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辨析通假字的诀窍 课件20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辨析通假字的诀窍 课件20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辨析通假字的诀窍 课件20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辨析通假字的诀窍 课件20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辨析通假字的诀窍 课件20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辨析通假字的诀窍 课件20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辨析通假字的诀窍 课件20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辨析通假字的诀窍 课件20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3152/0/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辨析通假字的诀窍 课件20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辨析通假字的诀窍 课件20张
趣味语文——成语误用 语文课上,老师让一位同学用“九死一生”造句,那位同学想了半天说:我家的母猪下了十个猪仔,死了九个,活了一个,我家的母猪可真是九死一生啊!1、九回肠断: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2、九牛一毛: 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3、九九归一: 比喻转来转去最后又还了原。4、九五之尊: 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5、九泉之下: 九泉:地下。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6、九死不悔: 纵然死很多次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管经历多少次危险,都决不会动摇退缩。九死一生: 形容经历许多次危险而幸存下来。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辨析通假字的诀窍 通假字概念 “通假”就是通用、假借,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有时是字形相似)的字来代替的现象。我们把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那么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怎样根据语境来推断出“本字”呢?考点探究 辨析通假字的诀窍1.成因(1)造字的原因。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2)书写的原因。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3)印刷的原因。由于古代印刷相对落后,再加之战火焚毁,相当部分书籍原版遗失,再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著之竹帛”。即背诵者口诵,记录者依据声音来记录,疏于校对,以致字形常常出现讹误,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2.类型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或字形相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包括: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反”通“返”,“知”通“智”。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互相借代。如:“蚤”通“早”,“距”通“拒”。3、古今字。即不同时期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如:“莫”同“暮”,“说”同“悦”。4、异体字。古时候有些字的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称为“异体字”。如:“涙”同“泪”,“覩”同“睹”。我们在阅读时如果遇到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情况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1.增加偏旁,找出本字。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中“直”,在句中按字面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给“直”增加偏旁“亻”,这样就找出了“直”的本字“值”,意义是价值。1、行李之往来。共(通“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2、所以传道受(通“授”)业解惑也。(《师说》)3、距关,毋内(通“纳”)诸侯。(《鸿门宴》)2.更换偏旁,找出本字。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通“贴”)花黄。(《木兰诗》)3、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通“征”)。(《勾践灭吴》)考点探究 辨析通假字的诀窍3.取消偏旁,找出本字。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1、拜送书于庭(通“廷”)。(《廉颇蔺相如列传》)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六国论》)3、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极大。(《屈原列传》)4、同音替换,找出本字。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德也 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通“变”) 3、王如知此,则无(通“毋”)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注意】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要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要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来推断“通假字”,都必须要结合语境,推测该字的含义。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吴既(已经、---之后)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就)仰胆,饮食(吃喝)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亲身、亲自)耕作,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后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自织,食(吃饭)不加肉,衣(穿衣)不重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折节(指降低自己的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下(礼待)贤人,厚遇(对待)宾客,振贫吊死(吊祭死者),与百姓同其劳。 吴王赦免越王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忧心苦思,把苦胆悬挂在座位上,坐下休息、躺下睡觉时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时也品尝苦胆。自语说:“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其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家,吊祭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女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振贫吊死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反--返 返回。(2)坐--座 座位。(3)女--汝 你。(4)振--赈 救济。1.“案”通“按”,审察,察看。例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倍”通“背”,背叛。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3.“屏”通“摒”,摒弃。例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4.“辟”通“避”,躲避。例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5.“知”通“智”,明智,聪明,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6.“拂”通“弼”,辅佐。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辩”通“辨”,辨别。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8.“卒”通“猝”,突然。例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积累】高考常见常考的文言通假字9.“裁”通“才”,刚刚。例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0.“唱”通“倡”,倡导。例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11.“绌”通“黜”,指罢免官职。例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2.“材”通“才”,才能。例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3.“趣”通“促”,催促。例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4.“得”通“德”,感激。例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15.“曾”通“增”,增加。例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单”通“殚”,尽。例 单货财以富之,损至尊以宠之 (《汉书·王嘉传》)17.“道”通“导”,引导。例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使楚》)18.“坐”通“座”,座位。例 满坐寂然 (《口技》)19.“尊”通“樽”,酒杯。例 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20.“不(fǒu)”通“否”。例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廉颇蔺相如列传》)21.“反”通“返”,往返,返回。例 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2.“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例 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23.“灌”通“盥”,洗。例 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24.“酤”通“沽”,买。例 酒酤于市 (《训俭示康》)25.“盖”通“盍”,何,怎么。例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26.“从”通“纵”,合纵。例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27.“火”通“伙”,伙伴。例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28.“堕”通“隳”,毁弃。例 堕军实而长寇仇 (《殽之战》)29.“曷”通“何”。①什么。例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记》)②什么时候。例 曷至哉 (《君子于役》)30.“指”通“旨”,主旨,意旨。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31.“还”通“环”,环绕。例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32.“章”通“彰”,明显。例 芳菲菲其弥章 (《离骚》)33.“质”通“贽”,见面礼。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34.“齐”通“剂”,药剂。例 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35.“振”通“震”,惧怕。例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荆轲刺秦王》)36.“决”通“诀”,诀别。例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苏武传》)37.“菁”通“精”,精华。例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38.“具”通“俱”,全,都。例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39.“政”通“征”,赋税徭役。例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勾践灭吴》40.“直”通“值”,价值。例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41.“识”通“志”,记住。例 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 42.“距”通“拒”。①把守。例 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②抵抗。例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43.“考”通“拷”,拷打。例 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44.“止”通“只”。例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45.“廪”通“懔”,危惧的样子。例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论积贮疏》)46.“零丁”通“伶仃”,孤苦无依,孤独的样子。例 零丁孤苦 (《陈情表》)47.“离”通“罹”,遭遇。例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48.“录录”通“碌碌”,平庸无能。例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49.“陵”通“凌”,欺凌。例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50.“属”通“嘱”,嘱咐,嘱托。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51.“列”通“裂”,分裂。例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梦游天姥吟留别》)52.“说”通“悦”,喜悦,高兴。例 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53.“那”通“哪”,哪里。例 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54.“泮”通“畔”,边岸。例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氓》)55.“畔”通“叛”,背叛。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6.“被”通“披”。①披散。例 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②穿。例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57.“罢”通“疲”,年老体弱的。例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58.“取”通“娶”,迎娶。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59.“屈”通“缺”,缺少。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60.“阳”通“佯”,假装。例 皆阳应曰:“诺。” (《记王忠肃公翱事》)61.“景”通“影”,像影子一样。例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62.“殴”通“驱”,驱赶。例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63.“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材弯曲。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劝学》)64.“女”通“汝”,你。例 诲女知之乎 (《论语》)65.“逝”通“誓”,发誓。例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66.“帅”通“率”,率领。例 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 (《李愬雪夜入蔡州》)67.“信”通“伸”,伸张。例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68.“帖”通“贴”,贴上。例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69.“庭”通“廷”,朝廷。例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70“已”通“以”,与“来”“前后”等合用,表示时间、方位。例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隆中对》)71.“亡”通“无”,没有。例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72.“无”通“毋”,不要。例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郑人买履》)73.“孅”通“纤”,细致。例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论积贮疏》)74.“羞”通“馐”,美味食物。例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祭十二郎文》)75.“郤”通“隙”,隔阂,嫌怨。例 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76.“见”通“现”。①出现。例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②显现。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马说》)77.“芸”通“耘”,耕耘。例 植其杖而芸 (《荷丈人》)78.“生”通“性”,资质,禀赋。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79.“乡”通“向”。①面向。例 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 (《苏武传》)②从前。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80.“要”通“邀”,邀请。例 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81.“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例 唯求则非邦也与? (《侍坐篇》)86.“有”通“又”,表示整数加零数。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讲义(1):通假字 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同音通假,形似通假,古今通假,即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文言文断句之诀窍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析考点,链真题,再来练高考题,又来经典篇目题,作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文言文通假字专题复习指导与训练 课件32张,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体验高考,边练边悟,辨识提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