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第1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第2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蓟中作
    [唐]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1】。
    岂无安边书,诸将【2】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3】,归来独闭门。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
    [唐]岑参
    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注释:【1】翻:反覆,指反叛。【2】诸将:指安禄山及其部将。【3】孙吴事:指用兵之事。孙指春秋时的孙武,吴指战国时的吴起。
    1.出版社欲为两首诗编集,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这两首诗的一项是( )
    A.格律精粹B.盛唐印象C.边塞回响D.唐人百首
    2.以下对高适《蓟中作》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策马”句慷慨豪迈,表现了诗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
    B.“边城”句融叙事于写景,以眼前萧条昏暗烘托出诗人沉重忧愁的心情。
    C.“岂无”句一句反诘,一句回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讥讽不平之请。
    D.“惆怅”句以典入诗,以景结情,与首句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的挫折失意。
    3.有人认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你是否认同这一评价?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并联系所学,说明你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洪与权
    王令
    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
    频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
    【注】洪与权:作者友人。剑气:宝剑光芒。比喻人的声望或才华。卧龙:隐居的俊杰。大道:指治国安民有功天下的心志。奇遇:机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始两句写男儿气概冲天,胸锁日月,入笔挺劲洒落,振响入云。
    B.颔联借用痴虎和卧龙的比喻,既是勉励友人,也是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志。
    C.诗人对陈涉持不赞同的态度,对这些在野之人发愤一时以追求富贵颇有微词。
    D.本诗主要运用了用典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全诗意气高昂,感情强烈。
    2.这首诗歌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山友长孙栖峤
    贾岛
    此时气萧飒,琴院可应关。鹤似君无事,风吹雨遍山。
    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有径连高顶,心期相与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气候萧条冷落渲染,写诗人猜想友人闭门弹琴,言辞间满含关切之意。
    B.颔联先将友人与清高之鹤相比,然后描写风雨笼罩秋山之景,照应首联。
    C.尾联写盘旋小径可达高山之顶,诗人期望友人能早日从山上返回。
    D.本诗表达思念挚友之情,语言平实,不假雕饰,但语句颇显推敲功力。
    2.本诗颈联写景优美,意蕴丰富,试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①,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②,春流③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④。
    [注]①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②秦栈:由秦(今陕西)入蜀的栈道。③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流经成都的都江堰内江。④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力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入题,以饱含强烈激情的写法描画了入蜀之路的崎岖险阻,层峦叠嶂,不易通行。
    B.颔联“起”“生”两字生动地表现了入蜀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境界奇美,气韵飞动。
    C.颈联出句的“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练,生动传神,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
    D.本诗笔力开阖顿挫,描绘了一幅相互映村,风光旖旎,瑰丽奇伟,别有洞天的蜀道山水画。
    2.请简要分析诗人在本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韦七赞善
    杜甫
    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
    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
    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
    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
    【注】①魁三象:组成魁星的四颗星两两相近,成三对邻近星象,旧以之喻国之三公。
    1.下列对这样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以“不乏贤”“未央前”来凸显韦、杜两家在长安人才辈出,家世显赫。
    B.“尺五天”运用夸张手法,既言书、杜两家离皇宫很近,也渲染了两家权势大。
    C.尾联写“洞庭春色”,借乐景写哀情,表达自己的惜春之情以及对友人的不舍。
    D.诗人借范蠡的典故和“忘归”二字,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不得归去的漂泊之悲。
    2.此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史馆①赵寺丞出宰咸阳
    王禹偁
    县连秦汉旧离宫,分付诗人胜武功。
    带职远辞书殿去,携家深入画图中。
    庭莎晓润终南雨,槛竹寒摇渭水风。
    百里封疆三馆②客,折腰休叹似陶公③。
    【注】①史馆:编修史书的机构。②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的合称。③陶公: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赵寺丞将要去任职的咸阳,与秦汉皇帝出巡所住的离宫相连,言其历史悠久。
    B.“分付诗人胜武功”,是说赵寺丞既有深厚的史学“文功”,又有封疆的“武功”业绩。
    C.颔联写赵寺丞“远辞书殿”带职赴任,并即将举家搬迁到风景如画的咸阳县生活。
    D.“折腰休叹似陶公”借陶潜的典故意在劝勉赵寺丞要安心为官,不要效仿陶公。
    2.诗歌的颈联写景状物,在结构安排与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作用?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乐天①
    元稹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②未生。
    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年),当时作者被贬为通州司马。②髭:嘴唇上边的短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诗人写这首诗给白居易,既有思念,又有同病相怜之感。
    B.颔联回忆同登科后二人成为挚友,当时白居易刚开始做官,还非常年轻。
    C.第六句中“三千里”,写出距离的遥远,“老江城”表达出被贬的无奈。
    D.诗人最后对朋友说前途或许还有,但对人生之路走向何处内心感到迷茫。
    2.元稹与白居易交情深厚,被世人传为佳话。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二人的友情?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上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诗题可明确,这首诗是韩愈在傍晚时分写给自己的两个好朋友的。
    B.首联紧扣诗题中“晚”字写起,第一句交代时间,第二交代人物行为。
    C.颔联出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苏轼“岭上晴云披絮帽”与之相似。
    D.“田野”指田园,“衣冠”代官场,颈联借这两个意象表明诗人的情感态度。
    2.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②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文淑,是王安石的大妹,受封长安县君;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辽国。②杯盘,代指酒和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其大妹王文淑的深厚感情,两人相见少而离别多,诗人深感伤怀。
    B.首联诗人说自己很重感情,年轻时就把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时离别更引起自己的悲伤。
    C.颈联诗人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去万里外的辽国。
    D.尾联写大妹挂念地问再相会的日子,而诗人自己其实也难以预料再相会的日子。
    2.有评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中叠词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1.C
    2.A
    3.同意。
    《蓟中作》一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结合“岂无安边书”“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等表述,可以看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抓住朋友飞马越天山的镜头,体现出边塞特有风景的同时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类型及特点的能力。
    岑参《醉里送装子赴镇西》是送别诗,不属于边塞诗范畴,故“边塞回响”不合适。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错。“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意为“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这两句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以“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从中无法得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的结论。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所谓“尚质主理”,即高适多关注边塞的弊病与问题所在,并做出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所谓“尚巧主景”,即岑参着重对边塞自然风光的奇异之景作出描绘,并从中体现作者豪迈乐观的思想感情。
    《蓟中作》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本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却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符合“尚质主理”的特色。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意为“醉倒了没有办法告别,等到醒来后才来送你离开。看着你骑着马疾驰而去,似乎走上了天山的云端”。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却舍弃了送别时一些通常之景与通常之情的描写,只摄取自己久久地望着朋友飞马翻越天山的镜头加以勾勒,既描绘出一个飞马上云端的奇特景象,也表现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构思新颖,语言通俗,诗味醇厚。符合“尚巧主景”的特色。
    二、1.C
    2.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青年志士既要有“倚长剑于天外”的气概,更要有宽广的心胸。颔联以龙虎借喻,激励友人不要收藏才华等同痴虎,而要召唤风雷行云施雨,同时也在表达自己渴求用世的心愿。颈联表达了诗人不甘贫贱、积极向上、敢于向权贵挑战的气概。尾联表达诗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为官的原则和气节。全诗以非凡的志操昂扬的气宇、奇伟的物象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积极争取任世之重的大志和坚持道义的高尚节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诗人对陈涉持不赞同的态度……颇有微词”错误,颈联意思是:古人曾说王侯将相本非世代传种,自古多有贫贱者伸志而成富贵的英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此话是反诘,意为王侯将相并非贵种天生。这里用其意。可见应该是赞同、肯定。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大意是说:应如倚天长剑腾光于高寒的暮空,七尺男儿襟怀磊落像抱日月在心胸。剑气:宝剑光芒。比喻人的声望或才华。可见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壮志。诗歌起始两句写男儿气概冲天,胸锁日月,入笔挺劲洒落,振响入云。诗人表示,一个青年志士,要有“倚长剑于天外”的气概,像龙剑那样腾光于高寒的暮空之中;要有光明磊落的胸襟,把日月的光辉,深锁在自己的怀抱。
    颔联“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劝慰自己与友人切莫如痴虎那样自藏爪牙丧失威势,努力召唤风雷做有志乘时而起的卧龙。卧龙:隐居的俊杰。痴虎:愚笨之虎。卧龙:汉代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称为卧龙。颔联借用痴虎和卧龙的比喻,既是勉励友人,也是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志。
    颈联“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写古人曾说王侯将相本非世代传种,自古多有贫贱者伸志而成富贵的英雄王侯无世种:《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此话是反诘,意为王侯将相并非贵种天生。这里用其意。耕佣:耕作的佣人,这里指意为贫贱者。《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的话语和友人互相勉励,表示人贵有志,有了大志,方可以成大功立大业。王侯将相并不是世代相传的,力耕的佣工也有取得富贵的机会,这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这里用其意。
    尾联“频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写当须胸怀大道去把握展志用世的奇遇,切勿重蹈人间丧志失节的龌龊行踪。尾联表达诗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为官的原则和气节。
    三、1.C
    2.①颈联运用想象、动静结合等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逸趣的松石云泉图。诗人遥想友人居住的山中,苍松生长于青石之上,清泉从白云间洒落,不禁充满向往之情。
    ②苍松、青石象征着坚贞,清泉、白云象征着高洁,诗人撷取这些意象,寓情于景,寄托着对友人高尚品质的景仰与赞美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C.“诗人期望友人能早日从山上返回”曲解诗意。尾联上句说“有径连高顶”,同时颈联对山景的描绘又极美,可见诗人也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还”山过隐居的生活,而不是希望友人早日返回山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颈联“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意思是:苍松生长于青石之上,清泉从白云间洒落。这是作者想象朋友居住的地方,“松生青石上”静景,“泉落白云间”动静,此联运用想象、动静结合等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逸趣的松石云泉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颈联虽仅寥寥十字,但意象具足,意蕴丰富,值得反复品味。诗人选择“松”“泉”“青石”“白云”这些意象,是因为它们寓意深远,可以象征友人高洁美好的品质,从而表达对友人的景仰与赞美之情。
    四、1.A
    2.①诗人作送别诗抚慰、鼓励即将入蜀的友人。②诗人借用典故婉转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追求功名利禄,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③诗人借着对友人的临别赠言,既凝聚了深挚的情谊,又寄寓了诗人对自己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的深层感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能力。
    A.“饱含强烈激情的写法”错误,诗文开头提出送别意,只是平静地叙述,“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妮娓而谈。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题目是“送友人入蜀”,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故诗人作送别诗抚慰、鼓励即将入蜀的友人。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
    诗歌最后一联中,诗人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结合历史背景,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故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五、1.C
    2.①对仗工整,“北走”对“南游”,“关山”对“花柳”,“开”对“塞”,“雨雪”对“云烟”,语言凝练有节奏。②巧用对比,“北”“南”方向相反,表明诗人与友人前行的道路不同,暗含了聚散匆匆的遗憾(或“开”“塞”意思相反,“开”有形容韦赞善前途开阔的意味,“塞”有写诗人前途困顿之意,表达了诗人落魄漂泊的情状)。③意象典型,描写北方景物时选用“关山”“雨雪”,描写南方景物时选用“花柳”“云烟”,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惜春之情”错,“洞庭”句意为,您即将北归,洞庭湖的山水春色也都在为你的离开而感到悲伤,没有惜春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从语言形式看,诗句对仗工整,“北走”对“南游”,“关山”对“花柳”,“开”对“塞”,“雨雪”对“云烟”,语言凝练有节奏,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从修辞手法看,巧用对比,北走关山,指韦赞善将北归。南游花柳,指杜甫自己将在南方漂泊。表明诗人与友人前行的道路不同,暗含了聚散匆匆的遗憾。“塞”与“开”相反而对。“开”,有形容韦赞善前途开阔的意味,“塞”则写自己困塞,表达了诗人落魄漂泊的情状。用开塞二字,景象便有惨舒之别。
    从选用的意象看,意象典型,北走关山,指韦赞善将北归。南游花柳,指杜甫自己将在南方漂泊。“关山”“雨雪”是北方特别的景物,“花柳”“云烟”则是典型的南方景物,这就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对南北方不同景象的充分的想象空间。
    六、1.B
    2.(1)结构安排:承上启下,承接上句,对“画图”作了具体描绘,引出下文的议论。
    (2)情感表达:寓情于景,展示咸阳环境优美,预示着赵寺丞为官的美好未来,表明作者对赵寺丞未来的祝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是说赵寺丞既有深厚的史学‘文功’,又有封疆的‘武功’业绩”分析错误,应是“胜武功”,即深厚的史学“文功”比封疆的“武功”业绩要更胜一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1)结构安排:承接上联,上联写到“带职远辞书殿去,携家深入画图中”,意思是“赵寺丞兼职远辞离开书殿,带着家人深入一幅如画的图景中”,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图景?颈联作了具体描述,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的咸阳县生活图;同时又引出下联的议论,景色虽美,但也不要效仿陶公迷恋田园的闲适,劝勉赵寺丞要安心为官。
    (2)情感表达:借景抒情,通过庭院中的莎草早晨被被雨滋润,槛竹在微风中摇曳的景色描写,勾勒了一幅风景如画的咸阳县生活图,诗人借此想表达赵寺丞在这为官,也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抒发了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七、1.B
    2.①深深思念。因为思念白居易而坐到天明。
    ②回忆交往经历。二人同科考中,而后成为挚友。
    ③劝慰朋友,但又感到迷惘,同病相怜;劝慰朋友说彼此前途依旧在,不要灰心失望,但又对前途感到迷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当时白居易刚开始做官,还非常年轻”错,第四句说的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第一次做官时都很年轻,不只是白居易。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由题目“寄乐天”可见二人感情深厚,因为思念、有情而写诗寄语;
    由首联“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可见深深的思念。元稹因为思念白居易而彻夜难眠,坐到天明,回忆往事悠悠岁月中多少美好的回忆,因着再也回不去的从前而倍加伤感。
    颔联“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未生”写二人同登科后二人成为挚友,当时刚开始做官,都还非常年轻,回忆交往经历。二人同科考中,而后成为挚友。
    颈联“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写同病相怜,同样的不谙世故,同样的单纯正直,同样的仕途坎坷,命途多舛,“三千里”,写出距离的遥远,“老江城”表达出被贬的无奈。
    尾联“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劝慰朋友和自己,彼此前途依旧在,不要灰心失望,但又感到迷惘。
    八、1.A
    2.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烟云飘浮,显得更浓更暗;
    ②“寒”“暗”二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备感凄暗;
    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展现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黯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从时间上”错误,“数年不见”是时间,“山川阻隔”是空间。应是“从时间、空间上”。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阴冷潮湿;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显得更浓更暗。
    “寒”“暗”两字,渲染伤别的气氛。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两人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寒”“暗”二字表面写灯写竹,实则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使情景交融,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前途的不明朗。
    九、1.C
    2.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写天气晴朗,视野开阔,诗人日暮归来,躺在屋檐下,生活惬意,心情十分愉悦。②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或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仕宦生活的厌倦。③尾联写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飞逝的慨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拟人手法”错误。“晴云如擘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岭上晴云披絮帽”中“絮帽”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歌的前两联写到夕阳西下,视野开阔,诗人归来之后躺在屋檐之下,看那晴空中的浮云如同剖分的片片白絮,高悬的一弯新月,宛如刚刚磨过的镰刀。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生活十分惬意,心情十分愉悦。
    诗歌的颈联写到偶然动起回归田园生活的兴致,早已经厌烦了官场中的生活。这一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诗歌的尾联“吾生可携手”写到希望自己可以和友人携手相伴,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叹息岁将淹”一句,诗人感叹一年又将要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
    十、1.B
    2.“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写出酒菜是简单准备的,可见兄妹相见的欢乐,不拘客套礼节;“昏昏”则写出两人互诉衷肠,直到夜深。这两个词烘托了兄妹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到了年老时离别更引起自己的悲伤”错误。“老去相逢亦怆情”,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说明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
    “草草”二字是随便准备的意思,修饰酒和菜,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
    “昏昏”二字,是说昏暗,光线暗淡。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虽朴素无华,情却真挚深沉,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写出了两人感情的真挚深厚,暗示了即将离别的伤感。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赠友送别类: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赠友送别类,共27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共27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共2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