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训练:散文类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训练:散文类,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文阅读:散文类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叩访张家界
李燕子
①陶弘景说的欲界之仙都,也许描写的不是张家界,但我觉得张家界的美景完全配得上这样的称呼。
②来过这里的人,在灵魂上,都会对它有不可描述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像一位年轻美丽温柔的母亲,它带给你馨香般的欢喜与清爽可人的爱。让疲惫不堪的心灵,一下子归于平静与安定,心中默默升起一份依恋。
③二十年前,我风尘仆仆地第一次来到这里。一路上连绵的山似乎和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区别,可当我正困顿于旅途的劳累时,就那么一瞥,我震惊了。我想到了,那句养在深闺人未知,一睹芳容惊天下。
④我惊叹于这些山笔直洁净地耸立,一根根的石笔被云雾缭绕,仿佛它们是天宫里的龙柱,仿佛它们是龙宫里的定海神针。它们有的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的像嗜书如命的书童,有的像喜爱激扬文字的妙笔……它的秀美,它的文气,它的慢节拍,它的清新,它的和气……它们吸吮雨露吗?好像没有。那山顶仅有的几棵如分叉的毛笔一样的松树,好像不需要太多的雨水。这些山顶的,岩石上的草木,只是在告诉你,它是有生命的神秘存在。倘若你愿意攀登到极顶,你就会发现海一般翻滚的白浪在阳光里变幻无穷,那些山呀,一下子隐而不见,幻觉让你产生,你是到了仙界,你就是神仙,云海在你的脚下伸展。
⑤倘若你走下山,树木就会突然增多起来,丛林与藤蔓偶尔缠住,不言语。忽明忽暗的丛林,在光线里跳动,也许这个时候,你正在担忧什么,但是你立刻又会开心起来,并且不由得向它挪近了步子——可爱的金丝猴突然在丛林中拖家带口地迎出来,欢迎你。它们有的蹲坐在山门高处的岩石上远眺,沐一身霞光,眺望着远方来的客人,像迎宾的先生 ,又像这僻静山谷里的高僧;有的蹦跳着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忽而又出现在你的身旁,可爱地和你伸出手,从你手中接过礼物;有的抱着小猴在喂奶,而猴爸爸则在一旁给老婆梳理毛发,公开的秀一把恩爱……偶尔也会窜出一两朵蝴蝶,蜻蜓,还有一两声不知名的鸟叫声,让你觉得这是真实的人间,可爱的丛林。
⑥清新,从容,温和,有爱,浪漫,微笑,喜欢,许多词语,这个时候都会争相涌出。
⑦然而,最迷人的还是那翡翠般碧绿又清亮的溪水。我怀疑它是吸足了山林的绿,还是饱尝了这山的灵异?穿梭于大大小小岩石,绸一般丝滑,琥珀一般澄澈,它让我想到柔润如玉。它干净的模样,让你想变成它水里的一棵水草,柔柔的在水里招摇,仿佛不是在被推动,而是在享受母亲爱的抚摸。它是泉水,它是山最温柔的爱人,也是我最愿意亲近的美人。凉风习习,粼波荡漾,香草萋萋,石岩沉璧,云雾深深,人鱼互乐,山歌悠悠,此乐何极。
⑧见过黄龙洞的人,不再愿意看其他喀斯特地貌溶洞。它是真正的龙宫,它是真正的地底下的石山石笋石帘帐。其美妙绝伦的形态,堪称完美。有的如巨石突然耸出,顶天立地,雄浑不已;有的弯弯曲曲如梯田,似远古人的耕种地,清新脱俗;有的如龙宫布帘,御风飘然,带着仙气;有的如群猴下山,瓜果累累,叫嚷不已,生机盎然……出得洞来,忽见一弯绿水,绕着青翠的宝峰,你会突然有隔世之感。忍不住赞一个,妙哉,真神奇也!
⑨张家界就是这样,从天到地,从地到天,都能给你灵魂洗礼,给你大自然最好的亲近。它是爱,是美,是依恋,是我们不舍的情怀。它是欲界之仙都,灵魂之归属。
⑩往回走,层层尘土扑面而来,张家界会让你永远想念。
(选文有删改)
1.填空。第④至⑧段的游踪是:山顶——( )——( )——黄龙洞
2.作者在文中两次将张家界与母亲相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1)像一位年轻美丽温柔的母亲,它带给你馨香般的欢喜与清爽可人的爱。
(2)它干净的模样,让你想变成它水里的一棵水草,柔柔的在水里招摇,仿佛不是在被推动,而是在享受母亲爱的抚摸。
3.细读第⑤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4.2022年,张家界市成功申办全省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假如作者再来张家界,请你来当向导,向她介绍你熟习的一处人文景观或一种美食。(要求:按一定的顺序介绍,至少用两种说明方法,做到文从字顺,不少于100字)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抱抱曾经的自己
①7岁时的那个夏日,我拎着镰刀,跟着母亲去收麦子。
②母亲的胳膊一划拉,就揽住了四行麦子,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脚一挑,就是一堆,割得很快。我只割两行,也只是一行一行、一小把一小把地割。很快,我就被母亲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想赶上母亲,可心里一着急,手底下就出错了。
③一镰下去,没割到麦子倒割破了自己的鞋面,还有脚背,我疼得直呲牙咧嘴。脱了鞋袜,一道血口子。我没有喊没有叫,就像母亲平常处理伤口那样,抓了一点土,在手里捻细。而后撒在直流血的伤口上。看着母你不直腰地割着,我将那只袜悄悄塞进兜里,忍着痛往前赶,只是割得更慢了。
④母亲性急,头也不旧地任便者我“快点,手底下快点”。她已经打了个来回,折到我跟前。见我绷着脸慢吞吞的,就轻轻踹了我一脚,骂了句“慢腾腾,没听见麦子都炸开了”,而后继续弯腰猛割。
⑤那天临近傍晚,母亲照例拉我到池塘边冲洗,我死活不下去,她才瞅见了我没穿袜子的那只脚,还有脚背上的伤。“没事,都结痂了,两天就好了。”母亲说时语气很轻松,就像受伤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她或许不知道,一个7岁的小孩子,自己受伤了很疼很想休息却不忍心丢下母亲独自割麦子的矛盾心理吧?
⑥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我的脸颊会轻轻地贴在她的小脸蛋上,说,好样的,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⑦10岁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考试没考好,很伤心,老师表扬别的孩子就像在批评我。
⑧如果没记错,那时应该是一块橡皮2分钱,一支铅笔5分钱,一个本子8分钱。家里是不会经常给我钱买学习用具的,可努力是必须的。贫穷出智慧吧,我想到了电池里的碳棒。那时电池也是稀罕的东西,不是开玩笑,家里带电的就一手电筒,还舍不得经常用,怕费电。我后来在亲戚家找到了一节废电池,砸开,取出碳棒,从此我拥有了一支可以长久使用的“笔”。
⑨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复写,边写边背。有同学从我身边走过,像看怪物一样看我:成绩不好,还显摆着这点学问?我才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只知道该好好写,好好背。就那样,脑子并不灵光的我,渐渐地靠拢了优秀生。
⑩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蹲在地上的小女孩,在她耳边轻声告诉她:想办法自己拉自己一把,为你的坚持点个赞。
⑪14岁那年,上初二了,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文写得挺不错。只是,我不是一个长得清爽且伶牙俐齿讨人喜欢的孩子。
⑫语文老师很是奇怪,每次讲评作文,都会先说一句“这次作文写得好的有某某、某某等”,而后将点到名的学生的作文当范文读。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
⑬下学期的3月份,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我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获奖的。颁奖回来,学校又召开了一次师生大会,让我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等”里面解救出来了。
⑭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少女。我会现着她的肩膀说,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
⑮再如果可以,我还想抱抱那个在别人都已酣然入梦地依旧点着蜡烛勤奋学习的18岁少女,没有她的刻苦劲,我怎么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顺利跨进大学的校门?
⑯回望走过的路,点滴都是付出和努力,如果可以,我真想回到过去,抱抱每一阶段里从没懈怠过的自己。
1.文章着重写了“我”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
3.联系上下文,请对下面文中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
4. 文中最能反映中心思想的是哪句话?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从这话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姚二烧饼
①早上起来,突然想吃烧饼了,姚二烧饼。
②姚二烧饼出名,小城里,好多人都知道。那是伴着一代人成长的。有孩子长大了,去外地工作,回忆家乡的味道,少不了要说说姚二烧饼。“想吃啊。”他们说。半夜里爬上微博发图,画饼充“馋”。
③是条很古旧的居民巷子。小城里,原来有好多这样的老巷道,都铲除掉重建了,唯独这条巷道,还保留着。两边的房,高不过两层,大多数是平房。一家挨一家,密密匝匝。这家炒菜那家香,那家说话这家应,真个是和睦又亲厚。我从那里走过,常恍惚着,以为掉进了旧时光。
④姚二烧饼店就在这条老巷子里。很小的门面,墙体灰不溜秋的。屋上的瓦,也是灰不溜秋的。门口搭一遮雨棚,烧饼炉子就摆在那雨棚下。等烧饼的间隙,人站在店门口往里看,里面幽深幽深的,跟口老井似的。有一对眼珠子,突然蓝莹莹地看过来,是只大白猫。都十多岁了,老了。它蜷缩在一张凳子上,如老僧打坐般的,看门口的人,眼神儿透亮透亮的。一张案板,从门口一直延伸到里面。姚二夫妇和面做饼,都在这上面。上面有时还搁着大把大把的葱,肥肥的,绿绿的。
⑤人贪恋那口旧旧的味道。纯手工的,手工擀皮子,手工剁馅儿,手工贴炉,任炉火慢慢烤着,烤得两面焦黄。烧饼刚出炉时,一股子麦子和芝麻的浓香,不由分说钻进你的五脏肺腑,热烈得有点火辣辣的。为了那口香,他们的烧饼店门口,便常站着不少在等烧饼出炉的人,等多久都愿意。
⑥等的人有时跟姚二夫妇搭话:“姚二,你家生意真好啊。”姚二的女人听了这话,冲说话的人笑一笑,手里的活,没有慢下一点点。姚二则抬一抬眼皮,回道:“还凑合吧,承蒙大家关照。”手里的活,也不见慢下一点点。
⑦夫妇二人,都四五十岁了。长相颇相似,胖胖的,敦厚着的。是日子过得很四平八稳的模样。姚二是从十六岁起,就在这儿摆上了烧饼炉子,之后,一直没挪过地。他结婚后,女人加入进来。夫妇二人起早带晚,做的烧饼,还是不够卖。
⑧有人建议他们,找两个帮手,把店铺再扩一扩。姚二慢言慢语回,不用了,就这样蛮好。
⑨的确,就这样蛮好。好多人都习惯了“就这样”。走过路过,看到他们夫妇,一个在案板上擀皮子,一个在包馅儿,也听不见他们言语什么,大白猫独自蜷在一旁打瞌睡。始觉尘世的寻常里,有香,有静,有稳妥,有相守。没有人介意那店铺的窄小,介意那墙壁和屋上瓦的灰不溜秋,几天不吃姚二烧饼,就很有些想了。
⑩如我这般,一大清早起来,穿过大半个小城,奔了去买。然不过两个星期未见,那黑不溜秋的木门上,已贴上通告一张:姚二烧饼,从今天开始谢幕。谢谢大家多年来的关照。姚二。下面签着年月日。
⑪旁有邻人,看着发呆的我说:“每天都有不少人来跑空弯子。唉,关了,不做了,大前天就关了。”我怅惘伫立良久,方才慢慢走回。半路上不住回头,为什么就关了呢,为什么呢?
⑫过几天,不死心,我复跑去看。那里的门面,已全被推翻掉,在重新翻盖和装修。据说要开一家化妆品店了。
(选自丁立梅《只因相遇太美》)
1.第①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姚二这一人物形象。(答出二点即可)
3.结合文章第⑫段内容,请简要分析“姚二烧饼”承载着作者哪些情感?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柏树下
肖复兴
①和其他公园相比,早春时节的天坛,除了零星的迎春花开之外,没有其他的花开。
②灰蒙蒙的天坛,这时候靠古树提气。这确实是其他任何一座公园都无法匹敌的。这样的古树,天坛如今一共有3562株。如果不是天坛建坛600年漫长时光中人为的战火与天然灾害的纷乱侵蚀,古树的数目,应该更多。
③天坛里最为人瞩目的古树,当属长廊北侧的柏抱槐,和回音壁外的九龙柏了。那里的古树,因为太有名,都被铁栏杆围着,人们无法与之亲密接触。对于我,最喜欢的是西柴禾栏门外的三棵古柏。这么多年,几乎每一次到天坛,都会到这三棵古柏前看看,好像它们是我的风雨故人;有时会画它们,总也画不厌,也画不像。
④在天坛,柴禾栏门有两座,当初,是为给神厨烹饪牛羊等祭品提供烧柴用的。这两座门,如今都是天坛的办公之地,不对外开放,因此,这里的游人几近于无。门前,三棵古柏,由东到西排列,冬夏春秋,枝叶茂密,郁郁苍苍,如三个威武的壮士,屹立在那里,脚下是草坪如茵,背后是红墙似血,有一股难言而雄浑的沧桑感。特别是春天,草的嫩绿,树的苍绿,墙的火红,瓦的黛绿,色彩对比得强烈而鲜明。这三棵粗壮的古柏,树龄都很老了,一棵560年以上,两棵620年以上。
⑤三八妇女节的中午,我从南过花甲门,沿着一溜儿红墙贴身前行,走到墙尽头的拐角处,就可以看见这三棵古树了。忽然,一眼看见,最里面的那棵古柏前,站着一位姑娘。她就那么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站了很久,始终抬头望着树冠。我站在那里,也一动不动,我不想打扰她。很少见到有游人到这里来,更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这样静静地站那里,抬头看树。
⑥我看见姑娘动了,她围着这株古柏缓缓地转了一圈,手臂不时抚摸着皴裂的苍老树干。那样子,像孩子环绕着老人的膝下,老树因此而变得慈祥,对她诉说着悠悠往事。有风轻轻吹来,枝叶簌簌拂动。中午的阳光,透过枝叶,温煦地洒在她的脸上、身上。因为她在走动,阳光不时跳跃,一会儿顺光,一会儿逆光的脸上和身上,像蝴蝶翻飞。
⑦我忽然有些感动,为这个姑娘,也为这古树。
⑧姑娘对古树如此敬畏。古树值得姑娘如此敬畏。
⑨只是,如今,我们不少人似乎没有或者说缺少这样对树敬畏的感觉。我们一般愿意膜拜神像,却不知树尤其古树,其实也是神,是自然之神。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有五六百年树龄的古树面前,人也是渺小的。
⑩在那遥远的时代里,树是那样地让人敬畏。在如今商业时代,树只是一种商品,或观赏品,而不再是一种自然之神。
⑪我看见姑娘在这株古柏前绕了一圈,又走到第二棵,一直在这三棵古柏前全部默默地绕了一圈。
⑫和她擦肩而过的时候,我和她打了个招呼,她站住了,客气地向我问好。我和她简单聊了两句,知道她是趁着过节日从上海来北京玩的。她问我:您知道天坛里还有比这三棵古树更老的树吗?我告诉她前面不远有一个快要倒下却依然活着的古柏,很值得一看。她迫不及待和我告别了。
⑬姑娘不到三十,马尾辫,白色的运动裤,红色的运动绒上衣,外加一件米黄色的马甲,头戴着白色的棒球帽,身背着棕色的双肩包,青春洋溢,活力四射,为苍绿如同深深湖水的那三棵古柏增添一抹亮色。
(《新民晚报》2022年4月14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早春天坛“没有其他的花开”,是为了引出下文,突出古树为天坛“提气”。
B.第⑤段两个“一动不动”,前者写姑娘静静欣赏古柏,后者写“我”不想打扰她。
C.第⑩段写如今树成了“一种商品”“观赏品”,体现作者对商业时代的不满与谴责。
D.全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我”在天坛古柏下的所见所感。
2.作者笔下的天坛古柏树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有时会画它们,总也画不厌,也画不像。(赏析加点词)
(2)她围着这株古柏缓缓地转了一圈,手臂不时抚摸着皴裂的苍老树干。(赏析句子)
4.文中用较多笔墨写上海姑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作者在文中对天坛古柏有哪些称呼?各蕴含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
老舍
①若是学者才准念书,我就什么也不要说了。大概书不是专为学者预备的;那么,我可要多嘴了。
②从我一生下来直到如今,没人盼望我成个学者;我永远喜欢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可是我爱念书。
③书的种类很多,能和我有交情的可很少。我有决定念什么的全权;自幼儿我就不肯说我爱《三字经》和《百家姓》。对,《三字经》便可以代表一类。
④第二类书也与咱无缘:书上满是公式,没有一个“然而”和“所以”。据说,这类书里藏着打开宇宙秘密的小金钥匙。我倒久想明白点真理,如地是圆的之类;可是这种书别扭,它老瞪着我。书不老老实实的当本书,瞪人干吗呀?我不能受这个气!有一回,一位朋友给我一本《相对论原理》,他说:明白这个就什么都明白了。我下了决心去念这本宝贝书。读了两个“配纸”,我遇上了一个公式。我跟它“相对”了两点多钟!往后边一看,公式还多了去啦!我知道和它们“相对”下去,它们也许不在乎,我还活着不呢?
⑤可是我对这类书,老有点敬意。这类书和第一类有些不同,我看得出。第一类书不是没法懂,而是懂了以后使我更糊涂。以我现在的理解力——比上我七岁的时候,我现在满可以作圣人了——我能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明白完了,紧跟着就糊涂了;昨儿个晚上,我还挨了小女儿——玫瑰唇的小天使——一个嘴巴。我知道这个小天使性本不善,她才两岁。第二类书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人家的纸上没印着一句废话;懂不懂的,人家不闹玄虚,它瞪我,或者我是该瞪。
⑥我的心这么一软,便把它好好放在书架上;好打好散,别太伤了和气。这要说到第三类书了。其实这不该算一类;就这么算吧,顺嘴。这类书是这样的:名气挺大,念过的人总不肯说它坏,没念过的人老怪害羞的说将要念。譬如说《元曲》,太炎“先生”的文章,罗马的悲剧,辛克莱的小说,《大公报》——不知是哪儿出版的一本书——都算在这类里,这些书我也都拿起来过,随手便又放下了。这里还就属那本《大公报》有点劲。我不害羞,永远不说将要念。好些书的广告与威风是很大的,我只能承认那些广告作得不错,谁管它威风不威风呢。
⑦“类”还多着呢,不便再说;有上面的三项也就足以证明我怎样的不高明了。该说读的方法。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⑧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⑨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⑩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
⑪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⑫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虽然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像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⑬第五,哼,算了吧。
(选自《老舍散文》,有删改)
1.老舍先生“爱念书”,但他有很多书不爱念。请你结合选文完成以下梳理表。
类别
书籍
原因
第一类
《三字经》《百家姓》
(1)
第二类
(2)
根本看不懂
第三类
(3)
(4)
2.老舍先生的散文语言别有特点,请对文中划横线的语句,赏析其妙处。
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3.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别具一格,你是否认同呢?请选择其中一个,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谈一谈。
4.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第五,哼,算了吧”这么另类的句子作为结尾。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壶口,壶口
莫伸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选择忍受和服从。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扼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与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不得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
⑨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⑩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要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⑾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醒悟: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1.本文描写对象为壶口瀑布,为什么从秦晋大峡谷开始写起?
2.请你结合全文解释为什么黄河“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3.作者说“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但我们却在作者的描述中体会到了它的美。请就本文语言方面的一种显著特点作简要分析。
4.请就本文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进行简要赏析。
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小题。
母亲大人的亲笔信
秦文君
①我十四五岁时有些叛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和种种教导,和母亲说话也说不到一起。1971年,我被分配到离上海3300公里之遥的黑龙江大兴安岭上山下乡,一共8年的知青生涯。前3年很是暗淡,住的帐篷四面透风,最冷的季节,帐篷里的温度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所做的工作是冬天伐木,夏天养路。历经孤独、饥饿、寒冷、疾病、火灾,人间冷暖,支撑我的有信念、友情,有从书籍里获得的天然的乐观,更大一部分来自亲情,特别是母亲给予我的情感支持。
②在我人生最迷茫、无助的阶段,母亲给我写来很多亲笔信。说实在的,起初收到母亲来信,以为只是励志。没想到,她的来信和平时说话的口吻不同,我读的时候,感觉是在读一份家庭小报。母亲写的只是日常琐事,舒缓,不急躁,家庭里发生的事,事无巨细都要说一说:买到好看的挂历了;阿姨会用缝纫机自制收音机套;北方的姑姑家寄来一筐自家果园种的苹果……那些切实温暖的快乐,让颠沛流离中的我,看到来自平安、牢固大后方的牵挂,每次看得思乡心切的我泪眼模糊。
③最初,我给母亲的回信很短,属于报平安的那种,带着少年的矜持和没心没肺,觉得没什么可写,不愿敞开来写。一次,母亲在信里流露了地的不如意,处在中年危机里的她,因所在的机关被拆并,不得已放弃地所热爱的档案工作,她蒙了,无所适从,那是她第一次和我叙述内心烦恼,有意和我平起平坐。
④我赶紧回信,一封信足足写下五页信纸,幼稚地论说乾坤大小。信寄出后,我天天盼她的回复。母亲在回信里说,她好多了,想通了,既然这一切变故不是人为所能改变的,不如坦然接受,她开始把从前因投入工作而冷落的众多业余爱好拾起来,醉心于收集邮票、徽章、藏书票。
⑤后来几年,母亲感觉到我的成长、稳定,我们母女之间的通信不讲究仪式感,也无所谓书卷气了,而是不拘一格,吐露真情,话题益发松弛,变成闺蜜型的了。母亲会像小姑娘一样告诉我现在上海流行燕子领的两用衫。一次她在同事家聚餐,吃到花生肉丁,觉得美味,特意讨来了配方,寄了给我。还有几次在商店看到绣花枕头的图案好看,她心驰神往,买了两对,说以后给我做嫁妆。她也会告诉我同事之间出现问题了,想听听我那些最单纯、直接的处事方法。在那些信里,充溢着两代女性的忧思和纯粹的快乐,分享独特的生命经验。她的每封信,我会看很多遍,视为真正的心灵财富。而每次我回上海探亲,和母亲的交谈则会有点仓促,好像达不到写信那奇妙的从容和真切。
⑥母亲的字是家族里最漂亮的,自成一体,舒展,每个字有好看的笔锋,我有意无意地朝她的字体模仿。渐渐的,周围人知道我“喜欢看书,蛮会写”,而且“字写得有笔锋”。正因为这个小起点,我幸运地被选拔去林区学校教书,慢慢地接近最钟爱的儿童文学事业。
⑦过了很多年,我成为一个女孩的母亲。萦袅渐自长大,发现她有烦恼、有伤心的时候,我也尝试给她写去一封封“妈妈大人的亲笔信”,开解引导她。
⑧还有很多我给她写的“母亲大人的信”,并非去外地时寄回来的,往往是在我们一起在家的时候完成的。我会在书房里给她写一封信,写好之后,装进信封,直接“递”往隔壁她住的小房间。
⑨萦袅10岁生日、11岁生日、14岁生日,她离开上海去美国留学的当天、她出版第一本书的当天,还有一些平常的风和日丽的日子,过年和过节,只要心里有话,感觉要诉说流畅的那部分,我这母亲大人都给她写一封亲笔信。我在信里和女儿探讨生活里怎么种花,怎样把完善自己和造福社会相结合,怎么回报善意、抵御恶行。怎么勇敢做自己,怎么学会宽容,有时写着写着,我感觉自己逐步在成长为一个亲切、睿智的母亲大人。
⑩我们彼此亲密,许多絮絮叨叨的话,坦率的心境,母女之间都当面说过,但我总感觉写信能娓娓地道出心灵中摇曳的小花和小草,潺潺流水,比谈话郑重多了。留下白纸黑字,可以给孩子随时读,哪怕有几个词、半点建议、一句话,成了她弥足珍贵的记忆,对她的成长有帮助,足矣。
⑪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遇到过无数“成长的烦恼”,许多烦恼曾经像过不去的坎,需要爱、勇气来应对。我母亲在我年少困顿时,给我写信,让我感觉处在爱的金色世界里,那份动力让我在伤痛中“不治自愈”。对于萦袅,我的一些亲笔信意味着什么?她陆续写过文章——她已成长为成绩斐然的青年作家。她和我年少时的境遇大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母亲大人的爱转几个弯,最后也在她内心驻扎。
(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的记叙顺序为顺叙,写出了母亲与“我”、“我”与女儿之间的书信故事。
B.“我”的母亲在“我”下乡时,在写给“我”的信中,满满地都是她的担心。
C.“信”在全文起到了一个线索的作用,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沟通母女之间情感的纽带。
D.阅读全文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一家人温馨、平等地交流氛围。
2.谈一谈“我”的母亲写给“我”的信与“我”写给自己女儿的信带给“我”的哪些变化?
3.第①段划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4.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
一次,母亲在信里流露了她的不如意。
5. 作者围绕“母亲大人的亲笔信”写了母亲与“我”、“我”与紫袅的信件,这些亲笔信是作者与她的母亲和女儿交流沟通的方式,说说这些书信的作用。说说你与他们不一样的与父母沟通的方式,比较一下它们与书信沟通的优劣之处。
参考答案:
一、1. 山下林中 溪水
2.句一是张家界给予作者的一种亲切感与归属感,就像母亲在灵魂上给予作者的温柔和美好。句二作者想变成张家界溪水里的一颗水草,在水中感觉就像享受母亲爱的抚摸。两次拿母亲作比张家界山水,是对张家界山水的高度赞美和热爱,表达张家界游玩时的全身心放松的美的享受。
3.示例:首句交待游览地点的转换,景物在变化。这一段是作者从山顶体验如仙般的感觉后,在山林遇到猴子的开心体验,通过“有的,有的”句式对猴的动作、神态的进行生动而丰富的刻画,表达出作者在山林间的开心和美好的体验。
4.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题干信息“山顶”对应第④段,“黄龙洞”对应第⑧段。故第一、二空内容应在第⑤段至⑦段分析概括。由第⑤段“倘若你走下山,树木就会突然增多起来,丛林与藤蔓偶尔缠住,不言语”“偶尔也会窜出一两朵蝴蝶,蜻蜓,还有一两声不知名的鸟叫声,让你觉得这是真实的人间,可爱的丛林”可知,这部分主要描写山下林中的美景,故第一空为:山下林中。
由第⑦段“然而,最迷人的还是那翡翠般碧绿又清亮的溪水”“它是泉水,它是山最温柔的爱人,也是我最愿意亲近的美人”可知,这部分主要描写溪水的美景,故第二空为:溪水。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像一位年轻美丽温柔的母亲”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张家界比作一位年轻美丽温柔的母亲,结合第②段“来过这里的人,在灵魂上,都会对它有不可描述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让疲惫不堪的心灵,一下子归于平静与安定,心中默默升起一份依恋”可知,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张家界给人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让人对它有一份依恋。
(2)“让你想变成它水里的一棵水草”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自己比作一棵水草。“而是在享受母亲爱的抚摸”也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张家界山水比作母亲,让自己感受母亲爱的抚摸,实际上写出自己享受张家界山水美景,表达对张家界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由第⑤段开头“倘若你走下山,树木就会突然增多起来,丛林与藤蔓偶尔缠住,不言语”可知先写游览地点由山顶转换为山下林中,树木突然增多。接着,由“可爱的金丝猴突然在丛林中拖家带口地迎出来,欢迎你。它们有的蹲坐在山门高处的岩石上远眺,沐一身霞光,眺望着远方来的客人,像迎宾的先生 ,又像这僻静山谷里的高僧;有的蹦跳着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忽而又出现在你的身旁,可爱地和你伸出手,从你手中接过礼物;有的抱着小猴在喂奶,而猴爸爸则在一旁给老婆梳理毛发,公开的秀一把恩爱”可知,这一段的主体部分描写了遇到金丝猴的情景,写的细腻生动而有趣,如运用“像,又像”“有的,有的”等整齐的句式,多角度地描写了猴子的动作、神态等,再结合尾句“让你觉得这是真实的人间,可爱的丛林”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山下林中的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导游词。
作答时,选取张家界一处人文景观或一种美食,按一定的顺序介绍,至少用两种说明方法,注意字数的限制。
示例: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张家界著名景点——天门山,天门山是张家界海拔最高的山,主峰1518.6米,它距城区仅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天门山古称嵩梁山,又名云梦山,是张家界最早载入史册的名山,它于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嵩梁山顶部之处峭壁忽然洞开,玄朗如门,吴帝孙休视之为吉兆,天门洞开之说流传天下,嵩梁山也由此更名为天门山。1999年12月8日至11日,张家界市举办的“穿越天门”99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就是在这里举行,世界顶级的飞员表演师驾机从天门山洞中穿过去,当时由中央电视台同步直播,全世界大概有8亿人观看了实况直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自此以后天门山景区闻名海内外。
二、1(1)跟随母亲割麦,脚受伤仍不忍心丢下母亲而坚持陪着母亲。(2)不管他人嘲讽,用碳棒练习写字,成绩渐渐靠拢优秀生。(3)作文成绩好而被老师忽略,直至作文比赛获奖才走出沉重的“等”字。
2.“泥泞与黑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等”字给“我”的心理带来的阴影之沉重。(意近即可)
3.这句话运用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我”朗读自己获奖作文的情景,表现了“我”扎实的写作水平和朗读水平,展现了“我”甘坐冷板凳最终仍然成功这一事实,突出了文章中心。
4.抱抱每一阶段里从没懈怠过的自己。启示:人生需要战略定力,无论遇到怎样的艰辛和挫折,一定要心无旁骛,努力向前。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概括。本文按时间顺序,主要写了“我”成长过程中的三件事。
第①至⑥段写了第一件事,时间是7岁时那个夏日,事件是跟随母亲割麦,结合第③段中“一镰下去,没割到麦子倒割破了自己的鞋面,还有脚背,我疼得直呲牙咧嘴”“看着母亲不直腰地割着,我将那只袜子悄悄塞进兜里,忍着疼往前赶”,可概括为:跟随母亲割麦,脚受伤仍不忍心丢下母亲而坚持陪着母亲;
第⑦至⑩段,写了第二件事,时间是小学三年级时,根据第⑨段中“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复写”“有同学从我身边走过,像看怪物一样看我”“渐渐地靠拢了优秀生”,可概括为:不管他人嘲讽,用碳棒练习写字,成绩渐渐靠拢优秀生;
第⑪段至⑭段,写了第三件事,根据第⑫段“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第⑬段中“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等’里面解救出来了”,可概括为:作文成绩好而被老师忽略,直至作文比赛获奖才走出沉重的“等”字。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
“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这个句子是对第⑫段内容的解说,根据第⑫段“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泥泞与黑暗”是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师“某某、某某等”的“等”字给“我”造成的沉重心理阴影。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这个句子,写的是“我”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时的情景。“声音哽咽”是细节描写,写出了“我”为自己摆脱心理而激动难以自抑的心情。“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是侧面描写,通过同学们的反应,表现了“我”的作文内容感人,“我”的朗读水平高超,以至于让同学们误解了“我声音哽咽”的原因。这个句子,表现了“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等’里面解救出来了”的事实,突出了“我要抱抱自己”的文章主旨。
4.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阅读启示。
本文题目“抱抱曾经的自己”,“抱抱”意思是回忆、感激和赞美的意思,表达了自己每个人生阶段所表现的付出和努力的赞美之情。文章的结尾,最后一句“抱抱每一阶段里从没懈怠过的自己”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谈谈启示,可围绕“人生不要懈怠,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和挫折,都要努力坚持,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来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漫漫人生路,其中定会遇到很多的磨难和挫折,但只要自己不放弃,不懈怠,坚持向前,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1.作者开篇点题写想吃姚二烧饼了,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关于姚二烧饼的介绍,为后文作铺垫,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从姚二店生意好,可以看出姚二是手艺高超的人;从姚二和客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姚二是一位知足常乐、懂礼数的人;姚二夫妇起早贪黑做烧饼,可以看出姚二是一位勤劳能干的人;从姚二慢言慢语的回话中,可以看出姚二是一位温和的人。(任答二点即可)
3.从“不死心”可以看出作者对姚二烧饼的喜爱之情以及得知姚二烧饼关门后的不舍;从“已被推翻”的“已”可以看出作者对消失的传统手艺的遗憾与无奈。
解析
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从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分析即可。结构上,结合“早上起来,突然想吃烧饼了,姚二烧饼”和题目“姚二烧饼”分析, 具有点题作用。
结合第②自然段“姚二烧饼出名,小城里,好多人都知道。那是伴着一代人成长的。有孩子长大了,去外地工作,回忆家乡的味道,少不了要说说姚二烧饼”分析,内容上为下文介绍“姚二烧饼”做铺垫,同时也会让读者产生为什么要吃“姚二烧饼”的疑问,据此分析,还具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额的作用。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⑤段“人贪恋那口旧旧的味道。纯手工的,手工擀皮子,手工剁馅儿,手工贴炉,任炉火慢慢烤着,烤得两面焦黄。烧饼刚出炉时,一股子麦子和芝麻的浓香,不由分说钻进你的五脏肺腑,热烈得有点火辣辣的。为了那口香,他们的烧饼店门口,便常站着不少在等烧饼出炉的人,等多久都愿意”分析可知,等待吃“姚二烧饼”的人,等多久都愿意,据此分析,从侧面可以看出姚二是手艺高超的人;
根据第⑥段“姚二则抬一抬眼皮,回道:‘还凑合吧,承蒙大家关照。’手里的活,也不见慢下一点点”分析,从姚二和客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姚二是一位知足常乐、懂礼数的人;
根据第⑦段“姚二是从十六岁起,就在这儿摆上了烧饼炉子,之后,一直没挪过地。他结婚后,女人加入进来。夫妇二人起早带晚,做的烧饼,还是不够卖”姚二夫妇起早贪黑做烧饼,可以看出姚二是一位勤劳能干的人;
根据第⑧段“有人建议他们,找两个帮手,把店铺再扩一扩。姚二慢言慢语回,不用了,就这样蛮好”从姚二慢言慢语的回话中,可以看出姚二是一位温和的人。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根据“过几天,不死心,我复跑去看”分析可知,有不相信“姚二烧饼”已经关门的意思,据此看出作者对姚二烧饼的喜爱之情以及得知姚二烧饼关门后的不相信。
结合“那里的门面,已全被推翻掉,在重新翻盖和装修。据说要开一家化妆品店了”分析,“已全被推翻掉”表明从不相信到成为一种事实(摊位已被推翻掉),可以看出作者对消失的传统手艺无奈。“据说要开一家化妆品店了”可以看出作者对消失的传统手艺的遗憾。
四、1.C
2.①天坛古柏树数目繁多;②古柏树历史悠久;③古柏树浓郁苍翠,威武粗壮;④古柏树生命力顽强。
3.(1)“总”是一直(总是)的意思,强调“我”虽然画技不精,却乐此不疲,表达“我”对古柏树的喜爱。(意对即可)(2)运用动作描写,写出姑娘观赏古柏树时投入的情形,表现她对古柏的敬畏(热爱、亲近)之情。(意对即可)
4.与商业时代很少有人敬畏古树形成对比(与文中写的没有人这么静静地看树形成对比);赞美新一代年轻人(姑娘)对古树的敬畏,突出主题;突出年轻姑娘给古树带来了青春与活力。
5.①风雨故人,表达对古柏树的亲近与喜爱;②威武的壮士,赞美古柏树的茂盛、高大;③慈祥的老人,饱含对老树厚重历史的敬重;④自然之神,饱含对古树的敬畏。
解析
1.C.第⑩段写如今树成了“一种商品”“观赏品”,只是体现作者对商业时代很少有人敬畏古树而感到遗憾,并不是对商业时代的不满与谴责,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文章第②段“这样的古树,天坛如今一共有3562株”内容可知,天坛古柏树数目繁多;根据文章第④段“这三棵粗壮的古柏,树龄都很老了,一棵560年以上,两棵620年以上”内容可知,古柏树历史悠久;根据文章第④段“三棵古柏,由东到西排列,冬夏春秋,枝叶茂密,郁郁苍苍,如三个威武的壮士,屹立在那里”内容可知,古柏树浓郁苍翠,威武粗壮;根据文章第⑫段“我告诉她前面不远有一个快要倒下却依然活着的古柏,很值得一看”内容可知,古柏树生命力顽强。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赏析。
(1)赏析加点词。首先明确加点词的本义,“总”是一直,一向的意思;然后明确加点词的语境义,此处表现“我”虽然一直无法准确地画出古柏树的精髓,但是却依然乐于绘画古柏树;最后明确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我”如此执着于绘画古柏树,体现的是“我”对古柏树的喜爱。
(2)赏析表现手法。首先明确手法,根据句中“围着”“缓缓地转了一圈”“不时抚摸着”的内容可以判断,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写姑娘观赏古柏树时的情形;接着明确动作描写的作用,是突出人物形象,此处突出的是姑娘观赏古柏树的认真投入;最后明确句子的表达效果,根据文章第⑧段“姑娘对古树如此敬畏”可知,此处表达姑娘对古柏树的敬畏之情。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章第⑨段“只是,如今,我们不少人似乎没有或者说缺少这样对树敬畏的感觉”的内容可知,写上海姑娘对古柏投入的欣赏,是与当今很少有人对古树敬畏形成对比,其作用是突出上海姑娘对古树的敬畏之情;根据文章第⑫段“她迫不及待和我告别了”的内容可知姑娘对古树的兴趣极为浓厚;根据文章第⑬段“姑娘不到三十”内容可知,姑娘十分年轻,是当下年轻人的代表。作者突出姑娘对古树浓厚的兴趣和敬畏之心,从而引申到对当下年青一代对古树的关注和敬畏的肯定和赞美,突出了文章主题;根据文章第⑬段“青春洋溢,活力四射,为苍绿如同深深湖水的那三棵古柏增添一抹亮色”的内容可知,描写如此青春活力的小姑娘,突出了小姑娘将自己的活力四射融入到古树的风景之中,也给古树带来了活力与朝气。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根据文章第③段“好像它们是我的风雨故人”内容可知,此处作者称古柏为“风雨故人”。根据其前“这么多年,几乎每一次到天坛,都会到这三棵古柏前看看”的表述可知,之所以称古树为“风雨故人”是因为作者多年来,每每来天坛均会探望古柏树,如同“故人”一般亲近,可见作者对古柏树的喜爱之情;根据文章第④段“三棵古柏,由东到西排列,冬夏春秋,枝叶茂密,郁郁苍苍,如三个威武的壮士,屹立在那里”内容可知,此处作者称古柏为“威武的壮士”。此处是在描写古柏的浓郁苍翠,威武粗壮,宛如“威武的壮士”一般,所以表达的是对古柏茂盛、高大的赞美;根据文章第⑥段“像孩子环绕着老人的膝下,老树因此而变得慈祥,对她诉说着悠悠往事”内容可知,此处作者称古柏为慈祥的“老人”,古柏如同历经沧桑的“老人”一般诉说悠悠历史,可见古柏经历的历史之悠久,此处体现了作者对古柏的敬重;根据文章第⑨段“我们一般愿意膜拜神像,却不知树尤其古树,其实也是神,是自然之神”内容可知,此处作者称古柏为“自然之神”,既然称为“神”,表现得就是对“神”的虔诚和敬畏,所以此处表现得是对古柏的敬畏之情。
五、1.(1)懂了以后使人更糊涂;(2)如《相对论原理》的公式书;(3)《元曲》《大公报》等;(4)广告与威风很大
2.示例:“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一套”一句读起来非常口语化,就像是一个有点小脾气的老朋友在和你调侃笑谈他读书不记书,让你忍俊不禁。但在这自然率真的说笑中,老舍先生又毫不避讳地反对着“死读书”的陋习,反而使得有些严肃的话题变得有趣,让读者在领略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的同时,也明白他所提及的读书之道。
3.【示例一】我在日常阅读时有一点和老舍先生相似,就是读书没有系统,也是“随缘”读书,喜欢的文学体裁也时常在变。老舍先生不爱读《三字经》一类,也会搁置《相对论原理》,正是他说的“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阅读于我而言,兴趣也是很重要的。有时我甚至会因为与作者在书中所流露的价值观不同而中途弃书,实在不能苟同的就不必勉强自己,因为我也有我自己的阅读思想。
【示例二】我不太赞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有时还会跳读”的读书法。我读书时并不读得很快,甚至有时要停下来做些摘抄或是记录自己零碎的感想。哪怕是老舍先生会跳着看的侦探小说,我也是顺着章节慢慢看下去的,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悬念迭生的惊心动魄感,思索东野圭吾和阿加莎小说中揭露出来的各种人性。更不用说一些自己格外喜欢的经典著作,我不仅读得慢,甚至有时会重新再读,不止一遍。因为随着自己的阶段性成长,我会得到一些新的体悟。我想这就是人与文字产生共鸣之后的魅力吧。(能就老舍先生的某一种读书方法,谈出自己的观点,并能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即可)
4.最后一段看似另类敷衍,实则耐人寻味。一方面与全文写作风格一致,语言简明风趣;另一方面表现了作家的个性追求: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文如其人,个性率真的老舍。“哼,算了吧”简短而又口语化、情绪化的表述,既表现了一个小有气性的读者老舍,又表现了一个随心所言的作者老舍,且又照应了前文老舍自己所言的“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老舍认为读书是一个自己决定的事情,不是别人思想的纯粹堆砌,人人都应有自主的阅读头脑。所以他不全说,只说自己所想说的,也有读者不必全听的意味。因为怎样读书是自己决定的。认同的读者可以将老舍在文中所说的四种读书法作为“引绳”导向,结合自己的读书观去进行阅读;不认同者可一笑置之,毕竟老舍也只是在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而已。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根据第⑤段“第一类书不是没法懂,而是懂了以后使我更糊涂”可知,作者不爱念第一类书的原因是:懂了以后使人更糊涂;
根据第④段“第二类书也与咱无缘:书上满是公式,没有一个‘然而’和‘所以’。……有一回,一位朋友给我一本《相对论原理》”可知,第二类书是指如《相对论原理》的公式书;
根据第⑥段“这要说到第三类书了。其实这不该算一类;就这么算吧,顺嘴。这类书是这样的:名气挺大,念过的人总不肯说它坏,没念过的人老怪害羞的说将要念。譬如说《元曲》,太炎‘先生’的文章,罗马的悲剧,辛克莱的小说,《大公报》——不知是哪儿出版的一本书——都算在这类里,这些书我也都拿起来过,随手便又放下了”可知,作者将《元曲》《大公报》等归结为第三类书;
根据第⑥段“好些书的广告与威风是很大的,我只能承认那些广告作得不错,谁管它威风不威风呢”可知,作者不爱念第三类书的原因是:广告与威风很大。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一套”一句体现了作者俏皮风趣的语言特点,结合第⑧段“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最后以“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一套”结尾,就将严肃冷峻的话题,变得如此轻松愉悦。对应第⑧段“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的道理,让我们明白我们的头脑不应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接受信息之外,不能忘记了自己也有头脑,这是作者的读书之道。
3.本题考查提炼归纳与思维拓展能力。根据第⑦段至最后一段可总结出作者的读书方法有四条,条分缕析,一一道来:第⑦段“第一,我读书没系统”,第⑧段“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第⑩段“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第⑫段“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针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就第一条与第二条读书方法进行讨论。第三条与第四条主要是因为作者作为名家而提出的适用于自身的读书方法。因此,结合实际感悟对作者的读书方法进行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赞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的读书方法。作者说自己读书常常“读得很快,而不记住”。这实际是一种适应短期吞吐大量信息的快速读书法。对此,他幽默地说:“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我阅读的时候也经常采用快速读书法,快速读书可以让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效率大大提高,更有利于我整体全面的感知这本书,先对这本书能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这种方法不是简单的粗略敷衍的读书,当遇到我特别喜欢的情节时,也会逐字逐句去赏析;但是当我快读完发现没有感兴趣的地方,则不会在这本书上继续浪费时间。这种阅读方法也可以帮助我更加广泛地涉猎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4.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
结构上:“第五,哼,算了吧”照应前文,即第⑦段“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
内容上:强调读书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全跟着“我”学,再一次强调“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
语言上:结合第①段“那么,我可要多嘴了”,第④段“可是这种书别扭,它老瞪着我。书不老老实实的当本书,瞪人干吗呀?我不能受这个气”“我还活着不呢”,第⑦段“我不能叫书管着我”,第⑧段“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一套”可知,作者在文中运用很多口语化的表达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以“第五,哼,算了吧”作为结尾,一以贯之的幽默风趣,带着自然率真的语言风格,使人忍俊不禁,作者将枯燥的道理浅显化,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1.①秦晋大峡谷的开阔是黄河得以肆意奔腾的舞台,也是形成壶口瀑布的关键因素。②为下文写壶口瀑布蓄势,引出下文关于壶口瀑布的描写。③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使行文错落有致。
2.①黄河“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机会”,与中华民族近百年来从落后被欺辱到强大起来的历程相似,黄河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奋斗史。
②壶口瀑布所显示出的“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扼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像极了中华民族一路坎坷而行的过程中所铸就的民族气质。
③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争先恐后”,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是中华民族得以兴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民族魂魄。
④“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毫不犹豫地”“疯狂朝前”,这种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3.示例一 大量运用拟人手法,新颖活脱。“狂放不羁”“争先恐后”“前仆后继”,赋予黄河以顽强、坚韧的民族精神的内核,使黄河的形象有了灵魂,有了冲击力,鲜活生动。
示例二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机会” ,“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将黄河比喻成等待机会的巨龙,在秦晋大峡谷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形象生动,表现出黄河在经过秦晋大峡谷时的磅礴气势。。
示例三 整散结合,使段落错落有致。文章大量运用对称句、排比句,如“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 “为什么志士仁人……!为什么作家和歌者……为什么你能够……”。整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气势;散句长短错落,有干脆利索的短句,有意味深长的长句。整散结合,使文章具有了层次美和韵律美。
示例四 语言凝练有气势。“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 “灵魂出窍”等词语的运用凝练传神,富有韵味;“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等词语富有气势,传达出作者对黄河精神的礼赞。
4.示例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关于壶口瀑布壮观景象的描写,关于壶口黄河精神内涵的议论,关于壶口黄河精神的赞美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使得文章内蕴深厚,发人深省。
示例二 对比手法的多处使用。文章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将黄河在峻梁雄峁和秦晋大峡谷的状态进行对比,表现“黄河有幸,倚身其中”;将视角进行转换,以远处和近处观察和感受到的壶口瀑布进行对比,表现出壶口瀑布不同的美;以世界上其他伟大力量与壶口瀑布进行对比,突出壶口瀑布给人的“空前的震撼”。
示例三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作者在对壶口瀑布进行描写的同时,加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壶口黄河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进行钩连,赋予黄河以深沉的意味,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不朽魂魄。
示例四 象征。作者以壶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苍凉、悲壮、刚烈、豪雄、神勇、顽强”“有了核心,得着凝聚”“前仆后继”等等,将具体可感的黄河与抽象的精神内蕴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段“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可知,秦晋大峡谷的开阔是黄河得以肆意奔腾的舞台,也是形成壶口瀑布的关键因素,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壶口瀑布伟大和不朽的自然景观,因此为下文写壶口瀑布蓄势;
结合第④段“这就是壶口瀑布”可知接下来需要描写壶口瀑布,因此下文关于壶口瀑布的描写。同时,文章虽然主要对象是写壶口瀑布,但从秦晋大峡谷开始写起,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不至于一开始就对壶口瀑布进行描写,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使得行文错落有致。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从文章找到黄河与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一致的内容进行分析。
结合文章第③段“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选择忍受和服从。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机会”可知黄河的特点是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联系中华民族的历史,可知中华民族也是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的,两者具有相似的地方。
结合文章第⑦段“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扼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可知,壶口瀑布显示出了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国难共赴的悲壮、无坚不摧的刚烈、壮士扼腕的豪雄、惊天泣鬼的神勇、众志成城的顽强,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与民族气质一致;
结合文章第⑧段“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第⑨段“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可看出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体现了它们团结一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品质一致;
结合第⑨段“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可看出黄河水流的前仆后继、毫不犹豫向前冲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人们的精神一致;
据此分析即可。
3.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结合选文的语言,从修辞、描写、表达方式、句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例如文章第②段“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选择忍受和服从。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一句,从“委屈”“默默无闻”“周旋”“选择忍受和服从”“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等词句可看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黄河以人的性格特点,可看出黄河雄心勃勃、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的特点,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黄河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例如文章第②段“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一句,把黄河比作“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由此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等待机会释放,一旦有机会,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黄河在经过秦晋大峡谷时的磅礴气势,语言生动形象,黄河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黄河的磅礴气势也更加突出。
例如文章第⑪段“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醒悟: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一句,直接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更能突出黄河的特点,表达了黄河是伟大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被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更加突出文章的主题。
4.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文章第①段“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其他的沟谷与秦晋大峡谷进行对比,突出了秦晋大峡谷的与众不同,从而突出了黄河有幸,倚身在秦晋大峡谷中,才会有壶口瀑布的壮美,为下文写壶口瀑布蓄势。
文章第③段“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选择忍受和服从。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机会”、文章第⑦段“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扼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第⑨段“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等内容写出了黄河的“苍凉、悲壮、刚烈、豪雄、神勇、顽强”“有了核心,得着凝聚”“前仆后继”等等特点,写出了壶口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被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黄河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此处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将具体可感的黄河与抽象的精神内蕴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文章第⑦段“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扼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前半部分描写了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观,后半部分由眼前的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观联想到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扼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由此想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据此可知,此处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主题更加突出。
文章第⑦段“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对壶口瀑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文章第⑧段“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不得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等内容对壶口瀑布蕴含的精神进行了议论;文章第⑪段直接抒发了对壶口瀑布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既有描写、又有议论,并有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把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观、精神内涵及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文章内容更加深厚,更加发人深省。
七、1.B
2.“我”的母亲写给“我”的信:抚慰上山下乡时年少困顿的“我”;“我”感受到切实温暖的爱和平等,也成就了“我”接近儿童文学事业。“我”写给自己女儿的信:自己逐步成长为一个亲切睿智的母亲。
3.①点明了“我”生活环境的艰苦与恶劣。②渲染了氛围。③为后文“我”与母亲的变化做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流露”本指展现,显示的意思,文中指母亲展现出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如意,希望与我平起平坐,为后文与母亲几乎成为闺蜜型做铺垫。
5.第一问:①这些信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孩子爱和勇气来应对成长中的烦恼;②这些信件对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有着有益的影响;③这些信件拉近了孩子与母亲的距离,让彼此能够敞开心扉,平等交流。
第二问示例:平时生活中我选择有耐心的跟父母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因为有些事情父母是不懂的,时代的脚步父母可能跟不上,我们要有耐心的跟父母讲。相比较而言,书信沟通的方式更能做到深入内心。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
B.“满满地都是她的担心”理解有误。从文中第②段中可以搜集到“母亲写的只是日常琐事,舒缓,不急躁,家庭里发生的事”“那些切实温暖的快乐”,第⑤段中“在那些信里,充溢着两代女性的忧思和纯粹的快乐,分享独特的生命经验”。据此判断该项表述有误;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中围绕“亲笔信”分别写了“我”的母亲写给“我”的信和“我”写给女儿的信,其间表现了“我”的变化。
“我”的母亲写给“我”的信:开始的“我”有点叛逆,在书信来往中,“我”渐渐发生变化,从第②段可以搜集到“那些切实温暖的快乐,让颠沛流离中的我,看到来自平安、牢固大后方的牵挂,每次看得思乡心切的我泪眼模糊”,据此可以概括为:抚慰困顿的“我”,给“我”带来切实温暖的快乐。第③段中“那是她第一次和我叙述内心烦恼,有意和我平起平坐”,第⑤段中“无所谓书卷气了,而是不拘一格,吐露真情,话题益发松弛,变成闺蜜型的了”,可以概括为:让“我”感受到了平等。第⑥段中“我有意无意地朝她的字体模仿”“正因为这个小起点,我幸运地被选拔去林区学校教书,慢慢地接近最钟爱的儿童文学事业”可以概括为:成就了“我”接近儿童文学事业。
“我”写给自己女儿的信:当“我”为人母后,与女儿也开始了书信的交流。⑨段中“我在信里和女儿探讨生活里怎么种花,怎样把完善自己和造福社会相结合,怎么回报善意、抵御恶行。怎么勇敢做自己,怎么学会宽容,有时写着写着,我感觉自己逐步在成长为一个亲切、睿智的母亲大人”,据此概括为:自己逐步成长为一个亲切、睿智的母亲。
3.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通常的答题模式是: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的内容+烘托的人物的心情。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帐篷四面透风”“温度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冬天伐木,夏天养路”等点明了“我”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以及工作的单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正是这种极度艰难的环境使得母亲的来信给了“我”“切实温暖的快乐”,促使了“我”对母亲态度的转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解答时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揣摩。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词语的意思+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刻画)的内容。“流露”意思是意思或思想感情等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文中写出了母亲在书信中表露出了对生活的不如意,从而“有意和我平起平坐”,这让“我”感受到了平等,为后文中我们几乎成为“闺蜜型”做铺垫。
5.第一问: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感悟。文章以“书信”为线索,写了前后三代人围绕书信发生的故事。首先结合第②段中“那些切实温暖的快乐,让颠沛流离中的我,看到来自平安、牢固大后方的牵挂,每次看得思乡心切的我泪眼模糊”,第⑦段中“发现她有烦恼、有伤心的时候,我也尝试给她写去一封封‘妈妈大人的亲笔信’,开解引导她”可以看出书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孩子切实的温暖和勇气来应对成长中的烦恼。第③段中“那是她第一次和我叙述内心烦恼,有意和我平起平坐”,第⑤段中“无所谓书卷气了,而是不拘一格,吐露真情,话题益发松弛,变成闺蜜型的了”,第⑨段中“我在信里和女儿探讨生活里怎么种花”可以看出这些信件拉近了孩子与母亲的距离,让彼此能够敞开心扉,平等交流。第⑥段中“我有意无意地朝她的字体模仿”“正因为这个小起点,我幸运地被选拔去林区学校教书,慢慢地接近最钟爱的儿童文学事业”,第⑨段中“怎样把完善自己和造福社会相结合,怎么回报善意、抵御恶行。怎么勇敢做自己,怎么学会宽容”可以看出些信件能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其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二问:就平时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结合实际来谈即可。示例:我平常和父母沟通大部分采用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和书信沟通的方式相比较,感觉文中书信的方式更平等,更和谐,也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现代文阅读:散文类》强化练习(含详解),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文结尾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训练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清代诗论家叶燮曾说过,诗歌的颔联在写景中蕴含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共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