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闵行区文来中学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Word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闵行区文来中学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Word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闵行区文来中学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 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的长度大约( )
A. 0.003米 B. 0.03米 C. 0.3米 D. 3米
2. 成语“震耳欲聋”形容的是声音的( )
A. 响度大 B. 音调高 C. 音色好 D. 频率高
3. 如图是某台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顺序已乱),请按一个工作循环的过程,将四个图重新排序( )
A. ABCD B. BDCA C. DACB D. DCAB
4. 如图所示为色光的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和2分别应标上( )
A. 绿色,白色 B. 绿色,黑色 C. 黄色,白色 D. 黄色,黑色
5. 甲、乙两车从相距14米的P、Q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6秒两车相距2米。在如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两车的s-t图( )
A. 一定是ab B. 一定是ac C. 可能是bc D. 可能是ab
6. 下列规律由于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的是( )
A. 光的反射定律 B. 凸透镜成像规律 C. 二力平衡条件 D. 牛顿第一定律
7. 下列关于机械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只具有动能
B. 炮弹具有的机械能一定比子弹具有的机械能大
C. 质量和速度都相同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一样大
D. 质量大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大
8. 把一个重为3牛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苹果在空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上升过程中,苹果所受合力( )
A. 大于3牛,方向竖直向下 B. 大于3牛,方向竖直向上
C. 小于3牛,方向竖直向下 D. 小于3牛,方向竖直向上
9. 当烛焰离凸透镜4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当烛焰离凸透镜10厘米时,所成的像( )
A. 一定是虚像 B. 一定是缩小的像
C. 一定是放大的实像 D. 可能是缩小的像
10. 把一金属块放入盛满水的杯中时,从杯中溢出水8克,若将该金属块放入盛满酒精(酒精密度为0.8×103千克/米 3)的杯中时,从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 )
A. 大于8克 B. 等于8克 C. 小于8克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1. 要确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取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__。如图所示,小兰在商场乘电梯上楼。以商场的货架为参照物,她是______的,以所站立的台阶为参照物,她是______的。
12. 5月的一个周末,小莉同学妈妈带她到公园里玩,时值中午,公园里槐花香味愈来愈浓烈,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出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______,说明当时温度突然______。
13. 小明站在家中的穿衣镜前1米处欣赏镜子里的“自己”,他俩的距离是______米,这时他看到的“自己”是______像。接着他来到客厅,看到鱼缸里的小金鱼可爱极了,这是小金鱼的______像。(后两空均选填“虚”、“实”)。
14. 图中属于做功改变内能的是图______,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15. 小亮在作图时,画错了一个地方,用橡皮轻轻的擦,没有擦干净,然后他稍微使点劲就擦干净了,这是通过增大对纸的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橡皮与纸之间的______,与此同时,明显看到橡皮形变更厉害了,这说明______。
16. 用铝制成大小不等的两个实心球,大球的质量为1000克,小球的质量为400克,则两球的密度之比为______,体积之比为______。
17. 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O点转动;OA=0.3m,OB=0.2m。A点处挂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B点处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物体G的重力大小为______N,力F的大小为______N.(g取10N/kg)
18. 重为1000牛的木箱,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20秒内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10米,木箱所受阻力为箱重的0.3倍,则在此过程中拉力对木箱做的功为______焦,拉力的功率是______瓦;重力对木箱做的功为______焦。
19. 如图所示,物体A的质量为20千克,在力F的作用下,2秒内沿水平方向运动了1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0牛,则物体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牛,拉力的功率为______瓦。
20. 在天宫课堂中,王亚平向大水球中间注入一个气泡,如图所示。通过水球能看到她的两个像:一个是正立缩小的像,另一个是倒立缩小的像,如图所示。
解释两个像的成因时,老师画出如图所示的图示。其中倒立缩小的像是由图上、下两部分水形成的,该像是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图中间部分的水相当于两个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21. 在图中画出力F1和F2的力臂。(支点为O)
22. 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23. 用力的图示法在图中画出被抛在空中的10牛的小球所受重力。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8分)
24. 早晨,小华为奶奶整理床铺时,将其装有1千克水的热水袋取出,发现水的温度已从昨天晚上的90℃降低到30℃,求热水放出的热量Q放.[C水=4.2×103焦/(千克⋅℃)]。
25. 电动自行车以其轻便、实用、环保的特点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某型号电动自行车以车速18千米/时沿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电动机输出的有用功率为180瓦.求:
①经过半小时,电动自行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
②电动机半小时内对电动自行车做的功是多少;
③电动自行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是多少.
26. 一块质量为18千克的冰块,它的密度是0.9×103千克/米 3.
(1)求这块冰体积.
(2)若冰块吸热后,有6分米 3的冰块熔化成水,求水的质量.
(3)若冰块全部熔化为水,求水的体积.
27. 如图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的底面积为4×10-2米 2,质量为16千克,乙的体积为1×10-3米 3。
(1)求甲的密度ρ甲。
(2)若m甲=4m乙,求乙的密度ρ乙。
(3)若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的体积ΔV,求甲、乙质量的变化量Δm甲与Δm乙的比值。
(4)若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的高度Δh,求甲、乙质量的变化量Δm甲'与Δm乙'的比值。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28. 在“测定液体密度”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步骤是:①把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子天平的电源开关;②______;③把待测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体积;④把装有待测液体的量筒放到电子天平上,直接读出液体的质量;⑤根据实验原理______,计算得出液体密度;⑥为了______,需改变液体质量、体积,进行多次测量;⑦实验完毕,______。
29.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如图所示。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______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将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可以通过______或______,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把钩码挂在杠杆上后,在钩码的同一侧用弹簧测力计沿着______方向拉着杠杆,也可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0. 某同学探究物块以一定的速度v0从斜面底端上滑的最大距离L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最大距离L可能与斜面的倾角θ、物块的质量m、速度v0的大小三个因素有关.他选用若干相同材料的长方体物块和同一斜面进行实验.将物块从斜面的底端以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测得最大距离L,如图所示.改变相关条件,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表一:m1=0.2千克
表二:m2=0.4千克
序号
θ
v0
(米/秒)
L
(米)
序号
θ
v0
(米/秒)
L
(米)
1
8°
1
0.0566
8
8°
2
0.2263
2
8°
2
0.2263
9
16°
3
0.4500
3
16°
3
0.4500
10
16°
4
0.8000
4
23°
3
0.4156
11
23°
4
0.7390
5
53°
3
0.3600
12
53°
5
1.0000
6
53°
4
0.6400
13
68°
5
1.0352
7
68°
4
0.6626
14
83°
5
1.1547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不同物块,在斜面底端以相同的速度v0沿倾角θ相同的同一斜面向上弹出,上滑的最大距离L与物块质量m大小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5与6或9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倾角θ相同、同一斜面底端的同一物块,以不同的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时,______.
(3)该同学分析了表一、表二中实验数据后得出的结论是:同一物块,在同一斜面底端以相同的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斜面倾角θ越大,上滑的最大距离L越小.您认为他的观点是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4)完成上述实验后,有同学提出新的猜想:上滑的最大距离L还可能与物块和斜面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应增加的器材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0.003米=3毫米,太短了,不符合实际;
B、0.03米=3厘米,也是太短,不符合实际;
C、0.3米=3分米,符合实际;
D、3米太长了,不符合实际。
故选:C。
根据生活经验对4个选项的长度逐一分析即可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2.【答案】A
【解析】解:“震耳欲聋”是指声音非常大,把耳朵都要震聋了,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因此其意思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A.
声音有三个特性: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本题需要学会学生如何利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成语中提到的现象.重点考查对响度特点的理解能力.
3.【答案】C
【解析】解:A中的两个气阀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所以为压缩冲程,是第二冲程;
B中的一个气阀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所以为排气冲程,是第四冲程;
C中的两个气阀都关闭,活塞下运动,所以为做功冲程,是第三冲程;
D中的一个气阀打开,活塞向下运动,所以为吸气冲程,是第一冲程;
故排列顺序应该为:DACB;
故选:C。
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掌握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同时需要掌握内燃机四冲程的特点。
此题主要考查了内燃机四个冲程的特点。要掌握通过气阀的关闭情况和活塞的运动情况来判断是哪一个冲程。
4.【答案】A
【解析】解:实验表明:自然界中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无法用其它颜色的光混合而成,而其它颜色光可用红、绿、蓝光适当混合而得到。故图中区域1和2分别应标上绿色、白色。
故选:A。
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基色。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在一起可得到白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三原色,以及颜料的三基色的认识和了解。
5.【答案】C
【解析】解:根据s=vt可得6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6s×v甲,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6s×v乙,
由题知,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相向运动,
并且经过6s时甲、乙相距2m,有两种情况(即甲、乙还没有相遇时相距2m、甲、乙相遇后相距2m);
①如图1,则P、Q间的距离:sPQ=s甲+s乙+2m=6s×v甲+6s×v乙+2m=14m,则v甲+v乙=2m/s,
②如图2,则P、Q间的距离:sPQ'=s甲+s乙-2m=6s×v甲+6s×v乙-2m=14m,则v甲+v乙=83m/s,
由图可知:va=sata=16m8s=2m/s,vb=sbtb=16m12s=43m/s,vc=sctc=8m12s=23m/s,
因vb+vc=43m/s+23m/s=2m/s,所以可能是b、c;
因va+vc=2m/s+23m/s=83m/s,所以可能是a、c。
故选:C。
根据s=vt可表示6s时,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相向运动,并且经过6s时甲、乙相距2m,有两种情况:甲、乙还没有相遇时相距2m,P、Q之间的距离减去甲、乙运动路程之和等于2m,甲、乙相遇后相距2m,甲、乙运动距离之和减去2m等于PQ之间的距离,分别表示P、Q间的距离,代入相关数据可得甲、乙两车速度之和,根据v=st结合图像分别计算a、b、c三条图线表示的速度,根据速度之和可得结论,选出正确答案即可。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注意本题有两种情况:一是两车不相遇相距2m,二是两车相遇后相距2m,易错题!
6.【答案】D
【解析】解:光的反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二力平衡条件都是直接通过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其结论形成方法与牛顿第一定律不同,所以A、B、C都不能选。
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的(实际上不受摩擦力的物体根本不存在),所以该实验主要是利用了实验推理法形成的,所以D选项正确;
故选:D。
本题用到物理学方法“推理法”即: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先了解“推理法”的实验过程,然后回忆所学内容,得到答案。
7.【答案】C
【解析】解:A、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同时也具有重力势能;所以A错误;
B、炮弹的质量虽大,但动能或势能不一定大于子弹的,所以B错误;
C、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所以C正确;
D、重力势能不仅跟质量有关,还跟被举的高度有关,所以D错误。
故选:C。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并且要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此题从不同的例子考查了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例子很具有代表性。
8.【答案】A
【解析】解:苹果竖直向上抛出后,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阻力也是竖直向下.所以此时苹果受到的合力是大于3牛,方向向下.
故选A.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和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的物距和像的性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
物体离凸透镜4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2f>U>f,
所以,2f>40cm>f,
40cm>f>20cm,
当烛焰离凸透镜10厘米时,则U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难点是知道前后不变的是金属块的体积,也就是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就等于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排开的酒精的重力就等于金属块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前后不变的是金属块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判断从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
【解答】
根据公式F浮=ρgV排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但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排开酒精的重力就小于排开水的重力;
也就是说排开酒精的质量小于排开水的质量,所以从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小于8g,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1.【答案】参照物 运动 静止
【解析】解:要确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取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小兰在商场乘电梯上楼时,以商场的货架为参照物,其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她是运动的;
以所站立的台阶为参照物,其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她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参照物;运动;静止。
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则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则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静止的。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12.【答案】加快 升高
【解析】解:时值中午,气温升高,分子运动加剧,故公园里槐花香味愈来愈浓烈。
故答案为:加快,升高。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与温度关系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3.【答案】2 虚 虚
【解析】解: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物到镜的距离是1m,所以像到镜的距离也应是1m,像与人的距离是2m;
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形成的,不是真实的光线会聚成的,所以是虚像;
看到鱼缸中的鱼,是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形成的,也不是真实的光线会聚成的像,所以也是虚像。
故答案为:2;虚;虚。
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大小相同;(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4)虚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用光屏能接收到,用眼睛也能看到,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用光屏接收不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1)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注意“像与镜的距离”和“像与物的距离”不要弄混;
(2)平面镜、水面折射形成的像都是虚像,小孔成像、照相机、投影仪形成的像是实像。
14.【答案】AC;BD
【解析】解:A、两手相搓是通过做功改变手的内能;
B、放在火炉上烧水是通过热传递使水的温度升高;
C、锯木头时是通过做功是锯发热;
D、热辐射使水温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
所以图中属于做功改变内能的是图AC,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BD;
故选AC,BD。
解决此题要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分析解答。
15.【答案】摩擦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解:橡皮和纸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产生了摩擦力,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用橡皮轻轻的擦,没有擦干净,然后他稍微使点劲就擦干净了,这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对纸的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橡皮与纸之间的摩擦力。
橡皮给纸一个力的作用,同时纸给橡皮一个等大的,相反方向的力的作用,使橡皮发生了形变。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答案为:摩擦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橡皮和纸之间由于发生相对运动产生了摩擦力,橡皮用力擦纸,是用增大用力的方法增大摩擦力。
橡皮发生了形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原因是纸和橡皮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知识,要留心生活和学习,留心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动作可能就包含物理知识。
本题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16.【答案】1:1 5:2
【解析】解:因为是同种物质制成的,所以密度相同,两球的密度之比为1;1,
体积之比为V大V小=m大ρm小ρ=m大m小=1000g400g=52。
故答案为:1:1;5:2。
已知大球和小球都是用铝制成的实心球,所以密度相同,根据公式V=mρ可求体积之比。
本题考查密度与体积之比,关键知密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还要知道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17.【答案】10 15
【解析】解:(1)物体的重力:G=mg=1kg×10N/kg=10N;
(2)由杠杆平衡的条件可得:
F×OB=G×OA,
F=OAOB×G=0.3m0.2m×10N=15N。
故答案为:10;15。
(1)已知物体的质量,由G=mg可以求出物体的重力;
(2)由杠杆平衡的条件求出力F的大小。
本题考查重力公式和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为基础题。
18.【答案】3000 150 0
【解析】解:(1)物体匀速运动,受平衡力作用,即:F=f=0.3G=0.3×1000N=300N,
W=FS=300N×10m=3000J;
(2)P=Wt=3000J20S=150W;
(3)物体在重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不符合做功条件,重力做功为0。
故答案为:3000、150、0。
首先根据物体做匀速运动得出物体受平衡力,即F=f=0.3G,然后利用公式W=FS计算拉力做功;用拉力做功除以时间可以计算拉力的功率;根据做功的条件,可以判断重力是否做功。
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题的关键,对于做功的条件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才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19.【答案】40 20
【解析】解:如图所示,使用的为定滑轮,
∵物体做匀速运动,
∴拉力F=f=12F示=12×80N=40N;
拉力做功:
W=Fs=40N×1m=40J,
拉力做功功率:
P=Wt=40J2s=20W。
故答案为:40;20。
图中使用的是定滑轮,因物体做匀速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物体A匀速运动时受到地面摩擦力大小。
再根据公式W=Fs和P=Wt可求拉力做功功率。
本题考查了定滑轮拉力的计算、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等,虽综合性较强、但都属于基础内容,难度不大。
20.【答案】完整 凹透镜 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成正立、缩小的像
【解析】解:在水球光学实验中,根据水球的形状可知,水球相当于凸透镜,此时王亚平经过水球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是完整的;
图3中水球中间部分被气泡分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则中间部分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缩小的虚像,所以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
故答案为:完整;凹透镜;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成正立、缩小的像。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凹透镜可以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分,从题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解:
【解析】根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图。
本题考查了力臂的作法。关键是要作出支点到力所在的直线的垂线段。
22.【答案】解:已知入射角为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也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由于题目已经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即可,注意完成题目的要求。要注意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3.【答案】解:先选一段线段,大小表示5N;然后过重心作竖直向下、大小为10N的力。如图所示
【解析】先选出标度,然后根据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最后过重心表示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牢记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熟练掌握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4.【答案】解:Q=cm△t=4.2×103J/(kg⋅℃)×1kg×60℃=2.52×105J。
答:热水放出的热量是2.52×105J。
【解析】已知水的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比热容,求热量,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
本题比较简单,直接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25.【答案】解:(1)经过半小时,电动自行车行驶的距离是S=Vt=18km/h×0.5h=9km.
答:经过半小时,电动自行车行驶的距离是9千米.
(2)电动机半小时内对电动自行车做的功W=Pt=180W×0.5×3600s=3.24×105J.
答:电动机半小时内对电动自行车做的功为3.24×105焦.
(3)电动自行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f=F=WS=3.24×105J9000m=36N.
答:电动自行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36牛.
【解析】(1)已知自行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行驶的距离.
(2)根据公式W=Pt可求电动机半小时内对电动自行车做的功.
(3)电动自行车匀速行驶,牵引力等于阻力,根据公式F=WS可求电动自行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本题考查路程、做功、阻力等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26.【答案】解:(1)这块冰体积V冰=m冰ρ冰=18kg0.9×103kg/m3=0.02m3.
答:这块冰体积为0.02m3.
(2)6分米 3的冰块熔化成水后的质量m1=ρ冰V1=0.9×103kg/m3×6×10-3m3=5.4kg.
答:6分米 3的冰块熔化成水后的质量为5.4kg.
(3)冰块全部熔化为水后的体积V=m冰ρ水=18kg1000kg/m3=0.018m3.
答:冰块全部熔化为水后的体积为0.018m3.
【解析】(1)已知冰的质量和密度,根据公式V=mρ可求冰的体积.
(2)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根据公式m=ρV可求熔化冰的质量,也就是水的质量.
(3)冰块全部熔化为水后,质量不变,根据公式V=mρ可求水的体积.
本题考查体积、质量等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形状、状态、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27.【答案】解:
(1)甲的底面积为4×10-2米 2,由S=L2可得正方体甲的棱长为L甲=S甲=4×10-2m2=0.2m,
甲的体积为:V甲=L甲3=(0.2m)3=0.008m3;
甲的密度为:ρ甲=m甲V甲=16kg0.008m3=2×103kg/m3;
(2)已知m甲=4m乙,则m乙=m甲4=16kg4=4kg,
乙的密度为:ρ乙=m乙V乙=4kg1×10-3m3=4×103kg/m3;
(3)当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的体积ΔV,甲的质量变化量Δm甲=ρ甲ΔV,
乙的质量变化量Δm乙=ρ乙ΔV,
则Δm甲:Δm乙=ρ甲ΔV:ρ乙ΔV=2×103kg/m3:4×103kg/m3=1:2;
(4)乙的体积为1×10-3米 3,由V=L3可得正方体乙的棱长L乙=3V乙=31×10-3m3=0.1m,
乙的底面积为:S乙=L乙2=(0.1m)2=0.01m2;
则甲、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2×103kg/m3:4×103kg/m3=1:2,
甲、乙的底面积之比S甲:S乙=4×10-2m2:0.01m2=4:1,
当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的高度Δh,甲的质量变化量Δm甲'=ρ甲S甲Δh,
乙的质量变化量Δm乙'=ρ乙S乙Δh,
则Δm甲':Δm乙'=ρ甲S甲Δhρ乙S乙Δh=1×4×12×1×1=2:1。
答:(1)甲的密度ρ甲为2×103kg/m3;
(2)乙的密度ρ乙为4×103kg/m3;
(3)甲、乙质量的变化量Δm甲与Δm乙的比值为1:2;
(4)甲、乙质量的变化量Δm'甲与Δm'乙的比值为2:1。
【解析】(1)(2)根据ρ=mV求出甲的密度ρ甲和乙的密度ρ乙;
(3)(4)先求出正方体甲、乙的棱长,利用Δm=ρΔV或Δm=ρSΔh进行计算即可。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及变形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弄明白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的体积ΔV和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的高度Δh。
28.【答案】把量筒置于电子天平托盘上,将电子天平调零 ρ=mV 减小测量误差 整理仪器复位
【解析】解:
②为了能直接读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需把量筒置于电子天平托盘上将电子天平调零。
⑤利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后,应利用公式ρ=mV计算待测液体的密度。故实验原理为ρ=mV。
⑥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应需改变液体质量、体积,进行多次测量。
⑦实验完毕,将实验仪器整理复位。
故答案为:把量筒置于电子天平托盘上,将电子天平调零;ρ=mV;减小测量误差;整理仪器复位。
把量筒放到电子天平上调零,用电子天平测量出装有待测液体的量筒的质量,该质量为待测液体的质量;根据量筒的示数得出待测液体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mV求出待测液体的密度;
实验中,为了获得减小误差,应多次测量;实验的最后要整理实验器材。
此题中考查了关于液体密度测量的方法,难度不大。
29.【答案】平衡螺母 便于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增减钩码个数 调节钩码在杠杆上的位置 竖直向上
【解析】解:(1)杠杆在使用之前,必须通过调节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正在杠杆上,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大小。
(2)进行探究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只能通过增减钩码个数改变拉力大小,或者通过调节钩码在杠杆上的位置调节力臂大小,使杠杆重新平衡。
(3)把钩码挂在杠杆上后,阻力为钩码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该在钩码的同一侧用弹簧测力计沿着竖直向上方向拉着杠杆。
故答案为:平衡螺母、便于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增减钩码个数、调节钩码在杠杆上的位置、竖直向上。
(1)使用杠杆时,首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调节螺母,使杠杆处在水平位置并保持平衡;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能便于从杠杆上直接测量力臂。
(2)实验过程中,不再使用平衡螺母调节杠杆平衡,而是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力臂的大小实现的。
(3)支点在杠杆的中间时,动力和阻力的方向相同,支点在杠杆一侧时,动力和阻力的方向相反。
(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便于测量力臂,二是避免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2)动力使杠杆转动,阻力阻碍杠杆转动,支点在中间时,动力和阻力方向相同;支点在一侧时,动力和阻力方向相反。
30.【答案】2、8或3、9上滑的最大距离L与物块的速度v0有关 错误 由表二中12、13、14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同一物块,在同一斜面底端以相同的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斜面倾角θ越大,上滑的最大距离L越大 不同材料的物块和斜面
【解析】解:(1)分析2、8或3、9数据可知,不同物块,在斜面底端以相同的速度v0沿倾角θ相同的同一斜面向上弹出,上滑的最大距离L与物块质量m大小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5与6或9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倾角θ相同、同一斜面底端的同一物块,以不同的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时,上滑的最大距离L与物块的速度v0有关.
(3)分析表一中3、4、5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同一物块,在同一斜面底端以相同的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斜面倾角θ越大,上滑的最大距离L越小;
分析表二中12、13、14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同一物块,在同一斜面底端以相同的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斜面倾角θ越大,上滑的最大距离L越大;
因此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4)探究上滑的最大距离L还可能与物块和斜面的材料有关时,需保证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物块和斜面的材料,因此需添加的器材为不同材料的物块和斜面.
故答案为:(1)2、8或3、9;(2)上滑的最大距离L与物块的速度v0有关;(3)错误;由表二中12、13、14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同一物块,在同一斜面底端以相同的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斜面倾角θ越大,上滑的最大距离L越大;(4)不同材料的物块和斜面.
(1)要得出不同物块,在斜面底端以相同的速度v0沿倾角θ相同的同一斜面向上弹出,上滑的最大距离L与物块质量m大小无关的结论,需根据表中数据找出质量不同、在斜面底端的速度和倾角相同的相关数据;
(2)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5与6或9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找出哪些是相同的物理量,哪些是不同的物理量,进一步得出正确结论;
(3)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实验数据,找出哪些是相同的物理量,哪些是不同的物理量,进一步得出正确结论;
(4)探究上滑的最大距离L还可能与物块和斜面的材料有关时,需保证其它因素不变,改变物块和斜面的材料.
本题考查了实验数据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即可正确解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统考期中物理试卷,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统考期中试卷,共10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八年级下册物理期中专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答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