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解析版).docx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原卷版)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原卷版)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原卷版)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解析版docx、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诗歌鉴赏复习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梅雨①杜甫南京犀浦道②,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成都时所作,范成大《吴船录》我:“蜀无梅雨,子美熟梅时经行,偶值雨耳。恐后人便指为梅雨,故辩之。”②犀浦道,属成都府,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点明作者的经行之处、时间及天气情况,既点了题,同时,也引出下文对蜀中“梅雨”景色的描写。B.颔联描写蜀中四月“梅雨”景象:细雨“冥冥”、江水“湛湛”;一“来”一“去”,迅捷轻快而自如。C.颈联侧面描写细雨,突出连绵细雨带来的结果——卷走并打湿屋顶的茅草,山间云雾弥漫,狂放中显静柔。D.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风景,壮美纤丽互见,宏观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意境壮阔浩渺。2.本诗与《春夜喜雨》同为诗人写雨的名篇,而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加以分析。【答案】1.C2.①本诗尾联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的热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②《春夜喜雨》尾联紧扣题中的“喜”字,运用想象,虚写明晨雨后的锦官城的迷人景象: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又以花代万物,表达了诗人对“好雨”润泽万物、万物发荣滋长的无比欣喜之情。 【解析】1.C项“卷走屋顶的茅草”表述不当,无文本支撑,且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吻合,基于此,“狂放中显静柔”的表述也就失去了依据。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的热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诗句融情于景,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春夜喜雨》尾联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表达了诗人对“好雨”润泽万物、万物发荣滋长的无比欣喜之情。3.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深湾夜宿王勃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1)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B.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C.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第三联描写了天色已晚,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本题C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题有两小问,第一问要求描述画面,抓住“江童”“,山女”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动作进行描述即可;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前面的画面描述展开。仔细阅读第三联,“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本联写了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天已入暮,江上的船工还在辛勤地划船;夜已深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打衣裳。这是一幅让人深思的图画。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的同情。古代诗歌阅读骢 马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B.颔联中“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C.颈联中“汗血“在本诗中指“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D.尾联“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和期望。5.前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请简要分析这种诗风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4.C5.①骢马展现出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②诗人借马表现自己的为国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③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汗血’在本诗中指‘汗血马’”错误。颈联“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所以,本诗中的“汗血”是借代的手法,指的是本诗的写作对象“骢马”。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从颈联“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可知,刻画了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从尾联“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可知,表达了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这里作者托物言志,表现自己要为国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
    这首诗从马的华饰,写到马的才能、突出马的品质和德性,盛赞它为国建功立业而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一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古代诗歌阅读经炀帝行宫刘沧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注】①刘沧:唐朝诗人,后人评价他“喜谈今古”、“深怨唐室”.②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此处代指行宫。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人言“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不能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B.“怨入”承上句,主要写“美人”之怨。美人香销,其怨随东风化为芳草,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可感。C.颈联想象当年隋宫景象,以残柳“点缀”行宫,自见历史对其暴政的嘲弄;“露叶”冠以“空”字,自见诗人慨叹之情。D.此诗之可贵,在于诗人咏古别具一格,写得娓娓动听。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此诗特有的空灵浪漫风格。7.本诗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6.C7.①对比。“曾经翠辇”“美人”“宫”的繁华与今日“残柳”“夕阳”的衰败对比;②借古讽今。借隋炀帝荒淫误国的史实,规劝唐朝统治者;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芳草”“残柳”“夕阳”等荒凉之景饱含对隋炀帝荒淫残暴的控诉。④以景结情。尾联以景结情,诗人立足古渡头,在棹歌声中遥想隋炀帝当年事,委婉表达了对唐朝统治者重蹈覆辙的忧虑。 【解析】6.C.“想象当年隋宫景象”错。写诗人在隋宫所见之景,是实写,非想象。
    7.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对比。“此地曾经翠辇过”,这里曾经是御驾亲临的地方,“翠辇”指隋炀帝乘坐的辇车,可以想见当时是多么热闹;“香销南国美人尽”,隋炀帝为了满足一己的淫欲,搜罗尽了南国美人,当年宫中美人如云;“残柳宫前空露叶”,炀帝喜柳,当年行宫之前,隋堤之上,自是处处垂柳掩映。这是当年的盛况。而今只剩了“浮云流水”“东风芳草”“残柳”“夕阳”。今昔对比,繁华和冷落凄凉对比,发人深省。借古讽今。刘沧,唐朝诗人,他“喜谈今古”“深怨唐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借咏隋炀帝行宫,讽谕时政。“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既切合咏“炀帝行宫”之意,又扣紧讽晚唐当世之旨。“行人”,作者自指,诗人游罢行宫,自然地想起这些广陵(即扬州)旧事一由于炀帝的荒淫残暴,激化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末次南游,酿成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不久隋朝即告灭亡。诗歌借隋炀帝荒淫误国的史实,规劝唐朝统治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芳草”“残柳”“夕阳”等荒凉之景饱含对隋炀帝荒淫残暴的控诉。“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写行宫的破落、荒凉,宫内早已空无人。从这情景中也清楚地看到了炀帝的荒淫残暴。美人香销,其怨随东风入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如为一般郊野旅游,“东风芳草”自然不失为令人心旷神怡之景;但此处为炀帝行宫,这断瓦颓墙,芳草萋萋,却是典型的伤痍之景;这萋萋的芳草,犹含美人怨魂的幽泣。颈联写出宫所见。炀帝喜柳,当年行宫之前,隋堤之.上,自是处处垂柳掩映。而此时是“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空”,空有,无人欣赏;“露叶”,露珠泛光之叶。上句以残柳“点缀”行宫,自见历史对其暴政的嘲弄;“露叶”冠以“空”字,自见诗人慨叹之情。下句,烟波浩浩,川水渺渺,空余堤柳,龙舟不在。且各冠以“残柳”和“夕阳”,给晚照之景笼上一层凄凉黯淡的色彩。这里虽无一讥讽语,却得思与景偕、物与神游之妙。以景结情。“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就是“以景语结情”。诗之妙,却在于作者写得含而不露,只写诗人“遥起广陵思”的情怀;所思内容,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咀嚼。只见诗人沉思之际,在这古渡明月之下,又传来了琅琅渔歌。诗人立足古渡头,在棹歌声中遥想隋炀帝当年事,委婉表达了对唐朝统治者重蹈覆辙的忧虑。古代诗歌阅读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五)①杜甫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注① :何将军,郑广文好友。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与郑广文满怀兴致而来,初见“剩水”“残山”,心中难免有凄凉之感。B.颔联将“绿”“红”前置,句法灵动,突出了“折笋”“肥梅”给人的视觉冲击。C.第六句中的“金鱼”是何将军的配饰,“金鱼换酒”写出何将军好客及嗜酒豪兴。D.本诗中诗人山林做客显得放松随意,与《客至》中诗人因菜少酒陈略显歉意不同。9.明人汪瑗说尾联“见宾主相忘之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乐”的原因。【答案】8.A9.①见景色气势雄阔,植物色彩缤纷而乐。本诗前两联写景,虽是“剩水”“残山”,却也气势雄阔,况且绿笋低垂红梅绽放,色彩缤纷十分美丽,令人喜乐。②见将军豪兴,宾主共饮而乐。本诗后二联说风景令人惬意,宾主双方兴致一来,随地而坐,弹筝喝酒,不亦乐乎。 【解析】8.A.“心中难免有凄凉之感”错误。“剩水”指园中水塘之水,“残山”指园中假山,这些是园中的景致,并非表现了山水残破之景。这两句展现了雄阔的气势,而非体现凄凉之感。
    9.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全诗意为“园中的水塘如沧江涌来,假山是开采的碣石堆成。风儿吹折了绿笋,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银子做的指甲是弹筝所用,随身佩带的金鱼小饰品可以用来换酒喝。兴致高昂,无须洒扫庭院,大家随意坐在莓苔上喝喝酒吧”。通观全诗,作者赞景色壮美,享受尽兴豪饮。前二联写景,虽是零山碎水,却也气势雄阔,况且绿笋低垂红梅绽放,色彩缤纷十分美丽,由此可以总结出“见景色气势雄阔,植物色彩缤纷而乐”。后二联表达情绪,此山此水此情此景让人十分惬意,宾主双方兴致一来,无需洒扫,随地而坐,银甲精巧,弹筝助兴,将军豪兴,金鱼换酒,尽享乐趣,由此可以总结出“见将军豪兴,宾主共饮而乐”。古代诗歌阅读一寸金柳永       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起首二句突出了两蜀地势雄伟和地理位置的重要,其中的“井”与“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井”同义。B.“控西夏”指出两蜀地处西北军事对垒要冲的形势,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在此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C.下阕多处运用典故,推许地方官员的施政理念,费项他的政绩,甚至超过了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文翁。D.结尾表达对治蜀官员即将升迁到朝廷高位的祝愿,表明这首词是作者进呈给地方官员的投献之作。11.上阕是怎样展开对成都风物的描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0.B11.以“地胜异”领起,采用铺叙的手法,以点带面,先写市井繁华,然后写人物活动,最后以自然景物收束。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的能力。B.“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在此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错误, “控西夏”,突出了蜀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地势的险峻。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手法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地胜异”意思是:成都地势优越独特,锦官城内风光景物更是奇异美妙。该句领起下文,总括成都的优越独特、锦官城的美妙。
    “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几句描写成都市井的繁华:正值城内蚕市昌盛之时,到处都有歌台舞榭,歌曲声与喧嚣声不绝于耳。通过铺排叙述,写出蚕市的喧闹、舞榭歌台的喧嚣。
    “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三句由物到人,描写城内游览的观光客众多,文人雅士市井小民均在其间,轻裘肥马的英俊少年,打扮入时,娇艳美丽的女子,在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流连。通过英俊少年、娇艳美女写其繁华。
    “浣花溪畔景如画”以景作结,运用比喻修辞,写其风景如画。
    先总领,再分写,由物及人,由人及景,以点带面,以景作结。古代诗歌阅读江南曲(节选)  隐①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②满。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鸳鸯鸂鶒③唤不起,平铺绿水眠东风。【注】①罗隐:曾参加十多次进士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②银船:银质船形酒杯。③鸂鶒(xī chì):鸟名,形似鸳鸯。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重在写景,描写了江上的云霭、青色的远山等景色,充满了江南特征。B.第三句“水国”照应前两句内容,表达情感的“多愁”“有情”是本诗的诗眼。C.“夜槽”句从饮酒的角度来刻画诗人的形象,用酒满杯来诠释诗人内心情感的浓烈。D.七、八句用鸳鸯鸂鶒呼唤不动、在春风中睡眠来写诗人强烈的归隐思想,以此照应前两句。13.诗歌五、六句除了用典,还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2.D13.①动静结合。将柳丝摇动的动态与早晨碧空如洗的静态结合,表达对江南美景的赞美。②对比手法。用吴王当年的台榭只能出现在诗人梦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③虚实结合。将上句的实写与下句的虚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悲凉之情。 【解析】12.D.“写诗人强烈的归隐思想,以此照应前两句”错误。诗人写鸳鸯、鸂鶒等鸟紧紧依偎一起来写诗人的孤独寂寞,看不出归隐思想。
    1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上句写景,下句叙事。杨柳依依,细丝飘拂,清晨碧空如洗,何等静谧柔美的景观。然而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就如同当年吴王的春梦一样。动静结合:“细丝摇柳凝晓空”句中,“细丝摇柳”写杨柳依依,细丝飘拂,为动态描写;“凝晓空”写碧空如洗的早晨,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表现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对比手法:“吴王台榭春梦中”吴王当年的台榭只能出现在诗人梦中,景色越美,感伤越深,对比强烈,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虚实结合:“细丝摇柳凝晓空”为眼前实景,“吴王台榭春梦中”遥想当年的吴王台榭何其兴盛,为虚写,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联系注释“曾参加十多次进士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可知,自己怀才不遇,再加上大唐帝国命运衰颓,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悲凉。 古代诗歌阅读 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讲。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15.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答案】14.A15.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前者指‘生活贫穷’”错误,此处是指“不得志的困境”,“居穷道不穷”是说人处于困境仍注重修养。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大意为: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就景物描写来说,诗人写“竹影”与“泉声”,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
    而“书案”与“砚池”则表现了弟侄“在干戈地”仍能静心读书,表现出对弟侄在战乱环境下仍能静心、好学、尚礼的品质的赞美;古代诗歌阅读晚次乐乡县①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鸣。[注]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②噭:同“叫”。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且孤征”一句以“孤征”承“日暮”,让人倍觉凄凉。B.本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一样,以笔法粗犷、直抒胸臆见长。C.尾句“夜猿鸣”,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使全诗结构完整。D.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又响起了声音。17.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颈联是如何体现这句话之深意的?请简要赏析。【答案】16.B17.①颈联描写了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的景象, ②借景抒情③借日暮萧瑟孤寂的羁旅图,寄寓了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以笔法粗犷、直抒胸臆见长”说法错误,此诗笔法细腻,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含而不露。
    17.本题考查学生炼句及鉴赏抒情手法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说的。
    颈联“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意思是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此句为写景,选择了“野戍”“荒烟”“深山”“古木”来描写征途所见。“断”“平”表明天色已晚,途中只剩了诗人一人在踽踽独行。
    颈联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剥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借日暮萧瑟孤寂的羁旅图,寄寓了浓重的思乡之情。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①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②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注释】①此词约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在春末夏初开白花,花凋谢即表示春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艳丽鲜明;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于是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体现了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C.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夜啼这个凄苦的情景烘托词人有家归不得的无奈与伤感。D.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风苦雨等意象来表现,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19.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8.A19.游子的思乡愁情,是常见的情感内容,但词人比常人多了一份思乡难归的遗憾,更显出了这份情感的广度。山河破碎,有家难回,思乡被放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其情更是沉重难堪,有心复国却遭排挤,壮志难酬,乡愁被赋予了又一层内容,堪为古今之大恨。【解析】18.A项,“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错误,“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不属于听觉范畴,而是视觉范畴。19.首先要理解“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指“今”。“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之恨。而“古今”二字,写出了“遗恨”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答题要扣住“思乡”与“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之恨”等内容来分析。作答时,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分析出“乡愁”中融入了“国恨”以及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任务一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任务一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5):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5),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4):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4),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