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一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讲义--高三人教版必修二一轮复习

    第一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讲义--高三人教版必修二一轮复习第1页
    第一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讲义--高三人教版必修二一轮复习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讲义--高三人教版必修二一轮复习

    展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农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原始农业: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传统农业: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一、耕作方式耕作方式时间农耕工具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后又出现犁壁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注意: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推广;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促进耕作方式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耕作技术时间概况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垄作法就是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垄和沟,把庄稼种在垄上。代田法亦称“代田”。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西北地区的抗旱经验所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其具体办法是: 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①战国:都江堰。②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①曹魏:改制的翻车(龙骨水车)用于灌溉。②唐朝: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④明清:出现风力水车。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形成时间:春秋战国含义:小农经济指以个体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一种经济形态。: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3)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4)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5)稳定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④评价a.积极: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b.消极:小农经济下的农民要承受沉重的赋役,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容易破产。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补充:区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特征南移的表现魏晋以前:基础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隋唐五代:开始南移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两宋: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明清: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