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33895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338955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338955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展开沪科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班学生人数为41人,上学期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成绩不算太好。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几何中,教材安排的知识比较肤浅,相对正规教学来说,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分析如下:
第11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题材,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在生产实践军事上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坐标,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数形结合的基础、本章还学习图形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从运动的观点来体现直角坐标系的实际运用。
第12章 一次函数
本章通过变量间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探究一次函数这个函数家族中最简单的函数、我们希望解剖一次函数、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本章主要学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以及命题与证明等几何知识。本章是在学生对几何结论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和结论的学习,比较系统的对证明的思维方法和表达形式展开研究。第一节呈现出三角形边角关系,对三角形的分类以及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有一个认识;第二节给出了命题、定理的概念,为几何推理证明打下坚定的基础;第三节给出了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并进行了严格的证明。
第14章 全等三角形
本章教学内容是研究全等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研究其基本性质,促进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认识,发展几何证明的能力。
第15章 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本章首先学习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轴对称,密切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认识、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而学习与轴对称有关的图形如等腰三角形、角等内容,研究它们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应用,发展图形意识。
三.本期教学内容重难点:
第11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上点的坐标(重点)
2.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第12章 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重点)
3.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难点)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1.三角形边角关系(重、难点)
2. 命题与证明(重点)
第14章 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 (重点)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重、难点)
第15章 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1.轴对称图形 (重、难点)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重点)
3.等腰三角形(重点)
4.角平分线(重点)
四、本期教学任务:
通过本期的学习,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习变量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探究一次函数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以及命题与证明等几何知识全等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研究其基本性质,促进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认识,发展几何证明的能力。通过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欣赏并体验轴对称,要使学生认识平移、旋转、和中心对称的决定因素和本质,并用它来解决相关问题,设计图案。这是在知识与技能上。在情感与态度上,通过本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设计精美的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五、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六、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 起止时间 | 教学内容 | 作 业 | 备 注 |
1 | 9.1— 9. 4 | 1.平面上点的坐标 | 基础训练 |
|
2 | 9.7 — 9.11 | 1.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2.小结评价练习 | 基础训练 |
|
3 | 9.14 — 9.18 | 函数 | 基础训练 |
|
4 | 9.21 — 9.25 | 一次函数. | 基础训练 |
|
5 | 9.28 — 10.5 | 国庆放假 | 基础训练 | 国庆放假 |
6 | 10.12—10.16 | 1.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 2.月考 | 基础训练 | 月考 |
7 | 10.19—10.23 | 1.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 基础训练 |
|
8 | 10.26—10.30 | 1.小结评价 2.练习 3.单元测试 4.三角形边角关系 | 基础训练 | 单元测试 |
9 | 11.2 — 11.6 | 1.三角形边角关系 2命题与证明 | 基础训练 |
|
10 | 11.9— 11.13 | 1.小结评价练习2期中考试 | 基础训练 | 期中考试 |
11 | 11.16—11.20 | 1. 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 基础训练 |
|
12 | 11.23—11.27 |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 基础训练 |
|
13 | 11.30— 12.4 | 1.小结评价 2.练习 | 基础训练 | 月考 |
14 | 12.7— 12.11 | 1轴对称图形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基础训练 |
|
15 | 12.14—12.18 | 等腰三角形 | 基础训练 |
|
16 | 12.21—12.25 | 1.角平分线.2.小结评价练习 | 基础训练 |
|
17 | 12.28— 1.1 | 复习迎考 | 基础训练 | 复习迎考 |
18 | 1.4 — 1.8 | 复习迎考 | 基础训练 | 复习迎考 |
19 | 1.11 — 1.15 | 复习迎考 | 基础训练 | 复习迎考 |
20 | 1.18— 1.22 | 复习迎考 | 基础训练 | 复习迎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