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地理第一部分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3环境保护
展开2019年5月安徽省印发了《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持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提标改造,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进度。严格落实雨污分流制,加快推进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同时加快实施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敏感区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使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明确新建城区污水管网应与市政道路同步建设,持续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的污水管网建设,基本消除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
简述安徽省实施雨污分流制的积极意义。
2.[2022·全国甲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多氯联苯曾被广泛使用,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被公认为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美国于1929年最先使用,1978年禁用。时至今日,美国某湖虽然鱼类丰富,但由于存在多氯联苯污染,湖边仍立着“不建议食用鱼类”的警示牌。
为分析该湖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的来源,列出应采集的样品种类及采样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3.[2022·全国乙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呼伦贝尔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主,伴生优质豆科牧草,两类牧草对生长空间的竞争激烈。这里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长,但对豆科牧草的生长影响较弱。21世纪初,在草原公路两侧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的范围内,汽车尾气导致的氮化物沉降,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影响牧草生长。
说明汽车尾气导致的氮沉降对呼伦贝尔草原公路两侧牧草的影响。
专练73 环境保护
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改善长江流域的河流水质,恢复水域生态环境;改善长江流域城市水环境和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方便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避免污水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提升地下水品质。
2.答案:来源:工业直接排放、流域内地表和地下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湖中,长期难以降解以及食物链的富集。
样品种类与位置:流域内土壤、注入湖泊的地表水、地下水、湖底淤泥、湖泊食物链中各级生物体内样本以及湖泊水、下游河水、入海口处等。
原因:多氯联苯曾经广泛使用并污染,并且难以降解。除了直接污染湖水外,土壤中的污染物也有可能迁移带到湖中,经由食物链逐渐富集,也有可能随着湖泊出水口,将污染物排放至下游河流和海洋当中。
解析:本题以环境污染、多氯联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多氯联苯曾被广泛使用,进入水体、土壤等,随河流或陆源、排污水注入湖泊,最终污染鱼类等生物,污染物在水域中主要被动植物吸收。多氯联苯先被湖泊中的水草吸收,后进入鱼类体内。因此,采集的样品种类主要是食草鱼类。河流入湖口和陆源排污口附近多氯联苯浓度较高,应作为主要采样点。
3.答案:氮素含量增加,不再成为当地土壤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禾本科牧草能够获得相对充足的氮素供应,长势改善,能竞争到更多的生长空间,覆盖度和多样性提高;豆科牧草在种间竞争中的优势减弱,部分资源被禾本科牧草侵占,覆盖度和多样性减小。总体上,群落结构改变,多样性增大,但优质的豆科牧草减少,使禾本科牧草数量增多。
解析:本题以呼伦贝尔草原牧草生长为材料设置考题,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汽车尾气中含有氮化物,导致的氮沉降物进入土壤,增加了土壤中氮素的含量,使禾本科牧草获得了充足的氮素,有更大的生长空间,长势迅速,得到改善。而对于豆科牧草来说,氮素的增加使其在竞争中失去优势,禾本科牧草的长势改善又使其多样性减少,覆盖度降低。总体而言,氮素增多,两侧牧草地多样性增大,但豆科牧草的减少,使禾本科牧草数量增多。
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3环境保护: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3环境保护,共3页。
2023版新教材高考地理第一部分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考地理第一部分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