刻度尺沿着被测的长度,并使刻度尺带刻度的一面尽量与物体紧贴,这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12.【答案】B
【考点】投影仪成像原理及特点
【解析】【解答】AB、座椅后连接的微型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将转弯、停止等提示信号投射到骑行者的后背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的镜头到骑行者后背的距离(即像距)大于镜头焦距的二倍,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从骑行者背后不同方向都能看见所成的像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C不符合题意;
D、黑色的衣服能够吸收所有的光所以骑这种自行车最好不穿黑色的衣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13.【答案】D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 射水鱼在水中看到水面上方留的昆虫等猎物,是因为水面上方的昆虫等猎物“发出”的光射向水面,发生折射,再进入射水鱼的眼睛中,因此光的传播路线是由空气→水中.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D图符合题目.
故选D.
【分析】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完成折射光路图.
14.【答案】B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在0~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 小车的平均速度:v= = ≈0.86m/s,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
小车的平均速度:v= = =0.4m/s,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在2~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故C错误;
D、在5~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s=6m﹣2m=4m,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由s﹣t图象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2)物体的s﹣t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二、填空题
15.【答案】mm;km/h
【考点】速度的单位换算
【解析】【解答】解:①5枚一元硬币叠放的高度在1cm左右,所以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在0.2cm=2mm左右;
②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在100km/h左右.
故答案为:mm;km/h.
【分析】根据对常见物体和长度、速度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
16.【答案】振动;超声波;真空不能传声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振动产生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月球探测器却不用声呐来探测周围目标,原因是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振动;超声波;真空不能传声.【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17.【答案】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15.0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为了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当在30cm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30cm=2f,则焦距为15cm.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15.0.
【分析】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必须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18.【答案】EO;45°;左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30°,可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折射角为∠GOD=45°,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知界面AB的右边是空气,左方是玻璃。
故答案为:EO;45;左.
【分析】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法线,从而确定界面,则可首先确定出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入射光线,最后确定反射光线.
19.【答案】(1)凝固
(2)红外线
(3)传播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红外线
【解析】【解答】(1)寒冷的冬天水很容易发生凝固,所以学校要求早上各班级暂停拖地,目的是为了防止水发生结冰,避免同学摔跤受伤。
(2)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其热效应很强,故我们感受的太阳的热主要是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3)下雪后,雪地上蓬松多孔,蓬松的雪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显得比较安静。
故答案为:(1)凝固;(2)红外线;(3)传播.
【分析】太阳光包括可见光和看不见的光,可见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看不见的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20.【答案】(1)直线传播;反射
(2)折射
(3)虚;大于
【考点】平面镜的应用,物体的颜色
【解析】【解答】1)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射向地面的太阳光被身体挡住,就在地面上形成了光线照不到的阴暗区,即影子;太阳光照在红色的花朵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红色。
(2)看到的水中的金鱼,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
(3)蜻蜓的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蜻蜓的像到水面距离等于蜻蜓到水面的距离,蜻蜓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大于1m。
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反射;(2)折射;(3)虚;小于.
【分析】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的颜色来决定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我们看到湖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所成的像是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
21.【答案】18;﹣16;液体的热胀冷缩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都为1℃,由图知,甲温度计数字从左到右越来越大,所以显示的是0℃以上的温度,此时的温度为18℃;乙温度计数字从左到右越来越小,所以显示的是0℃以下的温度,此时的温度为−16℃。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故答案为:18;-16;液体热胀冷缩.
【分析】根据液柱上面对应的刻度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并注意分清零上还是零下.
22.【答案】灯丝;小孔成像;光沿直线传播;大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解析】【解答】白炽灯泡发出的光沿直线穿过小孔射到白纸上,白纸上得到一个白炽灯泡灯丝的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向上移动小孔时,小孔到灯泡之间的距离减小,小孔到白纸之间的距离变大,则像变大。
故答案为:灯丝;小孔;光的直线传播;大.
【分析】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和原理(光的直线传播)来回答.
23.【答案】2.00;60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图知,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所以地图上两站间的距离为2.00cm;由题知,地图上1cm等于实际1km,所以两站间实际距离为2km,则地铁在两站之间的平均速度:v= = =60km/h.
故答案为:2.00;60.
【分析】长度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地图上1cm等于实际1km可得两站间实际距离,由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地铁在两站之间的平均速度.
24.【答案】(1)A
(2)否;未控制变量(或未控制质量或迎风面积不变)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由图甲知,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在相同时间下落路程先变大后不变,可知纸锥先加速后匀速,因此A图象符合题意;
(2)用如图乙所示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不仅锥角发生变化,纸锥的质量或迎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没有很好的控制变量,所以不科学。
故答案为:(1)A;(2)否;未控制变量(或未控制质量或迎风面积不变).
【分析】纸锥下落过程应先加速后匀速,从而可判断出图象;从控制变量法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探究最大速度与锥角的关系,只改变锥角,保持其它量不变.
25.【答案】2;高于;熔化;汽化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汽化,因此实验二更好些。
故答案为:2;高于;熔化;汽化.
【分析】在做“碘的升华”的实验时,为了防止由于汽化而产生碘蒸气,故要控制温度低于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才能使实验现象更有说服力.
26.【答案】(1)先降低再升高
(2)30;40
(3)水;升高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解答】(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2) 无锡地区,最低气温在0℃以上,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2℃左右,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12℃,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所以对我们常熟地区的汽车来说,宜选防冻液含量为30%的混合液;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2℃,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27℃,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
(3)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故答案为:(1)先降低再升高;(2)30;40;(3)水;升高.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沸点、凝固点的了解和掌握,(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
(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结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2℃”,判断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大致范围,再由表中数据找出合适的防冻液;
(3)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中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三、作图题
27.【答案】解:如图所示: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 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8.【答案】解:如图所示: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而且方向相同;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29.【答案】解:如图所示: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当井里灌满水后,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由于光是从空气射向水,所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水时会看到更大;变化的大致范围如图中两条入射光线之间的阴影区域所示:
【分析】在P点放一点光源,根据折射定律,作出两条经过井口两顶点的两条折射光线,根据光路可逆,箭头方向改为相反即可.
四、实验题
30.【答案】(1)BDAC
(2)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壁
(3)解:如图所示:
(4)99;B
(5)水的质量太大,水的初温太低,加热时烧杯没有加盖造成热量损失等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为了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先下而上的原则,先把酒精灯点燃放在铁架台上,然后把铁圈固定在酒精灯的外焰处,依次放烧杯纸板温度计,故安装的顺序是BDAC.
(2)图甲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壁;
(3)根据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
(4)由图象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9℃,说明水的沸点为99℃;丙图A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丙图B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
(5)造成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的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水的初温太低,加热时烧杯没有加盖造成了热量的散失等。
故答案为:(1)BDAC;(2)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壁;(3)见解答图;(4)99;B;(5)水的初温太低了(或水量过多等).
【分析】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应能熟练装配实验的装置,知道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要不断吸热。考查了减少加热时间的方法及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要知道水在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在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
31.【答案】(1)P
(2)不能
(3)把像A′到玻璃Q面的距离作为像距(或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般的厚度)
(4)薄
(5)像的位置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解析】【解答】(1)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通过测量,可以得到A和A′到平面镜P面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A′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P面的成像得到的。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小柯在A′处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白纸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如图,小柯测量时把像A′到玻璃板Q面的距离作为像距,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
(4)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应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5)玻璃板透明,用其来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像的位置不易确定的问题。
故答案为:(1)P;(2)不能;(3)把Q到A′的距离当成像距;(4)薄;(5)像的位置.
【分析】实验时,采用厚玻璃板会出现两个像,是因为玻璃板的两个面都起反射作用,都能成像,为了避免两个像带来的麻烦,实验时尽量采用较薄的玻璃板;利用透明的玻璃板即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也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32.【答案】(1)乙;强;丙
(2)大于;发散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1)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甲图焦距为10cm,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由图可以看出,乙图的凸度比甲大,所以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乙;焦距越小, 会聚能力强,因此乙模拟的是近视眼,丙模拟的是远视眼.
(2)近视眼患者戴的是凹透镜,凹透镜的四周的厚度要比中间的厚度厚,故这种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 大于0.05mm.此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1)乙;强;丙;(2)大于;发散.
【分析】透镜中间凸得越厉害,其焦距越短;根据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可确定模拟远视眼的图;近视眼的矫正配的是近视眼镜,属于凹透镜,周围比中间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3.【答案】(1)照相机;右
(2)左
(3)光屏
(4)B
(5)C
(6)下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由图1可以看出物距为50.0cm−10.0cm=40.0cm , 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右移动蜡烛少许,根据物近(物距变小)像远(像距变大)像变大,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2)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个凸透镜(图中未画出),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成像较原来提前了,这时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烛焰成虚像时,像与物同侧,故人眼应该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观察;
(4)小明用该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甲2所示,即看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眼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物距大于10cm小于20cm , 选B;
(5)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物距逐渐增大,根据凸透镜成的实像时有: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像距逐渐减小,从v>2f到f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2023-2024学年物理八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在《旧唐书·魏徵传》中记载,下列物体,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中铁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题,作图题,阅读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陕西省西安市西光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