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课件21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课件21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课件21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课件21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课件21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课件21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课件21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课件21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6/0/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课件21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课件21张
趣味语文——一词多义 方便 留学生彼得最近从一中国学生处学到:“如厕”也可称为“方便”。 一日,彼得乘坐公交车,见车内标语“把方便让给乘客,把困难留给自己”时,大为不解,他想怎么能把“方便”让给乘客? 又一日,彼得见两位中国学生对话,一个说:“你手头方便吗?”另一个说:“方便,方便”. 随即便伸手入怀掏摸。彼得怕闻异味,赶紧走开,心中纳闷:“方便”居然能放在怀里! 没过几日,彼得去中国学生宿舍找某同学,某同学正端着铝锅入内,见彼得来了, 便热情招呼道:“你来得正好,我请你吃方便面。”彼得很不悦:“吃方便的面,不觉得恶心吗?”某同学说:“不恶心,很香的。”彼得怒道:“还很香? 怎么可能?”某同学说:“怎么不香,我刚下的。”彼得闻言,几乎昏厥过去。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题点二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多种含义,乃至拥有不同词性。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尤为普遍,也是高考中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一词多义推断“6法”1.语境代入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句内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句外语境”指的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句子中的一词多义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也可以借助句外语境来推断。2.成语联想推断法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这句话,句中的“训”可以联想成语“不足为训”,解释为“典范、法则”。3.联系教材推断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如“不以外夷见忽”这句话,若判断“见”的意思,可联系课文《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意思,从而可判定此处“见忽”中的“见”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意思。4.语法成分推断法文言文中的句子大都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文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因此,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5.句式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6.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构成词,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遭遇)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失散),宗质以(凭借)父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既(之后)长,仕(做官)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 ?”从之西(到西部),舟所经过州,若(或、或者)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邑的。母亲姓展,是他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康年间的动乱,母子失散了。宗质凭着父亲的官职得到恩荫,(宗质)长大以后,每到做官的地方必定到处寻找母亲,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去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地区没找到,一定在蜀地吧?”于是(宗质)跟随他到西部去,乘船经过各个州,或者是县或者是村市,一定登上岸去,走遍这个地方大声呼叫,喊道: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宽慰劝解)之, 饮泣(泪流满面,极度悲哀。“无声饮泣”)强食,季思秩满(旧指官员任职届满)东(向东)下,所经复然(这样),竟(最终)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ài,咽喉)痛气惫,小憩(休息)于茗肆,垂涕(哭泣、流泪)。坐顷之(片刻、一会儿),一乞媪(老妇人)至前,揖(拱手行礼)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礼待)以客主。到了傍晚,才哭着回去,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很怜悯他,都(多方)宽慰劝解他,(他)才一边哭着一边勉强吃点东西。季思任职期满,向东而下,在所经之地宗质仍这样寻找,始终没有找到。到了荆州,仍这样寻找。每天早晚号叫呼喊,咽喉疼痛,身体疲惫,在茶馆稍事休息,(伤心地)流泪。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来到他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并请(她)坐下,用主客之仪礼待(她)。答案:(1)恩德 (2)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官 (3)走遍 (4)以为……哀 (5)勉强 (6)始终,终究 (7)店铺 (8)给 (9)作揖1.“案”通“按”,审察,察看。例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倍”通“背”,背叛。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3.“屏”通“摒”,摒弃。例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4.“辟”通“避”,躲避。例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5.“知”通“智”,明智,聪明,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6.“拂”通“弼”,辅佐。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辩”通“辨”,辨别。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8.“卒”通“猝”,突然。例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积累】常见的文言通假字9.“裁”通“才”,刚刚。例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0.“唱”通“倡”,倡导。例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11.“绌”通“黜”,指罢免官职。例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2.“材”通“才”,才能。例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3.“趣”通“促”,催促。例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4.“得”通“德”,感激。例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15.“曾”通“增”,增加。例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单”通“殚”,尽。例 单货财以富之,损至尊以宠之 (《汉书·王嘉传》)17.“道”通“导”,引导。例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使楚》)18.“坐”通“座”,座位。例 满坐寂然 (《口技》)19.“尊”通“樽”,酒杯。例 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20.“不(fǒu)”通“否”。例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廉颇蔺相如列传》)21.“反”通“返”,往返,返回。例 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2.“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例 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23.“灌”通“盥”,洗。例 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24.“酤”通“沽”,买。例 酒酤于市 (《训俭示康》)25.“盖”通“盍”,何,怎么。例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26.“从”通“纵”,合纵。例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27.“火”通“伙”,伙伴。例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28.“堕”通“隳”,毁弃。例 堕军实而长寇仇 (《殽之战》)29.“曷”通“何”。①什么。例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记》)②什么时候。例 曷至哉 (《君子于役》)30.“指”通“旨”,主旨,意旨。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31.“还”通“环”,环绕。例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32.“章”通“彰”,明显。例 芳菲菲其弥章 (《离骚》)33.“质”通“贽”,见面礼。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34.“齐”通“剂”,药剂。例 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35.“振”通“震”,惧怕。例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荆轲刺秦王》)36.“决”通“诀”,诀别。例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苏武传》)37.“菁”通“精”,精华。例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38.“具”通“俱”,全,都。例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39.“政”通“征”,赋税徭役。例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勾践灭吴》40.“直”通“值”,价值。例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41.“识”通“志”,记住。例 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 42.“距”通“拒”。①把守。例 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②抵抗。例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43.“考”通“拷”,拷打。例 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44.“止”通“只”,只是、只有。例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45.“廪”通“懔”,危惧的样子。例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论积贮疏》)46.“零丁”通“伶仃”,孤苦无依,孤独的样子。例 零丁孤苦 (《陈情表》)47.“离”通“罹”,遭遇。例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48.“录录”通“碌碌”,平庸无能。例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49.“陵”通“凌”,欺凌。例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50.“属”通“嘱”,嘱咐,嘱托。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51.“列”通“裂”,分裂。例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梦游天姥吟留别》)52.“说”通“悦”,喜悦,高兴。例 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53.“那”通“哪”,哪里。例 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54.“泮”通“畔”,边岸。例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氓》)55.“畔”通“叛”,背叛。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6.“被”通“披”。①披散。例 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②穿。例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57.“罢”通“疲”,年老体弱的。例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58.“取”通“娶”,迎娶。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59.“屈”通“缺”,缺少。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60.“阳”通“佯”,假装。例 皆阳应曰:“诺。” (《记王忠肃公翱事》)61.“景”通“影”,像影子一样。例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62.“殴”通“驱”,驱赶。例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63.“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材弯曲。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劝学》)64.“女”通“汝”,你。例 诲女知之乎 (《论语》)65.“逝”通“誓”,发誓。例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66.“帅”通“率”,率领。例 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 (《李愬雪夜入蔡州》)67.“信”通“伸”,伸张。例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68.“帖”通“贴”,贴上。例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69.“庭”通“廷”,朝廷。例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70“已”通“以”,与“来”“前后”等合用,表示时间、方位。例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隆中对》)71.“亡”通“无”,没有。例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72.“无”通“毋”,不要。例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郑人买履》)73.“孅”通“纤”,细致。例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论积贮疏》)74.“羞”通“馐”,美味食物。例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祭十二郎文》)75.“郤”通“隙”,隔阂,嫌怨。例 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76.“见”通“现”。①出现。例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②显现。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马说》)77.“芸”通“耘”,耕耘。例 植其杖而芸 (《荷丈人》)78.“生”通“性”,资质,禀赋。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79.“乡”通“向”。①面向。例 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 (《苏武传》)②从前。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80.“要”通“邀”,邀请。例 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81.“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例 唯求则非邦也与? (《侍坐篇》)86.“有”通“又”,表示整数加零数。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⑴勤勉勤奋⑵劝说,虚词推断方法,考情分析,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小试牛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一词多义课件PPT,共4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